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寄语 > 寄语骑驴共入剑门聚集76条

寄语骑驴共入剑门聚集76条

时间:2019-02-02 11:11

26、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出处】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鉴赏】衣服上满是旅途的尘土,在尘土之中又夹杂着酒的痕迹;远游异地,没有一处不使自己伤感。

【原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7、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出处】宋·陆游《七十八岁梅花诗》

【鉴赏】要怎样才能把此身化作千千万万,好让每一株梅花旁边,都有一个陆放翁在那儿尽情地欣赏。这首诗形容满山遍野盛开着梅花,作者陆游害怕欣赏不完,只希望自己能化身千万,好把四处梅花全都看遍。原诗想象丰富,充分显露出诗人真率、可爱的性情,十分动人。

【原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28、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

【出处】宋·陆游《寒食》

【鉴赏】此身四处流浪,就像巢中的燕子,年年都在异乡作客;内心很羡慕那些四海飘游的和尚,随处都可以为家。作者离乡背井,不时思念家人,因此十分羡慕那些孤独的游僧,天涯漂泊,四海为家,内心却没有一丝牵挂。

【原诗】峡云烘日欲成霞,瀼水成纹浅见沙。又向蛮方作寒食,强持卮酒对梨花。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29、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出处】宋·陆游《汉宫春》

【鉴赏】请你记住:只要立功封侯的事业还在,我就不相信一个人的功名完全是由上天安排。作者写自己意气飞扬,信心十足。人虽在失意中,却依旧不向命运屈服,急切地盼望着立功封侯的机会到来。“功名不信由天”这句词,尤其是豪情万丈,气势惊人。

【原诗】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云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敧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30、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出处】宋·陆游《排闷》

【鉴赏】如果你能抛弃一切世俗的名利欲望,那么无论在哪里,楼台上的月亮都会是明亮皎洁的。一个人只要能够无视于世俗名利的诱惑,自然能够怡然自得。眼界一宽,顿觉世界无限美好。

【原诗】西塞山前吹笛声,曲终已过雒阳城。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30、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

【出处】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鉴赏】在村庄里漫步闲游,儿童们围在身边吵着说:先生醉了,先生醉了。大家一起折下路边的黄花,随手插得满头都是。老翁漫步村野与儿童一起折花玩耍,自在逍遥,无忧无虑,一时竟忘了自己年纪的老大。

【原诗】不识如何唤作愁,东阡西陌见闲游。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

31、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处】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画为节》

【鉴赏】白发无情,年华老去,只有眼前的青灯,越看越有情味,就好象又回到了儿时的情景。一般老年人常喜欢吟“青灯有味似儿时”这句诗,借此表达内心对儿时欢乐往事的思念。

【原诗】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32、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出处】宋·陆游《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鉴赏】在这首词里,作者表达了中原尚未收复而自己已老的苦闷。原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词以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表达自己当年从军救国的壮志。梁州:宋朝时指汉中一带。关河:指山川险要之处,这里指边境。鬓先秋:秋,指草木开始凋残时节,这里指自己鬓发花白。沧州:指水滨。古时用来代表隐者居住的地方。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但由于南宋朝廷的当权者苟且偷安,陆游一生无所作为,至死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此词充分表达了陆游壮志未酬的痛苦。

【原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3、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出处】宋·陆游《钗头凤》

【鉴赏】红润细嫩的小手,多情地为我斟上一杯黄腾酒,满城一片春色,宫墙里嫩绿的杨柳随风轻摇。这首词是陆游追忆前妻唐婉而作的。陆游与表妹唐婉成婚,夫妻恩爱情社年,无奈陆母不喜欢唐婉,硬逼两人离婚。后来陆游再娶,唐婉也已改嫁。有一次,陆游在沈氏家园无意中遇见唐婉夫妇,陆游追忆往事,伤感不已,于是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词。“春色宫墙柳”表示改嫁后的唐婉,有如深宫高墙内的杨柳,可望不可及。

【原诗】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相传唐婉见此词而感伤不已,和有一词曰:“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4、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出处】宋·陆游《一壶歌》

【鉴赏】看遍人间的兴亡盛衰与成败得失以后,终于领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在世,没有人真正的富贵,也没有人是真正的贫穷,大家的遭遇都差不多。作者看透人间万事后,只觉得人间富贵全是一场虚空,世事的成败得失,又何必太过于计较呢?现今常用“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两句诗,来劝人放宽心胸,凡是看得淡然些,自然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

【原诗】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35、家在万重云外,有沙鸥相识。

【出处】宋·陆游《好事近·岁晚喜东归》

【鉴赏】想念家乡,家乡却在遥远的万重云外;只有藉着横笛凄凉的声音,来发抒内心满怀的愁情。原词“心事付横笛”在“家在万重云外”的前面。流落天涯的游子,常用“家在万重云外,心事付横笛”这两句词来表示对家乡的思念与内心深刻的感触。

【原诗】岁晚喜东归,扫尽市朝陈迹,拣得乱山环处,钓一潭澄碧。卖鱼沽酒醉还醒,心事付横笛。家在万重云外,有沙鸥相识。

36、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出处】宋·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鉴赏】我家住在苍烟缭绕、夕阳映照的山野乡间,世俗红尘的扰人琐事,与我丝毫也不相关。作者隐居在景致怡人的乡野中,远此尘俗,不问世事,心情平静悠闲。原诗的语意清逸高妙,别有一种不同凡俗的韵味。

【原诗】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37、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

【出处】宋·陆游《晚步舍北归》

【鉴赏】陆游爱喝酒,也爱读诗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酒是治愁的良药;书是引人入睡的良媒。这两句诗说得坦诚率真,可以看出作者豪放爽快的性情。

【原诗】昨日海棠开,今朝燕子来。偶行沙际去,却傍柳阴回。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吾生不乏此,外物信悠哉!

38、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出处】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鉴赏】原诗中有纵辔江皋送夕晖:江皋,江边。夕阳西下的时候,纵马江边。叶:桑叶。南阳: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居住的地方。宋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春末,陆游被免除参议官职。陆游免官后写此诗,以诸葛亮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自况,认为诸葛亮如不出山,“老死南阳”也不一定不好。此诗是牢骚语,但陆游对国家的安危并没有忘怀。当人厌倦了宦海的浮沉与洞达世事的险恶后,即使有满怀的豪情壮志,也会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原诗】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39、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出处】宋·陆游《舟中对月》

【鉴赏】整夜都不想睡觉,只在那里吟诗;这时月光映照满船,清寒的凉意直透入骨,使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舒适感觉。这两句诗描写日夜泛舟,吟诗不眠,清雅脱俗的情趣,幽美动人的感觉,引人无限遐思。

【原诗】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40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出处】宋·陆游《长歌行》

【鉴赏】陆游作诗,句句充满豪情,感叹国仇未报而壮士已经衰老;匣中宝剑到了夜间仍是振振有声。由这两句诗可看出作者的雄心壮志,盼望自己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匣中宝剑夜有声”常用来赞美有才者的豪气逼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原诗】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4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出处】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鉴赏】本来就没有意思在春天里跟群花争齐斗艳,因此任凭群花的排斥妒忌也毫不在意。陆游借梅花来比喻自己无意与人争名夺利,却仍受到他人的恶意排挤。凡是无心与人争斗,但仍然受尽攻击的人,都可用此句词来发抒内心的委屈与不平。

【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2、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出处】宋·陆游《沈园》

【鉴赏】沈园诗是陆游为悼念前妻而做。年轻时,陆游与表妹唐婉结婚,二人十分恩爱,但陆游的母亲很不喜欢唐婉。所以在母亲压迫下,两人只好离婚。唐婉改嫁后,有一天,两人在沈园偶然碰见,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受不了伤心刺激,不久就死了。陆游到了七十五岁的时候,重游沈园便写下了“沈园”诗。沈园现在在浙江绍兴禹迹寺南。画角:古时候一种涂着彩色的.军乐器。非复:不再是。惊鸿: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曾是惊鸿照影来”:指桥底下的绿水,曾经照过她那美丽的影子。陆游写过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而这首“沈园”诗,又展示了陆游重感情的另一面。他的恋爱故事,在这首诗里得到了高度的艺术表达。

【原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4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出处】宋·陆游《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鉴赏】想当年离家万里,一心想要立功封侯,一个人匹马单枪从军到梁州。这两句词描写少年时代的意兴风发,雄心万丈,从军异乡,志在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封侯”,可转借为学问的追求或事业前途的开创,也可用来表示少年志向抱负的远大。

【原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44、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

【出处】宋·陆游《晓坐》

【鉴赏】瓶里花的生命力已经耗尽,即使没有风的吹拂,它也会自然地掉落下来;炉里的火的灰烬还很深厚,直到天亮依旧是温热的。“瓶花力尽无风堕”植物的生命力一旦消失,不需外力催促,它也会自然枯萎凋谢;“炉火灰烬深到晓温”常用来形容人的潜力深厚,虽然备受折磨,依然生机无限。

【原诗】低枕孤衾夜气存,披衣起坐默忘言;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空橐时时闻鼠齿,小窗一一送鸦翻。悠然忽记幽居日,下榻先开水际门。

4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处】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鉴赏】四散飘零的梅花坠落在地上,与尘土合而为一,虽然如此,它的清香依旧散放如故。作者借梅花的清香如故,比喻一个人品格高尚,任凭旁人如何摧残打击,都依然芳香不朽。

【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6、楼船夜雨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处】宋·陆游《书愤》

【鉴赏】原诗中有中原:指当时沦陷在金人手上的淮河以北地区。“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说对收复失地很有信心,豪气像山一样高,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渡:在扬州市南面,运河流入长江的地方。铁马:披上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时是南宋与金交界的边境重镇。“千载谁堪伯仲间”:堪,可以。伯仲间,兄弟之间,差不多。着句和上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连起来,意思是:一千年来,有谁可以跟那个写出师表、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比呢?陆游写这首诗时(一一八六年)正在家乡山阴(浙江绍兴)闲居。这时候,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沦陷在金人手上,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除了向金人卑辞纳贡之外,毫无作为。诗人满怀悲愤,他一面回忆起早年轰轰烈烈的抗金生活,一面又痛感自己壮志难酬,慨叹无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出师北伐。

【原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雨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7、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出处】宋·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鉴赏】仲高:是陆游的堂兄。陆游离家万里,向东遥望山阴故乡,不仅感慨万千。这两句词大意是:我在这里空自把家书写满在整张纸上,想起家园,忍不住伤心流下泪来。等我收到回信的时候,只怕那已是明年的事了!作者陆游天涯流浪,深切地思念家乡,只是路途遥远,心情痛苦又悲凉。

【原诗】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48、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处】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鉴赏】遗民:亡国的人民,在这里是指沦陷区的百姓。胡尘:是指金人统治下的地方。这两句诗大意是:沦陷区里的亡国遗民,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下,眼泪都快流完了;天天遥望南方,期盼王师的来临,一年又一年,王师为什么还不来?原词前两句描写沦陷在金人统治下,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后两句描写沦陷区的人民在敌人的统治下,备受压迫的苦痛与盼望王师早日前来救援的热切心情。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在此充分地表达出来。

【原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9、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出处】宋·陆游《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鉴赏】边塞从军的生活像梦一般消逝,到哪里去寻找?当时穿的貂裘,被灰尘积满,颜色也褪了。

【原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0、鬓虽残,心未死。

【出处】宋·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鉴赏】虽然鬓发已经斑白,年华已经老去,而满怀的雄心豪气却依然不曾消减。这首诗的作者陆游,他满腔热血,衷心不忘效命疆场,为国家建功立业。陆游作这首词时的时候,虽然是赋闲家居,年纪已老,雄心却依然还在。年纪已老的爱国志士,常用“鬓虽残,心未死”这两句词来表示他们的报国热忱,始终如一。

【原诗】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剑门道中遇微雨

剑门道中遇微雨(1)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2)

此身合是诗人未?(3)

细雨骑驴入剑门。[1]

(1)剑门: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2)无处:处处。

消魂: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3)合:应该。

未:表示发问。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

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另一说认为: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

但作者因“无处不消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

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代: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译文

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

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剑门道中遇微雨》注释

剑门: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

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合:应该。未:表示发问。

最后二句:典出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

《剑门道中遇微雨》赏析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

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写照。“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剑门道中遇微雨》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172年(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回成都(今属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所以他在南郑往成都途经四川剑阁剑门关时写下这首诗。

《剑门道中遇微雨》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