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三害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小时候我认为坏人就是害;上学以后,我认认真真地学习,听见老师批评有些人做坏事,觉得他(她)就是害。今天我学习了《周处除三害》这篇课文,才明白了害的真正含义。
《周处除三害》是三国时期的.故事,讲了周处为老百姓们除掉了三害,第一害就是山间的猛虎,二害就是河里的恶龙,而第三害就是地上的周处。说到这里,周处为什么会成为三害之一?还要除自己呢?原来,周处年轻时,性格强悍暴烈。仗着自己力气大,常把镇上的人打得鼻青脸肿,随后他摇头晃脑四处游荡,显得很神气。因此,周处一上街,人们就远远躲开他,人们就把他列入了天下第三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受人敬慕的人,必须为老百姓做好事,尽量的把缺点改成优点,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在生活中有些就是这样的人,你会喜欢他(她)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看动画片《哆啦A梦》,里面的胖虎和静安仗着自己比别人高大,常常把别人打得左一块紫右一块紫的,不过还好有哆啦A梦在,每次他们打完人后,被打的人就会去找哆啦A梦,让哆啦A梦教训他们一下。
还有周处最难得可贵的是,他能够知错就改,认识自己的错误。读完这篇课文,我决定一生都不做仗势欺人的人。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并向周处学习知错就改的的好品质。
一直很喜欢王老师的课,很想置身于她的课堂,去体会那看似平淡却充满着智慧的对话场景,去享受她的课上那浓浓的语文味。今天聆听了她的《除三害》,让我又一次享受到了“组块教学”所带来的简约之美。
一、目标简明,开门见山
薛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首先的还是应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教得清晰一点,透彻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在此过程中,适时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教得丰富一些,灵动一些,精彩一些,乃是一种境界。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本次在《除三害》一节课中,王老师很好地把握课标,巧妙地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正确认读和理解“性格爆烈、横行霸道、欺侮百姓”等词语;想象感悟“三害”给人们带来的在灾难,感受周处除三害的过程;懂得“周处由于知错就改,才成为受人敬重的人”的道理。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王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的目标清清爽爽,不蔓不枝,每一个目标都着眼于“踏踏实实求发展”,让学生获益不少。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将标志着一节课的成败,正所谓“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围绕着简明的目标必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宛如夜海里航行的轮船,只能寻找彼岸的灯塔而不能追随漫天的繁星。
二、内容简约,扎实有效
选择教学内容要简约,选择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王老师在《除三害》一课中,“吃”透了教材,全文分成三个板块学习来达成三个目标。
在第一个板块中字词归类学习中就归了4组学习;
在第二个板块安排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三害指哪三害?三害是怎样危害老百姓的?
任务二,谁除三害?
任务三,怎么除三害?
三个任务通过表格的方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板块,通过小练笔:周处杀虎的片段。让学生加以想象,更好地生成课堂上。
看似朴实简单的教学,却凝注了老师的底蕴和功力,需不断磨练、学习,向王老师学习!
除三害
我读了,除三害,这篇文章主要写古时候有个人叫周处,他性格很暴烈,横行霸道,欺侮百姓。山间猛虎,河里恶龙,一起祸害百姓。那里的百姓称他们为三大害。百姓们想把三大害除死。有人出主意;让周处上山杀虎,下河剁龙。经过了三天三夜。周处也没回来,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和恶龙还有猛虎都死了。百姓们轮流对此表示庆贺。周处杀死了恶龙从水里出来,听说乡亲似为自己死了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做一大祸害,
周处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改邪归正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不怕有错,就怕没志气,有错就改,立志好学,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除三害读后感(二)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年轻人,性格暴烈,百姓经常受到他的欺侮,就把他和猛虎、恶龙一起比做“三害”,都希望这“三害”早点被除去。所以当百姓知道他打死猛虎、恶龙,自己也不见的时候,并未伤心难过,反而非常高兴。然而,当人们看到他没有死去时,还是躲得远远的。后来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彼此要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不能欺强凌弱,一定要做个文明的小学生。
除三害读后感(三)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人给人印象不好,就是周处。人们都不理他,让大家都恨他,周处开始深思,开始愧疚,最后,他决定痛改前非。
故事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周处年轻时,仗着体壮力大,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们将它和山上的猛虎、水中的蛟龙并称为“三害”。乡亲们想除掉周处,就怂恿他去除掉猛虎、蛟龙。猛虎、蛟龙异常凶猛,周处大战了三天三夜,终于除掉了它们。
周处一去不复返,乡亲们还以为他战死了,就互相庆贺起来,称“三害”已除。周处这才发现,自己就是这“三害”中的“一害”。他羞愧极了,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最终成了一个人人尊敬的人。
读了故事,我深受启发,只要像周处那样,虽犯了错误,但能悬崖勒马、浪子回头,仍然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正如伟人--朱德说的:“犯了错误,但能改正,就不叫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