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毕业那年》观后感1
姚宇导演的《毕业那年》讲述一对男女大学生的爱情故事。大学生康林和艾拉。一位是音乐系,一位是美术系。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整个相亲相爱变化的过程,融合了
康林代表了大学生的努力、执着、奋斗。艾拉代表了大学生的朝气、大方、勇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青春的魅力,和追求爱情的勇气。
我们那时候,美术专业的同学与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少联谊,而设计系却和美术系常常有联谊。那时候的我们看过恶搞的西游记,也见过班主任和老师恶搞四只白天鹅,还有快乐女生的恶搞小品。虽然我们设计系跳舞唱歌不如音乐系的,但是我们设计系和美术系的恶搞可是一比一的强。
还记得我们设计系广告学专业的同学在全系晚会中演出了大学生活的乐趣。
大一的《快乐女生》、大二斧头帮、大三模仿东北口音的《有钱了》和大四《春田花花幼儿园儿歌》。每段都有靓丽、搞笑、欢乐、希望分别代表着。我们的大学生活是无比的开心和勇敢。
《毕业那年》中摄影的镜头很稳,人物关系清晰,透过简洁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愿望,当然还有出国留学、富二代的态度等等。
我毕业那年,大家都很忙,忙着毕业,忙着工作,同学都问我毕业想去哪?我说我还没有想好。半年过去后,我选择去了外地。那是大家都聚在荣和新城702。一起讨论,一起加油。一年以后,那套房子只剩下了几张生活的便条。
《毕业那年》的外景很美,那是在海南,那里简直是天堂。这使我又一次有了去海南游玩的冲动。在高高的岩石上歌唱,在蔚蓝的天空下奔跑,在湛蓝的海水里拥抱海浪。
想想过去我的毕业那年,我们大家都觉得面包比爱情重要。
现在应该是爱情和面包一样重要。
《毕业那年》观后感2
毕业季也是失业季,毕业季也是分手季,这两个现状是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姚宇导演的《毕业那年》似乎已经呈现了“失业”的话题,而如今的《毕业那年:分手季》再谈分手的话题。两部平行式的青春题材,把大学生的两个棘手问题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意图还原你我身边真实的毕业故事,追求青春共鸣。
《毕业那年分手季》讲述的是毕业那年人生的十字路口,两位徘徊女青年的青春、爱情,写就了一个毕业那年分手与否的生动画卷!以独特的故事视角展现了几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大学好友到大自然采风完成毕业音乐作品《天籁》的过程,在本以为殊途同归却背道而驰的成长阵痛中,面对自我、亲人、社会的压力而徘徊的故事。年轻演员魏一所饰演的“高雅”令笔者眼前一亮,影片中最真实的是高雅,展现了出最美的魏一。
魏一是表演科班出身,但又是变得一手好魔术,虽然是以长发美女的形象出现,却通过角色的故事告诉观众,吃饭不能靠脸蛋,美女有时也多磨难,好在魏一在曲折的感情和生活道路中,总算把握好了方向,自己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会给到观众诸多的启示。电影中的两个闺蜜是大学毕业生两大人群的代表。高雅便是更傻更现实的那一面。魏一用有点儿憨的笑容,表现出了高雅心底的单纯。她没有太多的心眼儿,只是想过更好的生活,只是面临挫折会沮丧而已。从天而降的富豪对自己突然无微不至、无所不予的关爱,任谁都难保证不被冲昏头脑。这是高雅最真实的一面,也再次凸显出真实的女孩才是最美。
影片讲的是两个闺蜜的故事,顾莉雅饰演为音乐而执着追求的林辰,以及她那同样执着要建立乐队的坚强的母亲;为前途抛弃真爱的孟里,以及她那投机钻营见风使舵的母亲。电影中真实的体现了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氛围的影响。然而,回归生活,顾莉雅自己就是凭借对梦想的坚持而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歌手出身的顾莉雅在短短几年里跨界担任主持人、影视演员、编剧、音乐创作人,多栖发展的星途让业内人士认可让观众熟知。
《毕业那年》观后感3
《毕业那年》是一部清新的校园音乐电影,讲述了阳光型男康林和刁蛮公主艾拉在大学期间的相爱相知,从象牙塔走入社会互相改变的过程。影 片中除了清新的爱情故事之外,更多的融合了励志,歌舞,时尚,乡村支教等新鲜元素,使整个电影既时尚又充满了浪漫的人文气质。
毕业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成长阵痛。无论在校期间幸运也好,苦涩也罢,青涩的年纪,都无法停留片刻,不顾一切的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某艺术大学的美术系学生艾拉已经大四,是系里不可多得的灵魂人物。在一次辩论赛中,艾拉带领着同系好友吴婷婷、苏露露等一路过关斩将,重创劲敌音乐系。音乐系的大龙、二龙、富二代路人丁以及旁听生三强不甘就这样被几个黄毛丫头给打败,几个人找到才华横溢的康林求救.....
康林答应了他们的求助,经过激烈的辩论赛,康林赢得了辩论赛.
为了整蛊康林,婷婷就叫他们去唱K,结账就落到康林头上,本来家境不富裕的他,只好通过唱歌来还钱。艾拉以为康林堕落,去看看,之后给流氓调戏,康林为她解围,她开始对他有好感。放假期间,他们一起去了他的家乡,两人心灵再一次碰撞,一起了,快毕业了,他们面临不同的选择也跟很多情侣那样分手,四年后,婷婷终于答应路人丁的求婚,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一个那么爱自己的人;他们再一次在海边相遇,他还爱着她,她也是。
毕业了,在这个学校我们有很多回忆,很多的舍不得,一起共聚四年的同学。老师,面对即将的离别,是多么让人感慨,校长的台词 “毕业生被坚强、被鸭梨、被磨练是注定的”,这句真的很经典,也说的很对的,毕业了意味着我们要进入社会,去工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人们都很容易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忘记当初伟大的梦想。
《毕业那年》观后感4
湛蓝湛蓝的天,清风拂面,海岛渔船;青春的面庞,情侣的牵手;毕业啦,我们仍有那么多的依恋,仅以本文,思念我亲爱的同学们,不管你们人在哪里,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我都期望我们的未来美好、幸福。永远记得:不抛弃不放弃。
毕业这一年多的时光影片看了很多,只有这一部让我完全的融入,而绝非欣赏的目光在观看。二班的亲们,这一刻所有的画面全部冲入眼帘,我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他叫做思念。我们曾一起为庆祝元旦,包饺子,自己动手的快乐,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我们相识相知的喜悦;第一个中秋佳节,第一次离开家的我们,拿着月饼,看着我们自己的节目,热泪盈眶;送走教官时,我们撕心裂肺的惆怅,是教官们彻底的改变了我们最初的大学梦想。
从叠被子开始,整天要求我们这,要求我们那,可是却是他们让曾邋遢懒惰的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懵懂的大一带着一堆懵懂成长。
大二,我们不在能每天见面,总有几个不能出现,我们见面不在叫同学,叫兄弟或者姐妹,叫你个乳名,连带个什么美女帅哥。从那样的一天,我们近啦又远啦,大家去忙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
忙碌的大三,知道了大学过半,还没有完成的期盼,赶紧的满足。拼搏在各种课业与比赛,修炼各种本事,渐渐的,每年才有那么一两天我们所有的才能在一起,举杯共度那逝去的岁月与荣光。
分别的大四,那一年眼泪流的最多,兄弟姐妹们的脸记得最清楚,说几句,就模糊了视线,直到今天,我依然不舍离开我们相聚的那最后一天。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们人生中4年的驿站,无情的结束啦,我们分的天涯各边。
每一次看见小熊做得照片,影集,都会泪眼闪闪,四年怎么就这么短的时间,我们的学业结束了,我们的爱情有的燃起,有的熄灭;我们的未来的路啊,就像杯中最后那酒,喝下它,勇往前程。
生活就是戏剧,如果以后我们中有人要拍戏,那我们这部青春喜悦,一定好看。
影片中的画面,我很容易想起从前,我们
毕业那年,我们曾哭着临别,笑着奔前程。以后的路,我们彼此不再身边,身边会多了爱你或者你爱的他(她),珍惜吧,就像曾经珍惜我们一样。我们是真正的兄弟。在20xx年来临之际,祝愿我的同学校友们,在新年里,事业爱情双丰收,生活幸福美满。
《毕业那年》观后感5
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样,这是一部充满青涩质感的电影。也许在叙事技巧上尚有瑕疵,也许在画面构图上略显单调,也许人物还不够丰满,也许故事还不算完美,但是,它都能一举击中观众心头那根脆弱的神经,唤醒沉睡多年的记忆,回到梦幻般的'校园生活。在这里,电影外在的技巧形式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让观众留恋的是观影时那一份心潮涌动。
《毕业那年》这次选择上映的档期多有不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该片的传播面,不过“毕业那年”这个题材非常具有话题性,在将来一定还会出现类似的电影。一方面,当下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观众,其中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因有相似的经历必然会产生高度共鸣。另一方面,校园题材的电影应该是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内影坛这一块是非常稀缺的,在港台地区同样如此,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九把刀的《那些年》会创造影坛票房神话。时下年轻观众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从电影大银幕上找到观照自己过去、属于自己私人记忆的影像体验,从这个意义上看,本片为今后青春校园类型电影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影片的故事是常见的,讲述了音乐系的钢琴王子和美术系才貌俱佳的公主相识到相爱的过程,当中照例插入了一干围绕在主角身旁插科打诨的男女配角,故事的推进、量变到质变中包含的那些事,如辩论比赛、K歌暑期旅行、毕业演出等等都是众人熟悉的场景。虽然桥段陈旧,但影片却传达出了一份真挚的情感,不做作、很自然,这是当今影坛很宝贵的稀缺东西,不像有些电影作品看上去很工整、很唯美圆润,但细嚼起来觉得缺乏灵气,观影过程也没有情感的共鸣。《毕业那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那一份毕业前学生的迷茫无助以及青涩的味道都准确无误地传递出来了。
片中的多首插曲也为影片锦上添花,尤其是女主角的嗓音相当动人。青春永远都应该用歌声来书写,编导选取优美的歌曲嵌入影片当中,适时以歌曲掌控节奏,为这个青涩的情感故事找到了精准的表述方式,使得影片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效果。
很喜欢影片结束时附赠的彩蛋—编导随即采访了刚刚毕业和已毕业几年的路人甲乙丙丁。他们的现身说法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既有对大学生活美好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更有历经现实挫折之后的豁达。这种人生世相汇聚起的喜怒哀乐是对该片主题的一次外延和拓展,反映出编导的独具匠心,如果影片宣传时将这一段视频放在在各视频网站上播放,《毕业那年》目前的票房成绩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昨晚去看了《你好之华》,不是延续岩井俊二的青春,它更多是人生的执着。有人说,它是《情书》的延续,我也想知道离开了小樽,离开了雪景,没有了藤井树以后的人生,该如何用一纸书信去描述呢?
以葬礼作为开头,加上大提琴的低沉的声响,缓缓地拉开序幕。葬礼之后,人们离去,进入了空境,镜头慢慢地以俯视的角度拉近距离,北方寒冷地气息扑面而来。我们不禁想起《情书》中渡边博子在雪地上走了很远的路,也是同样去参加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活动。
镜头很远,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远去,也将故事娓娓道来。
还是岩井俊二的风格,我知道开头的空境不会让我们失望,那是一个上帝视角,仿佛带着悲天悯人的角度,却又无法诉说。所以在《情书》中,它需要下一场雪来传达厚重的思念。在《你好之华》中,葬礼之后是回到家中,所有亲人都出现的大团圆,以一封三十年后的同学会邀请函作为故事的开场白。
影片中之华也是在图书馆工作,我们不禁想起藤井树也是在图书馆工作,原本《情书》就是在图书馆开始了一场暗恋的交集。我想谁都不会忘记白色窗帘在阳光下飞舞时,站在窗边看书的那个少年,那是光和盛世美颜的交集,也是心动的开始。
当我们在《你好之华》中再回到图书馆这个场所,它已经缺少了少年少女们的身影。影片的色调更多的是偏向于长大后,人们成熟的内心。你不可能在书本的借阅卡中再发现那样的秘密——每一张借阅卡上都写着“藤井树”,也许你会在其中的某一张,发现背面画着少女的肖像。直到最终也没有说出口的告白,在许多许多年以后,再被一群可爱的少女发现这个秘密。
没有说出口的暗恋,或许成了遗憾,可是最终知道了这个秘密,她笑得举足无措,真好啊,那是《情书》最美的落幕吧。
《你好之华》由三代人展开书信的往来,感觉很特别,可以看见岩井俊二在努力地融入中国的风格。通过那些信我们看见了年少的回忆,尹川是那个反复写了好几遍情书的男孩子,而之南是站在讲台上闪闪发光的学生会主席。当毕业来临,之南请尹川帮忙修改毕业致辞,她说,你以后一定可以当作家。当尹川静静地坐在台下,听她做毕业演讲时,我仿佛看见了青春最美好的样子,那样大的讲台,窗外阳光温柔,喜欢地女孩子缓缓地走来,站在他面前,笑着问他还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吗?他说不用了,这样就很好。
后来一个镜头是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阳光太美了。
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我不知道这一个镜头对于导演来说是什么样的意义,或许美或许单纯,但对我而言,它实现了海子的梦想。
三十年后,当之南以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故事便交到了之华的手中。通过同学会的再遇见,他们互相弥补了过去的青春记忆,也解开了我们的谜底。作为在之南光环之下的之华,她显得平凡、普通,可是她却拥有幸福地生活,有爱她的可爱的丈夫和孩子。
而之南太过于美好,她最终以悲剧收场。在大学时代,尹川终于如愿和之南交往,不过后来出现了张超因为嫉妒夺走了之南,成了一切的转折点。之南的婚姻就是在家暴中渡过,最终因为抑郁症而自杀。三十年后,当尹川找到离家出走的张超,由胡歌饰演的渣男张超,他的台词但这一段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剖白,带着我们来看看三十年后每个人的人生都成了什么样子,他说,想混出个名堂,可最终还是成这样了。他对尹川说,人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看清的。
原来,每个人都很无奈。
尹川在失去之南的日子里,写下了《之南》这本书。他将每一章节都细心地寄给对方,想要让她看到,最终在三十年后,他来到之南的老家,给她上了一炷香。之南的女儿睦睦说:“如果你是我爸爸就好了。”之华说:“如果姐姐当初能嫁给你就好了。”只是如果,尹川的人生,注定要为之南继续写下故事的续集。
如果初恋可以实现,如果尹川和之南一开始就从头走到最后,不过,遗憾就是人生啊。你要一开始就做好对的选择,哪怕是让自己的`后悔能少那么一点点。之南的骄傲、美好,最后是悲剧的人生,却在遗书中留下那封初中时代的毕业
虽然影片以《你好之华》为名,可之华更多的是旁边者,因为她而揭开这段无疾而终的初恋,还有关于去世的之南过去的故事。最开始是之华和姐姐之南喜欢上同一个男孩子,当之华写信给喜欢的男孩表白时,她写道:“我喜欢你,请和我做朋友吧。”虽然被拒绝了。但是在三十年后遇见时,她仍保留着那份见到初恋时男孩的紧张心情,最终尹川来到图书馆见她时,他们终于在三十年后第一次握手,虽然没有说出口,但那就是“你好,之华。”
之华的女儿飒然说过:“我喜欢上一个男子,十一月喜欢上他,十二月开始会想他。”她说不想开学就是因为怕见到喜欢的男孩子会脸红,不过最终她决定还是要回去勇敢地面对喜欢的人。这算是之华故事的延续了吧?三十年后是不是可以换一个结局?
很喜欢的几个场景,其中是尹川回到初中的学校拍照时,走在废弃地教室里,我们缓缓路过别人的窗前,或多或少都看到了别人的故事,可是我们不会进门也不会打扰,就让故事过去吧。最后尹川把照片做成相册送给了之华,我觉得书信和影集是最厚重的礼物。
在《你好之华》中,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故事讲完后,大家回归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觉得自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抱着那样的希望继续走下去吧。就好像,走在路上偶遇了一位故人,我们约着找个地方坐一坐,喝一杯茶,讲讲过去的学生时代,故事结束,人们分开。
但,会带着那样的鲜明而温暖的记忆,变得更好吧。因为影片的标签就是:“愿你活成想要的样子。”
1995年,《情书》没做到的,《你好之华》做到的。藤井树没有说出口的暗恋,尹川通过情书向之南告白了。可是我们都不确定,如果当年藤井树告白了,他们会走到最后吗?还是像尹川和之南那样,分开了?初恋和后来的人生,我们都无法得知。当时渡边博子对着山里大喊:“你好吗?我很好。”在《你好之华》中变成了小男孩写给去世的妈妈(之南)的一封信,他通过放飞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去传达这一封信,我们也不知道这封信去世的之南会不会看到,那是一次对于死亡的认知。
这里的人生太沉重了,影片最后,那封信却又让我们回到了希望的地方。
如果说《你好之华》是《情书》的延续,虽然是同样的色调,但是《你好之华》太过于平淡了,缺乏了前者的爆发力,在光线上,《情书》在夕阳下少年少女骑单车的镜头太过惊艳,让人一眼就心动。《你好之华》更多的是在平和的光线下去进行故事的复述,它不是青春,它是人生。也许,光所传达的,是人生的一种平淡和苍白,而在《情书》中的光,是初恋、心动,永远也忘不掉。
也许因为这就是岩井俊二吧,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书信带给我们的是从前慢的单纯,一笔一划写在开头,你写“你好”,我总是喜欢在信的开头写上“见字如面”。
图大唱过:“人间的面见一面少一面。”所以,以后还是好好地说“你好”,也要在告别时用力的拥抱。
如果不能,就写信给我吧。
(第一首)
轻歌小像托微信,乐曲悠悠连异邦。
缘聚八方怀学友,情追三载忆同窗。
思深何吝诗千首,念切尤期酒一缸。
幸得东风亲报喜,庭前归燕已成双。
(第二首)
五十岁月若昨天,逝水年华改旧颜。
梦断八中学业废,运开歧路小成全。
退休不忘初心志,颐养重联未了缘。
网上课堂同进取,复兴承启奉双肩。
(第三首)
相册香风多美娇,祥云煦日慰心寥。
同学见面欢天喜,巾带情缘畅夜宵。
镜泊氤氲滋北地,蒙包会宴润心潮。
馨期再聚何时有?炽夏朗空对月遥。
(第四首)
轻歌小像托微信,乐曲悠悠连异邦。
缘聚八方怀学友,情追三载忆同窗。
思深何吝诗千首,念切尤期酒一缸。
幸得东风亲报喜,庭前归燕已成双。
(第五首)
大美雪乡陶醉谁?人生有幸何需媒。
俊男橇板稍嫌瘦,靓女羽衣略显肥。
冰天雪地魂荡荡,琼枝玉树笑微微。
美眉相伴在身侧,不虑情愁不思归。
(第六首)
名川气度助云生,工友相邀跨太行。
文物珍存烟火散,红旗牵引水渠成。
沟梁纵错劈山立,道路蜿蜒截壁横。
俊秀登峰圆夙梦,庸翁有愧勉酬赓。
(第七首)
世事悠悠似水流,相逢执手话春秋。
青葱稚子今何在?金色年华岁月留。
继往开来传盛事,承前启后展新猷。
同窗谊厚真情在,乐事欢颜一册收。
(第八首)
一书撰录雪窗缘,美好萦回忆逝川。
丽照光仪留意趣,华章挚语颂情渊。
毋忘三载同修学,犹记连年共挽牵。
更念严师殷教诲,感恩心迹众承传。
(第九首)
十分春色绽绯荣,茶味香时春意浓。
燕舞江南杨柳绿,莺歌塞北杏花红。
霜凝鬓发思犹敏,心系砂壶志更雄。
泉以廉明高士颂,骈臻福寿业昌隆。
(第十首)
颠沛流离费运筹,高家百载历沉浮。
苦寻活路飘洋去,巧觅生机创业谋。
香港花旗和秘鲁,中山濠镜及星洲。
感恩先辈劬劳尽,继往开来孝义留。
(第十一首)
墮於新代望前塵,長嘆輪迴錯鑄身。
樂禮詩書無覓處,信仁廉恥少傳人。
才殘手足言高義,又逐優伶數家珍。
百世可知今日亂,朝朝歌舞頌紅春。
(第十二首)
嘉时美景耀三星,碧海蓝天万里行。
绮筱芳妍迎窈窕,慧云皑洁吐峥嵘。
百年记忆凌霜劲,一路艰辛傲雪明。
德宇亢宗承祖荫,高家蕴藉享安平。
(第十三首)
竹树葱笼隐校园,同窗旧梦绕心田。
青春幸会学知路,老友重逢叙旧篇。
质朴率真同往日,情深义重似当年。
喜得羊日同相聚,预约来年再重圆。
(第十四首)
相册犹存不忍翻,桩桩往事映眸前。
峰回路转留辙印,柳暗花明胜去年。
踏遍青山情未老,沧桑岁月发先斑。
渔舟唱晚来何易?谁晓夕阳早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