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八月》这部电影,一直没有机会实现,为此,难免有点耿耿于怀,毕竟,自己每天是在影城混吃混喝的。因为我太想知道,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光环下,一个羽翼未丰的年轻导演,究竟做了哪些有益努力,让一部乳臭未干的处女作,赢得一众专家评委刮目相看。
再过一周,该片即将下线。还好,今晚终于如愿以偿。
简单谈谈直觉印象吧,因为,这种自然感受太强烈,占满了大脑。
电影从工人下岗开始说起,主要讲述了1994年夏天小学毕业的少年张小雷,在懵懂间目击到自己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
小雷爸爸是电影制片厂优秀的电影剪辑师,铁饭碗被打破,他常常用一句话自己安慰:下岗有什么可怕,人是凭真本事吃饭的。可他当老师的老婆却不以为然,认为他荡来荡去不务正业还自命不凡。
直到有一天,他酒后对着房间的空气绝望地挥拳,内心的不安和不甘才不加掩饰地发泄出来。
为了生存,最终他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的口头禅)远走他乡,给他从来不屑一顾的同事韩胖子做场工。
影片用黑白色调和大量浅焦镜头,以旁观者为主要视角,通过碎片化的记忆,客观再现那个年代的阵痛。
那些高唱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父辈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一夜之间,他们和集体失散了,变得一筹莫展、茫然无措,理想,信仰也像被废弃的车间厂房蒙上灰尘。他们饱经风霜艰苦卓绝的历史,像影片中那个终日卧病在床的'太姥姥,渐渐被时间隐去踪迹,不再引人注目。
因为,生活不会因为谁的不幸和指责而住手,历史终归要前进。
导演有意以一个十二岁孩子有限的眼光看变化的世界,妙就妙在,他只负责拍摄日常琐碎的事件,其背后的复杂性和价值观交由观众判断。
电影片末有一行字:献给我的父辈。
有人说:“《八月》是写给父辈失意的诗,是生命里长出来的电影。”
金马奖评委对于《八月》的颁奖词是:“它不只是一个男孩的成长,更是对人情世故、体制变革以及时代记忆的回眸与反思。”
而于我,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隐隐作痛的心中,一直闪现儿时那个曾给我们国企子弟带来很多美好往事的大厂区,如今,颓败在瓦砾和杂草中,无人问津。
今天上午,学校组织我们来到人民剧场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五月·八月》,看《五月·八月》有感。我们高兴极了。
来到电影院,只见眼前一片漆黑,简直伸手不见五指。
电影开始了!首先是好几幅醒目的画,这几幅画是以南京大屠杀时候的场面,最后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向着远方眺望,好像在看什么一样,扒在窗户上,这个人就是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五月。在她的身旁正在打她的另一个小女孩,不用说,就是八月。
接着,她们的爸爸因为外出,被可恶的'敌人杀害了,他家的小狗将她们爸爸的一只手叼了回来。看到这情节,我们全班同学都大叫起来。原来,那只小狗叫阿宝。她们为了不让阿宝受害,把阿宝放进盆子里,让它顺水飘流。让它自生自灭,目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同时也对日军恨之入骨。
又过了几天,八月病了,妈妈为了拿药给她治疗,路上碰到了冷酷无情的敌人,又被杀害了,因此,只剩下五月和八月她们这两个人了。后来她们四处飘荡,来到了医院,医院里的阿姨热情地招待了她们,还拿馒头给她们吃。
最后,她们的舅舅来医院把她们带走了。可惜的是,他的舅舅为了找她们的妈妈,也被杀害了,这些日军真是惨无人道。在这之前,五月认识了一个比她大3岁小男孩,她舅舅死后,便去找那个小男孩。因为小男孩刚好也要走,所以他们就一起走了。但小男孩说要先去长江和他父母亲道别,因为他们听说:“敌人把他们的父母亲杀了之后,又用火烧了他们尸体,尸体变成灰,灰变成云,云变成雨,雨又落到长江里”。所以他们一起走向长江,在路上遇见许多小朋友,又对他们说了这件事情,所以那些小朋友们也跟他们一起走向长江。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啊!可是我们却不好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那种战争环境中,可五月、八月她们就是生活在那种战争环境中,她们的父母双亲被杀害,可是她们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努力拼搏。
一部好的电影反映的不仅是当代社会环境的背景更是有更多新的代表的体现。今晚看了《八月一日》,其实没看完,回寝室的时候才彻底看完,惠姐说了得写
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伐军总司令蒋同志、武汉政府某政党主席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杀绝、被吓倒、被征服。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贺龙、叶挺、朱德、刘同志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某政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八月一日》这部影片以细腻的笔调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以磅礴的气势再现八十年前震撼人心的历史风云。
当历史的重任压在肩头的时候,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承担的,而我们的周总理却义无反顾地承担了下来。他为了发动起义要离开刚刚小产的妻子,他的妻子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痛苦,虽然她早就清楚地知道嫁个这个搞革命的人,自己的.一生都不会安逸地度过,但是痛失爱子并且永远无法生育的痛苦让她再也无法忍受了。而这时,我们共和国的总理,深受全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爱戴的毛主席之一,将爱妻搂在怀中,说:“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何妨?”说着热泪顺着脸颊流下。当周总理去世的时候,连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不是因为他是某个国家的总理,而是因为他将国家、人民的利益高过了自己的利益而已。
“我们是国民革命军,不是土匪,军长,我错了。”说这句话的是军长贺龙手下三营长,当时他被绑在一个木头桩子上,身为军长的贺龙背着步枪绕着三营长负重绕圈跑,原因是三营长抢了友军的军粮,一个准备共同革命的战友的粮食,这件事一个有信念的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贺龙对着他的士兵说过,他革命是为了不再有被压迫的人。当和他一起奋斗的弟兄犯了错误时,错误由他自己来承担,当三营长认错的时候,贺龙真心地乐了,他满身臭汗地躺到了地上,要了袋烟。
对于贺龙来说,升官发财没有什么了不起,否则汪精卫、蒋同志有的是高官厚禄给他享用,对于一个血性汉子来说,真诚、实在、为他人着想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影片中还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角色,小士兵李虎子就是其中一个。当贺龙要处罚李虎子的救命恩人赵福生营长时,李虎子开枪打中了贺龙的军帽。令大家都极为惊讶的是,贺龙并没有要李虎子的命,他为了李虎子的义胆忠肝绕过了犯了错误的赵福生。后来在革命爆发的紧急关头,赵福生通敌背叛被抓,就在贺龙要枪毙赵福生的时候,李虎子亲手将这个救过他命的营长的脑壳打碎了。他得到了贺龙的肯定:“这才是我的兵。”
看完《八月一日》后,我被共产党人的那种不屈的英雄气概震撼了,不管是领导人还是小小的士兵,身上都嵌进了属于军人的“军魂”。他们肩负历史的重任,试图以自己的力量为广大中国人民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而历史也最终证明他们做到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平和生活是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才得到的。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因为一些小小的事而抱怨生活呢?与身处动荡的他们相比,我们已经足够幸运,能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能够与亲人、朋友平安地生活在一起,拥有稳定的生活。我们可以沐浴着的这缕阳光及这池月光,看星光闪烁,难道我们不够幸福吗?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资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争取机会多多锻炼自己,进入社会后报效祖国。我们应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