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男人》说:“男子多半自私。他的人生观中有一基本认识,即宇宙一切均是为了他的舒适而安排下来的。”那么阅读之后有哪些感想呢?
梁实秋《男人》读后感
近几天反复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男人》,深为其陈辞所感染:先生将世上男人龌龊、卑微之辈深加以剖析,将男人脏、懒、馋、自私、嚼舌之风统统加以唾弃,毫不讳言。男人的形象因此黯淡下来,有失风雅之尊。这一类男人的弱点归根到底是由于惰性形成,一旦性情堕落,便将人性意识抹灭,甚至丢置。男人一旦身染不良嗜好,沦为市井之徒,可谓男性的悲哀。
梁实秋先生(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一生中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堪称伟男人。
他主张思想自由,作品多数取材于日常人生,留心观察生活事物中细节的地方,小品文中常常赋予诙谐的调侃,又近乎于情理之中,与时代发展的人们产生心里共鸣。但由于他生于资产阶级贵族,属于“自由派知识分子”,所以被当时社会众所非议,抨击之声不绝。 他的女儿现定居于美国西雅图的梁文蔷在追忆父亲梁实秋时曾说:“在很多人眼里,父亲是个„洋派十足‟的人,这可能归根于父亲在美国留学时养成的一些习惯。
但骨子里,父亲绝对是一个有很深中国文化情怀的人。……从美国回来教书时,他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经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 梁实秋先生写的《男人》当时受到西方绅士、名士气息的感染,现在读来不禁有几分同感,既清新雅致,又有幽幽古意,谈古论今,崇雅黜浮,总是要将许多男人做一番比较,不知是因男人形象的感召还是深悟人生,唯美是图的启迪。 男人何故由此惰性呢?首先是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结果。孟子有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韩愈也曾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刻苦给人以锻炼的机会,天才在于勤奋的努力;再就是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生活很快乐也很无奈,一定要不气不馁,戒骄戒躁;最后是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才有助于身心发展,成就事业。《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句古训告诫了后人。明万历皇帝不思朝政达二十年之久,最后另江山社稷摇摇欲坠;同是古人,康熙皇帝却勤奋有加,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先河,那么康熙具备怎样的男人气质又热衷于勤奋的呢?
据法国白晋所著《康熙帝传》(马绪祥译)提供了康熙的容貌:白晋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的中国,在北京供职时常常见到康熙。他说:“他一身丝毫也没有与他占据王位不称之处。他威武雄壮,身材均匀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两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圆略带鹰钩状,虽然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迹,但并不影响他英俊的外表。”康熙像传中还说到他的精神品格:康熙的精神品质远远强过他身体的特性。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在政治方面,一个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皇帝居然有着五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他几乎每天晚睡早起,坚持御门听政制度,春夏大约从七时开始,秋冬大约八时开始,其勤政由此可见一斑。康熙也注重养生理念,有良好的饮食起居,弓马骑射。虽然事物繁忙,却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里将男人和皇帝相关并提,可见男人若想堂堂正正为男人,需勤为本,克己慎行。 有一种情形可能稍加例外,那便是读过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后而改变这一观念的。老舍笔下的男人“祥子”是当时社会苦闷、彷徨的象征,具备此类男人邋遢、世俗的.表现是由于现实不幸:小说刚一开始时,祥子是一个北京城里结识、健壮、虎头虎脑的青年车夫,“他没有什么模样,但是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是很大,圆脸,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脸上永远红扑扑的……”他身上凝聚传统男人美德、勤劳、无私和人生理想。
小说的最后,祥子已经完全不是最初的样子了,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无情生活中一点一点丧失,他的精神面貌猥琐,懒惰狡猾,还耍无赖,最后禁不住夏太太的诱惑得了一身脏病,这和梁实秋笔下的男人不是大抵相同了么? 梁实秋先生早年生活时代处于民国动荡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口生活在苦难之中,怎能顾及奸懒馋猾这些劣性呢?尤其男人,养家糊口骏命不易,他们当然不具备资产阶级和西方文化的契合,梁实秋先生笔下的这类“男人”,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的人性均被时代特征泯灭,使一切美好沦为奢望,旧时局和新和谐迥然不同,今天很难再找到梁先生笔下的那种男人了。 中国的男人多具有吃苦耐劳的秉性,就连北方家乡的农村一带,男人的衣着朴素,可是很得体,很干净。春秋之际忙于耕种,冬夏之时有时外出打工,对生活充满希望,日子过得美满。
且不会风言风语或添油加醋,他们热情,质朴于一身,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乡。譬如家乡有一男性王先生先是自己根植葡萄苗,赚钱后又带领更多的男人一起发家致富。去年回家的时候我见过他,虽然他言语不多,但是他皮肤细腻,精神饱满,穿戴整洁,完全不像想象中的农民的装束,这便是社会生活给予他充实的人生吧。 世上的男人若把梁实秋先生的《男人》当成一面镜子岂不更妙?男人,无论尊卑,无论贫富,尽管是一个平凡的男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这就是说男人要勤于正业,穿戴整洁,举止文明,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虽不比将相王侯,但是为人处世安然有序,刚柔并济,平凡绝对不是平庸。
梁实秋《男人》现代散文
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当然,男人当中亦不乏刷洗干净洁身自好的,甚至还有油头粉面衣裳楚楚的,但大体讲来,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数量要比较少些。某一男校,对于学生洗澡是强迫的,入浴签名,每周计核,对于不曾入浴的初步惩罚是宣布姓名,最后的断然处置是定期强迫入浴,并派员监视;然而日久玩生,签名簿中尚不无浮冒情事。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货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使刷牙。“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除了不可挽救的脏相之外,男人的脏大概是由于懒。
对了!男人懒。他可以懒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连同他的脑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动,像呆鸟一般;“不闻夫博弈者乎……”那段话是专门对男人说的。他若是上街买东西,很少时候能令他的妻子满意,他总是不肯多问几家,怕跑腿,怕费话,怕讲价钱;什么事他都嫌麻烦,除了指使别人替他做的事之外。他像残废人一样对于什么事都愿坐享其成,而名之曰“室家之乐”。他提前养老,至少提前三二十年。
紧毗连着“懒”的是“馋”。男人大概有好胃口的居多。他的嘴,用在吃的方面的时候多。他吃饭时总要在菜碟里发现至少一英寸见方的半英寸厚的肉,才能算是没有吃素。几天不见肉,他就喊“嘴里要淡出鸟儿来!”若真个三月不知肉味,怕不要淡出毒蛇猛兽来!有一个人半年没有吃鸡,看见了鸡毛帚就流涎三尺。一餐盛馔之后,他的人生观都能改变,对于什么都乐观起来。一个男人在吃一顿好饭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硬是感谢上天待人不薄;他饭后衔着一根牙签,红光满面,硬是觉得可以骄人。主中馈的是女人,修食谱的是男人。
男子多半自私。他的人生观中有一基本认识,即宇宙一切均是为了他的舒适而安排下来的。除了在做事赚钱的时候不得不忍气吞声的向人奴颜婢膝外,他总是要做出一副老爷相。他的家是他的国度,他在家里称王。他除了为赚钱而吃苦努力外,他是一个“伊比鸠派”,他要享受。他高兴的时候,孩子可以骑在他的颈上,他引颈受骑;他可以像狗似的满地爬;他不高兴时,他看着谁都不顺眼;在外面受了闷气,回到家里来加倍的发作。他不知道女人的苦处。女人对于他的殷勤委曲,在他看来,就如同犬守户鸡司晨一样稀松平常,都是自然现象。他说他爱女人,其实他不是爱,他是享受女人。他不问他给了别人多少,但是他要在别人身上尽量榨取。他觉得他对女人最大的恩惠,便是把赚来的钱全部或一部拿回家来,但是当他把一卷卷的钞票从衣袋里掏出来的时候,他的脸上的表情是骄傲的成分多,亲爱的成分少,好像是在说:“看我!你行么?我这样待你,你多幸运!”他若是感觉到这里不复是他的乐园,他便有多样的借口不回到家里来。他到处云游,他另辟乐园。他有聚餐会,他有酒会,他有桥会,他有书社画会棋会,他有夜会,最不济的还有个茶馆。他的享乐的方法太多。假如轮回之说不假,下世侥幸依然投胎为人,很少男人情愿下世做女人的。他总觉得这一世生为男身,而享受未足,下一世要继续努力。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原是人的通病,但是言谈的内容,却男女有别。女人谈的往往是“我们家的小妹又病了!”“你们家每月开销多少?”之类,男人的是另一套。普通的方式,男人的谈话,最后不谈到女人身上便不会散场。这一个题目对男人最有兴味。如果有一个桃色案他们唯恐其和解得太快。他们好议论人家的阴私,好批评别人的妻子的性格相貌。“长舌男”是到处有的,不知为什么这名词尚不甚流行。
男人,一般而言,对于女人有两个愿望:一个是艳遇,另一个是兼而有之。
男人帮的第一集就是在述说男人的第一个愿望。
剧中顾小白和莫小闵的相遇可以说是艳遇得一塌糊涂。顾小白在咖啡店遇到素不相识的百分百审美的莫小闵,一直寻思着如何搭讪,鼓足勇气却又一败涂地的时候,不料美女莫小闵却反过来主动搭讪——-我的手机没电了,你的能借我用一下吗?
这种自己不需要付出勇气,不需花力气,女人反过来积极主动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男人的白日梦般的自恋。
接下来,剧情完全按照男人心目中艳遇的标准模式展开,两人再次遇到,聊天,礼物,带回家,顾小白看着睡在沙发上的美女,鼓足勇气上前试图亲吻的时候,美女还在鼓励:那么,继续吧————真是给力,所有的都由女人来安排,男人最好什么也不需要做————只要艳遇本身!
而艳遇,本身就注定了短暂和不确定。很快,莫小闵回到了前男友的身边。顾小白这段快乐的梦游在第一集中告一段落。
男人帮的第二集转向了男人的第二个愿望。
作为男人,顾小白遇到了一个宿命般的命题,一个关于男人选择女人的命题:如果你面临两种类型的女人,一个是说话白痴,但长得美貌的女人;一个是交谈愉快,心心相印,但长得一塌糊涂的女人,你会选择谁?
对于这道难题,,身为编剧且有着一定文化功底的顾小白有着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观点:知识可以培养,但美貌却无法培养。我们无法把长得一塌糊涂的人变得美貌,却可以设法把白痴美人培养成心心相印的人,这样岂不就美貌和交谈愉快兼而有之了?
在剧中,小秦就是命题中的前者,小兰就是后者。顾小白被小秦的美貌所震撼,被小兰的交流所心动,最后,按照他的理论,他选择和小秦交往,其实确切的说,在顾小白的内心,并不是真正选择原本的那个小秦,而是试图选择合二为一,兼而有之。何以见得?之后顾小白对小秦的培养改造计划就说明了一切。
许多男人,我相信,会和剧中的顾小白一样的选择,也会和后来剧中的顾小白一样的落荒而逃,远远地逃离那个美貌而白痴般的小秦。
难道顾小白的选择错了么?难道这不是一般男人更为普遍的选择么?
正如剧中所说,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从入学到工作,从零食到汽车,我们一直进行着各种选择,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你的伴侣。存在主义认为,选择,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后面临的人生处境,所谓人生处境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设定——你无法逃避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既然选择是与生俱来,无法逃脱,那为什么当我们面临某些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会纠结,会痛苦呢?因为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每一个是,都伴随着的一个不。每个决定必然伴随着其余选择的放弃。并且当人们放弃这些其余选择之后,通常就不再有机会了。所以许多人宁愿坐在决定的十字路口,幻想着前面的两条路会自动变成一条路,希望能够同时拥有所有的选择。
正如剧中顾小白的纠结,他倾倒于小秦的美貌,却又希望享受和小兰的那种心心相印。
纠结中的顾小白就试图把前面的两条路自动变成一条路,试图逃避一般人所无法逃避的选择。他的办法正如他宣称的观点:我可以兼而有之,我先和白痴美女在一起,然后把白痴美女培养成交谈愉悦的人,然后就彻底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
表面看起来,顾小白选择了小秦,其实他根本不想进行两者之间选择——他想兼而有之,他开始了培养再造计划的第一步——带着小秦去了书店。
事实证明,男人的一厢情愿总是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小秦一口一个“胚子蔡”,终于让顾小白彻底崩溃出逃,让我们真的不知道到底改变一个人的外貌容易呢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内心容易?抑或,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我们注定必须面临选择和放弃,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顾小白选择谁都可以,都可以继续和发展他的爱情,只要懂得和对方真实和如实的交往,同时懂得人生的有限——我们只能走我们自己所选择的那条路,放弃那些我们必定要放弃的部分。
顾小白的爱情挫折在于他内心不愿意放弃,从而最终不能有所选择。
那么,谁可以兼而有之呢?红楼梦中贾宝玉做的太虚幻境中,有一个叫“兼美”女子,那个集黛玉和秦可卿于一身的`朦胧女子。
很巧,贾宝玉也是男的。
那么,顾小白的好朋友左永邦的爱情道路怎么样呢?
爱情,其实是一个已经被人们彻底用滥的词语,任何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堂而皇之的把男女在一起称为爱情。
回到剧中,左永邦和米祺,他们的关系可以称之为爱的关系吗?
在我看来,很简单,爱有两种——真爱和假爱。
那么什么是真爱,什么又是假爱呢?
假爱,就是功利之爱,交换之爱,就是我这里有美貌,你那里有财富,我们来作交换,就好像把自己当作一件商品试图在市场上找到最佳的市场价格。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则,这种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公平交易,你情我愿。只是,这一切和爱无关!这是打着爱的名义进行着和爱无关的交易,所以这是假爱!
剧中,左永邦和米祺的关系交待的很清楚,大家应该明了他们关系的实质。
爱情的本质是一种需要,需要又分为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匮乏性需要又分为物质需要和潜意识层面的心理需要,从而决定了爱情的不同境界。
左永邦和米祺属于匮乏性的物质需要,米祺需要供养,左永邦需要美貌和性。
那么什么又是真爱?真爱,是一种自由之爱,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的愉悦。是自发的,纯粹的,没有理由的喜欢对方,并且在意识层面没有任何上面提到的功利方面的需求。
有点意外的,我在潇潇身上看到这种自由之爱的雏形。潇潇对罗书全的喜欢,有点符合自由之爱的定义,但大家都会又觉得潇潇不靠谱,为什么?
正如剧中交待的,潇潇从小就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所以高中毕业的她对年长老师罗书全一往情深。那么这种潇潇式的自由之爱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自由之爱,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幼稚之爱,或者叫移情之爱。第二阶段才是成熟之爱。
幼稚之爱是在潜意识层面出于某种匮乏性需要而去接近对反,喜欢对方。这种匮乏性的需要可能是象剧中所说的早年缺失父爱引起的,也可能出于其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出现的缺失和停滞。
因为这一切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所以当事人未必明了自己的爱是怎么回事。
潇潇把对父爱的渴望投射在罗书全身上,不能说这不是爱,但这不是两性之间的平等的基于成长性需要的关系。刚满十八岁的潇潇远没有懂得和体验什么才是成熟之爱。
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境界高低之分。而所谓的境界标准主要基于一个人内心的幸福感。
同样基于匮乏性需要的潇潇的境界其实在她老爸左永邦之上,因为她已经在真爱的领域。
但无论是功利之爱,还是移情之爱,所有的人都宣称自己的是爱情。在这个电影书籍歌曲等等所有的媒体都在谈论爱情,颂扬爱情,崇拜爱情的社会里,亲爱的朋友,你能分得清这些其实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类型的爱么?
男人帮在前两集点出了存在层面的沉重主题,随后主题转向心理层面的男女相处之道上,剧中人物不断的被重新赋予不同的角色和剧情,编剧让剧中的编剧顾小白和莫小闵再次的相遇,继续演绎出各种纷纷扰扰,比如坦诚和保密,恋爱和闺蜜,背叛和忠诚,友情和爱情,如何看待对方的过去,各种主题交织在一起随着剧情徐徐展开……
第一次看《男人四十》,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久到那时只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长江纪录片的音乐中,林耀国和阿靖依偎在沙发上,痴痴地诵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两把醇醇声音的气息静谧而安定,我心中想,粤语的音律真是适合来朗诵古诗词,那么动听悦耳每字每句都如同暮风翩翩,听者仿佛被吹起了衣袂飘入了云中。纵使林耀国的头发上还沾染着粉笔灰,面容被枯燥的生活打磨的郁气沉沉,阿靖穿着围裙,刚摘完菜心的手还残留着泥土,身上是挥之不的油烟气味。可他们诵着《前赤壁赋》,眼中的光华让人不敢直视,神情却是懒懒淡淡的,用低低的声音轻声和着,就只是诵给对方听。他们远离了令人沮丧的平淡生活,心又回到了青春韶华,那被《前赤壁赋》所围绕的时光。在那一刻,我爱上了《前赤壁赋》,或者更准确的说,我爱上了林耀国和阿靖心中的《前赤壁赋》
才华卓着的苏轼在最失意的时期写下了震烁古今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文篇宏大悠远苍郁壮阔的大格局大意境,清朗峻疏的用词遣句,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无不令人倾倒。可是,心中涌动着《前赤壁赋》的林耀国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一间只注重理科成绩的学校当着不被重视的国文老师,一直暗恋着的中学同学是因为意外怀孕而和他结婚,家中的细仔不求上进叛逆任性,财大气粗的同学们总在他面前流露出高人一等的骄傲······林耀国是一个平庸的男人,他像溺水已久的人一样极渴望冲出水的包围却已经被水无声无息的牵扯慢慢拖进了深渊,总有一天他的心会被淹死。这样的人生境地和他心中的'《前赤壁赋》相差何止千里!
胡彩蓝低头画着,在炎热的课堂上,在林耀国故作老成的调侃学生的色情录影带,开着鲁迅的玩笑时,胡彩蓝在国文课本上画着他叼着一朵玫瑰的头像。胡彩蓝总是在若即若离的逗引着林耀国,用行动反复表白着“我喜欢你,我喜欢你”,然后戏谑地看着林耀国不知所措的尴尬摸样。我相信林耀国是有动心的,胡彩蓝冷清不羁的性格,叛逆自我的行事作风,热烈的眼神行为和他古井无波的生活多么不同!可是呢,毕竟是四十岁的男人,总不是冲动的小男生了,现实和理想在林耀国这里界线分明,他始终躲避着胡彩蓝的“攻击”,有分寸的和胡彩蓝进行着正常的师生交往,《前赤壁赋》中澎湃的江水尽管在林耀国的身体里长流不息,却被他自己筑起的洪闸所挡尽数西归。
林耀国对于长江的执着,林耀国当国文老师,全是受了盛老师的影响。尽管林耀国肯定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印着盛老师的影子。盛老师把他带进了李白杜甫苏东坡的世界,将长江三峡的滔滔江水引入他的身体,教给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摘下中天的一抹月光洒在他身上,那是给了林耀国梦想的完美无缺的神。当美好的幻境被打碎,背后黑暗的现实总是令人作呕。无暇高尚的盛老师竟然是一个怯懦的情感骗子,在伤害了阿靖之后不负责任的一走了之。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惊恐不安的置身于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医院,耳边传来女人的哭声,俩人的手应该只有紧紧拉着吧。林耀国就这样结婚了,尚显稚嫩的肩膀上担负起了妻子和孩子,小心翼翼又无可奈何的走上了通向平淡无味的道路。而毁了林耀国梦想的盛老师,成为了他想都不愿想起的怨恨。没错,盛老师就是林耀国的怨恨,是曾经那么真挚热切的信仰过的事物毫不掩饰的露出肮脏无耻的真实面目时才会留在心里的怨恨。
林耀国和胡彩蓝的关系之所以会有那么突飞猛进的飞跃,很重要的原因是阿靖决定照顾盛老师。阿靖心中深藏的怨恨绝对不比林耀国少,曾经那样倾心的爱人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竟然一走了之,让一个年轻女孩儿该怎么办!但在见到盛老师风烛残年的凄苦现状时,阿靖的心又有些动摇了吧,阿靖决定照顾盛老师,但并不代表就是原谅了盛老师。阿靖以为自己可以放下,可事实是她太高估自己了,她冷眼看着盛老师痛苦的咳嗽费力地够水杯时眼中流露的冷漠怨寒,最能体现她的复杂内心,她绝对放不下。阿靖告诉林耀国要照顾盛老师时,林耀国的表面平静但其实他被彻底激怒了。本来那些恨意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平淡已经淡然了,可现在盛老师又跳出来影响他的生活家庭,林耀国心里燃起了一团火,烧得他不复安宁。可从深圳回来,林耀国惴惴不安,面对忙碌的阿靖,他想说,却只吐出一句“我昨天在深圳过夜”。就像每个人在年少的冲动之下做过不顾后果的傻事之后一样,林耀国已经为昨晚的事情后悔了。(不过老实讲我真的很怀疑林耀国和胡彩蓝到底有没有发生什么?)林耀国始终是林耀国,那个骨子里平凡温吞的普通男人,那个偶尔让长江水在身体中流动却仍要面对繁琐生活的男人,这就是他的性格,改变不了。林耀国的心结终于能够松散一点了,他要见见那个影响他一生的盛老师。在病床前林耀国又诵起了《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是盛老师留给林耀国的最明丽的记忆,年少的他,被《前赤壁赋》中的慷慨意境壮阔胸怀荡涤心灵,是再深的怨恨也掩盖不住的。
林耀国不适合波澜起伏的人生,他就是一个勤勤恳恳教书老老实实为家的居家型男人,一时的义无反顾只会让他不知所措。阿靖提出分手,林耀国吃了一惊,望着阿靖小心翼翼的脸,林耀国放下手中的报纸,摘下老花镜凄然一笑“对啊,你识中文打字哦,房子也供完了。有空回来吃个饭,看看两个儿子”那样平静的诉说,却句句戳着阿靖的心窝,怎么能够舍得下?!阿靖扑进林耀国的怀里放声大哭,林耀国拥着她,轻轻抚摸着她的肩膀,说“我们游玩长江回来再说吧,我们读过许多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词,也该走一趟。现在天气热了点,但如果不,不久三峡一灌水,很多地方都会淹没,很多东西会消失······”看看长江,游游三峡,那灵秀峻美的大江大河大山大川感受古人的幽思情怀,这梦想已经萦绕在林耀国心头几十年了,如今他再也不要让梦想只是在心头痴缠。真正的一次长江三峡,林耀国的心头被这个念头塞得满满的,这才不枉活了四十岁,他可不愿让自己在后悔了。
那么结局怎么样呢?林耀国和阿靖会离婚吗?和胡彩蓝又会有什么新的发展?电影没有交代,也没有必要交代,林耀国已经决定完成一直以来的梦想,摆脱生活的痴缠,抛弃自己的胆怯,追逐一次心的渴望,我相信这就是电影最好的结尾,勇敢无畏起来的林耀国,在观影者的期盼中面目逐渐清朗,竟是那般让人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