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捷列夫的年代,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但是却没有找到其中的规律。有人认为元素类似身份证似的东西应该是颜色、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门捷列夫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原子量才是元素的身份证,因为不管你怎么样加热、电击、切块、化合、甚至腐蚀了一部分,元素的原子量都不会改变。门捷列夫使用原子量将元素排成了队列,发现了它们存在周期、族的规律!这个队列中还存在空白,门捷列夫根据它所在的周期和族描绘了空白里应有的元素的性质,在其他化学家的眼里,这简直荒唐!但是,这些预测中的'元素被陆续的发现了,起名为:镓、钪、锗等。渐渐地,元素周期表就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喜欢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一、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会觉得自己未知的东西很多;二、利用已知的知识推测未知的部分,是一种不错的研究方法;三、只有专注、坚持做一件事,才能取得成就。
我久久难以忘怀门捷列夫的几句名言:“科学的种子,它的果实,只给人民。”“一个人的成就是多少人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实验和实践,多么漂亮的理论都没有用,不会被人接受;不被现实检验,就不会被认可。”“要给年轻人知识,给老年人愉悦,这才是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才来自于奋斗,天才也如此!”
俄罗斯民族的骄傲,大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年2月9日出生,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他喜欢收集标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20岁与病魔战斗,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这种经历为他以后不断的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轰动世界,振聋发聩,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大家都渴望成就,道路是曲折的,充满艰辛,荆棘丛生,但我们用力量和知识来打败它们。最好的法宝就是毅力。
半途而废的人,成就是遥不可及的,我们要有为理想奋斗的毅力和热情,才能持之以恒。在灾难的压制下,激发下,我们才渴望进步和发展,在有信仰的人心中,充满着美好的信念,有一股强大的毅力,战胜邪恶,而不至于被困难压倒。遇到困难要越战越勇,逆流而上,不要向困难低头认输,如果你认输,一蹶不振,那么你就堕落和失败了。困难就像弹簧,只有让它向你认输,你才能强大和成熟。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的规律,无疑是门捷列夫对化学甚至科学最大的贡献,他的总结批判性地继承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事实的分析,矫正和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即元素不论以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它的化学物理性质,随着它的原子量而变化,他把当时已知的60多种化学元素列成一个表格,将它们填入表格中,并留有空格,并预言了这些元素的存在,例如他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等化学元素的'存在,还有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等。通过表格他指出,有些元素原子量测定的错误,而且他并没有机械地去排列这些原子,而是根据化学规律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被证实了,这轰动了科学界,为了纪念他,不忘记他的功绩,将元素周期表命名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有很多科学家当时也在探索元素的规律,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但由于没有把所有元素都概况起来,他们的研究没有任何进展,也不能分类元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艰难的探索,他担任化学课的副教授,讲授化学基础课,他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没有规律?如果去发现未知的元素?这些问题当时还只是起步阶段,各国化学家为了打开这个奥秘的大门,都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和探索,虽然有些人已经在一定水平上阐述了元素的某些联系,但还没有概况所有的元素,因此还不能彻底而全面地分类。
他白天黑夜地研究探索,企图找到元素的根本规律和联系,每个元素都写在小纸卡上,企图捕捉元素的共性,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依旧不屈不挠,不灰心地研究下去。为了继续开展实验,他跑遍了整个欧洲,开始了国外考察的旅途,1859年他去德国海德堡学习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使得他的功底更扎实了。1867年他参观了法国,考察了德国和比利时的许多工厂和实验室,眼界大开,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为他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他回到实验室,继续研究卡片纸元素,安装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元素,但他发现,相近的元素化学性质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又不相近,他紧张地研究着,因此而数次昏迷,经常眩晕。
最后终于在1869年2月19日,他总结了元素周期律。他还做了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原子量有周期性的关系,预测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判断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不准确,之后,他的预言和判断都得到了科学的验证,轰动一时。他还在元素周期表中留了一些空格,这些元素有待发现,他的预言被法国化学家用光谱分析法找到了,并从矿石中提炼了出来,很多他预言的未知元素都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元素周期律是一个客观规律,它为发现新元素,制造新材料,设计新产品提供了一个依据和规律,像一颗重炮弹在天空中炸响。门捷列夫的成就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评价,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未来提供了指导。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1
“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来愈远。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话:天才来自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2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起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同。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积极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4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5
初读《世说新语》,总觉其中人物个个怪诞不经,喜欢化妆,穿宽袍大袖的衣服,喝酒吃药,折腾的自己很羸弱,病怏怏的。
在多了解了这些魏晋名士的生平事迹与魏晋的社会现状后,终于发现,这些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尽管他们思想是压抑的,但是毕竟可以做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我可能无法改变这个暗无天日的现实生活,但是我可以把这个世界狠狠地嘲弄一番,可以让这个世界在黑暗之外还多了一份黑色幽默,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