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讲的就是为梦想而奋斗的2个年轻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梦想,却通过两颗心彼此相连,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不管困难、挫折如何,两个人一起面对,甜蜜而艰辛。
音乐爱情电影《爱乐之城》
我们先从主演说起,Emma Stone,石头姐这两年算得上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女演员了吧,在《超凡蜘蛛侠》里饰演小蜘蛛的女朋友被大家熟知,这次的奥斯卡她拿到了最佳女主的提名。
男主Ryan Gosling,最出名的作品应该就是《恋恋笔记本》了吧。他其实不算是个多英俊的演员,毕竟好莱坞有那么多让人惊艳的面孔,但每一次,他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都是光芒万丈的,即使是一闪而过的瞬间,他也会给那些角色鲜活的灵魂。这样的两个人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是盛宴。
然后就是从海报中已经能看出来的完美的构图。在整个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没有一个画面是敷衍了事的。我们看到城市的万千灯火,看到人群熙熙攘攘,看到闪闪发光的漫天星河,看到指尖在琴键上跳跃,看到飞扬而起的裙摆。有很多个瞬间,我从剧情里跳脱出来,被画面惊艳得目瞪口呆。这些年陆陆续续的看了很多很多的电影,越来越少看到这样精致的画面。所以,看到这些画面背后的细腻和专注,让我很感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美好的瞬间和美好的景象,这件事情本身足以让我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歌舞片。
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地方也就在于它是一个歌舞片。一言不合就开始又唱又跳在我们的记忆里好像是印度或者迪士尼的专利。歌曲舞蹈和传统的讲故事方法不一样,往往要么突兀,要么无关。《爱乐之城》高明的地方就是,它每一首歌每一支舞蹈的旋律都恰到好处地呼应着情节的气氛,歌词的每个字句本身,都是主人公的对话或是独白。
我没有查男女主在这整部电影里跳了多少种舞蹈,反正他们每一支都跳得唯美而惊艳,对我又用了这个词语,惊艳,除了这个词汇我真的想不出什么来表达这种感受。
即使你不想去看这个电影,也可以去听听这个电影的原声带。
最喜欢的两首,《a lovely night》和我放在了推送一开始的《city of stars》。其实这两首歌也算是这个电影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截点了,前者伴随着踢踏舞,男女主意识到彼此的共鸣一点点靠近彼此,后者出现了多次,代表着从童话到现实。
美好的部分讲完了,我们还是要谈遗憾。
《爱乐之城》讲述的是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然后在现实面前退缩妥协,最后彼此分离的故事。我在落魄时遇到了不完美的你,我们一起追过梦想,也各自放弃过希望,最后我们到达远方,却再也没有你在我身旁。
第一次他们弹起《city of stars》,两个人在钢琴前,目光看着彼此闪闪发光。那时梦想那么闪亮,谁都以为未来还有很长很长。最后一次是他们各自实现了梦想,他走过街旁张贴着的她的海报,她吻过孩子和丈夫一起走进酒吧,他走上台介绍自己的乐队,然后看见台下的她,沉默,弹起《city of stars》。
在他弹奏的这一曲里,时光在飞速地倒退,退回到很久很久之前,其实,这就是我们想的,如果。
如果她第一次走向他的时候,他没有粗鲁的无视而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懂得珍惜她了呢?如果他没有错过她的那场演出,而是坐在台下为她奋力喝彩了呢?如果他们一起去了巴黎,去看那些他们梦想过的地方了呢?他们会一直在一起么?会在清晨睁开眼第一个看到彼此么?会一起吃晚餐,会有一个孩子,然后牵着手来酒吧,在台上的人演出时彼此亲吻么?
浪漫的幻想,经历过的美好或是痛苦,都糅杂在一起。命运也好,回忆也好,它没有如果。
最后,他沉默地坐在钢琴旁,她满眼泪光。最后相视微笑,那些过去的一切都随着音乐结束在时光里。
那个瞬间突然让我想到《begin again》,Adam饰演的前男友站在台上,背着吉他,在耀眼的灯光中唱起他们的那首《lost stars》,凯拉饰演的女主角看着他,他叫她一起,她步步后退。他们曾经离彼此那样近过,如今已是这样遥远。
他们彼此分别时,对彼此说“i will always love you”。正因为他们曾经彼此相爱得这般美好,所以最后落得这般结局才更可惜。
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还在想,这两个人,是多么天造地设的一对啊。就像《两小无猜》里的那两个人一样。他们最好还是在人海茫茫中相忘,再也不见,否则,只要能见到,就算分开了,就算各自生活安好,也是要横冲直撞遍体鳞伤地拥抱在一起的。
人有多难遇到一个灵魂伴侣,彼此志趣相投,他懂你的执着,你懂她的梦想,你们是彼此的软肋也是彼此的盔甲,你们一起奋不顾身的走向未知而遥远的梦想。如果有幸遇到了,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开手啊。难的不是相遇,而是相守。难的不是刹那心动,而是在琐碎日常中相濡以沫。难的不是拥有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在经历了挫折和失望依然不忘初心。
这一切都在最后那支《city of stars》中结束了。开篇时,我说我喜欢这句话“但愿长醉不复醒”。 我们喜欢这个乌托邦一样的浪漫爱情,喜欢这场完美结局的虚幻梦想,我们真的希望,此梦不醒。
但终究电影会结束,美好的一切会终止在某个片刻,音符落下,醉过,酒醒,回忆是回忆,远方是远方。我们歌唱过爱情,歌唱过梦想,剩下的路,还是要自己好好走下去。
依然带着希望,带着梦想。
音乐爱情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二:
说老实话,这电影演到一半我就开始烦女主了,不切实际、胡思乱想,男主的事业刚有了点儿起色,她在一边泼冷水,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没脑子?
甚至男主劝女主,让她跟他一起去巡回演出的时候,我暗暗给女主鼓劲儿:去呀,你赶紧说去呀,他那边一周底薪一千美元,加上提成、版权和各项收入,怎么看你都不吃亏啊。
后来女朋友点醒了我,她说:女主应该挺痛苦的,我理解她的痛苦。
出电影院我一直在想女主为什么痛苦,还没到家,我想明白了。
电影包了个高大上的外壳子叫梦想,其实底下还是男女关系最基本的问题。有的女性找男人是找饭票,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你干什么我不管,钱拿回来就行,我干什么你也别管,你的信用卡副卡在我手里就行。女主属于另一种,我不在乎家里有多少钱,我在乎生活有没有奔头。
她之前的男朋友有钱,一脸的纨绔子弟,吃高级餐厅,话里话外上流人士。女主不乐意,结果被穷困潦倒但是有理想有骨气的男主攻陷。才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意气相投,大家都有梦想,大家都在为一个目标奋斗,所以怎么看怎么闪闪发光。有的人追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的人想不了那么远,她追求执子之手共同进步,理想是系在两人身上的一根线,线断了,人肯定就散了。
所以男主突然开始搞那些以前他瞧不起的音乐、变着法子赚钱的时候,女主一下心沉到底。你几个意思啊?咱们不都是为梦想拼命、摔倒一万次也挣扎着往前爬的人吗?怎么你一声不吭地站起来,换了条路,曲线救国去了?
这就像是那句话说的: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焗了油就算了,你还挺得意,再这么过两年,你还能记得我是谁吗?
电影处理得最出彩的一段镜头,是男主巡回演出,在台上揉那个像是变异版电子钢琴的高科技乐器(我是真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求大神指点)的时候,台下粉丝像疯了一样为他欢呼,狂热地向他身前挤。这时女主却傻了,她挤不过那些人,她也不愿意,她给一个又一个粉丝让出了位置,最后带着一丝惊惶,退出了镜头之外。
她慌了。从演出一开始她就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在看男主,她想看到他很颓废、很郁闷的样子,想看到他痛苦的表情,以此来验证她心里的揣测:他做这件事,做得并不开心。
正常男的面对这种心态估计都是崩溃的,老子好容易找到个赚钱的营生,你盼着我不开心?你是不是有毛病?
男主也确实没有不开心,他喜欢音乐,他也在做音乐,虽然不是他最想做的音乐,但他能赚钱,还享受着万千目光的崇拜与热爱。你让他怎么不开心?人有七宗罪,其中一条叫虚荣,这是本能,是基因,虚荣心得到满足就必然会获得快感,谁管它是不是真的。
这才是男女主两个人最大矛盾的由来。女主在心疼男主,因为他没有直截了当地实现梦想,他在绕远路;男主也在心疼女主,因为他们不能只靠梦想活着,他们得吃饭,为了先解决吃饭的问题,梦想暂时放一边,绕远路就绕吧,反正还会回来。
不得不说,有的人,真的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大家都惨的时候反而比较开心,至少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旦一个人先起飞了,另一个人心里就没底了。你能不能飞慢点儿,我跟不上,我害怕。
所以女主的心理活动,一是惋惜男主的.才华,一是哀叹自己的事业。
她会不会想的有点儿多?确实是。才华这个东西,只能自己惋惜,别人是千万不能代劳的,“浪费才华”四个字,自嘲可以,打别人嘴里说出来,别管说得多么千回百转,听上去都像骂人。
但她想这些,有问题吗?也没有。
这让我想起《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一部小说里,哈利烦秋·张动不动就哭,赫敏就给他解释秋·张为什么哭,总结出了四五条原因,把罗恩听愣了。罗恩说:一个人不能同时琢磨这么多事儿,会爆炸的。
赫敏嘲讽他:你不能因为你只有一茶匙的感情,就觉得别人都是这样。
罗恩是典型的男性思维,有一说一,就事论事,不要多想。赫敏是典型的女性思维,不能只看着眼前的一件事,要承前启后,刨根问底。
这也是为什么,男生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个芝麻大的破事儿,怎么就上升到我爱不爱你了?
但女生还真就是这样,她们的思维是大马哈鱼回乡式的:你迟到了——你以前从来不迟到——就算迟到你也会事先说明,事后道歉——这次你没有这么做——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谁有错?谁也没错。男人和女人是两个物种,所以才需要磨合、需要理解、需要不断地交流、认真地沟通。
电影里男女主就没有沟通,男的想:你妈话里话外嫌我不赚钱,我现在赚钱了,你怎么还不高兴?女的想:我不希望你用这种方式赚钱,过得苦一点儿无所谓,我怕你迷失。
其实就是一两句的事儿,说开了就好了。但谁也没说。
女主没有仔细为男主考虑,男主也没有为女主考虑。他让女主抛下正在做的事情,跟他去巡回演出,大概意思就等同于“你事业不顺没关系,我养你”。
按理说这是一句很伟大的话,但女主首先是个独立的人,男主是有事业了,她呢?男主是可以养活她,那万一有一天,男主喜欢上了别人,不想养她了,怎么办?
这是关乎安全感的问题。安全感不是有个人大包大揽我什么都不用干,而是当这个人不能大包大揽的时候,我还可以维持自己的尊严。
于是这个故事才变成了悲剧,还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悲剧,是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悲剧。
电影把男性的生存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他真的多么在乎事业,而是他没办法。虽然我们伸张了很长时间的女权,但真正要实现男女平等,估计还得上百年。在那之前,男的就只能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是房梁,是主心骨。女的不工作,靠男的养活,大家会说这个女的“命真好”,可你要试试一个大老爷们儿天天不上班不赚钱,靠女的养活,大家会说什么?
大家会说这男的真没出息。
当然,我知道,现在很多女性不在乎这些,她们能赚钱,也愿意自己做主导,不介意老公在家里当全职煮夫。但人的眼光要往大了看,全球这么多人,这部分女性能占到多少?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当一件事需要极其缓慢的历史进程才可以改变的时候,你不能咬死了它就是错的,你得理解。一旦你理解了这个,你就理解了这部片子。理解了为什么男女主都很为彼此着想,但就是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没有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电影一点儿都不浪漫,因为浪漫的电影会让男主在女主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果断放弃事业,去看女主那场门可罗雀的演出。浪漫的电影会让男主在做了这么自毁前程的事情之后,还可以得到合伙人的原谅,继续攀登到人生巅峰。
现实是很残酷的,你想要一样东西,你就得放弃一样东西。没什么可抱怨,没什么好后悔,任何选择都不可逆,人要为自己负责。
女朋友在电影院看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就哭懵了,满处找纸。与此同时,坐在一边的我正因为男女主“果然没有在一起”而心花怒放。散场后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她在看那个闪回的时候,给男女主想了很多条路,却发现他们命中注定要分开,所以觉得很悲伤。
我愣了一下。因为我想的过程跟她一样,却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也给男女主想了很多条路,发现他们真的没办法在一起,于是我很高兴,我觉得既然命中注定要分开,那分开应该是好事儿,说明谁也没耽误谁。
所以这是我们思维的差异所在,一个会因为宿命的残酷而伤心,一个会因为“注定失败的事情终于失败了”而松一口气。
当然我们没有因为这个就出现什么矛盾,相反,这让我爱她更多了一点,因为她有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姑娘,谁不爱呢?
两年前我出书的时候,在后记里写:如果两个人不合适,那早分早好,如果合适的,拼了命也要在一起。
现在我不敢这么想了,我现在想,有时候不是因为两个人恰巧合适才在一起的,而是因为他们走到了最后,我们才说他们是合适的。
生命无常,理解万岁。人不能总想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还爱着,就多沟通,多努力。鞋子里有石头硌脚,你不能一生气把鞋子扔了,先脱下来,把石头磕掉,再穿上,是不是就舒服了很多。
陈英雄将《挪威的森林》搬上银幕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村上这部“私人性质”的代表作之难以处理(且是在两个小时的电一影而不是电视剧中),还在于陈英雄的 一贯风格:这种貌似一一团一和气的清新暖调,首先要大刀阔斧的,便是村上,或者说一切处理“青春”这一主题的作品首先要直面的芒刺。
不过,陈英雄恐怕不太同意“青春”的主题归属,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首先是个爱情故事”,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有哪一部所谓的“青春 片”不涉及“爱”、又有哪一部“爱情片”没有折射一出青春的流光溢彩呢?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爱作为灵魂的出口,正如青春之于少年一样,是探出自身的壳,与 外面的世界接触与碰撞的过程,这是患得患失的,也是踌躇不安的,既不乏对未知风景的朦胧憧憬,同样怀有对命定结局的隐秘彷徨。
然而,陈英雄却没有把重点放在这种自我与自我以外的张力上,而是定位在了三角恋的问题上。这种偏见并不是他的专利,《挪威的森林》中译本的封 面题词便是“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因此,这里恐怕不能排除出版社或制片方的利益导向可能起到的作用。那么,不妨从一些关键情节与角色出 发,来看看导演自己是如何表现原著的。
村上将背景设置在60年代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有学者提醒我们,绿子感兴趣的比萨饼、色|情电一影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日本出现的新鲜事 物,而非原作设置的乡愁年份)。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娄烨的《Summer Palace》中都不算失败地使用过此种生理的青春期与时代的青春期合拍共振的比拟。对于村上,这种处理方式的困难在于,渡边是通过疏离这个时代的方式来 保持现实感亦即对这个时代负责的,到了陈英雄那里,这一反向运动被简化为个人生活之于时代脉动的彻底绝缘,诸如绿子与渡边讨论Marx(及紧接其后渡边向 绿子父亲讲述欧里庇得斯)的段落被完全删除,渡边的沉重(“196一9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完全失去了根基。
即使是在陈英雄讲述的这个纯粹的三角恋故事中,直子的部分着墨太重,以至于绿子的戏份删减许多,这不仅破坏了平衡感,更偏离了原著的题旨。水 原希子死气沉沉的言行举止,完全没有传达出(以村上夫人陽子为原型的)绿子的“动”——作为直子之“静”的衬托与对照。原著中两处极其动人的描写:一是绿 子如“印度打击乐的演奏者”般的高超厨艺,另一处是绿子拉渡边看某类型电一影时“饿虎扑食”般的专注神情——用渡边的话说是“较之看电一影,看绿子要有趣得 多”。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绿子关注的“食”与“色”,正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两大主题;其次,绿子感兴趣的是烹饪(歪打正着的关西风味的菜肴)与看 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case study),而非饕餮与纵一欲行为本身。诸如此类的精微细节几乎无一不在陈英雄的一一团一浆糊中被捣烂,观众也就无从体味渡边眼中绿子那种“难以抗拒的力 量”。
渡边与直子的段落也许是全片不那么糟糕的部分,据说导演专门铺设了120米的轨道,以拍摄直子向渡边讲述她与木月过去的那一场,即使在原著 中,这完全是一场室内戏。原著中,直子始终是沉静、几乎凝滞的,唯一的例外不过是生日那场剧烈但依旧无言的哭泣,而陈英雄似乎认为,歇斯底里的肢一体动作与 狂躁的尖声叫喊才能够传达这位神经症少女的分裂内心,就像叙述只有在暴走中方能升华为某种行为艺术。《挪威的森林》的确是一部不讳言身体的作品,但肉一身在 村上那里的意义恐怕不限于陈英雄的理解,不要忘记直子形容木月与自己的关系“就像肉一体的某个部分紧紧相连似的”,即使他们从未发生过关系。而水原希子—— 在她令人遗憾的表演外——在外形上也没有传达出小说中有着诱人身体的绿子所指向的生命力。直子的完美身体,作为尚未或拒绝同现实世界交锋的少年灵魂之化 身,在渡边的眼中,因为“过于完美无缺”,甚至令人“感觉不到一丝兴奋”。
原著中仅有的两段彻底完成的肉一体关系明显地对应着两场死亡,在第一场祭奠中,身体在此前与此后都“打不开”的直子试图通过与渡边(她与木月唯 一的`“与外界相连接的链条”)的身体交流走出为了保护自我而封闭自我的囚笼。这一尝试的失败直接通达至直子的死——渡边祭奠直子的方式同样是通过与直子生 前挚友、玲子的身体仪式完成的,这既是对缺席的直子的哀悼,同样也是对先前未遂的身体之爱的某种补偿,这即是原著中渡边所说的“如同我与直子曾共同拥有木 月的死一样,而今我与玲子又共同拥有了直子的死”。因此在原著中,对玲子的提议,渡边回答自己“想的同样如此”。而陈英雄却让渡边再三确认玲子的请求,还 让玲子在完一事后感叹总算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死去的直子在这场没有音乐的祭奠中,终于形散神亦散了。
渡边的确面临着二选一的困境,却不只是两个女孩那么简单(我开玩笑说渡边的问题并不能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中得以解决)。这是每一场青春所面临的 必然抉择:或是为保全自我的纯洁与整全而弃绝“百孔千疮的生者世界”,或是在现实感中任自我在同外界的碰撞中支离破脆。这与直子绿子互为表里的对身体的态 度是对应的,也是玲子口中“肯掏心”与“不掏心”的人区别的实质。绿子作为小说结尾处渡边呼唤的对象,代表了渡边最后的抉择。永远十七岁的木月与永远二十 岁的直子重归“无人岛”,泅渡岁月之河的渡边与绿子也“必须为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小说在日本发行之初,村上将上卷设计为红色,下卷设计为绿色,大 概也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暗示。
既然在导演眼中,本片的主题是爱情或三角恋,敢死队、永泽、初美、玲子的枝节便被大量削减。即使是在这些少得可怜的配角场景中,陈英雄依然不 遗余力地加深着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误解。以永泽为例:不同于将迟钝作为盔甲的敢死队,永泽的存在感绝不稀薄,在村上的原著中,正是对经典文学的爱好才让他与 渡边走到了一起,而陈英雄却让渡边为寻求性体验而找到了永泽,后者则将渡边手中的书扔进了垃圾箱。有人把永泽比作盖茨比,渡边比作尼克,这里的确有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的意思,不过,盖茨比是忠实守着他的(哪怕是恶的)心(黛西)的,永泽则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一方面,永泽喜爱的是巴尔扎克、但丁、康拉 德与狄更斯这类没有“当代感”的作家,另一方面,他的身上又集中体现出现代性的恶,考外务省也好,寻花问柳也好,不过让他名正言顺地以冷漠的外衣裹起弥漫 性腐蚀性的恶。用渡边的话说,永泽“把自己身上的不正常因素全部系统化、理论化”,正是韦伯总结的: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文明社会的症结所在。
初美正是永泽丢弃的灵魂,渡边在东大与外务省以外“唯一羡慕”永泽的地方即是这位“摇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的女 性,因此,在初美结束生命以后,永泽会感叹“某种东西消失了”,渡边则断绝了同他的联系。永泽与初美的结合、或曰一个有灵魂的永泽的下场,已为(同木月一 样在十七岁)自一杀的直子的姐姐所暗示,这也是永泽绝不可能同初美结婚的原因。可惜片中的初美,美则美矣,神情姿态全然不对——倒是很像陈英雄把捉到的青春 或爱情的浮光掠影。
尼采说:我们承受青春如承受一场重病。这一片群魔乱舞——无论这魑魅魍魉是来自外部世界,还是内心投射一出去的幻影——的森林,自己纵然是不乏 狼狈地走出来了,可是我的弟弟妹妹、还有将来我的孩子,终究还要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地走这一遭的。这篇文章,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他们而作的——虽然其中的悖 谬在于:青春中的他们看不懂青春的文本,而一旦参透了这一切,便已不复青春。倪湛舸有过极其动人的描述:那位“总是抹鲜红口红的老太太”三句话之内必说 60年代,“碧色的眼睛里俨然有当年的壮阔波澜,然后骂现在的学生,骂得我们恨不得打自己的耳光”——她却又凝视着这群青年人,“几乎掉下泪来地说:你们 多年轻,多好”。
在夏日周末假期我们全家前去国家戏剧院观赏“泰姬特快车之恋”,我带着满怀期待、兴高采烈、和充满好奇心的心情,我犹如是一只在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前去观赏这出戏剧,它是由华丽、壮阔宝莱坞的风味和元素所编成的一部舞台剧,全剧用精彩的舞蹈配合流行、奇妙和欢乐的音乐,令人忍不住想用双脚打拍子的动人音乐,展现这个充满浪漫、印度元素爱情的旷世巨作。
男主角袜苏爱上一位警局局长的`女儿“米拉”,他想向她告白,但是因为他认为这位千金小姐不会爱上一个小偷,而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偷,所以他要犯下最后一个罪刑,就是把米拉的心给偷走,于是他便搭上了这班泰姬特快车。米拉喜欢一位旅行社职员“拉吉”,但他的父亲并不允许,她便离开了她的家,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他们搭上了同一部列车,袜苏发现了它的目标在他眼前,他便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这出戏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舞蹈,我认为它把这个故事内容点缀更生动、更动人、更有活力,就像是牛肉上的调味料,这个音乐就像是调味料一样,把故事变得更有味道、更多彩多姿,如果少了任何一样,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
我们在这故事中学到,我们不该去爱上一个只是为了利益而爱你的人,我们因该的人是一个真心爱你的人。我这次是满载而归的回来,不但看到了精彩的演出,还学到了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