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闪灵观后感2000精练80句

闪灵观后感2000精练80句

时间:2018-07-29 10:10

第一篇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天才的约翰·纳什在早年做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并开始享有国际声誉的时候,却被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然而,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顽强抗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看完电影《美丽心灵》后,我觉得很不解: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美丽心灵》?原名A Beautiful Mind中的mind不仅有“心灵”的意思,还可翻译为“头脑”,为什么取“心灵”而不用“头脑”呢?而电影又主要是说主人公的天才的头脑,似乎和“心灵之美”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想了很久,得到一个这样的理解:美丽的心灵可以指纳什的妻子拥有一颗爱他的美丽心灵。在得知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症后,艾丽西亚始终对纳什不离不弃,她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正是受到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感动,纳什才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也才因此取得了辉煌成就。纳什在诺贝尔获奖的发言“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也很好地体现了妻子艾丽西亚的美丽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宝贵的亲情和爱意。

此外,我们也不难发现纳什同样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服药之后,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只会给家庭增加负担。于是,他停止了服药,并在别人的嘲笑和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与心理疾病做斗争。正是他那坚强的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了美化。

分析到这里,我越来越觉得取《美丽心灵》这个名字是很合适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表现主人公非凡智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歌颂人物的心灵。除了纳什的妻子,电影中还有很多人在纳什和疾病做斗争的时候给予了他宽容和接纳。他的老同学、同事以及他的学生,无一不以一颗宽广的心接纳了患有心理疾病的他。正是这种人间的温暖和关怀,使纳什能最终战胜疾病。

《美丽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和接纳的力量的伟大。一个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有着一颗颗美丽心灵的支撑,他就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篇

《美丽心灵》,对它定性的标签中有一块是传记,我负责任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传记类电影。约翰纳什,现实生活中被喻为普林斯顿的幽灵。他是数学天才,博弈论大师,二十二岁发表博士论文质疑亚当斯密,三十岁患严重妄想型精神分裂进入长达三十年的学术行为休眠期,之后奇迹般恢复,94年在一片质疑声中抱回诺贝尔经济学奖,坚持学术研究至今。伟人的一生再离奇都是传奇。纳什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和风靡重新备受瞩目,而他已是夕阳下颤颤巍巍独自走在人行道上的寂静老人。时间是唯一的绝对公平。

影片从普林斯顿的开学典礼开始,礼堂布置,学生姿态……我由衷感慨自由的氛围才是滋养天才的土壤。胶片颜色狠棒,柔和怀旧的调子,让我错觉是《美国往事》的再现。纳什和汉森的初会颇有“天才相轻”的率性,后来汉森所作所为一步一步倒影出他的君子人格,亦敌亦友,真挚诚恳。即使他不算稀世才俊,他的风度和本真也足以赢得我的倾佩。

纳什在校其间几乎只窝在图书馆和寝室不知疲倦地搞“橱窗艺术”,他不认为还需要在课堂和书本上浪费时间。同学都半开玩笑地怀疑他退学了,他却无所顾忌地直言,上课会让人迟钝,破坏人创造的潜能。这是天才的清高,自命不凡,也许还带着些刚愎,嘲讽。他输了围棋能怪游戏本身有缺点,这难道归结成天才莫名的`底气?

台球室那段“液体交流”的理论实在拍案叫绝。多么露骨,洒脱,直奔主题。几十秒就把一个智商泛滥情商缺憾的理学家形象勾画出来,还带着通透的男性本能意识。天才也是人嘛。顺便提到那个纳什幻觉出来的查尔斯,他的室友,算最亲密的哥们儿。他是浪子,酒鬼,感情用事,放荡不羁,貌似还崇拜劳伦斯。就是那个写《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浸透情欲的创作天才”。我记得《查》一片里雨中泥地上野媾的一场戏,那是名副其实“狂野的爱”。套上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我自认为那是文艺作品中最唯美地体现本我状态的一次性爱场面。看到那大多数不压抑自己的人应该有感动到哭的效果。我反正是因为这一幕深刻明白了成功的电影在于引发一场集体无意识。

查尔斯还有他的小侄女儿,这俩角色很神奇,我真完全没看出他们是幻觉。帕切一开始存在得相当有质感,也只有天才在妄想的时候能幻得如此细致周到。回想追杀戏码中给帕切手枪来了个子弹出膛的慢镜头,我就自愧跟天才的思维强度相比果真天玄地疏。不过后来在麻省理工纳什办公室门外的走道,帕切消失在“亮着红牌”的出口,我幡然顿悟,他是不存在的。如果说查尔斯意味着纳什纯粹的男性内核以及丰富人物真实感的世俗成分,他侄女儿代表了纳什的天真童趣和对情感互动的渴望,那么帕切应该是满足了他英雄主义过头的存在感。其实他在现实中就无比强势地屹立着了,在五角大楼凭空干望着眼花

话说那个秀色可餐的金发美女神话般地给了纳什临门一脚的灵感,想必他说谢谢的时候,她可能觉得是闪灵吧。我也由此深刻认识到纳什的确是有两个脑袋半颗心的怪物。所以徐志摩“只有一颗脑袋一颗心”那一套纳什完全耍不来。所以跟他天生一对的另一只“母怪”(此处强调绝无轻蔑之意)只好采取主动了。这位麻省理工物理系唯二的女生之一,还是才色兼备,形容俱佳的妙龄女郎。这些好处倒还其次,她的忠诚和韧性是少有的。纳什令很多男人羡慕到嫉妒的是,他不仅有超凡的头脑,还有一个至贤的妻子。

他们刚开始算是对彼此智慧的认同和性别的吸引吧。不过天才之间的恋爱也只能让我辈看得瞠目结舌。他执她手在浩繁星空指出特定图案,固然浪漫至极,可那种空间想象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呀。本片极度摧残我的自信心。

艾丽西亚这个角色演得很丰润,情绪转变时弯儿打得自然不粉饰。比如求婚那里,纳什迟到还“裸送”一切面巨多的

这部片子我通共哭了五次。艾丽西亚推着儿子说撑得住的时候,女人的坚强和深情令人动容。比爱情更丰厚的是责任。艾丽西亚告诉丈夫什么是真实,也许真实不在脑子里,在心里。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所有人往纳什桌上摆钢笔,他在穿越了三十年的混沌后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死后重生,别开生面。纳什的获奖感言,此生因为她的默默守候才成就一切。突破的源泉在于神秘的爱情方程式,像无穷的宇宙,没有确定,只能去相信。他吻帕子,她双手捧心,他们相视一笑,这叫相依为命。纳什给妻子围披肩,呼其小姑娘,就这么白头偕老了。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朱颜不再时还有男人对她说“比起你年轻时候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片中出现多次的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是窗子和手帕。纳什喜欢把书桌抵着窗户,公式写满

再说那三个纳什幻觉中的人物,直至影片结束他们都没有从纳什的视线里消失。我喜欢导演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落俗套。天才的脑袋,现实和幻境可以并存,重点是纳什能够分清虚实。能够自持比彻底摆脱更生动。我私下里觉得精神分裂和灵异体质是共通的,不是轻易能丢掉的。事实上克劳演的纳什从头到尾无刻不有精神分裂的临床表现,情感不协调,联想散漫,思维不是逼近破裂就是基本松弛,象征性思维泛滥……我一直认为大智若愚跟精神分裂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天才跟神经病只是程度的区别。所以常言道,过犹不及。

最后我忍不住要说,现实生活中的艾丽西亚在跟纳什离婚后依然照顾了他三十年,懂什么叫从一而终,上善若水的爱情了吧。他们唯一的儿子因为遗传因素也精神分裂过。这个女人要承受多少才把丈夫孩子纠回常规世界,无法想像。

篇一:《绿里奇迹》影评

弗兰克.德拉邦特在导演生涯的成就,每每被贴上斯蒂芬.金的标签。从肖申克的救赎,到绿里奇迹,再到那部让人绝望的《迷雾》,除开票房口碑双双惨败《忘了我是谁》,每一部作品,都背靠着“惊悚之王”的强大原著文本,却又犀利的将主题挖掘得更深更广。虽然这位并未将导演作为自己唯一职业的电影人近年来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编剧和电视剧领域,但其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至今仍牢牢占据着IMDB头把交椅的事实,足以反映他在影坛不可磨灭的地位。

虽然都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改编,但除开《迷雾》,另外两部作品并非金最拿手的恐怖题材,而是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领域都算不上热门的监狱话题。事实上,包括《迷雾》在内,德拉邦特所执导的这三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做成人寓言。《肖申克》是关于人在体制内的僵化与追求自由的渴望,《迷雾》则残酷的揭露着在极端情形下人性的丑恶,以及绝望中人类的选择。而与之相比,拍摄于上世纪最后一年的《绿里奇迹》,则更像是一则充满着宗教隐喻的醒世寓言。

同一个导演、同一个原著作者,甚至同样的监狱体裁,《绿里奇迹》不可避免的无数次被人拿来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较。这种比较不那么公平的地方在于,且遑论后者难以超越的经典地位,只要注意到二者中一个充满

但在我看来,正是《绿里奇迹》中包含的这一丝残酷决绝的味道,和极其明显的宗教意味,赋予了本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幕现代版的“受难”,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可以视为对圣经故事的复刻。而在这种“牺牲”和“救赎”中产生的浓浓宗教感,让整个故事在“人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神性”的意味。

从《胜利大逃亡》到《巴比龙》,再到导演本人的名作《肖申克的救赎》,几乎所有类似体裁的电影里,监狱都是作为象征束缚人性、或是体制桎梏的某种能指存在,而在本片中,监狱更多的被赋予了基督教中的“原罪”含义。除开卡费和沃顿,其他人的罪行我们无从得知。但在只有一级谋杀才有可能判处极刑的美国,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罪犯一定都是犯下了不可挽回的罪状。而他们洗清“罪”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那条窄窄的“绿里”通道,用生命回归天国的方式,祈求上帝和被害者的原谅。

从剧情来看,很难判断拥有“神力”的黑人巨汉卡费的入狱,到底是自我心甘情愿还是无奈含冤待雪。但若是将他与那个愿意背负着荆棘和十字架,用死唤醒世人的神之子视为同一种能指,那么他的身陷囹圄明显带着一种对世人的救赎。他的神力,是将一切伤痛吸入自己的体内。而当他怀抱污名而死,围观的人如同2000多年前的耶路撒冷市民一般,为他的死而叫好,这也更加鲜明的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孑然孤世。神之子被他所挚爱的子民亲手送上死亡的十字架,而卡费也被他所试图拯救的女孩父母所误解、所憎恨。在他走上电椅之时,当电流将生命从他的体内带走之时,闪烁的灯光和狱卒的眼泪,是先知者对他的祭奠,而受害者亲人的咬牙切次和旁观者的冷漠无语,也正是懵懂世人最贴切的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卡费愿意,保罗和其他狱卒甘愿冒着风险放他自由。可是卡费身心俱疲。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让他放弃了可以延续的生命,也放弃了可以帮助更多人的机会。正是这个世界的“恶”,让拥有“神之力”的他绝望。

这种“恶”,在本片中以狱卒佩西和犯人沃顿为代表。他们分别是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恶”的代言人。佩西蔑视生命的尊严,不但破灭了德拉克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暖期待,甚至赋予了他最痛苦的死亡过程。他的出身所带来的权力背景,让他肆无忌惮,而监狱管理者身份带来的一点点不起眼的权威,却被他用来满足心底卑鄙的恶欲。而佩顿则是另一种无法无天的野兽,他生存的唯一目标是为了满足各种原始的欲望。别人的痛苦是他的快乐,别人的鄙夷是他的满足。这样毫无道德底线和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意识的渣粹,却用自己无法原谅的罪行,让善良的卡费为之买单。

卡费最后对他们的惩处,带着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也或许带着些只有恶才能消灭恶的暗喻。但无论他们的结局如何,卡费不可能复生,一对小女孩不可能复生,这个荒谬的世界上的最终胜者,每每总是“恶”的哪一方。

因为“恶”,所以“神”不再拯救世人。不知道这是否表述出斯蒂芬金对现实的失望,但即便是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细细想来,仍旧不寒而栗。

而保罗,理所当然的带着圣经故事里亲手下达处死耶稣命令的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影子。但从他的名字,和年老后对卡费“神迹”的宣说,不难明白斯蒂芬金在他的身上糅合了另一位圣经人物的形象,那就是新约圣经多数内容的撰写者、基督教历史上仅次于耶稣的二号人物、最伟大的圣徒圣保罗。将功臣与罪人合一,让传承耶稣者与杀戮耶稣者合一,是这位恐怖小说大师的又一奇妙构想,既突出了基督教义里所拥有,也应该被所有正常宗教所具有的感化和导善的功能,又隐晦表达了这样一种含义——肉体的生杀予夺,并不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臧否取舍。而精神上的不朽,恰恰是从身体的腐朽开始的。

最终,保罗被赋予了比常人久得多的生命,从而不得不亲眼目送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离去,直至孑然一身,孤独终老。这是对“弑神者”的终极惩罚,却也是对“颂神者”的另类祝福。当然,关于漫长岁月对一个人究竟是惩罚还是祝福,片中不过点到为止,若要加以论述,那恐怕又是另外一篇大文章了。

全片影调弥漫着一股陈旧、压抑的氛围,仿佛看着画面,鼻子里便能闻到那种凝固、绝望的味道。几乎一色的室内戏对布光的考究与否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从成片效果来看,本片绝对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高度。从顶光突出的神圣效果,到底部光源带来的诡异视觉,从多重布光造就角色面部立体感,到整个场景的油画质地与古典审美,导演将一方小小监牢,融进了人世间的林林总总,也极大的突出了电影作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讽刺和批判作用。

这不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能够从中读到励志、煽情、刺激、惊险和好莱坞主流价值观的故事。即便是在以创作生命力旺盛和类型多样著称的斯蒂芬金的笔下,本片的原著文本也显得另类特别。本作浓郁的超现实色彩和《圣经》底色,给人冷静的反思,让观众从玄奇的叙事背后,几乎毫不费力的读懂作者的表述野心。只是这种讽刺与批判,既不指向我们的日常伦理和道德界限,也不指向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而是如同神一般对普世的怜悯与责爱。我们通常将作者对作品的操控成为“上帝视角”,这一次,斯蒂芬金却真的用上帝般的视角,打量着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忽然想到,基督丧生于罗马帝国之手,而短短几百年后,全世界的天主教中心,却永久的留在了罗马帝国的中心,直到今天。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令人唏嘘的讽刺?

篇二:《绿里奇迹》影评

过年看了一部不“应景”的电影——《绿里奇迹》,关于生死救赎,明显是基督徒思路。监狱不是犯人们真正的家,他们从原罪中来,都是过客,往行刑室去。死囚们的结局早已注定,他们只是活在当下,彼此面面相觑。

约翰·考菲以耶稣为原型,他有神力,能治病救人,洞察人心与世事,却救不了自己——或者说他干脆主动寻死。他把别人的病恶吸入自身,从而拯救别人,但他说再也无法忍受世间的罪恶了。考菲既高大健硕又内敛温柔,他的存在就是考察与承受世间的罪恶与痛苦,拯救部分被“选中”的人,却与尘世格格不入,内心的秘密难以说出,受污名而死,群众还大声叫好。考菲预知自己的死,起先恐惧,进而坦然,与《福音书》的记载一致,耶稣死前还安慰身边两个死囚。

狱长保罗以彼拉多为原型,部分也以圣保罗为原型。为了现行的秩序与“公正”,他不得已要执行考菲的死刑,但内心认识到考菲是神的特使。他为考菲保守了秘密,到了晚年又传扬考菲的神力,他说上帝是不会把神力授予凡人的。

故事的主要场景设在监狱,暗喻尘世不过是一所牢笼,凡人被欲望和死亡所困,与死囚、病人没有本质区别,缓期死亡而已,多数人即使安度晚年也要受刑——被病痛折磨。凡人就像那只宠物鼠,被名利所诱惑和左右,面包饼干是利,会表演小把戏是名,可笑、可爱、可怜——用上帝视角来看,他们如此卑微,不必击碎他们的梦想,毕竟他们展现着生命的意趣。宠物鼠的主人死囚犯德拉克即是这样的人,狱吏们安慰说在他受刑后会把老鼠送去一个村子,那里的人喜欢观看老鼠的表演,宠物鼠会成为明星,这好比天堂之于凡人,虽然不是真实的,但真相又未免冷酷、令人绝望。

还有一类人追求“权”,狱吏佩西和变态杀人犯沃顿(他是杀死两个小女孩的真凶,考菲施救却被误认为凶手而获罪)是代表,他们都追求控制、戏弄、恐吓、摧残别人,毫无怜悯心,以别人的梦想和人性之美为敌,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与难堪之上,骨子里却是欺软怕硬的主。佩西踩死了宠物鼠,告诉德拉克那个村子是假的,给德拉克上刑时故意不把海绵弄湿(这样德拉克在受电刑时会死得非常惨烈),从而在精神与肉体上双重蹂躏德拉克。佩西遇上沃顿,便相互威胁嘲弄对方,以致杀戮。佩西开枪打死了沃顿,自己也被送入梦寐以求的归所——精神病院。

柏拉图主义者与经典基督徒都是尘世即监狱的信奉者。《理想国》中有一个洞穴,凡人是洞穴中的囚徒,却乐于观赏洞里的幻影,只有一个人敢于走出洞穴,迎向刺目的阳光。考菲身材魁梧并拥有神力,却害怕黑暗,他是另类——先知或哲人,凡人眼中他却意味着恶——察见渊鱼者不祥。尘世摆脱不掉贫乏、罪恶与绝望,公正可能只是表面的,所以需要一点超自然的眼光。名与利终究是监牢里的游戏,爱与救赎才具有终极价值。

现世是一所监牢,那么什么是自由?狱吏佩西,犯人沃顿、德拉克,都是麻木的,他们追求刺激以便忘记痛苦,通过取悦或戏弄他人。唯有考菲是真正痛苦的,因为他痛彻罪恶,心境却在监牢之外。人在监牢里(洞穴)不自由,自己走出监牢还不算完全自由;认识到监牢必定存在,安抚监牢中人,并力图把部分囚徒带出监牢外,才是真正的自由——不退缩、不回避。这可能是创作者想表达的,同时也是耶稣与柏拉图的分界线。

保罗再也受不了死牢的工作,申请调到少年管教所,他认为防患于未然更有意义。他想建立新的价值,培育“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监牢终被打开,还是造就另一所监牢?尼采厌恶以死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厌恶以神或超越的名义来否定现世,并将这类人称为——死亡的说教者。这是两种思路,或许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

篇三:《绿里奇迹》影评

《绿地奇迹》算是斯蒂芬金关于监狱题材的惊悚片子,只不过与以往不同,走了温情路线,他上一部关于监狱的片子还是经典的一塌糊涂的《肖申克的救赎》。通常看斯蒂芬金的电影,大家都有种时而纠结,时而更纠结,最后纠结死的感觉,有种心情被斯蒂芬金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也难怪,他老人家实在太擅长抓取人的神经,刺激人的心智了,他可是被称为“恐怖小说之王”啊。

一般来说,我们看完他的电影,都很沮丧,想想《闪灵》、《1408幻影凶间》、《人皮客栈》、《迷雾》等等,大家忘不了《迷雾》片尾托马斯简一枪一枪杀掉儿子和朋友之后,猛然发现迷雾退去危机解除的天打雷劈一幕吧!他老人家在片子里都把希望碾的稀碎,总把常人脆弱的心绪都逼上了绝路。但在《绿里奇迹》里例外,这片子里有希望,给了人不少的欣慰,片子好人多,坏人少,坏人死光光,好人前途亮。说实话,在他诸多作品中,这么肆无忌惮的赚取观众泪水的,真不多。

克救赎》开始,接着是《绿色奇迹》和《迷雾》。导演节奏把握的很好,片子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但没让人觉得枯燥,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乍现各种精巧的情节抓取人的注意力,并牵引着人的注意力跟着导演的节奏走。再赞一个!

再说演员,总体上一搭眼就知道是众星捧月的路子,汤姆汉克斯一人傲视群雄,估计6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他能拿走2000万吧,全片他都不动神色地拿捏着大佬神色,一副舍我其谁的主角风范,好在各种大配角都也都很给力的捧场。这种拿过两次奥斯卡的家喻户晓的银物我一般不感兴趣,我喜欢聊那些大家容易遗忘的陪角。

陪角之麦克克拉克邓肯,这位去年过世的大个子麦克克拉克邓肯可谓酱油之王!从《绿色奇迹》到《超胆侠》到《末日浩劫》到《罪恶之城》,从小酱油到大酱油,一举打穿了好莱坞众多大片的瓶子,最大的酱油当数超胆侠里的大boss,把本阿弗莱克饰演的超胆侠好顿揍啊!最小的酱油当数《春丽传》中的杀手,“嘿嘿哈哈”一闪而过。片子大小不说,入流不入流,他都要插一腿,看看最近他加盟的《食人鱼3D》和《食人鱼3DD》……我只能说,酱油英雄迟暮,但他的逝世还是酱油世界的一大损失!

陪角之巴里佩珀:再说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波希的饰演者巴里佩珀,第一次看他还是那个《拯救大兵瑞恩》里的万人迷狙击手,那个让多少战争电影粉丝为之倾倒为之癫狂的狙击手啊,到这里变成了一个冷酷、变态而又胆小的娘娘腔狱警,两个角色的共同之处,都是演汤姆汉克斯的手下,不过这个更有在老大脖子上拉屎撒尿的嚣张气焰。巴里曾经也对自己的陪角命运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抗争,还真争取到一从转运的机会,2000年在约翰特拉沃尔塔的电影《地球战场》里演主角,哪知道……这片子砸锅了,砸的稀巴烂,约翰特拉沃尔塔自己赔钱不说,还把巴里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没办法,巴里也不年轻了,像杰瑞米雷纳一样一跃成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过最近在《破碎之城》看到了出演市长候选人一大配角的巴里佩珀!

(……困了,赶快说说剧情,不然就睡着了。)

片子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1. 世间还是好人多,不论在哪里都是这样。哪怕是死刑犯聚众的监狱,狱长是好人,狱警是好人,罪犯也是好人,这里简直是一个教堂!!(不过这个监狱的死刑犯和吕客贝松的天空一号关的罪犯不太一样啊)。

2. 没有坏人怎么办?真巧,来了一个管二代,又来了一个变态狂,这下子好人坏人凑齐了,够一出戏了……事实告诉我们,有官二代的地方就有斗争,有变态的地方就有冲突。话说,管二代一般都不好照料,看看这位波希爷爷,人家姑父是州长,在中国就相当于省长,省长外甥啊,连典狱长大人都说:凭他的关系,他去哪里都不成问题。

3. 坏人终于恶报,好人终有好报,终!就是影片末了的时候,约翰咖啡最后死在电椅上,相信不少人都落泪了,咖啡还说去天堂玩耍等等(死对于好人都是好报了?!难道是说好人活着不如死了呢……好吧,应该不是),不管怎么说,咖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自己追求的好报。波希射杀比利,波希如愿以偿去了精神病院,这都是大快人心的恶报啊。

4. 片子明确的表达了一点,人,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要努力争取希望。汤姆汉克斯苦苦煎熬,等到了约翰咖啡给他治疗膀胱炎,汤姆汉克斯费尽心机,把约翰咖啡带出去给老上司的妻子治癌症,这都是给那些在绝症的黑暗中挣扎的人送去一缕希望……这就是说,坚持,再坚持,说不定下一刻你的约翰咖啡就出现了!约翰咖啡就是大自然那一股在流动的神秘的力量,他青睐于那些顽强活着的人或者动物!顽强的人或者动物,才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更好的延续生命!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一部不用过多词藻堆砌,已被供起的`经典影片,IMDBTOP250强之一,2000年4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我能理解未获奖的理由可能之一为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稍远了点,包括时间、场景和故事)。

看了这部片子后我的第一反应尽然是我感受到了经典影片的结构模式,感觉写出或拍出一部经典影片的人应该能是一个优秀的产品架构师,影片的结构完整度相当高,一直到神经末梢,尤其在最后出现的金格先生,委实能让观众发出一声惊呼,一个点睛的桥段架构出了一部完整的影片。

我一直没能记住影片中人物的名字,但我记住了那只老鼠——金格先生,在我看来它是片中最大的奇迹,那个被上帝赋予力量和思想的黑人是奇迹的施予者,最终他选择带着感化而超脱。

看完这样一部影片,吸引我干同样的事,上网查找详细资料,再一次,我又见到了个熟悉的名字隐藏在汤姆汉克斯、弗兰克的拉邦特后——史蒂芬金,又是这个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编剧,创造肖申克、闪灵的魔术手,难怪经典就是如此简单的成立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