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楚汉八百年5.6集观后感聚集80句

楚汉八百年5.6集观后感聚集80句

时间:2020-04-24 10:10

昨天晚上,我和父母看完了《楚汉传奇》的最后两集。当看到韩信被吕后诱杀时,我的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看完后,我查阅史书后才得知,刘邦成就帝业后,七个异姓王被杀的被杀,逃跑的逃跑,造反的造反。可他们都是在楚汉之争中,为汉王立下赫战功的大功臣啊!有的人,就比如韩信,他的功劳谁也比不上,若不是他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汉王怎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还有卢绾,从沛县就开始跟着刘邦,可最后眼见其他异姓王被杀,也只好逃到了匈奴。

为了大汉基业,刘邦杀掉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兄弟;为了自己,他和他们反目成仇。

说到刘邦,就得提到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他可以说是出身最好的一个,也是最傻的一个。我为什么会说他傻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刚愎自用。

范增是项羽的一个谋士,他曾多次给项羽献计,可项羽就是不听。鸿门宴上,范增让项羽杀掉刘邦,可他不予理睬。试想,若那里项羽杀了刘邦,就不会有后来的楚汉战争,历史就会被重新书写。后来,项羽开始不相信范增,范增忧郁成疾,最终病死。

韩信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若是项羽任用韩信,那么刘邦的势力也不会那样强大。

不仅是范增,项羽身边的人给他的计策他若能认真听取,终了时也不会那么惨。

一意孤行,固执己见,这是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妇人之仁。

项羽有许多次都可以杀掉刘邦,可他每一次都错失良机,声称不愿作这样的无耻之徒。在一次两军对峙的时候,他的一个将军把刘老太公抓到军前,架上一口油锅,说刘邦要是再不露面,就把他父亲给烹了。可刘邦一见,竟对项羽说,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给我爹烹了,别忘了到时候,分我一杯羮!嘿,项羽最后还是没那个胆儿,灰溜溜地放了刘老太公。

可是别忘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别管他是靠什么方法取胜的,只要他胜了,他就是NO.1。项羽,不管他有多仁义,有多善良,后人看到的只是他的'失败,没有人说他的仁爱之心。同样,刘邦赢了,人们只会说他当初是怎么用离间计、苦肉计击溃了项羽,人们只会说他果断、智慧,会任用贤才。“妇人之仁”,这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输不起

如果说前两条对于项羽来说,只是间接因素,那么这一点就是致命的了。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几十万汉军围攻,逃到了乌江边。有一个船夫愿载他回江东招兵买马,再与刘邦一战。可他却说,无颜见江东父老!然后就在乌江边自刎了,年仅31岁。他有什么无颜见的?谁没有失败过?刘邦败得不更惨?他才31岁呀!凭项羽的实力,他完全可以回到江东,训练兵马,与刘邦再战,一雪前耻,可他却选择了最无谓的牺牲。我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破釜沉舟”、“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战火已离我们远去,战场的喊杀声也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喟叹着当年的时光。

合上书,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行字:

公元前209年,秦亡。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公元9年,西汉,亡。

西楚霸王观后感1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这让我对历史又多了一些认识,对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有了一些更多的了解。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西楚霸王——项羽。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他的野心勃勃,鸿鹄之志;看到了他的敢爱敢恨,重情重义;看到了他的豪爽豪迈,兄弟信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

自秦统一全国,秦始皇嬴政自称为始皇,楚国灭亡之时,他就许下雄心壮志,定要攻破秦国,恢复楚国。之后,他带领着两万兵力攻打巨鹿,凭着他的聪明机智以两万兵力战胜了秦兵20万的兵力。而后又乘胜追击来到棘原以几万兵力战胜了30万兵力,更是令人叹服。他的这份超乎常人的勇气与魄力,着实让我为之一颤,真不愧为英雄豪杰。

爱情是两颗灵魂的结合。

说他有情,那是对于自己深爱恋人之情。项羽与虞姬的爱情始终贯穿着这部影片,尽管项羽长时间在外征战,两人聚少离多,但始终剪不断的是两人深深的思念,以青丝长剑为鉴,两人不离不弃。项羽为了虞姬愿意牺牲一切,即便是在外征战,也不曾忘记她而虞姬更是为了项羽不顾生命危险,只为去到他身边。后来项羽听信吕雉之言而一怒之下放火烧了秦王宫室,却得知虞姬尚在人间,便发了疯似的不顾一切冲进宫内,只为救出自己心爱的人。可见他们之间的爱之深,情之切,完全置生死于度外。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言其重义,那是他对于生死兄弟之义。项羽对与其经战沙场,生死与共的将士的兄弟之义也让我十分敬佩。秦楚棘原一战,部将钟离昧力战致残,令项羽大受刺激,竟然痛下杀手,下令将新降的二十万秦兵全部活埋。刘邦项羽早早就结下了兄弟,后竟因争夺天下而反目成仇。实力强劲的项羽想要置刘邦于死地根本不费吹灰之力,然而项羽却次次手下留情,终被刘邦逼到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然而,乌江之滨,他“生为豪杰,死为鬼雄,江东子弟,顶天立地”的绝唱,却依旧萦绕耳际,供后人追思,敬仰。

西楚霸王观后感2

《西楚霸王》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史书传记中的乱世枭雄,而且还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性情汉子。

说他有情,那是其对于自己深爱恋人之情。项羽与虞姬的恋情是这部电影众多主线中最至关重要的一条,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尽管项羽常年征战在外,二人聚少离多,然而时空的距离并不能切断彼此间的思念,项羽领兵与秦军主力在巨鹿、棘原一带血战,枪林箭雨、血雨腥风之间心中犹时时牵挂远在薛城的虞姬,虞姬更是不顾路途凶险,毅然千里独身追寻项羽,而为了虞姬,项羽甚至可以抛弃个人的得失:兵入咸阳后,项羽轻信吕雉之言,说虞姬为秦二世所辱致死,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纵火怒焚阿房宫,大肆屠杀秦宗室大臣及降兵;当吕雉对其坦露爱慕之情,并直言虞姬会破坏其霸业之时,项羽却以宁可放弃天下,也不背弃虞姬断然拒绝;楚汉对峙广武山,项羽亦遵从虞姬心意,生释吕雉,并同意与刘邦止戈息武,平分天下,即使是在兵败垓下,身陷重围之际,项羽慷慨悲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饱含深恐不能保全虞姬之忧。足见其处处以虞姬为念,以致将财富、霸业、天下、生死完全置之度外,这份对恋人的深刻眷恋,着实令人感佩!

言其有义,那是他对于生死兄弟之义。项羽对与其血战沙场、生死与共的将士的兄弟之义也极令人印象深刻。秦楚棘原一役,部将钟离昧力战致残,令项羽大受刺激,竟痛下杀手,下令将新降的二十万秦兵全部坑杀!部将虞子期失手误杀义帝,项羽却不忍加罪,后子期为保全项羽,毅然自尽,项羽竟不惜与天下诸侯为敌,自承义帝是为其所杀,也不愿委过于子期。项羽早年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然而,为了争夺天下,二人逐渐反目。实力强劲的项羽曾几次置刘邦于生死边缘,但顾念兄弟情谊的项羽往往在最后关头心慈手软,纵放刘邦,也最终因这份兄弟情谊而成就了他悲情英雄的结局。茫茫乌江边,项羽与誓死追随的二十八骑部下,同紧追不舍的汉军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最后决战:先是那二十八骑江东子弟,在季布与项庄的带领下,义无返顾地纵马撞进了滚滚涌来的大队汉军阵内,死战向前,最后全部力战而死;后有项羽独人单刀力战汉兵,再现英雄本色!三进三出,却似砍瓜切菜,杀得汉兵披靡,几致败退。最后在身负重伤,力竭不支之际,面对昔日盟兄的劝降,项羽一笑置之,最后含笑引剑自尽,成就千古绝唱!

古往今来,历数多少文人墨客,感叹项羽霸业不成,壮志未酬,但也许正如片中吕雉对其的评价:“项羽是女人心目中的男人,却不是得天下的男人”,爱美人不顾江山,重情义不惜名节,他的有情有义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却注定不能成就他的霸业,这也正是他的悲哀所在。然而,乌江之滨,他“生为豪杰,死为鬼雄,江东子弟,顶天立地”的绝唱,却依旧萦绕耳际,供后人追思、景仰。

任何关系都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动态平衡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和平。而汉初与匈奴的百年战争,见证了一个民族由盛转衰,湮没在历史的记载中匈奴本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的民族,据历史记载,匈奴本是夏朝人的后代。在公元前七八世纪时,匈奴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息、壮大。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匈奴进入铁器时代,马上民族在武器的支持下,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至此,日渐强盛的匈奴人开始不间断地侵扰东周。在不胜其扰之下,东周的各个诸侯在边界修筑起长城,这也是长城修建的主要原因。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大将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战后,秦朝还将原东周时修筑的'长城修复、连接起来,形成了现存的万里长城。当然,长城虽然坚固,但也无法阻挡匈奴的滋扰。而且,冒顿单于掌权后,能征善战的他向东打败东胡,向西驱走月氏,向南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北方游牧的匈奴走上了最鼎盛的时期。

赢得楚汉之争的刘邦,初建汉朝时,面对南侵的匈奴,汉朝不敢与之争锋,只能忍气吞声,利用割地、和亲的方式,选择了近70年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期间,文帝景帝面对匈奴的威胁,多次向匈奴赠金嫁女,以保和平。

马邑之谋,汉匈关系的转折。经过了数十年的休养,汉武帝时在充分防御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准备反击,第一攻原是定在马邑。因为与匈奴和亲,汉朝希望在匈奴无防备的情况下设伏出击,击破匈奴主力。为此,汉武帝派遣李广等大将率军三十余万,伏兵马邑。然后派遣聂壹到匈奴诈降,引诱匈奴大军到来。聂壹到匈奴后谎称已经杀了马邑的令丞,马邑的金银珠宝全部归属于匈奴。贪得无厌的匈奴军臣单于,果然率大军十几万奔赴马邑。但匈奴军尚未进入马邑,便在距离马邑百里之地抓得汉朝尉吏,探得马邑之谋。军臣单于引军北还,汉朝全力追赶出击,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骑兵退回草原。虽然战争没有打响,但汉朝与匈奴之间正式撕破脸,汉匈之战在所难免。

一战则绵绵百十年。汉武帝派遣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霍去病等大将率军主动出击匈奴,在历次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以大将之才,陆续取得了对匈奴的一次次胜利。特别是公元前121年,青年将军霍去病,率军出陇西,歼灭了浑邪王的部队,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全面胜利,获得陇西,并在地理位置绝佳的河西走廊设置了酒泉、张掖、武威(对大汉的称颂而得名)、敦煌四郡,逼得匈奴感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浑邪王与休屠王在大汉国威之下,投降归汉。青年将军霍去病一生之中六击匈奴,无往不利,歼敌近二十万,给予了匈奴毁灭性的打击,匈奴在战争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下,由盛转衰。至此,匈奴再也没有实力对汉朝主动出击。

可惜的是,霍去病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三岁。

此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也不再有大胜,公元前90年,李广利受命率数万将兵出击匈奴,深入大漠一千余里,最终兵败投降匈奴。至此,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也偃旗息鼓。此后,虽然也有如昭君出塞这样的政治和亲,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事持续到了东汉。

公元46年,匈奴帝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死亡过半,匈奴一分为二,北匈奴继续留在漠北一带,南匈奴则归降大汉。公元73年,在东汉与南匈奴的夹击之下,北匈奴接连战败,一退再退,向西迁徙,最终成为了欧洲人的一部分。而汉化的南匈奴,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被强大的鲜卑族吞并通化。匈奴这一民族最终消亡,退出历史舞台。

回望汉匈百年战争,这是汉朝与匈奴之间在战争与和平方面的选择不断博弈。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争期间,双方的经济发展与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战争终究不是零和博弈。

然而,匈奴人的退出并非争端结束,没有占领北方草原的中原王朝又要面对崛起的鲜卑人。持枪执剑上马则为骑兵的鲜卑人,在西晋末年占据了黄河以北,其他游牧民族也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这又是另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