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决战要塞》取材于1941年苏德战争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当时德军闪击苏联,以横扫千军之势直逼莫斯科,苏联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外无援军,内无有效指挥的情况下,仅凭慌乱之后的自我组织,一支孤军独自对抗,让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是1941年苏德战争接触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激烈的战斗。影片突出体现了苏联红军顽强坚韧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故事曾数度搬上银幕,1957年苏联拍摄了《坚守要塞》,同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后曾在我国上映。《决战要塞》则是2010年的重拍版,在俄罗斯轰动一时。
俄罗斯导演亚力山大·考特执导的影片相当地“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距苏德边境仅一俄里,影片相当地真实,真实得好像战争就在你身边。故事的讲述手法也很简单,非常粗线条,但却震撼人心。生离死别不再象好莱坞那么煽情,而是非常低沉,非常克制,点到为止,让人浮想无限。俄罗斯战争电影一直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二战题材,出过不少经典作品,比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苏联主旋律战争大片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经典记忆,本片就是主旋律战争大片,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故事角色上,都堪称潮流中的经典之作!基调厚重、深沉和人物塑造独到、精准。
整个影片以当年军乐队的少年学员阿基莫夫的回忆开场,聚焦在苏德开战初期一场残酷的战役。一支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不宣而战,一座注定会沦陷的布列斯特要塞,一支仓促应战,却临危不惧的苏联军队,一群温和安详的老弱妇孺。没有任何悬念,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影片切入题材的角度、手法简单而且传统,但写实的场面,很平实地展现了要塞中苏联军队及其家属所承受的苦难和他们面对战争,面对苦难时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决心。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只有普通的'军人和百姓。影片起初节奏舒缓,军人、百姓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德军突袭!没有预警、没有增援,武器短缺、建制混杂。当德军进攻军人俱乐部,苏军冲出阵地,用工兵锹、木头凳子、油桶甚至木板与德军展开肉搏战。少年学员阿基莫夫、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团政委福民构成了苏军群像。4个苏军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彰显了战争的残酷。在人物方面,俄罗斯影片从来都没有好莱坞战争片中的光辉英雄,而是对苏军全景式的描述,平实、有力、不花哨。但几乎每个人物都给人深刻印象,三位主指挥官的挺身而出,对德军作战的应对都各有不同,性格鲜明。亲情、爱情也都有展示空间,难能可贵的是都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结尾时,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穿越战争硝烟迷雾,影片在此处来了个艺术性的升华,逝去的人们随着硝烟以各种写实和抽象的形式出现,镜头在他们身边优雅地滑过,背景声也瞬间变得空灵朦胧,影片中反复回荡的音乐主旋律再次响起,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美好的毁灭就这样以极其艺术性地镜头呈现在观众前面,从而带给人别样的思索和感动。整个影片无论是战争场面的宏大,爆炸特效的震撼,恶战的惨烈,都是近年来少有滴!此外,作为主旋律战争大片,还有丰满的故事和鲜活的角色,以及富有艺术感的镜头与画面,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三性合一”。
拍现代战争片的水准,好莱坞第一,看了本片之后(我看的是俄语版的,看字幕,一点也不影响,很有味道!还是第一次看俄语版的电影呢),我感觉俄罗斯堪比好莱坞,只是风格截然不同。特别喜欢俄罗斯影片中那种深沉、悲壮的基调,喜欢那种史诗般的荡气回肠。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_篇二:
刚刚晚上在影院看了这部大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对我们观众而言,这场战役的结果已经不再重要,在一座注定会沦陷的孤城,惹人之处被转移到几千将士喋血孤城的过程,所以影片才以浓墨重彩的笔调渲染了战役的惨烈。不计结果,才能凸起过程,将战役的情景和战时个体的生命轨迹凸显出来,在残酷的战役中彰显真善美。
影片既全面呈现了要塞捍卫战的总体格式,又聚焦个人,表现了战役状态下的个体生命。日期时间以字幕形式泛起,带着历史的庄严感,影片以此为节点,形成了战前、中、后的线性叙事,战前明丽的画面和布满气愤但愿的景象,与战役中的冷峻图景和惨烈战况形成了光鲜的对比,产生了直逼人心的情感张力。多场战役场面凸显了残酷的战役过程,这些场景继续了苏联战役影片的非凡气魄和对战士英勇气概的表现,同时也鉴戒了好莱坞影片中对细节的关注和视觉的异景呈现。主人公沙思卡说:我想象过战役,却没有想到它如斯
在本片中,我们会看到布列斯特要塞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军事要塞,在德军的强力进攻之下,如何保全仅存的一些苏军和布衣。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布列斯特这座白俄罗斯边境城市发起进攻,布列斯特与波兰相邻,当时德军已经占领波兰全境,向苏联发起进攻只是时间题目,只不外苏军没有预料到德军的进攻这么快、这么猛。影片中我们会看到苏军前期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并且没有坦克、大炮等重火力增援,面临德军有飞机、坦克、大炮的全方位袭击,苏军几乎只有挨打份儿。不外等到苏军退到了布列斯特要塞之中,得到了轻微的整顿,他们拿起现有的武器开始进行有力的反击,这仍旧给予了德军有效的重创,这也导致了德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选择绕过这座要塞对苏联境内发起进攻,布列斯特要塞也成为苏德大战中的一座敌后方要塞。片中的战役场面非常震撼,枪林弹雨配合炮火连天,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不说,苏戎行伍中还有德军乔装梳妆的奸细混入,苏军艰难的战斗环境简直难以想象,当时形容他们身处地狱都不为过。编导这次没有一味刻画高大全的人物,影片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有各种性格弱点,良多苏军也选择投降,但始终有人坚持在要塞中和德军周旋到底,导演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关于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也是在刻画中战役中的人道百态,像这样在场面、情节和表演上都可以出彩战役片子。
战役题材影片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战役状态下的个体生命的表现到达何种深度。面临残酷的战役,影片中个体生命的脉动张扬着人道的打动,最大限度的使观众产生与角色的共识。影片并没有过分夸张德军的丑陋与罪恶,而是着墨于苏军的英勇和坚守,最大化地型构了影片的正面性情感。少年个人化的叙事视角使影片在战役之余平添一份舒缓的情感色彩,也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借此形成了影片的情感脉络。沙思卡和安雅垂钓的平静水面被炮火搅动;小伙子和售货员的甜美热恋被炸弹扣杀;彼得上校听到第一声炮响,就吻别妻子卡秋莎,冲向要塞组织捍卫战;被德军包抄的沙布洛夫斯基大尉为了不做俘虏,送走妻子后举枪自尽……这些小人物被战役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无奈、受伤,却又在时事中尽显英勇伟大。总值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谢霆锋在《决战食神》里,不仅大展身手烹制各种美食,还把天赐这样一个敢于追梦、甘于平凡的角色,塑造得传神到位。 下面是决战食神
锋味江湖之决战食神观后感一:
从片名开始,就有一股浓烈的港片气息,片中的街头小巷老字号也充满了老街的味道,讲道理,光是看到这种布景,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暖意。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故事简单,没有什么冲突,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电影,片中谢霆锋处理食材场景,更是出戏到让我以为自己在电影院看广告。
但是比起隔壁让人全程尴尬的演技和笑点,决战食神的确是2017年贺岁档中不以圈钱为目的的良心之作,起码主要的演员的演技还是过关的,笑点也是行云流水般自然,葛老爷子的旁白更是优秀到无话可说,蔡澜先生的加盟算上意外之喜。
不过分煽情,不刻意抖包袱,不故意炒CP,就是一部规规矩矩的美食电影,每一步剧情都在意料之中,但是偏偏最后黄秋生一口接一口的吃着阳春面泣不成声的画面还是能让人鼻头一酸。
尽管决战食神晚了十余天,但是如果你还有假期的话,这是一部最适合带着全家一起去看的贺岁片,简直温情的一塌糊涂。
作为四川人的我看完之后想回家对妈妈说,“妈,我想吃阳春面,没有辣椒都没关系。”
西游的票房如今15亿,功夫瑜伽14亿,乘风破浪8亿。同一天上映的极限特工1.6亿,而决战食神的票房不到5000万。
当然我不是发行商,票房和我没有多大的关系,可票房能够反应给制片方,给导演,给投资商,给整个电影行业。
作为观众的我们呢,也只能在影院给出的一堆CCCC中费心费劲的挑出一部C+的电影。
锋味江湖之决战食神观后感二:
《决战食神》中,广东顺德的“黑脸小厨神”高天赐(谢霆锋饰)原本在“春风里”小区默默无闻地经营七记饭馆,深受街坊邻里欢迎,韩国演员郑容和饰演的安保罗来到中国寻找中华美食文化,两人数度交手,最终胜出者可以到澳门参加国际美食擂台大赛“决战食神”,而两届食神擂主正是高天赐的父亲,影片集美食、幽默、亲情于一体。
谢霆锋自2014年主持饮食节目《十二道锋味》后,从以前歌手、演员又多了一个身份,就是厨师,厨艺精湛!对于精通厨艺的霆锋,出演决战食神真是小菜一碟,无需演技,拈手即来,片中霆锋大秀厨艺,在我心中,片里片外他都是当之无愧厨神!
片中霆锋都是实打实地做菜,可以说演员当中,厨艺超过霆锋别无他选, 专业程度可见一斑。此片号称 4D美食电影,在当前3D电影风靡的时代,4D电影还是较为少见的, 什么是4D?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拍摄手法, 360全景拍摄,此片特别之处,导演叶伟民表示:“这次我们除了可以在电影院里让观众感受到3D以外,还能闻到每一道菜的味道。”也就是说,除了看还可以闻,尼玛这是赤裸裸的诱惑啊!!我想说啥时推出5D,就是除了闻还可以吃,现场供应片中的美食,观众可以享用,边吃边看。。。对于吃货来说,看电影+吃饭一起搞定,岂不快哉!!!
上次看到葛大爷还是在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此在 决战食神 中饰演洪七,如果说谢霆锋和郑容和是本片颜值担当,那么葛大爷无愧于影片的幽默担当,基本所有笑点都是葛大爷制造的!另外,本片 取景很讲究,为了渲染影片中的街坊气息,分别从佛山、澳门等地取景。葛大爷的搞笑无疑是电影的最大亮点之一,除了带观众游历了各个拍摄地,还为电影增加了无限的幽默感,甚至丰富了整个剧情的支线。在预告片中葛优切开果仁的那一幕,更是令观众由衷地期待,这位“吃货”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技能。还是等上映后,解开谜底了。
锋味江湖之决战食神观后感三:
今天下午,我一个人去看了《决战食神》。
检票的姑娘递给我3D眼镜,我有些不解,问她:"是不是搞错了?"
她说:"没错,这就是3D的'。"
我说:"我看的是谢霆锋做菜的电影,你再确认一下。"
望着姑娘前去核实的背影,还没回过神,她转头微微一笑:"哥,问了,是3D的。"
听着姑娘甜软的声音,注定了这是一次愉快的观影。
02
《决战食神》故事背景的设定是广东佛山顺德,一个名为春风里的社区,谢霆锋饰演的高天赐从小在这里长大,是七记饭馆的主厨,深受街坊邻居喜爱。
春风里老而破旧,有拥挤的街巷,锈迹斑斑的骑楼,临时摆出的大排档,和不远处的玻璃幕墙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比快乐,每天游走于街头麻将菜市场。
郑容和饰演的安保罗,是一名中韩混血的厨师,曾夺得欧洲米其林三星主厨的桂冠,但抱着创新中餐的想法,和女友美优来到春风里,开了间名为摘星的西餐厅。
高天赐为了保住七记和传统弄堂,与安保罗进行厨艺比拼,两人数度交手,都暗自佩服对方。他们带着各自对美食的理解,一路升级打怪,一言不合就做菜。
到底是民间食神更有实力,还是米其林大厨技高一筹,成为一场舌尖上的悬念,也是传统味道与现代文明的博弈。
03
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我看过几期,你很难想像那个续上胡子,一言不发沉浸在炮制美食里的中年男人,是曾经叛逆不羁,唱歌要踩着音响的追风少年。
谢霆锋从帅气小生成功转型为擅长做菜、知味知心的帅气厨男,在《决战食神》里,不仅大展身手烹制各种美食,还把天赐这样一个敢于追梦、甘于平凡的角色,塑造得传神到位。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是奥运的主题,一个人有一个梦想,却有粤语歌曲的味道。我从前认识很多有梦的人,当时给我看的时候,梦都是流光溢彩的,现在他们都忘记了。
天赐的梦想是做一名厨师,被父亲嘲笑他连葱都切不好,于是淋着大雨求人教他做菜,并一步步成为厨神。同时,名利于他而言也都是浮云,他只想安安静静做菜,让客人吃得开开心心。
做高天赐的食客,如果你的心足够安静,就可以听到各种精致温暖的细小声音。勺碟碰撞的叮当,开水壶里的咕咕,随即变成现磨豆腐的轻轻滴落。牛排在小火上慢烤时的滋滋,天赐一刀刀切下去,能够听到先是松脆,随即是柔软,逐层演绎。
影片有大量拉拉杂杂的细节,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拧着一股劲朝目标进发。散漫镜头里出现的垃圾袋、电线杆、大排档,需要你攒着精神看。
所有对于情节的期待都会落空,所有对主线的猜度都会迷失,即便到了最后,宾客盈门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七记还在,街坊邻居还在。
沉浸在这样的气氛里,你似乎回到了小时候,星期天在家懒觉半醒时,隐约听到母亲在隔壁收拾房间、准备早饭,心情从懵懂变为放松、舒心,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04
影片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葛优饰演的洪七云游的时候,遇到两个正在吃馒头的小和尚。
洪七尝了一口,一脸认真地评价说:"这个馒头,小麦是河套的,但发酵的时间长了,揉面的时间短了,上蒸笼的时候火候过了,所以很一般。"
小和尚一脸崇拜:"施主神通,吃个馒头都能看出个前世今生来。可是,有一件事你吃不出来。这麦子我自己种的,面亲手揉的,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馒头。"
到了最后时刻,天赐与食神对决,我一直在想要用什么奇形怪状、超凡脱俗的美食,才可以镇住这一场场厨艺比拼的结尾。曾一度以为,天赐要做个馒头一决高下。
然而,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一碗小时候的拌面,化解了父子间的隔阂,也诠释了美食的深层含义。除了色香味俱全,最打动人的,永远是触摸不到的心。此刻,成败荣辱已经不重要了,亲情的和解,反而让美味多了一层温度。
《海鸥食堂》里,幸惠说:"我要开的不是餐馆,是食堂,更加切近人的,路过门口时只是顺便进来吃个饭。"
小绿问幸惠:"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做什么?"
幸惠说:"吃很多好吃的,叫上最好的朋友一起。"
七记饭馆就是春风里的海鸥食堂,大餐厅固然好,但蜗牛一盘338,小餐馆虽然破,38的田螺就足以让人吃得眉开眼笑。
05
我之前租房的地方,楼下有家小面馆,老板娘是个热情的人,殷勤地招待,麻利地收账,总是爽朗地冲着客人微笑。
下午人少,她爱和小伙计玩笔仙游戏,嘴里念念有词:"笔仙笔仙,你说店里现在有几位客人呢?哦,两位啊,你说对了呢!"
我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整个店里暖洋洋,充满着食物香气与浓浓的情意。她给客人提供简单新鲜的食物,叙叙家常、聊聊八卦,如此过完一天,梦也该是安稳的。
《决战食神》或许并没有那么惊艳,也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里面都是可爱真实的升斗小民。那应该是最好闻的烟火味,足以安慰所有在路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人。
孤独的人,要吃饱饭,因为食物有治疗悲伤的力量。我们要重获发现生活中细小美好的能力,将日子过得绵长从容,在平平淡淡之中体味细水长流的珍贵。
百炼成钢终将化为绕指之柔,日子慢慢地过,终有一天,星星会把你的故事照亮,蝴蝶也飞出来,落在异乡人脆弱的肩膀上。
“野狐胜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莫怪兵家争此地,长驱直捣控幽燕。”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积蓄了巨大的力量,从渤海湾迈步向西,翻山越岭,一路狂奔,赶赴一个千年的预约,直到河北省张北县与内蒙古的交界处,与“野狐岭”一番缠绵。因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要隘,兵家相争,几无宁日。
野狐岭,古时候因野狐成群而得名。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陡峭山峰,坝上、坝下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十五英寸等雨线”。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水岭,南面,雨量充沛,物产茂盛,人口繁密,金色的麦穗在暖风中轻轻地摇曳,远处的农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北面,则是戈壁荒滩,广漠的平原辽阔无垠,苍天如盖,白云飞泻,地面绿草如茵,牛羊在散落大地的灰白的蒙古包四周贪婪地寻觅水草。
1211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的领袖成吉思汗正式结束了向金朝进贡称臣的历史。两年前,他曾亲自率队前往金朝进贡,最后一次站在卫绍王完颜永济的面前,他扬起桀骜的头颅,拒绝向金帝行臣服之礼,他的脑海里浮现着一幕幕金兵名为减丁而射杀无辜蒙古牧民的血腥场景,仇恨的种子由此种下。看着这个昔日的臣子今天高傲离去的身影,完颜永济真切地感觉到这个傲气冲天的漠北汉子的威胁,眼中射出阴鸷的光芒。激烈争战的惨象在两个高贵的大脑里翻腾,战争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后抉择。
当年4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把酒誓师,率军南下,拉开了决战野狐岭的序幕。北方的天际一道闪电划过,第一声春天的惊雷隐约传来,远处的地平线上,天空开始微微发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野狐岭山影的轮廓约隐约现,它的上空,一股令人窒息的杀气正悄然升腾,丧钟将为金人而鸣。
秋天到了,凛冽的肃杀笼罩边塞,冰霜覆地,百草凋零,浓黑的乌云急急地翻滚着,涌上了高高的野狐岭,肆虐的北风呼啸而来。蒙古大军在连克张北县抚、昌、桓三州之后,乘胜向野狐岭挺进,面对宿命的决战终于来临了。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金兵,在岭北布防拒守,依仗坚固的城墙,试图阻挡蒙古军前进的步伐,然而蒙古铁军的战鼓铿锵有力,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他们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以一当十,勇猛冲杀;金军顿时乱了陈脚,节节败退。野狐岭上,杀声震天,剑戟相搏,声闻四野。在经历了仇恨的对峙与激烈的厮杀之后,金军守将完颜承裕惨遭失败,落荒而逃。
攻下野狐岭,蒙古大军乘胜追击,跨过高峻的长城,长驱直入,越过居庸关,直抵中都城,完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大金皇帝带着他的后宫妃嫔,带着失望,仓皇逃离中都,最终走向悲惨的灭亡。军都山上,天空掠过矫健的雄鹰,遥远的.地平线那边,夕阳落在中都城之上,闪烁着淡黄色的光芒,很快暗淡下去了。
铁木真,这位射雕英雄,三岁学骑马,五岁持弓箭的天之骄子,争强称雄是他坚守的信念。少年时,为了一具风干的狼尸,他射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大后,在血腥的杀戮中被迫与共度患难的结拜兄弟札木合分道扬镳。强大起来的成吉思汗在草原旋起了一股飓风,涤尽了草原一切的抗拒。风过野狐岭,狂飙突进,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枯拉朽,横扫了半个地球;蒙古大军用疾驰在亚欧大陆的铁蹄,圈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缔造了蒙古民族亘古垂芳的神话。
千年的争战随着千年的烟尘消散殆尽了,马蹄响处又见袅袅的炊烟。险峻的野狐岭依然碧草连天,褪去了往日的刀光剑影,呼伦河的流水缓缓荡漾,它的两岸仍是草原最丰盛的粮仓。在蓝天、白云、绿草的映衬下,矗立在成吉思汗广场的铁木真铜像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历史在这儿定格,在这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