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想到的新年寄语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寓言故事——“十个老头喝酒”。说是有这么十个老头是好友,又是同好“杯中之物”的酒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把各自带来的酒同注入一个大的酒器中,加热之后,大家围坐炉边,从酒器中一一再盛到个自的酒杯里,边喝边聊,快活无比。一年一年,从未走样。尤其过年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一年的新年快来到了,长胡子老头突然动了私心,他想,年年如此这般,我今年何不带一瓶白水去充数呢?反正还有他们九个人带的九瓶酒,一瓶白水往里一
这个寓言故事实在是好!好就好在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公与私的辩证关系。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球村”,如若人人都想在别人身上“抖机灵”,吃亏的终归还是自己。
我真想建议国家教委,把这篇寓言故事编到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对冲龄之岁的少儿进行“亏人即亏己”的道德启蒙教育。
记得小时候还看过另一个寓言故事——“盲人(说)摸象”。说是有一位国王把许多盲人召到面前,问道:“你们都‘看’到过(实际是‘摸’到过)大象吗?”盲人们纷纷说“看”到过。国王便说:“那你们说说看,大象类似什么?”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芦笋根”;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石块儿”;摸到大象鼻子的说,大象“像木棒子”;摸到大象腿的说,大象“像木柱子”;摸到大象脊背的说,大象“像张床”;摸到大象肚子的说,大象“像大瓮”;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自然,盲人们都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
这个寓言故事也很好。好就好在它也深入浅出地阐发了认识论上“以偏慨全”的辩证观点。我们虽然是耳聪目明的正常人,但在生活中评人论事,犯“盲人摸象”错误的,实在是俯
我同样想建议国家教委,把这篇寓言故事编到初中低年级的教材中,对青春前期的少年进行“全面观察、分
其实,这种教育,何止是少年儿童?同志在八十年代末,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他老人家所说的“教育失误”对象,自然是全民。从全民的角度上说,这种“抖机灵”式的私心,这种“盲人摸象”式的思维方法,在小平同志此番讲话之后的二十年,竟然有流行天下之势。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莫大悲剧!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如果说“十个老头喝酒”的寓言算作“认识论”的范畴,“盲人摸象”的寓言,就应该列入“方法论”的范畴了。但这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可以机械割裂的:认识论上的“私”,往往导致方法论上的“盲”。在认识论上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把人生在世的基本立足点,定位于“私”,看待人和事就很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使我不由得又想起另一个寓言故事:“疑邻偷斧”。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丢了把斧头,他无端地怀疑是他的一位邻居偷了。于是,这位邻居的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像是“小偷”的动作;忽然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了这把斧头,再看他的这位邻居,一举一动,却又一点儿不像个“小偷”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不用发挥了。但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提醒:“疑邻偷斧”的这位主人公,在我看来,虽然少了点儿辩证思维,也应属于“私心大、疑心重”一类人。但他找到斧头后,前疑尽释,至少自己开脱了自己。也勉强算作“正常人”吧!然而,如果我们假定,这位主人公,即使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但他认定这把斧头,斩钉截铁就是被那位邻居偷了。只不过这位邻居“做贼心虚”,诚恐在他的“透视万物”的灼灼目光下,早晚有一天会东窗事发,所以,趁他有天不注意,把斧子又偷偷放回主人院子的某个角落,希图瞒天过海、欲盖弥彰!不想,我们斧头的主人公是何等精明之人,岂能被如此三脚猫的.小把戏给糊弄了!?因此,他的这位邻居,在他眼里从此成了彻头彻尾的“贼”。寓言的结局,倘真如此,读者诸君又该做何联想呢?
不要以为我重新安排的故事结局,是耸人听闻、画蛇添足。看看我们周围,有如此丰富想象的人,或者,有如此“生动”思维方式的思想流,难道还少吗?那么,这究竟是认识论的立场问题,还是方法论的观察问题呢?显然,极度的私心误导了立场,立场既错,方法的偏颇就在所难免。可以断言,这个“新版”的“疑邻偷斧”故事结局绝非子虚乌有,丢斧头主人公的思维定势,浓缩了当今我们民族思想领域走向的孱弱和乖谬。
我们中国人似乎正在富裕。吃的有了,喝的有了,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或很快将有。而没有的恰恰是深刻的思想!而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前行必定不远。
新的一年之际,几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真能振聋发聩吗?
蒲公英探出头,睁开沉睡了一冬的眼睛。打着哈欠,向它的新邻居——在春天里梳洗打扮的花草们问好。
“你是从哪里来的?”新邻居们对这个忽然在它们身边冒出来的愣头愣脑的小家伙充满了好奇。
“我不记得了,我只知道,这是我的第五个家。”蒲公英说。
“唉,看这个可怜的流浪的孩子。”那些花儿们叹息着,替它难过。
“不知道哪里才是它最终的家?”那些草儿们皱着眉,替它犯愁。
“那该死的风,到底要把它带到哪里啊?”那些树们愤愤不平,无奈又无法为蒲公英拔刀相助。
蒲公英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可怜,自己的胸膛里明明揣着一颗砰砰跳动的快乐的心啊!
不管落到哪里,它都会在那里开出一朵黄艳艳的花来。它忘了风是怎样把它摔疼的。忘了雨是怎样把它淋个透心凉的。它只管向着太阳,张开它的笑脸。
它轻轻地哼着歌儿,快乐地拾掇着自己的新家。给自己装一扇窗户,可以欣赏风景;给自己围个篱笆,可以圈住幸福;给自己拧一盏灯,可以点亮记忆……
终于,花儿忍不住问它:“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可怜吗?”
“不,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看到了很多你们没有看过的风景。”
终于,草儿忍不住问它:“难道,就没有一块让你眷恋的土地吗?”
“有的,正因为我眷恋着这片土地。所以我要用我的漂泊,去亲吻它们。”
终于,树们忍不住问它:“难道,你就不恨那些风吗?”“不,我要感谢风。它给了我一双翅膀。有了风,我才成了唯一可以飞翔的植物。”
这些邻居们觉得蒲公英简直不可理喻,在它的脸上怎么就看不到一点悲苦呢?它们很失望。正如人,习惯于对落难之人的嘲讽,并且满足于一声声的哄笑中。道尽他人的'辛酸,其实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个世界,属于它的很少。所以,风把它吹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营扎寨,就把哪里当成自己的家。这就是蒲公英的快乐。因为它懂得顺其自然,从不苛求。
懂得享受孤独,学会分享快乐,这是蒲公英的真理。
深秋的时候,蒲公英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它对它的邻居们说:“不要为我难过,请为我祝福。在春天祝福我重获新生;在深秋祝福我喜迁新居;在冬天祝福我临睡前能吻到覆盖我的那枚雪花!”
作为一名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如潮袭来。语文课程已经不仅仅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教授。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话题。在执教时,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修养,以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得以在欢乐中学习成长,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教师;兴趣;实践
所谓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而所谓小学语文素养,即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具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自身基本素质和修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前提,是提升自身修养的大前提。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提高小学生的素养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责任中提高教师修养
在杂志读者俱乐部上,我曾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二十年后的道歉》,讲述的是人大附中的一个数学老师——王金战。他是一个神奇的、优秀的教师,能将学困生培养成最优秀的学生。可是这样一位教师,在一次学生聚会上,却含泪给学生道歉。那是在2005年,他的第一届学生邀请他参加聚会,当他一一叫出分别20年学生的名字时,学生们哭了,而他看到学生脸上那不符合年龄的沧桑时,他觉得好是心酸,眼泪就不禁流下了。原来想好的开场白也就被连连的道歉给替换了,他说:“今天来到你们面前,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20年前的我,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味注重成绩,而不关心你们的其他方面……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很多做法,其实对你们是一种伤害……”
看到这景,我感悟良多。教师,远远不只是个“教书匠”,他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想要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仅会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中坚力量,是学生的指路明灯。语文教学走什么路,关键是看语文教师,看教师的语文素养。在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党委书记黄蓉生曾
二、兴趣里奠定语文基础
语文素养是分阶段的,在什么阶段就应当具备什么语文素养。“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我们教学生涯中,应当始终铭记。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形象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融入学生当中,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文学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子,适当地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让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
“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有合适教材的同时,我们亦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上,都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课堂。并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下提升学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传授知识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离开智育的另一方面,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这说明学习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正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开辟了道路。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学习,以期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发展他们的独特的性格魅力。
那么,语文综合实践学习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伽利略也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我们应本着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且又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态度,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和社会,感受生活,初步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体现在认识问题的结果上,而且在整个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自己切身体会所获得的知识远胜于一本书的呆板教条或者一个教师的苦口婆心,触动学生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喋喋不休的空谈效果要好得多,影响也更加深远。因此,学生必须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自己的素养。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等,都需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中给学生一个轻松融洽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仅收获他们应会的知识,还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并逐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孟润朵.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2(11).
[2]仲崇菊.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