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庭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西城区】 【答案】
15.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
“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
一、导语设计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
(二)信息筛选
1、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2、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①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②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合作探究
1、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2、名句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四)能力提升
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分
(五)分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
最后一联,
三、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
四、作业设计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预习后面一首诗歌。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渚(zhǔ)
2、理解词义
回(回旋)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万里(指远离故乡)
(二)信息筛选
1、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①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②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
③
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合作探究
重点分
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名句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四)能力提升
思考讨论:
1、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
明确: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感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2、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三、课堂小结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四、作业设计
1、背诵《登高》,预习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登高》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王昭君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
唐。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骆宾王【乐府】
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梁献【乐府】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王昭君辞
魏晋。石崇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乃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侮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朝华不足欢。甘为秋草幷。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王昭君三首
唐。郭震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压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漠南猎,一见汉家尘。
闻有南河信,传言杀画师。始知君念重,更肯惜峨眉。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沈佺期【乐府】
非君惜鸾殿,非妾妒蛾眉。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恶,不并汉宫时。心苦无聊赖,何堪上马辞。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
唐。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董思恭。【乐府】 。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髻鬟风拂散,眉黛雪沾
王昭君
唐。崔国辅【乐府】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王昭君
唐。崔国辅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王昭君歌
唐。刘长卿【杂言】
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绘能相负,
却使容华翻误身。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纤腰不复汉宫宠,
双蛾长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上官仪】【乐府】】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王昭君
南北朝。庾信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王昭君
唐。张仲素【乐府】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王昭君
唐。令狐楚【乐府】
锦车天外去,毳幕雪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王昭君
唐。胡令能【乐府】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出嫁毡裘得几时,昭阳柘馆贮歌儿。蛾眉莫怨毛延寿,好怨陈汤斩郅支。
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宁胡名号正当时,且有安栖得哺儿。胡草似人空好色,青青合为故阏氏。
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呼韩骨冷复雕陶,夜夜穹庐朔月高。为问琵琶弦底话,得无一语诉腥臊。
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甫出车延玉座倾,黄金无复赎娉婷。骚人更望胡人返,不识松楸拱渭陵。
王昭君
唐。李商隐【七绝】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
宋。郑清之
伐国曾闻用女戎,忍留妖丽汉宫中。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解移尤物柔强虏,延寿当年合议功。
追和常建叹王昭君
唐。徐夤【五律】
红颜如朔雪,日烁忽成空。泪尽黄云雨,尘消白草风。
君心争不悔,恨思竟何穷。愿化南飞燕,年年入汉宫。
王昭君
宋。徐钧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王昭君
宋。文同
绝艳生殊域,芳年入内庭。谁知金屋宠,只是信丹青。
王昭君
宋。文同
几岁后宫尘,今朝绝国春。君王重恩信,不欲遣他人。
王昭君
宋。文同
极目胡沙满,伤心汉月圆。一生埋没恨,长入四条弦。
王昭君
宋。文同
不惜将黄金,争头买颜色。妾貌自可恃,谁能苦劳力。
王昭君
唐。无名氏【乐府】
猗兰恩宠歇,昭阳幸御稀。朝辞汉阙去,夕见胡尘飞。寄信秦楼下,因书秋雁归。
昭君墓
宋。汪元量
一昔王昭君,远嫁单于去。上马出宫门,琵琶语如诉。昔为汉宫妃,觅句绕沙碛。
一吟三徘徊,日卓人影直。孤鸿云中来,对我声呖呖。乃知晴天好,物类各有适。
顷刻片云生,雪花大如席。
王昭君
宋。赵蕃
绝代方能入汉宫,画图何必要求工。纵令得幸因图画,已落君王疑信中。
王昭君
唐。李中【乐府】
蛾眉翻自累,万里陷穷边。滴泪胡风起,宽心汉月圆。
飞尘长翳日,白草自连天。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
王昭君
南北朝。鲍照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王昭君
宋。陈长方
巫峡江边岁屡更,汉宫日月亦峥嵘。此身端可清边患,谁惜龙沙以北行。
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
唐。白居易【七律】
珊瑚鞭亸马踟蹰,引手低蛾索一盂。腰为逆风成弱柳,面因冲冷作凝酥。
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雪里君看何所似,王昭君妹写真图。
王昭君
宋。曹勋
好恶由来各在人,况凭图像觅天真。君王视听能无壅,延寿何知敢妄陈。
丹青歌赠王春阳用其神丹歌韵
宋。方回
世上若无钟子期,破琴勿为俗子嗤。人间亦有王昭君,奈何众女嫉蛾眉。
我粗能诗子能画,笔力岂不山可移。希声绝色识者少,妾妇嗃嗃仍嘻嘻。
宣和画史我尝读,山水王诜并郭熙。儋州秃翁早题品,元佑文章众首推。
坡诗一句不收拾,熙丰孽党遗群儿。大坡小坡俱写竹,黜不登载无一枝。
河东颛征领节度,贼贵时实筹兵帷。谓此昏椓亦善画,缪取人主玉色怡。
画之是非且不辨,国势竟随阉宦痿。花光墨梅方盛行,乃坐山谷屏斥为。
简斋五诗动万乘,此等佳作亦弃之。五日十日一水石,王宰见赏杜拾遗。
如许名手无其名,可谓世衰人才衰。简不肯破菜不泼,朝士闳籍涂粉脂。
青城北辕五马渡,正邪稍稍分荼饴。万事尽如画谱意,焉得炎正不中微。
雪苏黄冤尚伊洛,始觉七政齐衡玑。锦囊玉轴锁御府,径与宗祏同灰飞。
米元章史论稍公,遗物太仓存一稊。子能画,亦能诗。
众人不识不必疑,相逢但当醉如泥。
和王昭君
汉宫姝丽地,华观连珍台。娥眉三千人,皆自良家来。昭君乃独出,负色羞自媒。
一为丹青误,白雪成缁埃。结欢万里外,不得少徘徊。车马怅不前,观者为悲摧。
空令琵琶曲,千载传余哀。物生美恶混,天意未易回。兰茝苟不珍,且愿生蒿莱。
王昭君
宋。连文凤
使者相随出汉宫,辞君上马去匆匆。只因自恃好颜色,不把金钱买画工。
王昭君
宋。盛世忠
汉使南归绝信音,毡庭青草始知春。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
王昭君
宋。秦观
汉宫选女适单于,明妃敛袂登毡车。玉容寂寞花无主,顾影低回泣路隅。
行行渐入阴山路,目送征鸿入云去。独抱琵琶恨更深,汉宫不见空回顾。
题王昭君
宋。姚勉
谢却君恩入寒尘,宫花从此不能春。
丹青恨毛延寿,娄敬先为作俑人。
和姜邦杰春坊续丽人行
宋。杨万里
玉人自惜如花面,不许黄鹂鹦鹉见。
若令画史识倾城,写遍人间屏与扇。
春光嬾困扶不起,吹残玉笙也慵理。
是谁瞥见一梳云,微月影中扫穠李。
阿昉妵周不姓顾,笔端那得莲生步。
无妨正面与渠看,看了丹青无尽处。
古来妍丑知几何,嫫母背面谩人多。
君不见汉宫六六多少人,画图枉却王昭君。
是时当面看写真,却遣琵琶弹塞尘。
不如九京唤起文舆可,麝煤醉与竹傅神。
《谒昭君墓》
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明妃曲
唐。王夫之
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
明妃曲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宋。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杀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衰弦留至今。
过昭君故里
张志真
春江秋水总流淌,王嫱芳名永流芳。汉家桃花开不败,青溪青冢一样香。
明妃曲
翦伯赞
<一>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二>
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昭君墓碑碣诗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
人皆悲嫁远,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得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郁达夫诗:
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有诗人说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