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与安娜
我抱着本王贵与安娜,倚靠在床头,看的津津有味,留恋忘返的。看了一百多页,总是情不自禁的想翻最后一页看看结尾,这书写的真好,写的够生活,够精典。话说的简单却句句在理。
我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每天谈情说爱却从未付之行动。看了这书,突然觉得自己生活特局限,眼光放的长远却从没有回头看过上一代人的历史。把生活看平淡了,原来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从小到大结婚生子走过来的,年轻的时候头撞南墙,张扬个性,满腔热血,愤世嫉俗的。等到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好多年后,棱角就没了,不在想要赚取银子买下整个世界了,觉得能力不及和气。要不常话说和气生财,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王贵与安娜斗嘴斗了一辈子,结果可用两个字概况:幸福。什么是幸福,就是你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过日子,这日子呢就是阴晴不定,风雨难测,过的自然。亦或者说过日子就是生活,有生有色,日子平淡,生活高雅。这就是幸福。
感情这东西,不是说出来才深刻,说的太多就会随风飘,不入耳不能震撼人心。可是偏偏就有了王贵与安娜,情话说的不多,可有一段感情却驻扎在了心里,刻骨铭心。两个人的世界,你可以土,我说你土了一辈子没关系,但别人不可以。有时候女人好强,女人本来就好强,这也是天生的,本性。书上说的对,好强这个词不是个褒义词,不求人,不示弱,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但丢失的却是广阔的天空。好了一辈子强就明白了,冷落的是自己。
有时候觉得男人也不容易,你大男子主义不行,你小家碧玉更不成,我突然觉得王贵都能遇见婚外情,看来生活中想要一辈子不出差错不走路,也真不容易,其实爸妈也说过,结了婚也会有人看上你,这个世界的诱惑本来就很大,只是做为一个结了婚的人,你要清楚的是因为你一个人的感情跑偏,可能几个家庭要被重组,可能导致几个人的不幸福,可能几个孩子从此会缺失父爱母爱…原来这就是责任,原来一个人情愿背负的负担就不是负担。
也许是这样,所有的婚姻都会遭遇一段飞来的感情,瞬间想要自由了,想要激情了,觉得婚姻是坟墓,可是没有了婚姻岂不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孤魂野鬼多可怜。所以还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吧!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家是什么?就是你走了又回来,分开又相聚的地方。
王贵与安娜这书写的真好,他们身处一个内敛的时代,却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爱。我还没有看完,可是却受益匪浅,突然哼起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到我们老的哪也去不了,你却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王贵与安娜读后感(二)
无意中看了《王贵与安娜》这部电视剧,感觉有点像《金婚》,相比感觉更加轻松一些。
对安娜这个角色我比较认同,尤其是她对生活对爱情的幻想,是每个女性的梦,这个梦是支撑我们一辈子的骄傲,虽然不那么现实,但是总算有个念想。一直记得室友说的话:“每个女孩的心中都认为自己是公主”,任何一个女性永远都觉得自己是个宝!
对王贵这个角色我感觉有点像《金婚》里面的男主角,总要那么婚外恋一把,使得现实生活总不如童话中美满,也许这是真实的,真实地让人觉得婚姻的不平衡;后面看到“二多子”女朋友莎莎的父母,各自带着离婚后再婚的对象来见亲家,却觉得平衡了的婚姻也并不尽如人意,表面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委屈和忍受呢?
结婚为什么?想起一个外国影片中说的:为了将来在你老的时候,有个人记得你年轻时候的样子。
牵手了,就好好珍惜走下去吧,回头看来,一路都是幸福啊!
王贵与安娜读后感(三)
看了《安娜》知道了什么叫淡淡的幸福、什么叫相濡以沫、什么叫同舟共济,也明白了令人艳羡的爱情并不都是公主与王子的童话般完美、而似乎真正的爱情就是这种不温不火的无息流淌,这样才显得弥足珍贵。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安娜是如何爱上王贵的,或者他们之间的到底是不是爱,还是更高层次的什么,但是我都将其定义为爱情。因为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是难以忘怀的、甚或是刻骨铭心的。安娜似乎一辈子也没听到王贵的那句“我爱你”,但是她已经真切的体验到了。那种种的感觉溶进了日常的絮絮叨叨和没完没了的叮咛嘱咐,安娜乐此不疲、而王贵也欣然接受,是啊、有谁能抗拒得了那种实实在在的关切和守护呢。
他们的爱情似乎很不同寻常又合乎情理,从最开始的不情愿、到后来的不舍、到后面的不弃,一步步的经历着心酸也浸染着快乐。
爱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肯为双方改变的程度,安娜的小姐气质和脾气、王贵的贫民习气和真诚。生活的风雨冲刷掉了安娜的贵气、家庭、丈夫、孩子,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王贵则一步步的脱离土气、用真心和真爱经营着美好。还记得王贵第一次做饭的经历,水煮烂菜叶,真是俏皮又温馨的情节。
剧中有俩人差点出轨的情节,但是仔细观看就会觉得、那并不是背叛、不是让人唾弃的不负责任,相反确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刘波是安娜的初恋、是她的梦境和信仰,肖老师是王贵的同事、是他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载体。是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一个人身边久了、总需要一些事情来提醒、一些插曲来丰富,这样的乐曲才会流转悠扬。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不愿让人触碰的小角落,这是一种生存方式。角落里不是肮脏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糗事,而是心存的美好和感动。
日久生情,有时真的很可怕、那种不经意的喜欢上一个人感觉似乎很让人危机,期待又逃避、不愿承认、不想面对。其实,那一次次的否认、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提醒和警示,让自己不要爱上他、因为预感会没有结果,可是又不忍心从此和他断绝来往,那种感觉真的很矛盾。就像安娜、他有自己的初恋---刘波,但是最后她放弃了那段梦幻的爱情。但是这不代表着可以从记忆中抹去,还记得刘波和安娜左后告别的镜头、看着刘波离开的背影,我的心也酸酸的。说实话。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所以很有同感啊!
安娜和王贵就是在无数个日夜中磨合、改变、接受,当然两个人的付出不会是等同的,但是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做到了让情感在淡淡的相处中慢慢的升华。这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浪漫的设计,而是最朴实的柴米油盐、最琐碎的家务孩子。也许这就叫日久生情——总之、看了安娜很有收获,对爱情、对生活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王贵与安娜》是六六的新作,写给她父母的作品,后来改编成了电视剧。
该剧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当了大学英语系老师的王贵和从上海被劳动改造到小城市的工人安娜的人生与爱情。安娜打从一见到王贵这个又穷,又俗,又土的农村人就没有好感,但是王贵的为人打动了安娜的母亲,后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后,安娜与王贵结婚了。这对恋人从结婚开始就争吵不断,中间还穿插有安娜和初恋情人刘波,王贵和肖老师的感情戏,不过在每天的`磨合中,感情越来越深。后来,王贵得知自己体内生了癌症,还瞒着安娜。最后两人紧紧握着双手,全剧终。
该剧让我想到《专注的好处》里面写到:“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王贵与安娜》中王贵与安娜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分配一个家庭里面了,这两个人拥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背景,但是你爱也得爱,不爱也得爱,结果是在彼此不断的磨合中,不得不学会爱,接受了彼此的优点和缺点,并使感情彼此包容,彼此体贴,彼此感恩,最终他们一起过完了一辈子,成了年轻人在婚姻方面的典范。
让我们牢记《专注的好处》中的最后一句:“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从前段时间第一次无意中进入百度的“黎明前”吧时起,第一个进入我眼帘的帖子好象就数字马甲发的帖子说黎明不如潜伏。当时好奇就进去看了眼,忘了有没有跟贴,后来又看到一帖说“要是孙红雷演刘新杰就完美了”。看标题的时候就笑喷了,看里面的内容更一路笑到底,为里面的精彩跟贴叫好。今晚又看到一个拍砖帖子,为潜伏叫好,里面各路人马纷纷登场,相互攻诘的有之,中立立场的也有,更有客观的评价者,如55楼的。看完之后,忍不住也想说说我对这两部戏的感觉。
老实说,好些年了,我对电视剧并不是很热衷,对所有宣传说热播的电视剧也缺少热追的感觉,更喜欢去看看书或者上网到文学论坛看看帖子,到小说网站看小说。对电视剧经常是无意中看到某点对眼了,才会去认真看看,黎明和潜伏都是这样看到的。更多的电视剧,我只是在网上搜来内容介绍,看完介绍就算了事。
潜伏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完整的看一遍。当时各个电视台都在播它,因为主演是孙红雷,我还是比较欣赏他的演技的,所以无意看到后,才开始关注,但从来没有兴起过找一台专门从头看到尾的兴趣,也从来没有想过到网上搜出来通篇看完它。只是在各个电视台播放时跳来跳去的看,今天看到后面的,明天又看前面的。只能说大致把首尾全都顺下来了,但有些细节脉络什么的,我还是无法串联上。
黎明之前也是今年年初才无意中看到的,应该是在凌晨四点多,某个电视台在播刘新杰抓毕玉海,结果毕玉海死了,刘新杰当时的表情吸引了我。我才注意去看是什么电视剧,然后就到网上搜出介绍,感觉不错,马上去搜视频,一看就放不下了。连续两天,每天都看到凌晨三四点,把整部剧看完,才算松了口气。而后的这一个多月里,又反复看了N遍,许多细节立立在目,不需细想。里面的人物对白,神情、动作我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出来。而对潜伏却做不到。
再说说两个剧中的演员和人物吧。
孙红雷的演技我一直还是比较欣赏的,但从来没有热追他的兴致,也没有过非要专门去看到演的戏。唯非常认真看过的一部剧,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我觉得他在那里的演出很不错,比较喜欢。对于他演的余则成,我却不是那么喜欢,觉得他演得过了,有些做作、虚假。很怀疑凭那么个做作虚伪又似乎有些木纳的余则成,怎么会得到三个女性的爱慕的。
吴秀波的戏我之前就看过几部,但真的没有认真注意过他。他以前的戏我都是属于那种无意看到一眼就放过的,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记住过他的名字。直到看了这部黎明之前,从他一出场,一个背影,然后到他慢慢放下报纸,与谭忠恕轻言慢语的应答,再到他说又给我介绍女朋友啊,谭忠恕说他“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时他的那个有点无赖又有点调皮的笑容,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看完这整部戏,我开始有一种迷他的感觉,反回去追他原来的戏,从立案侦查到剑谍到新虎胆英雄再到捕蛇行动、道可道最后到相思树等等。尤其他演相思树我非常的喜欢,接连看了三遍,超爱他在里面朗诵致橡树的那两场戏,超喜欢他朗诵时的语调、声音和表情。他两次朗诵的致橡树都感人至深,而康凯对两段感情的执着与为爱的逃避更叫我潸然泪下,感伤不已。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这么热追一个演员的戏。当初少年梦幻、喜欢追星的时候,喜欢刘德华、张学友、费翔等偶像人物,都没有如此充满热情过。
看了他这么多戏之后,我才发现我曾经错过了一个多么好的演员。他的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各种各样的角色,他都能挥洒自如。一部很滥的剧集里,也会因他的表演而让人眼睛一亮,单单是为了看他精彩演出而忍受那很滥的剧情。无论正与反两面的角色,还是灰色人物边缘人物,他都能演绎得入骨三分、引人入胜。令人随着他的演绎,对该人物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的死的地步。而且他都能演出自己的特色,一些他独有的习惯动作,几乎每部戏里会出现,却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多余,应该克制。例如他用手指去挠、揉、搔鼻翼和吸气等动作,每次在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却会觉得自然到位,产生又一份新鲜的感觉。
其实他的特点有很多,波蜜们能说出一大堆来,我却从来不敢自称波蜜,只是相当欣赏他的演技,喜欢他演绎的角色,尤其是这部黎明之前。以前角色中,无论是新虎胆英雄还是道可道或玉碎,有的地方还或多或少看出一相似的痕迹。而在这部黎明之前里,我却看到了一个多变的吴秀波,让人无法不喜欢的刘新杰。刘新杰的飞扬跋扈,嘻笑怒骂,顽劣冲动;031的忧郁沉重,深思熟虑,谨慎内敛。无一不让人深刻感受到一个双面特工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不由得不为之喜为其忧。其实,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那个狂放不羁,嬉皮笑脸,玩世不恭、持抢姿势超酷的刘新杰。再说两个剧中的应该算是反一号吧。
冯恩鹤我以前也不熟悉,也是从潜伏开始认识他的,当时觉得他把那个保密局上海站的站长演得很到位。那种阴沉的感觉,那种老谋深算的心计,那份贪婪的欲望,觉得保密局的站长应该主是他这样的。可等到我最近又看了他演的风声传奇和风语,才发现他的戏路似乎定格了,太窄了,千篇一律,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模子里刻出来的。
林永建的谭忠恕却给我了一个崭新的感觉。以前看过他演的小品,也看过他演的历史的天空,当时的感觉,就认为他也就一个喜剧演员,很搞笑,无他。再看他的金婚、王贵与安娜,觉得他似乎演得还不错,戏路也宽了。而后又看了他和侯勇主演的高地,其中虽仍不泛喜剧色彩,却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开始喜欢看他演的电视剧。但我还是没想到他会演绎出谭忠恕这样一个阴沉、冷静、多疑、幽默又不泛真诚的情报局长。他那双小眼睛在那个茶色墨镜后面一闪一闪,竟会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存在。一副面无表情样子,嘴里吐出的'话却又让人忍俊不禁。如“啃谁的腚啊,要啃啃大浦的,肥。”“新杰啊新杰,真是心里有结。”“大浦啊大浦,你的肚子都大得没谱了。”等等,每一个都不能不让人称为经典。这样的演员,这样的演技,应该说比那个吴站长要强过许多。
对于陆剑民,从看他的导弹旅长开始,我就一直很喜欢看他主演的片子。到汉武大帝里的卫青,更是欣赏之极。看到黎明之前介绍中说有他的戏,也是我当时想搜看这部片子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这部戏里,最初看他的表演,只能说是比较不错,似乎发挥的不算太好,表情单一了些。似乎只有他和亚琪跳舞的那场,他一挑眉,潇洒的一笑说出“跳舞啊”三个字时的神情,让我欣赏不已。然而一路看下去,看到他给刘新杰的录音那段:“……一切就像一场赌局,筹码就是你的生命,而我是你的入场券。”时,我动容了,他当时的表情似乎沉静,但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却包含了许多,似有一丝泪光,更多的却是一种希冀和自信。这才发现,原来他的演技应该已经到反璞归真的地步,不再需要用更多的肢体动作或夸张表情来演绎角色。
到最后一集里,当那首沉郁忧伤悲壮的风笛曲勇敢之心在空中回荡,满目的荼蘼轻轻舞动涂满屏幕时,他那低沉缓慢的声音也随之响起:“我希望被埋在一个有风景的地方,在我的墓碑上不必留下名字。”然后看到他轻托下巴头略微向上,目光中充满向往和憧憬,嘴唇轻轻嚅动一下,眼睛变得更加明亮又拥有更多笑意和希望的神情,我知道,我记住了他除了陆剑民、江浩、卫青之外,又一个名字——水手!
对于这两部剧里其他人物,我不想再细说。在潜伏里的其他角色,我个人觉得李涯和谢若林的扮演者演得很出彩。沈傲君的角色感觉很模式化,刻板。对于姚晨的王翠平,大概是个人性格原因,一直不喜欢。其他角色都没有太大感觉,几乎想不起整个部剧有哪些精彩剧情。而对黎明之前,应该是看得太多遍了,每个人物都能想到他们精彩表现,可以说是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随时都能想起。八局的齐帅、大浦、马蔚然、死猴脸、丁三;水手这边的顾晔佳、边日南、亚琪、毕玉海、周汉亭、董乾坤等等,都是那么鲜活可爱,惹人动情。虽不能说对他们每个人的每句对白、每个神情、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但经典的段落和台词也可以说信手拈来,俯拾皆是。每当想起都不由得不笑由心起,嘴角上扬。
其实,每部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会有漏洞和瑕疵。只要这个作品能打动大多数人的感官和心灵,这个作品就是成功的。所谓各花入各眼,一千双眼睛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不必强求谁都要与自己一样,也不必非要追究这部剧哪里不如谁,哪里有什么不该。如果是为了下部剧的精益求精,可以去挑错,但为了个人的喜好去刻意找错,就不必了。无论你挑出多少错了,只要我愿意,只要我喜欢,就是可以视而不见。你再说什么,也不过是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还徒若人厌,何苦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