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6本科毕业典礼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举行,3185名本科生迎来毕业典礼。典礼现场,校长林建华以最近发生的国际大事为例,提醒广大毕业生不要人云亦云,信息时代更需要理性思考。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几年前,同学们踌躇满志、带着忐忑和喜悦来到这里。今天,你们将怀着梦想和期待离开燕园,步入激动人心和充满挑战的未来。作为校长,我要向同学们表示祝贺,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向为你们的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员工和家长们,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敬意!
今年的毕业致辞,我想和大家谈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话题:网络时代,更需要理性。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就在你们将要毕业的这段时间,世界发生了不少事情。一向严谨持重甚至有点保守的英国人,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备受瞩目的美国总统大选,一反常态,没有了关于社会价值和社会问题的理性探讨,陷入了哗众取宠和相互指责;还有,在里约奥运会的前夕,巴西的总统遭到弹劾,拉美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动荡不安,以种族和宗教为借口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极端主义蔓延,难民潮、恐怖主义让所有善良的人都不能“隔岸观火”了。一些悲观的学者甚至认为,也许我们这代人,将会目睹“罗马帝国崩溃”一样的动荡历史。二战结束70年、冷战结束20多年之后,世界好像又转入了某种“新常态”。
世界上发生的这些事情与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甚至未来的人生轨迹,都可能因此而改变。世界所发生的这些事情,当然有其深刻社会根源。但大家是否想过,网络和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也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家知道,信息和网络技术为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可以从网上方便地学习和获取任何知识,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网络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人们可以即时地与成百上千的人交换信息,这些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但是,大家是否发现,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社会效应。大量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侵占了人们的静心与沉思,也阻碍了令人感动的眼神与关切。在虚拟的社区里,人们的猎奇心态被放大,善良,因为习以为常而不受关注,而那些超乎常理的奇闻逸事、耸人听闻的传言被广为传播。缺少了当面的观点交锋和理性思考,肤浅的、迎合的、偏激的甚至粗鲁的观点大行其道。这些在传统的社交体系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扁平化了,你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个不经意的转发,也许会像蝴蝶翅膀,在远方煽起一场飓风。网络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任性了!
同学们,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来北大担任校长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打破了当时北大的陈腐风气,奠定了现代中国大学的思想基础。蔡元培校长当时还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一百年来,他的这些主张一直为我们所坚守,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也形成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思想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信息时代,大学已经不再能够垄断知识了,但大学所代表的人类理性思维,变得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或缺!大学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跨文化、跨文明的思维能力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大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明辨是非、坚持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学应当使学生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懂得,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民粹和狭隘民族主义也不行,我们要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同学们,你们在北大、在燕园度过了最美好的几年时光。这几年,你们付出了,也收获了。从燕园眺望世界,我们不只一次地问自己: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今天,当你们将要从燕园走向世界的时候,请一定要告诉自己,北大人的一生都是努力使这个世界朝着好的、向上的、光明的方向发展。
在这分别的时刻,我希望伴随你们的不仅有专业知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经过激烈思想碰撞所形成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观;不仅有真诚的同学情谊,还有北大人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对燕园生活的美好记忆,还有守正、奉献、超越和“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我相信,你们在北大收获的一切,都将激励你们,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去弘扬正气,去坚守正道,去不断创新,去引领未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孕育梦想的时代,一个瞬息万变、荆棘丛生的时代。我们都是被历史所塑造的,但我们也正在和将要创造历史。勇敢地融入时代,是每个北大人最好的选择。
北大精神将生生不息,与你们同在!
经历秋雨洗礼,北京大学校园朗润清新。昨天上午,3000多名大一新生在操场上席地而坐,参加开学典礼。北大校长王恩哥寄语新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入学第一课,校长会说什么?好奇的新生得到了恩哥简单又真挚地祝福: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王恩哥说,北大是精神的乐园,自由的乡土,但首先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知的'最高学府。“你们历经十余年的辛苦来到北大,千万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时光,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吸收一切有益的养分,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多去体育场,不断健全自我的智识,不断丰盈内心的世界。”
王恩哥还给新生留了两道“作业题”:为何来到北大?又将以怎样的身影告别北大?他提醒新生:“在燕园的几年,同学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做好学问,也要思考如何立身做人;不仅要恪守学术道德,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心去慢慢沉淀和培养一种为学和做人的高贵品位;不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发出印有你们标记的一份热度。”
北大中文系78级校友刘震云作为“神秘嘉宾”出现在开学典礼上。这位35年前的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告诫在场的新生:“进了北大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证明你有好脑子。”他建议学弟学妹:在北大,要锻炼自己眼睛的宽度,还要锻炼眼睛的深度,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近些年来,我也听到一些对于母校的闲言碎语,我听到的时候首先不是愤怒,而是想到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兼容并包,北大应有胸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以校友的身份诚恳地拜托在场的学校领导,共同擦亮北大的眼睛,共同擦亮北大这盏灯。
【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为你们的校长,此时此刻,我只想给同学们提四点小小的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读书,学问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浮,大家要做真学问。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虽然我们无法否认更无力阻止市场经济对大学文化的冲击,各种诱惑无处不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但是,北大人做学问,必须是做真学问。蔡元培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说过:“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今天大家到北大来读书,虽然要
李大钊先生在《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感念》一文中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我希望,若干年后,当你们毕业的时候,我们能有这样的开怀与欢呼;更希望,当你们毕业十年、二十年后,你们学到的治学方法、培养的读书习惯、打下的知识基础、养成的“学问家之人格”,依然有助于你们在未来的征途上昂首阔步。
第二、希望同学们做有担当的一代,要吃得了苦,干得了最难、最累、最险的工作。
我们的老校长蒋梦麟先生在谈到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强调思、行合一,他说:“所谓能思者,养成清楚之头脑,并有肝胆说出其思想。所谓能行者,做事担得起责任,把肩膀直起来,万斤担子我来当。”我们北大人,就是要这样,有思想、有勇气、有担当。
2008年刚刚过去9个月,我们的国家就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的挑战,这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现代化,一定有许多难关,一定需要许多艰苦的努力。同学们,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你们必须做好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准备。
第三,希望同学们眼界要宽,无论读书,还是生活,都要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
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俄罗斯运动员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奥运会上说,“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大。我们有梦想,有追求,更重要的还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去实现。我希望各位同学要沉下心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成为国家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四,希望你们学会微笑,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微笑着迎接世界对中国有时是挑剔的目光。
微笑是个简单不过的表情,但对于2008年的中国人,却并不容易。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深刻的心灵创伤。但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敬礼男孩”郎峥,看到了“最美的警察”蒋敏,看到了无数有着坚韧生命力和顽强意志的人们,他们擦干了泪水,微笑着,重新站立起来。
今天,在你们当中,就有27位来自四川重灾区的同学,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有的家园被毁。我还知道有一位灾区的同学,来自偏僻山区,家庭贫困,他为了买一张到北京的火车票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但是生活上的艰辛并没有消磨掉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今天,他就坐在我们当中,面带微笑。
刚刚落幕的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名志愿者的笑脸,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友好、热情、开放和自信,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我们北大前后共派出了3000多名奥运和残奥会志愿者,还有很多同学参加了城市志愿者和校园安保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同学们以智慧、热情和微笑展现了当代北大学生的风采。温家宝总理在给北大志愿者同学回信中亲笔写到:“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
微笑,是一种能力、一股勇气、一份智慧,也体现出一种包容。同学们,你们代表着北大,代表着中国的青年,中国的和平发展,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请你们自信地微笑!
谢谢大家!
【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作文二】
亲爱的师生:
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
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
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谢谢大家!
【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作文三】
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你们的到来,为北大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燕园正焕发出青春的风采。刚才的五位师长,也是北大五个学部的主任,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北大,期望能够帮助你们更好地发现北大、融入北大。北大正如一个大家庭,学生、教师、员工、校友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彼此真诚相待,代代薪火相传。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
你们心中一定充满了疑问。大学是什么?许智宏老校长常把大学比作百花园,把同学比作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一所好的大学就是要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恰当的养分”,让大家不受干扰、不受压抑、自由发展、茁壮成长。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上也刻有“认识自己(Learn to know yourself)”,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大学,就是让你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选择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人”的地方。在北大,你可以领略各领域最优秀学者老师的言传身教,选择启迪心智的课程、聆听深邃前沿的讲座、投身洞察社会的实践、倾情探索未知的研究、参与拓展视野的国际交流、沉浸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所有这些都将是你成长的养分和创造力的源泉。
三十多年前,瑞典的哥德堡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但事先并没有告知阅读的目的。在事后访谈中他们发现,一些学生会在阅读中尽可能寻找可供记忆的事实、单词,努力猜测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为考试做好准备;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去挖掘和思考文章背后更深的含义,试图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质疑文中的事实、推理和观点,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催促他们随时随地进行智力的探险。
考试和文凭只是检验教育效果的一种方式,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过度关注考试,会使人沉迷于分数、奖励、名气这些虚荣和诱惑中,禁锢你的好奇心。大学,应当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自我发现之旅,追随你的好奇心,以继承、批判、创新去丰富自己、去探索奥秘、去挑战自我的极限;大学,应当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自我发现之旅,倾听并追随自己仁厚之心,摈弃骄傲与狂躁,学习倾听、学习分享、学习选择,学习放弃,学习如何变得更加聪明、也要学习难得糊涂;大学,就是要不断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才华、禀赋,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这是一个为未来做准备的过程,是发现自己、雕塑自我的旅程。
或许你觉得,现在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这不要紧。北京大学中的良师益友、设备条件和宽松氛围,将为你的志趣提供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江南是化学系的毕业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英达和英壮分别毕业于北大心理系和物理系,但这没有妨碍他们成为文化名人。我认识一个外语学院法语系的学生,选择了化学第二学位,本科毕业后,进入化学学院读研究生。事实上,在专业领域的深度学习,会帮助你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这些经历都将使你受益终身。
同学们,再次感谢大家选择北大,欢迎大家成为北大人!
在北大,即将启程一段属于你的人生“发现之旅”。旅程中,请永远不要忘记:
北大人要志存高远、要心怀天下;
北大人要独立思考、要宁静致远;
北大人要强身健体、要躬行实干;
北大人,不做“利己主义者”,
北大人,要“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