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观看尤良英先进事迹观后感集合70条

观看尤良英先进事迹观后感集合70条

时间:2017-10-18 06:06

尤良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在麦麦提·吐鲁普的致富路上,尤良英是他的带头人;而在达里格村村民的心中,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中年汉子,也渐渐成了大伙儿的致富带头人。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都用行动书写着"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人间美丽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极其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轨迹。尤良英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早先,她也是作为一个贫困者存在的,曾熬过很多年的苦日子。尤良英深知贫困的熬人,所以当她了解到麦麦提·吐鲁普贫寒的家境后,对他的艰难感同身受,愿意出钱、出力、传授技术,帮助这位维吾尔族兄弟走出贫困、奔赴小康。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麦麦提·吐鲁普的可贵也在这里。在自家日子红火起来,有了红枣园、开了农家乐,已不差钱的时候,他每年还是带几百人去团场务工。这既可以增加乡亲们的收入,也可以让其他维吾尔族兄弟走出去学习技术、转变观念,过上富裕生活。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按照的构想,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尤良英既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也是先富带后富的模范,其所践行的,既是古老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她是兵团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

致富的路需要闯,致富需要带头人,需要更多人参与。尤良英这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近日给达里格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师十三团技术人员就要到村里来了,给大家讲农业技术,让维吾尔族兄弟的日子富裕起来。有报道说,十三团党委已经作出决定,通过尤良英牵线,与达里格村结成对子,在农业科技、民生建设等方面,全面帮扶达里格村。有了该团的帮助,相信达里格村会很快改变面貌。尤良英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兵团人的情怀朴实而真挚,共同富裕的梦想,必将照进更多地方、更多人的现实。

尤良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今年46岁的尤良英,自1995年参加土地承包以来,19年来累计为团场上缴籽棉15万公斤、红枣3万公斤,创产值600多万元,个人盈利 150余万元,她曾多次评为师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致富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谐家庭、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1991年9月尤良英从四川来团场投亲,在团场拾棉花看到兵团团场广袤的土地,她想,老家人多地少,干活肩扛背挑,一年下来,只够吃饭。而这里土地宽广,土地肥沃,都是机械化,只要踏实肯干,在团场这块土地上是大有可为的。1991年3月给别人管地,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管地的尤良英,平地放水、定苗打顶什么都不会,再加上蚊虫叮咬,起早贪黑的,身心疲惫,但是尤良英看到连队领导同的关怀,连队职工的热情,兵团精神感染和激励着尤良英,她决心不气馁,战胜自我,咬咬牙挺下去。40亩地在各阶段的农活都是尤良英自己干,到年底管理费加上拾花费收入5000多元。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尤良英坚定了在团场干一番事业的信念。

1998年在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工作中,尤良英承包3号条田。面对曾经熟悉而又发愁的土地,尤良英还是犹疑过,但她有着川妹子一股不服输的性格,年管理实现棉花单产400公斤、500公斤的风都目标,经过几年的种植管理,总结经验,尤良英坚信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改善土质结构,3号条田首先要治理碱斑,从2000年 - -2008年人工挖碱斑12亩多地,利用苞谷杆、稻壳、树枝、杂草回填,改善以前成片光秃秃不出苗的情况;其次是人工补种、移苗,尽可能对缺苗地块最大限度的补救,对小面积不出苗的地块,采取人工移苗共计6亩地投入8000余元。

为了掌握棉花种植技术,尤良英自费订阅了《棉花栽培高产技术》农业科技等书籍。连队也及时选派她参加"绿证书"和"棉花栽培的专项技术培训班".学习中,她总是把老师讲的`技术要点一条一条规范的罗列记录,场场不落。为进一步提高棉花田管的实践科技水平,她悉心求教,时常把连队技术员,连领导请到她的地里现场指导。每个生产环节地认真的看,悉心的学。管理中,严格按照棉花优质高产技术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冬天,她积极拉运优质农家肥,进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为了广集农家肥,不管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还是大雪纷飞,她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一个推着拉拉车出入羊圈、猪圈、厕所,一锹一锹将肥料挖出来,衣服脏了,满身臭味,但她硬是坚持下来了。就这样,以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斗志,每年集优质农家肥300多方。勤劳的努力,使她的土地肥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每个生产阶段,她都能及时按照十三团农业科的要求不辞辛苦,抢时勤干,吃住在地里,干活在地里,每一棵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呵护着,照料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尤良英每年承包的棉花单产呈阶梯状攀升,尤其是近三年的亩单产平均递增50公斤,2012年达430公斤,2014年490多公斤。 2010年 -2014年连续5年获得团先进生产者荣誉,四次获得"植棉公关状元"和"植棉能手"称号。她所在班组获得师工会"基层先进班组"称号。

3号条田有223亩地,有3个承包户,而且都是女同志,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了当好班长,在工作中,各项工作,尤良英始终走在姐妹的前头,晚班犁地她24小时坚持在在地头检查质量,加肥料。在平时工作中,谁家有困难了,她都前去帮忙料理。连队职工刘佳品今年52岁了,身体多病。每年春播的时候,上肥料、加种子都是由尤良英来承担;放水的时候,垮渠跑水都是尤良英冲在第一个;拾花期间,每次自己的一遍花拾完后,就组织雇工给刘佳品拾花。尤良英同志为人热情、助人为乐的事迹在连队有口皆碑。

尤良英致富后不忘带动大家一起致富,遇到新来的农工不懂棉花栽培技术,她免费送去书籍并传授种植经验。十一连职工王新生活遇到了困难,尤良英象对待自己亲兄弟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孤寡老人陈花体弱多病,无人照顾,尤良英就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看望她,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尤良英比咱亲闺女还亲".

邻居刘晓华患有心脏病、胆囊炎,经常发作,丈夫一直在外面打工,不能及时照顾。去年6月初的的一天,尤良英在地里安装好地面管已经中午两点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家门口,当看到邻居家的门敞开着时,一种不详的预兆在她脑海里出现,她连忙叫了两声没有人答应,急忙到家里到看刘晓华躺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尤良英毫不犹豫背起刘晓华往连队医务室跑。尤良英憋住劲背到医务室后,由于劳累过度,她自己也晕倒了。

尤良英有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丈夫袁华明在连队从事农机工作,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大儿子虽然有先天性智障,却能生活自理,并参加土地承包,小儿子在团场中学上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婆婆今年70多岁,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尤良英从来和婆婆没有红过一次脸,经常去老人那里问寒问暖,节假日陪老人聊天,让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尤良英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青年农工,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颗挚热的心,在十三团广袤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事例去影响身边的职工科学致富,诚信做人,用勤劳的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了平凡的伟大,展现了一个新时代军垦儿女的新风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尤良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他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大家团结一致,各种资源共享,就能共同创造出富足美好的新生活。

近日被兵团党委、兵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的尤良英就是一位热心帮助他人、帮助少数民族兄弟共同致富的杰出代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兵团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为兵团人作出了表率。

10年前,棉花收获季节,在尤良英最需要人手时,麦麦提·吐鲁普帮助她采摘棉花。后来,麦麦提·吐鲁普的妻子治病需要钱时,尤良英很快汇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些经历使得两家人彼此信任、相互帮助、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了共同富裕。

尤良英对麦麦提·吐鲁普一家的帮助效果显著。技术支持使得麦麦提·吐鲁普从一个过去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屋里没有多少值钱东西的普通农民,发展到拥有30 亩果园、盈利30万元、家有新房5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的致富能手。不仅如此,脱贫致富的麦麦提·吐鲁普还把热心助人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帮助和带动乡亲们一起奔向富裕之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尤良英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是真富。先富者要不忘用感恩的心回报这片热土,不忘感恩支持和深爱着他的父老乡亲,要用实际行动带动后富者;后富者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奋起直追,不甘人后。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人,各民族群众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就能促进共同繁荣,过上富足美好的新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追求,《礼记·礼运》就有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设想。要实现“大同”,需要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共同敌人,各民族相互扶持、同仇敌忾,共同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和平时期,面对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任务,每个人都应该像尤良英一样不分地区、不分民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尤良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十年如一日帮助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故事,在武警兵团指挥部引起强烈反响。

武警兵团指挥部政委马铁军表示,从2005年起,武警兵团指挥部团级以上干部每人资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中小学生,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改变。下一步,武警兵团指挥部将通过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官兵为增进民族团结做更多事情,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武警兵团指挥部政治部干事李海说:“尤良英是我的老乡,我为她感到骄傲,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武警兵团指挥部六支队十五中队士官刘军伟说:“民族团结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尤良英虽说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职工,但她义无反顾帮扶维吾尔族兄弟的行动体现出她人格的高尚和伟大,我们应当向她学习。”

尤良英用自己淳朴的行动,在塔里木河河畔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她的先进事迹在兵团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族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争当民族团结模范。

兵团六师一〇一团大学生志愿者阿达克·塔吾汗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尤良英的报道,深深地被尤良英的大爱情怀所感动,立志要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之花要常开常盛,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四师七十一团组织团场的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尤良英先进事迹的新闻,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合力。学习、阅读了尤良英的故事后,各族干部职工表示要从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奏响兵团"团结奉献,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今后我会努力向尤良英同志学习,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八十一团机关干部马东旭说。

“将学到的技术技能,教给我们少数民族职工,一起多元增收,带动周边的乡镇村民致富。”一八三团清河独立营职工努尔依顿说。

“民族团结是生长在新疆大地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做民族团结工作的楷模。”五家渠二中老师刘宝宝说。

篇二:

“我们都要做第二个尤良英”,8月18日,听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尤良英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后,阿拉尔农场8连职工何志荣由衷地说道。

当前,十三团11连女职工尤良英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阿拉尔农场掀起学习尤良英事迹的热潮。

农场通过专题学习会、讨论会、座谈会以及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收集更多有关尤良英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文字资料,把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谈感悟、写心得、谋打算,营造人人学典型、讲典型、宣传典型的良好氛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为农场各项建设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农场还把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三五九旅精神宣传教育和推进“去极端化”工作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在本单位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更多热门

1.

2.

3.

4.2015关于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5.

6.

7.

8.

9.2015年柴生芳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10.

十年前,十三团女职工尤良英和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农民麦麦提·吐鲁普,在一次偶然的招工、打工经历中相识;十年间,她不仅在他妻子重病急救时给予真诚援助,还手把手教会他棉花、红枣种植技术,先后借出20余万元帮助他发展核桃、红枣、葡萄等果品种植,引导他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演绎了一段互帮互助、跨越民族界限的骨肉亲情………

一个朴素的心愿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大姐一家帮忙救了羊冈子的命,我们这一辈子都记她的恩。”麦麦提·吐鲁普说。

“麦麦提以前劳动‘塔希朗’,怕吃苦,为此我没少生气、没少想办法。”出乎意料,尤良英好似并不给她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吐鲁普留面子。

2005年8月,种植220亩棉花的尤良英来到阿拉尔客运站,招回麦麦提和他老婆贝丽古孜等24名维吾尔族拾花工。拾花结束后,麦麦提一家带着几千元拾花费回到皮山老家。2006年1月,尤良英接到了他的求助电话:“老板,帮帮我,贝丽古孜生病做手术,急需1万元钱,能借的地方都借了,做不了手术她就没命了!以后有钱了我一定还你……”

借还是不借?尤良英心里犯怵、犹豫不决:自己一家种200多亩地,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只挣3万来块钱,万一收不回来打了水漂怎么办?“少一万块穷不了自己,但却可以帮助一个困难的家庭,挽救一条宝贵的生命,也许还可以交一个真心的维吾尔族朋友。”就这样,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亲自为麦麦提汇去了1万元钱。

两个多月后,麦麦提再次打来电话,邀请尤良英去他家做客。抱着收回1万元借款的心态,她独自一人来到了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麦麦提的家,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那里一片荒凉,房子是泥土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顶棚、低矮破烂,没有一件值钱的家俱,一个土炕上摆放了几床被子。

“这辈子我从没见过那么苦的地方,没见过那么破烂的房子,没见过那么穷的家……”尤良英说。

热情的麦麦提一家准备了丰盛的烤肉、

突然,尤良英听见了孩子的哭声,走去一看,只见麦麦提三岁的小女儿阿孜古丽手里拿着一块光光的羊骨头,吵闹着向妈妈要肉吃;另两个孩子吃着土豆,喝着白开水。贝丽古孜一脸的焦虑与无奈,流着泪哄着孩子们。她赶紧跑去把桌上的烤肉端了过去,看孩子们狼吞虎咽吃着,她的心像针扎一样疼。

晚上人群散去,尤良英连说带比划慢慢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麦麦提含着泪比划着说,羊缸子治疗卵巢囊肿、阑尾炎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一家人靠天吃饭,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度日,加上养育三个小孩,还有年过八旬的母亲,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老板,对不起,你的钱我们暂时还不了。要不今年我还去给你捡棉花……”麦麦提说。

看着眼前的场景,尤良英的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吃不饱、穿不暖的画面一一浮现在眼前。她暗自立下了一个心愿:一定要帮助他们家脱贫致富、过上和兵团职工一样好日子”。正是这个朴素的心愿,把尤良英和麦麦提两家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要想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要想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维吾尔族谚语)

要想富、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变,帮助他们转变陋习,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尤良英想到帮助麦麦提最直接的办法。

“麦麦提,我年龄比你大,我把你当自己的亲兄弟。到兵团来吧,大姐的地管理需要劳力,可以为你们提供一份工资收入;你们也可以给其他人打工,学习兵团先进的种植技术。”尤良英与麦麦提进行商量。

“大姐,我听你的!”从这一刻起,麦麦提就把尤良英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

2006年4月初,麦麦提一家来到了尤良英所在一师十三团十一连,开始了与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连队领导知道,为他们送去了学习维语、汉语的光碟和手掌书,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尤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希望你把维语学好,麦麦提把汉族学好,尽早摆脱语言的障碍,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两家人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双语,没过多久语言就能沟通了。

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来靠国家低保金度日,现在要靠劳动养活自己,麦麦提等人一开始承受不了一天八小时的辛苦工作,干上三天就想休息两天;挣点钱就花光光,根本不考虑如何存钱致富过日子;遇到巴扎天,地里活再忙、哪怕什么也不买、就去啃个

“这样干活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家里欠那么账什么时候能还清啊?转变他们的思想怎么就这么难呢?”这让一向干事风风火火的尤良英心里总窝着一团火,双方闹了不少矛盾。

发现问题的连队领导对她说:“小尤啊,跨越民族的亲情和友谊是要用智慧来维系的。你既然管他叫兄弟,就得像对待亲人一样有耐心;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生上两天气就过了,谁会和自己的亲人较真呢?想想当初你们刚进疆老军垦们是怎么对待你们的,你试试看管不管用?”从此,尤良英也学着像当年老军垦教她一样,耐心地陪他们一起干,手把手教给他们种植技能,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给予他们帮助。

“大姐不仅带我们劳动,还带我们到有钱的职工家里参观说,你看他们房子好、条件好、有的汽车也有了,‘普鲁’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麦麦提说,“这让我们很惭愧,劳动也慢慢地认真了,也不再怕苦怕累偷懒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