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寄语作文350字
新年是清洗剂。迎着初升的朝阳,打一盆清水,饱蘸岁月的浴露,给心灵洗个澡,荡涤尘埃,弃旧从新,轻装前进
新年是设计师。做人要有目标,目标既要远大,又不脱离实际,每年实实在在干成几件事,心里才会踏实。新年是崭新的画布,每个人都是画家,生活就是七彩的颜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画技,或浓墨重彩色彩斑斓,或白纸一张苍白无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管是画哪一幅画卷,只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就能画出理想的和谐画卷。岁月就像一条永无止境的高速公路,每个新年都是它上面的加油站。新的一年,就是一粒新希望的种子,它不会在春天自行开放,也不会在秋天自动果实满枝头,它需要工作做土壤,信心做阳光,勤奋来浇灌,才有希望开出红色的花,结出金色的果。其实,就算花不艳丽夺目红,果实不累累结硕果,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了,同样是自己人生中充实的一页,美丽的一页,值得骄傲的一页。
青山在人未老,心若在梦就在,有梦就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风浩荡,待飞举”。新年是钟声,是号角,它让人激情澎湃,欢欣鼓舞。新年为我们铺展开又一程三百六十五里路,新的路程里有好花、好草、好云天。让我们一起走吧!前方天正蓝,花正艳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凝结了中华民族温情、和谐的民族心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下面是关于描写新春佳节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新年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古诗如下: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翻译】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玉楼春·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毛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译文】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田家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适。其古诗全文如下: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
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
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
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
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
勇馀矜捷技,令肃无喧声。
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
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
《奉和元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敬宗。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天正开初节,日观上重轮。
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
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
武帐临光宅,文卫象钩陈。
广庭扬九奏,大帛丽三辰。
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
霜空澄晓气,霞景莹芳春。
德辉覃率土,相贺奉还淳。
《元日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日早朝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鲍防。其古诗全文如下: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春雪》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全文古诗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春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唐庚。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定何物,所至则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译文】
诗人在这首诗里用丽景反衬深愁,先极写春光暄妍骀荡,直到最后才急转直下,托出满腹心事。这一顿挫反跌,加强了抒情的力量。诗的首尾处尤见用力,一起一结都颇出人意表。起得俊快,结得沉郁:东风送春,势不可挡;愁绪袭来,难以招架。一首一尾恰如两重合奏,奏出了一阕“春归愁亦归”的主题歌。
《春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皇甫冉。古诗全文如下: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译文】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译文】
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戏答元珍》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翻译】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有感而发。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译文】
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子的东头。
《除夜作》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古诗全文如下: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翻译】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除夜宿石头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其古诗全文如下: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除夜寄弟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除夜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其古诗全文如下: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译文】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冬除夜书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延让。其古诗全文如下:
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数星深夜火,一个远乡人。
雁翥天微雪,风号树欲春。
愁章自难过,不觉苦吟频。
《除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译文】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作者现在是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也不见。
《除夜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翻译】
冰冷的除夕夜,作者行走在江南道上,思绪千万,为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且行且歌,为黎民百姓的生活担忧。远水,低星渐渐模糊,不眠不是为了守岁,而为不断的在思念,思念家乡,思念父老乡亲。重衾难暖这霜雪浸透了的心田,沐浴后头发倍感稀疏。应该谢谢这残尽的昏灯,在孤舟上与我一夜相依。
《除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来鹄。其古诗全文如下: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翻译】
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我的喜乐和忧虑,转眼已成空。整夜里都怀着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人儿又迎来了春风。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翻译】
剪出了含情的红花,裁出了有意的绿叶,应着花期而来的春风吹得钗股上花叶葱茏。除夕的残日恋恋而坠,吹来了带着春意的东风。仿佛不愿放那岁末的年华了终。有些守岁的人西窗夜话,添烛点灯,彻夜不眠,直到天明,在连绵不断的笑声中,传来了元旦黄益莺的啼鸣。
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伊人的纤纤玉手曾剖开黄柑荐酒,那温柔的香气朦胧,至今萦系着我的心灵。我回到那湖边的梦境,那湖水如镜,留连忘返,我又朦胧胧迷失了路径。可怜吴地白霜染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鬓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有《昌黎先生集》。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简称《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首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子。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骊之文,提倡散句单行、自由灵活、言之有物的古文。他的文章善于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内涵深厚,语言丰富灵活,极富于表现力,风格雄辩恣肆,气势磅礴,成为中古以来文章之典范。苏轼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在诗歌方面,他也富于创意,喜欢生新出奇。他说自己是“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这意思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把写诗放在复兴儒学、倡导古文之后以外,或许还有游戏文字之意。所以他写诗不愿意四平八稳,而喜欢谐谑诡异,显示才学。他有意把诗写得奇崛拗折,喜欢用佶屈聱牙的僻字晦句,用平常人不用的险韵重韵,用散文式的篇章和笔法,铺叙,议论。他喜欢学李白古风之淋漓放纵,又学杜诗长篇叙事法度,炼字艺术,以及“以文为诗”的风格,从而在李杜之后开创了一种奇险诡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对宋诗颇有影响,严羽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实可从韩愈这里找到一些原因。韩愈是李白、杜甫之后最早将李杜并尊的人之一,他在《调张籍》诗中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影响深远。
山石①
山石荦确行径微②,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③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④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⑤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⑥。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⑦?
①本篇当作于贞元十七年(801)七月。当时作者在洛阳。
②荦确:凹凸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窄。
③支子:一作栀子。
④疏粝:糙米饭。
⑤松枥:松树和枥树。
⑥靰(ji):马络头。
⑦不更归:即更不归,仍不归。归:归乡。
此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特色。他用散文化的语汇、句法、章法写诗,不用或少用比兴、象征、想像、夸张等修辞手段,不用跳跃的句法和章法,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方法,平实地记叙事情的过程。全诗二十一句,不换韵,一韵到底。描写他在某一天下午游山,在山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表面是写山路崎岖不平,实际也暗示了全诗的风格──荦确不平。从第二句起,诗人就不写白昼而写黄昏,不写山鸟山花而写夜精灵蝙蝠,以及若有若无的古壁佛画,阗寂无声的静夜,清凉的月色等,从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深山古寺的幽静神秘。天亮了,诗人在山中独自漫步,此时他是这深山老林中唯一的人类,他得以尽情地享受自由自在地徜徉于自然之中的况味:信步走去,连路不路的问题也不必考虑了,他四顾这山红涧碧、松枥十围、水声激激、烟霞烂漫的景色,全然陶醉于远离尘嚣的“自乐”之中。
最后,他还是想到了仕与隐这个永远令人困惑的问题。此时的韩愈,进士及第已经快十年了,但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给人家当了几年幕僚,很没意思。此时他辞了幕职,途经洛阳,游山遣兴。自然和自由固然好,但求仕之心还是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才有“安得至老不更归”的感叹和疑问。
初、盛唐人作七言古体,往往喜欢用一些对偶句,但韩愈的七古却绝对不用对偶句。这也是他“以文为诗”的一个特征。此诗依次叙述,无论从时间的顺序还是空间的移动来看,都好像自然而然,漫不经心的。但仔细琢磨,却发现诗人是处处有照应的:“无道路”照应“行径微”;“出入高下”照应“山石荦确”;“当流赤足”照应“新雨足”;“黄昏”与“天明”、“无所见”与“时见”等等,皆对照呼应。前人也注意到这种有意无意的写法,《韩柳诗选》云:“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此诗云:“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
由此诗也颇可体会韩诗宏伟奇崛的风格。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有一首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略可说明秦、韩之诗有阴柔与阳刚之别。
答张十一功曹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③。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④。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①张功曹:名署,河间(今河北河间)人。贞元十九年(803)关中大旱,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徭赋,因而得罪幸臣,两人同时被贬,韩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张贬为临武(今湖南临武)令。洪兴祖《韩子年谱》系此诗于贞元二十年(804)南迁之作。然“功曹”二字不符,因张署两年后方任江陵功曹。钱仲联《集释》谓此诗“境地情绪,明系作于湘南而非江陵”。并辩“功曹”事,认为原题当为《答张十一》,“功曹”二字或为其后追加,或为李汉编集时所加。韩集中酬赠张功曹的诗很多,而张署诗仅见于《韩子年谱》一首(下详)。
②筼筜:竹名。《异物志》曰:“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寸,或相去一尺,庐陵界中有之”。
③踯躅:又名羊踯躅,又名闹羊花,属杜鹃花科,落叶灌木,春季开花,红黄色,极鲜艳。《太平广记》:“南中花多红赤,亦彼之方色也。唯踯躅为胜。岭北时有,不如南之繁多也。山谷间悉生,二月发时,照耀如火,月余不歇。出《岭南异物志》”。“闲”一作“初”。
④未报二句: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地亦难预知,但愿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
⑤斗:同陡,忽然、顿时之意。
这是一首七律。张署在临武令任上有诗赠韩愈曰:“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雾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以此诗作答。前四句写居处人烟稀少,荒僻冷清。然自然风物亦自明净清新,蓬勃艳丽。五六两句是全诗情感之重心,含意复杂:有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怨愤不平,又有对前途的担忧和期望。“未报恩波”是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传统,身遭贬谪尚念报效君国,受了委曲仍然觉得君恩深厚,无法报答。程学恂曰:“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独取此篇为能真得杜意”。此所谓“杜意”,主要是指“怨而不怒”,不忘君国的精神。最后两句把感情推向高潮,言人已不堪悲愁,又读悲愁凄苦之诗,突然之间就觉得衰老了许多。这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婉转含蓄,韵味深厚悠长。何焯《义门读书记》曰:“五六既不如屈子之狷怼,结仍借答诗以见其憔悴,可谓怨而不乱矣”。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①
纤云四卷天无河②,清风吹空月舒波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④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⑤高,蚊龙出没猩鼯⑥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⑦,海气湿蛰熏腥臊⑧。
昨者州前捶大鼓⑨,嗣皇继圣登夔皋⑩。
赦书一日行万里⑾,罪从大辟皆除死⑿。
迁者追回流者还⒀,涤瑕荡垢清朝班⒁。
州家申名使家抑⒂,坎轲只得移荆蛮⒃。
判司卑官不堪说⒄,未免捶楚尘埃间⒅。
同时辈流多上道⒆,天路幽险难追攀⒇。”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①此为永贞元年中秋在郴州之作。贞元二十一年(805)二月,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大赦天下,韩愈、张署到郴州待命。韩大约在夏、秋之际到郴。是年八月初一,顺宗禅位于宪宗,又大赦天下,八月十五日,正在郴州的韩、张已接到改官江陵(今湖北江陵)的任命,韩为法曹参军,张为功曹参军,仍不能回京。韩愈因写此诗赠张。
②纤云:微云。天无河:因月光明亮而显不出银河。
③月舒波:月光舒泻。
④属:劝饮。
⑤九疑:山名,疑又作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葬于此。
⑥猩鼯:猩猩和大飞鼠。
⑦下床句:此言居处环境恶劣,毒蛇出没,毒虫毒草令人防不胜防。
⑧海气:指潮湿之气。湿蜇:蜇伏于潮湿阴暗之处的蛇虫之类。薰腥臊:散发出腥臊难闻之气。
⑨昨者:前几天。捶大鼓:唐代制度,颁布大赦令时,击鼓千声,集合百官、父老、囚徒等,当众宣布。
⑩嗣皇: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此指唐宪宗。登:起用。夔皋:夔和皋陶,均为舜帝时代的贤臣。此比喻新皇帝选贤任能。
⑾赦书:宪宗于永贞元年(805)八月初一日即位,初五即颁布赦书,十五日以前即已传到郴州。“日行万里”,夸其传达之速。
⑿大辟:死刑。除死:免死。
⒀迁者:被贬官者。流者:被流放者。
⒁涤瑕句:意谓被赦者皆洗雪罪名,重新进入朝班清白行列。
⒂州家句:州刺史提名让张署和韩愈还朝,却遭到湖南观察使杨凭的.阻抑。州家、使家是当时人对州刺史和观察使的俗称。
⒃移荆蛮:调往江陵任职。
⒄判司:评判一司事务之官,是对诸曹参军的统称。当时张署调任江陵府功曹参军,韩愈任法曹参军,皆属此类卑职小官。
⒅未免句:唐代制度,参军簿尉若有过错,即受笞杖之刑。捶楚:指受刑。
⒆同时句:同时被流放的人都启程返京了。
⒇天路:进身朝廷之路。
此诗乃与张署共诉仕宦偃蹇之作。诗人仕途坎坷,谪居下僚,心中郁闷不平。当此中秋明月,患难之交同处南荒,对酒悲歌,聊“述迁谪量移之苦耳”(查慎行语)。与前《山石》诗以叙写景观为主不同,此诗以叙事抒情为主,但“以文为诗”的写法却很一致,层层叙写,娓娓道来,如同二人促膝而谈,而情感意蕴却又一波三折,由环境恶劣、心情凄苦到有所期冀,而希望又立即变为失望,只好故作旷达以消解激愤。可谓波澜迭起。翁方纲称此诗是“韩诗七古之最有停蓄顿折者”。方东树曰:“一篇古文章法,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诗中“君歌”、“我歌”的形式也颇似赋的主客问答手法。大部分是“君歌”,少部分是“我歌”。而实际上都是韩歌。程学恂曰:“此诗料峭悲凉,源出楚骚,入后换调,正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高步瀛曰:“高朗雄秀,情韵兼美”。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此诗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参读。
调张籍①
李杜文章②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③。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④!
伊⑤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⑥。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⑦。
唯此两夫子⑧,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⑨。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⑩。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⑾。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⑿。
乞君飞霞珮,与我高颉颃⒀。
①调:调侃,调笑,戏谑。张籍(768--830),字文昌,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国子司业。
②文章:此指诗篇。
③群儿:指“谤伤”李杜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下详)。
④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⑤伊:发语词。
⑥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⑦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⑧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是“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⑨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⑩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⑾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汗漫:广漠无边之处。《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于北海,遇异人,欲与交友,其人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于此。……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织女襄:《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⑿地上友:指张籍。经营:此谓构思。⒀乞:此谓送给。如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颉颃:上下飞翔。上飞曰颉,下飞曰颃。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推尊李、杜的力作。前人认为李杜之后,韩愈最早将李、杜并尊,而且称誉颂扬最为有力。并认为此诗是针对当时一些人扬杜抑李或“李、杜交讥”而发。五代后晋人编撰《旧唐书》,认为元稹是“李杜优劣论”的始作俑者。宋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进一步指实韩诗所斥“群儿”,是指元稹、白居易:“元稹作李杜优劣论,先杜而后李,韩退之不以为然,诗曰‘李杜文章在……可笑不自量’,为微之发也”。此后,人多从其说。
然事实并不尽然。其实元稹是最早对李、杜并称的人。早于韩愈此诗二十一年,即贞元十年(794),元稹作《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中已有“李杜诗篇敌”之句。贞元十四年(798)韩愈《醉留东野》诗有“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之句。但在元和八年,元稹作《唐故工部员外杜君墓系铭并序》,这是唐代唯一一篇从理论上分析杜诗出现之意义的文献,其中再次提到李、杜时,确实有所高下:“诗人已来,未有如杜子美者。时山东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奋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壶奥乎?”白居易作于元和十年的《与元九书》,则有李杜并讥之嫌:“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娄》、《石壕》诸章,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白氏本意是强调“唯歌生民病”的新乐府诗,并非全面贬低李杜。但“谤伤”之嫌确亦难免。
韩愈此诗极全力宏扬李杜,其所谓“群儿”、“谤伤”等语,亦必有所指。钱仲联《集释》补释云:“籍虽隶韩门,然其乐府诗体近元、白而不近韩,故白亟称之。元、白持论,当为籍所可,故昌黎为此诗以启发之欤?”
不论此诗写作起因如何,其艺术成就确可称道。此诗力大思雄,纵横恣肆,颇有李白浪漫风格,其想像、夸张、比喻皆新奇有趣,然而又非常恰当,足见大家风范。朱彝尊《批韩诗》曰:“议论诗,又别是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胆。”《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语:“雄奇伟岸,亦有光焰万丈之观。”韩诗造语新奇历来受人称誉,赵翼《瓯北诗话》云:“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如……昌黎之‘巨刃磨天扬’、‘乾坤摆雷硠’等句,实足惊心动魄,然全力搏兔之状人皆见之”。《岘傭说诗》:“奇杰之语,戛戛独造”。韩愈《荐士》评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此语常被后人用来评价韩愈本人的诗。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情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听颖师弹琴①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③。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④。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⑤。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⑥。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⑦。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⑧!
①钱《集释》系本篇于元和十一年(816)。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可知颖师是当时一位善弹琴的和尚。
②昵昵:亲热而细柔。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③划然:突然。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④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⑤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⑥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⑦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⑧冰炭置我肠:《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乐所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谓各有千秋。此诗前后分写两种境界。前十句描写音乐意境,曲折形容,“忽而弱骨柔情,销魂欲绝;忽而张牙舞爪,可骇可愕。其变态百出如此”(蒋之翘语,见《辑注唐韩昌黎集》)。后八句写听琴者的境界。诗人故意说自己本不懂琴,听此琴才忽然开窍了,而且激动不已。这其实是以演奏效果来衬托演奏技艺之高超,可谓启愚顽而动魂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前人于此诗好评如潮,《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曰:“无端而来,无端而止,章法奇诡极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载《西清诗话》云:“三吴僧义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尝问东坡:琴诗孰优?东坡答以退之《听颖师琴》,公曰:此只是听琵琶耳。或以问海,海曰:欧阳公一代英伟,然斯语误矣。‘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言轻柔细屑,真情出见也。‘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精神余溢,竦观听也。‘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纵横变态,浩乎不失自然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又见颖孤绝不同流俗下俚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起伏抑扬,不主故常也。皆指下丝声妙处,唯琴为然。琵琶声上格,乌能尔耶?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讥评也。”
附李贺《听颖师弹琴歌》: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娥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①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②。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③。
①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
②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潼关之东,距潼关西面的华山二百余里。
③莫辞迎侯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二年。此时韩愈50岁,参加平定淮西之役并起了重要作用。平淮告捷,凯旋回京,韩愈心情极好。当唐军驻扎在潼关,将向华州进发时,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送交华州刺史张贾,通知他准备犒军。所以题为“先寄”。曾有人称此诗为韩愈生平第一首快诗。“第一”虽未必,“快诗”是无疑的。诗人以健笔写小诗,不求绝句含蓄蕴藉之风致,而效杜甫“直从巴峡穿巫峡”之快意,痛快淋漓地抒发胜利后的喜悦之情。查慎行曰:“气象开阔,所谓卷波澜入小诗者”。全诗节奏明快,语意爽直豪迈,情调轻松亲切。诗的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清人曾认为城门“四扇”失实,试改为“两扇”,则无味矣。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恃功骄人之意,反显得亲切无间。蒋抱玄曰:“言为心声,故从容至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②。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③。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④。
①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距长安不远。《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后四年,即长庆三年(823),韩湘进士及第,后为大理丞。
②一封两句: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时任刑部侍郎,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贬为潮州刺史(参两《唐书》本传)。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
③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④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气之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他坚持说自己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后四句悲歌当哭,沉痛凄楚,却又慷慨沉雄,不卑不弱,境界宏阔,大气磅礴。此为韩诗七律之佳作,清何焯以“沉郁顿挫”评之,显然是以杜诗相比并。《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唐宋诗举要》引吴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①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早春。张水部是水部员外郎张籍。
②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酥:方世举注引《玉篇》:“酥,酪也”。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小雨润如酥”,十分微妙地表达出生活在北方的人送走严寒,迎来早春时独特的欣喜之情。“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留意过北国春天原野变化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而唯有韩愈才创造出了这样传神写照、欣欣向荣的诗句。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句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后两句以“烟柳满皇都”的暮春之繁华与早春比照,强调早春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并附此诗的第二首亦可参读: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