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做更好的自己讲座观后感汇编90条

做更好的自己讲座观后感汇编90条

时间:2018-03-16 04:04

导语:

关于于讲座的观后感一

看了于丹老师教育讲座,受益匪浅。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对于于丹老师的讲座,我知道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人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则。

我知道了,人从小到大,都要建立两两关系。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信赖于网络,老在家里上网,不出去与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动手,相信只要动手做,没有不成功的。要信赖于用双手实现梦想,实现未来。人从小要建立两两关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里。要与同伴互帮互助,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从小有一个孩子,天天与大树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脸,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了?怎么不高兴了?”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玩具,各式各样。我也想要。”大树慈祥地说:“孩子,你别担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卖钱。买你想要的东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买了想要的东西。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有一天,孩子仍旧愁眉苦脸。大树问:“你怎么了?”孩子说:“我的同伴们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却没有。”大树说:“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树根做成独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树根做成独木舟。孩子后来回来了,游玩了世界各地后,坐在大树旁,与大树一同看每天美丽的日出了。这个故事告诉我,这个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回报。

而且,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在人格中学会爱、学会尊敬。这样一个孩子,不论在社会、在生活中,都有一个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着他的到来。

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下,舒展个人的'生命。这才是最完美的。 做人首先要孝,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爸爸或妈妈生病的情况下,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其实,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就表现出来。不用做得那么重大,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非同寻常。

于丹老师讲座点燃了我心灵的空间。让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顺。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不能低头,要舒展个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谢于丹老师的精彩演讲。

关于于讲座的观后感二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关于于讲座的观后感三

今天,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黑龙江卫视少儿频道播放的《于丹讲座》,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听了之后,感慨良多。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讲座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很亲切、舒服的感觉。她向我们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建立人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还举了好多生动的例子:如胡萝卜、生鸡蛋、和干茶叶的实验,孔融让梨等小故事,让我们更容易地领会其中的道理。

听过讲座之后,我突然感觉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美满、安逸!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心里的一块宝,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从没说过个“不”字。可是我们却不懂得感恩,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仪的事,更别说好好孝敬父母了,多数时候还任性地惹父母生气!

这个讲座让我突然间长大了,懂得了很多。看着父母每天为我们操心,白发渐渐出现头顶,皱纹也刻上面容,心里感觉一阵酸楚,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回报父母,让他们天天开心。现在我要对我他们说:“爸、妈,我长大了,可以体会你们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感恩,现在起我决定要好好孝敬你们,让你们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1

在通小校本培训很荣幸能聆听到李群教授的讲座,她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语言富有魅力,专业术语信手拈来,但又丝毫不做作卖弄。她真诚地与我们交流,并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故事与我们分享、分析,引领我们从中体悟“快乐”“乐观”。真不愧是教授级别啊!

李群教授首先为我们讲解的是“压力”,她谈到正确认识压力,压力产生的因素,压力的影响等问题,我记住的一句话是“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强调的是适当的压力也会创造佳绩的事实——我相信这句话,也相信生活中要不断的给压。

李教授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乐观”的,她引用马丁·赛得格曼的《学习乐观》,在“乐观型解释风格”中,李教授借曹操的乐观来说明这个问题。“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逃回的路上,曹哈哈大笑。属下不知为何,故疑惑问之:“主公,我们打了败仗,为什么你还哈哈大笑呢?”曹操笑着回答:“胜败乃兵家常事,我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曹操的这种气魄让人折服,我们且不论这个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但他的开朗和乐观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很喜欢李教授对教育的诠释,她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幸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能从大家都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10个优点”,她还说:孔子最欣赏的,不是子路的勇敢和帅才,不是子贡的外交和商务能力,也不是冉有的可以面南为王的谋略,而是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文精神。

李教授说,乐观是可以修炼的——在我们的心理银行,每天都要存下资本——别人对你的好,你要敏锐地感受到;别人对你的不好,你要迟钝地反应。伟大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苦中作乐,不断创作,开荒种田,研制服饰,打猎引渠,无所不能;痛并快乐着,烦但不闲着,苦日子好过。

李群教授的讲座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该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做个什么样的老师?我们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都会极大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仅要反思,更要行动!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2

今天,认真聆听钱志亮教授的报告,他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他幽默的语言,热情的互动,真诚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从钱志亮的报告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无数细节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好坏。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教学的细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到教学细节上来,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细节,研究细节,处理细节,从细节入手,揣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教学的合理化,精确化,是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钱教授不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有效课堂从哪来。我被他的精彩讲解深深地吸引住了,忘却了时间与疲惫,但却引发了我无限的思索:我们带给学生的是如此生动活泼,激情洋溢的课堂吗?

钱教授报告充满着人生智慧与哲理,给人以思考与启迪,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3

提前安排好了课,早早地等在电脑前,就怕错过了周四上午温儒敏教授《谈谈中小学语文的备课》的讲座。可以收听到现场直播的讲座,实数机会难得。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让我耳目一新,听到了好多新鲜的声音,我一边做着记录,一边也思考了很多,回来将自己的思绪整理了一番。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落实新课标的每个环节,到底该怎样去备课等等,很多地方都引起我们年轻教师思考的。

首先:温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了当代很多教师的一大通病,就是在备课前对新课标缺乏整体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是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自己要讲授的一课上,对于每个年级段的目标自己也只是简单的了解。那么究竟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怎样能对课程目标有个通盘的认识?怎么把课程目标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呢?温教授指出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整过的小学,初中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整体的把握,甚至要有量化的标准。要尽可能了解每个单元在整过教学目标中的位置,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教学目标遍地开花,面面俱到,就会导致重点不突出,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想,如果教学目标都错了,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没什么意义。所以对于课标我们要反复读,仔细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把课标牢记在心。曾看到一位名师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学段的课标贴到自己的教案上,这样就能随时温习课标,时刻把课标铭记于心。

温教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要有梯度,有年段的针对性,并举例说明,要求我们广大的老师一起摸索或者尝试确立教学的梯度,能真正做到根据每个年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温教授指出很多教师对课本不能深入探究,过分依赖教参和名师教案是一线教师的一大通病。很多教师都是在临上课前,简单地看一看要上课的教案,殊不知有些教案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本就没办法实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每个地区的学情有所不同。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循序落实课程目标,还要备学生。不同年段,每个班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就决定了在备课中如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落实教学内容。信息化时代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考验,如果过分依赖现成的教案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工作的亵渎。语文教师首要的是要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都是很多老师要不断追求的。所以即使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课文,教师也不能轻车熟路,也要重新阅读,针对每一篇课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要学会知识的变通,绝不能把自己变成一味的教书匠。

第三:针对温教授提出的另一个通病,我也很赞成,就是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花架子,课堂程序太多。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让课堂非常活跃,孩子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孩子的收获很少,知识点被分离的支离破碎,潜心阅读的文字太少,孩子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上,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温教授的讲座实实在在提出了老师在备课中的很多问题,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真是受益匪浅!更多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去探究和改变。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4

20XX年10月16日,我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有幸聆听到钱志亮教授的讲座《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他的个人素质,个人魅力非常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好好揣摩,好好学习,钱老师的报告主题内容清晰,理论联系实际,从遗传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儒家道家哲学、文字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人的涵义,人的差异,人的教育等内容,这些问题不少都是老师们、家长们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他用幽默、睿智、富有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引领我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顺理成章地导出——爱生,导出教育的原点是爱!由爱生而产生的责任。他的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幷善于运用各种方式与听者沟通,钱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家听起来很舒服、很有感染力,他的论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参与互动,把较深奥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及管理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能够紧紧抓住我们的兴奋点,吸引在场的每个人,时刻打动我们的心,讲座内容更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在当今教育中我们应该做什么,用心走出自己生命的轨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正确的、饱满的爱,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们又有谁能真正做到了呢?有时我们也看不上班上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时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也冷言冷语,听了报告后,我会改变这种态度,我会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人都不是完美的。让我们爱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如同爱我们自己!我们应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我们应珍惜这份“教育缘”,我们相遇不容易,正如钱志亮教授所说:“五百年修得擦肩过,一千年修来一回眸”。同时我们更应庆幸我们活着不孤单,我们的身边有好多陪伴我们的人,我们要感谢上苍,让那么多的学生来陪我,我们不但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陪伴我们的人,呵护比我们弱小的生命,因为我们能够因为教育而结缘,这是何等的荣幸。我们用我们教师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们、用理智去教化他们、用知识去武装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让我们正视差异的存在!让我们珍惜相遇的这份缘,让我们关爱学生,让他们快乐的成长。钱教授用他那大师的智慧、幽默和深刻的思考,无不启迪着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感激生存,敬畏生命!珍惜缘分,用心感动!倾心相助,激发潜能,促进发展!我们要把爱学生当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当做教育艺术的核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画上完美的句号。

下面是我对建构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第一,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除了要做好体现教学内容的精细的备课,还要做好心理、形象方面的准备。这方面钱教授讲了生动实际的例子,在某个班级,喜欢数学老师的学生数学成绩较高,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高。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形象很重要,我们应该注意自身形象,尽量使自己让学生看起来赏心悦目,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潜在因素。

第二,抓住学生的感觉通道。钱教授主要展开讲了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告诉我们如何确保学生的感觉通道的通畅。使我们一下子注意到很多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比如学生对色彩的喜好与厌恶可能导致学习心理的千差万别,甚至给我们讲到人眼睛的虹膜色差造成的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使我们了解到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个体差异,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收。

第三,回顾自己每节课的课堂效率。随着钱教授深入浅出的科学理论指导,对有效课堂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把握。在分析自己课堂效率的时候有了一些比较详细的指标,比如是否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教学内容,比如看课皇冠网址堂是否兼顾优差生,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等。这样就使我们在分析自己课堂效率的时候有章可循,尽快找到课堂的不足之处。

此外,有效课堂的评价以及好课的标准等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潜下心来钻研方法,分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自己的素质,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打造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才能真正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课堂。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5

我非常赞同教授的观点:如果你没有真正走进一名教师,不曾深入的了解他所处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就没有资格对他的课进行点评。我没有真正饯行王教授的教学模式,只是根据这些日子以来我身边的同事所作的探索课及我们之间的交流,来谈一谈我的感受。这些感受注定是浅薄、片面、直观甚至是偏激的。也许它唯一的可贵之处就是真实吧。

我的感受主要有两种:惊喜与疑惑。

惊喜的是一直以来,不断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不懈动力就是变革与维新,然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无一例外的由于遭遇质疑、阻挠而举步维艰。教学改革也是如此。而王教授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认真学习!我真的从心底里深深地佩服并尊重他。疑惑的是许多老师在探索与实践教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是这种模式所回避的,因此教授本人也不曾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惊喜的是,知识树的创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疑惑的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小学英语学科的知识树都是一个样子,左边单词右边句型,每一课都是信手拈来的把知识简单的划分为单词与句型,如此单调又毫无悬念的重复意义何在呢?

惊喜的是新模式是如此的重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疑惑的是对于那些学习意识淡薄,由于年龄小而毫无自制力的学生即便是一对一的进行教学都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自学又从何谈起呢?

惊喜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疑惑的是这样的座位位置无法兼顾学生的视力调整与骨骼生长,也给课上纪律带来了隐患。

惊喜的是人人清的理念关注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是深藏在所有教育工作者心中的最高理想。疑惑的是这个理想太过高远,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学困生了。英语大课堂上的每节课都完美的做到了人人清,那是台下练习了无数次后的完美表演,不是真正的教学。

惊喜的是我们要进行新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了,疑惑的是我们身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竟然没有自己的教学模式,而只能听任前人探索的模式。

我有太多的惊喜与疑惑,惊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怀有美好崇高的教学理想,疑惑的是只要整体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不改变,我们所作的一切改革也只不过是在为提高应试技巧做准备,在高分与高能之间走钢丝。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看看六年级毕业考试前晚自习中忙忙碌碌的身影就知道了。

希望我们会在解决疑惑中,创造惊喜,不断前行吧。

做最好的自己

演讲嘉宾:杨澜

提纲:

第一部分:什么是最好的自己

1、 开篇

2、 不惧竞争,胜者为王

3、 勇于创新,人无我有

4、 虽败尤荣,战胜自我

5、 了解自己,成就自己

第二部分: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1、 保持强烈的愿望

2、 在挫折中成长

3、 坚持与积累

4、 要有一定的胸怀

5、 保持幻想的能力

第三部分:现场互动——11个问与答

第一部分 什么是最好的自己

一、开篇

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前来与诸位太平人寿的精英们共度这个下午,我想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受和职业生涯的经历,然后用另外一个小时时间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我演讲的题目是 “做最好的自己”。

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就是要承认每一个个体差异。在这个世界上成功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有很多相对的标准,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做到的最重要事情,不仅仅是要赢得别人,更是要赢得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阐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同时我们又能够有机会超越自身和环境的局限,做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非常喜欢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最沮丧的就是看到叔本华的书了,因为他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觉得产生意义的那些事情,最终对于这宇宙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当时觉得特别的沮丧,但是叔本华又说了,他说“这个人生并没有意义,但是为没有意义的人生创造出价值,却是人的一种特性,是我们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是我们称之为灵魂所在吧”。所以我就在想,怎么样在这样一个短暂的生命以及更加短暂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创造出一些真正的价值,这也是我在过去2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我看到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受启发,他说“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到底什么是快乐?怎么样获得快乐? 我发现获得快乐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让你周边的人也快乐。”这可能对我们人生的价值会带来很大启发。怎么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什么是最好的自己?我想分成两个层面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想结合我职业生涯当中,接触到的很多世界各地的,还有各个行业的,所谓成功人士和领袖人物的经历来谈一谈,对于什么是最好的自己的理解。

二、不惧竞争,胜者为王

对于成功最直接的理解,那就是不惧竞争,胜者为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面对竞争的,虽然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面对。我曾采访过被誉为“游泳神童”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他是一位特别热爱竞争的人。在他小的时候,患有多动症,他母亲实在没有办法,没有地方打发他,就让他去学游泳,没想到他如鱼得水,在泳池中展现了自己异于常人的才华,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他一个人独得游泳的八枚金牌,七破世界纪录。当时我在做奥运特别系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通常我们一个人的梦想,只属于我们个人或者我们周边很少的一些人,但是在奥运会上,菲尔普斯想实现八块金牌的梦想,却成为了全世界的梦想和期待,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因为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成功,需要一些对天才的这种喝彩,所以我们把很多的梦想寄托在他的身上”。我在采访菲尔普斯时,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毫不讳言自己讨厌失败,喜欢成功。他把像索普等游泳名将的照片贴在自己床头,每天在经过一天的训练后,睡觉之前一定要看看他的竞争对手照片,瞪他们一眼说:看着吧,明天就超越你们;第二天早晨如果他想睡懒觉起不来的时候,他就在想对手们同样也会从照片上看着他:说小子还不起床我们已经开始训练了,他把这样的一种刺激,一种与竞争对手之间无言的较量,作为自己一个常在的鞭策。在雅典奥运会上,他当时参加了很多项目比赛,他却偏偏选择在自己非常疲劳的时候,与索普进行200米自由泳的决赛,当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一个胜算并不大、会消耗你的体力影响你接下来比赛的比赛,他的回答很简单,他说我喜欢竞争,这世界上最开心的事,就是和最优秀的人进行比赛。

无独有偶,在商界也有一位喜欢成功,喜欢胜利,喜欢竞争的人,就是通用电器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他退休前的一年,我在美国曾经对他进行过访问,促使他决定投身一个更好公司的动因,就是因为当初有一年,在刚刚进入职场不久,他的业绩做得非常好,但是到了年底,他拿到的却是平均奖金,而没有根据他的业绩来给他更多的奖励,他觉得不行,他说我明明做得比别人好,我为什么要跟别人拿一样的奖励呢?所以产生了投身另外一个企业的想法。在后来辗转到了通用电器,他觉得企业对员工最好的奖励,就是让这个员工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并得到奖励。当我问他是不是事事都要赢的时候,他非常专注的看着我说,难道你不喜欢赢的感觉吗?我说我喜欢,但没有您那么痴迷,他说我喜欢赢,现在都有想赢的愿望。

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1990年,当时就业环境非常严峻的,我想可能跟现在差不多,因为1990年的时候,很多外资企业已经撤出中国,很多国有的企业也不再招大学生,而且那是第一年国家不包分配,我当时愁眉不展,找到我爸爸说“您教过那么多学生,都已经坐到很重要的岗位上了,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推荐信,我不至于第一轮就被这些单位拒绝”,我父亲当时跟我说你“是不是年满18岁了?”我说:是。“父母是不是给了你很好的家庭环境,也让你完成了高等的教育?”我说:是。他说“那你现在就靠自己了,爸爸不会给你写任何一封推荐信,也不会给你打任何电话”。我那时候觉得特别的无助,禁不住掉下了眼泪。然后在随后几个月时间里,骑着自行车,满北京的瞎撞,去寻找工作。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一个应届大学生寻找工作时心中的惶恐和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当时北京第一家五星级的饭店,长城希尔顿饭店,那一年只招一个员工,就是在他们的市场销售部招一个员工,有几百个大学生去应聘,我从北京的西城骑自行车,我记得早上骑了一个多小时到东城满身大汗,然后去参加面试。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是一位日本的部门经理来面试我,他在询问了我各种学习情况,各种兴趣爱好等等以后,他最后对我说:好了,杨小姐,你可以问我一个问题;啊!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我问你什么问题?因为我那个时候对五星级饭店毫无认识,后来我就大着胆子问,你们销售部是卖什么的?今天看起来真是愚蠢的问题,当时把那个日本的部门经理都说笑了,因为我当时以为饭店的销售部大概就是门口那个礼品店里卖纪念品的,他跟我说饭店的服务,套餐等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