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大家是我在经济学院就职以来欢送的第29届毕业生,也是在毕业典礼上第一次跟同学们讲话,祝贺同学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同学们,你们赶上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今天应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好的一个繁荣发展时期。
我们知道,从1952年到1979年,中国的GDP水平的一直保持在600多亿元人民币的水平,1979年中国的GDP为645亿人民币,去年我们多少呢?74万亿人民币,比1979年增加了1147倍;1979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是270美元左右,今年我们很有可能突破9000美元的水平,增长了大概33—35倍。所以说,同学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极其色彩斑斓的时代。
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从贫穷、封闭、落后到富裕、开放和发展的时代。对中国发展与进步的认识更加深刻。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是在1976年,那个时候邻居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于是这个邻居家就成了我们整整一栋楼的孩子们晚上欢乐聚集的场所。大约在1978年至1979年前后,电视里上演了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我们几乎每天都去这个邻居家看,看得人家的家长迫不得已在床上睡了觉,我们这些孩子还在看。我自己家里直到1980年前后才有了第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昨天晚上,我遇到了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一个老朋友泽谷,他在咱们吉林大学学的汉语,是1981年开创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和吉林大学双边交流关系的元老之一。他谈起中国的巨大变化非常感慨,他说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日本高高在上,但今天中国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了日本,比如中国的高铁技术,阿里,网购和网银等方方面面。他说的的确是事实。我是沈阳人,我在吉大读书的时候沈阳到长春慢车要六七个小时,快车也要5个小时,今天的高铁最快的是1小时零2分钟。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同学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生活在几千年来中国最美好的一个时代。这个变化来之不易,需要大家珍惜。
与此同时,我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虽然中国在此前的三、四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挑战也同样很多,在座各位同学身上的担子可谓不轻。
第一个挑战,是对内,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对此,国内学术界很多人否认“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也有人认为中国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觉得,“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理论问题,理论是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证伪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经验问题,是一个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我们冷静地看一看就会发现,迄今为止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概只有两类:第一类是资源出口型国家,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几个中东产油国家,第二类主要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内。这类国家都有一个特点,即它们首先经历了成功的经济改革,其次是经历了成功的社会改革,第三是经历了比较成功的政治改革。这样一个改革序列,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所以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否认“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也不能盲目认定中国已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改革的持续深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问题是改革。我相信,通过更为深入的改革,中国是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在座各位同学任重而道远啊!
第二个挑战,是对外,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
“一带一路”是在全球化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条件下中国提出的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的伟大构想。我认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如果仅仅依靠中国现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是难以支撑“一带一路”构想实现的,中国必须做出卓有成效的全方面的深入改革。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入一个更高水平的新阶段。这里,我要指出现阶段我们在相关领域中的三个误区。第一,“一带一路”中的“走出去”不是简单的“送出去”,援助和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两回事,我们有必要严格区分对外经济援助与中国企业谋取经济效益的市场行为。第二,自1500年以来的大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一个大国是靠着自己的储蓄和储备实现崛起的,所有成功的大国崛起都是依靠借债,都是善于利用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并实现崛起的。从葡萄牙、荷兰、英国到今天的美国,它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债务国。为什么它们可以做到用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与崛起呢?靠的都是伟大的创新,尤其是金融制度的创新,荷兰的股份公司制度、英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及其国债市场,以及当今美国拥有的发达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今后面临的重要的发展课题。第三,“一带一路”不是仅仅要转移过剩产能,也不是仅仅要在别人那里挖资源,我们需要有更高的发展理念,应考虑如何通过“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学们今后会有很多人将成为这一伟大构想的切实践行者,大家需要认真思索和对待这些问题。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很多人说,用不了几年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中国的GDP总量就会超过美国。我认为,这基本上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并不看重这一点,而是更加关注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因为仅凭借硬实力的提升是难以成为世界大国的。什么是软实力?人们的解释很多,我觉得一个大国的软实力就是你能够提出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文明与价值,能够站在人类的道德制高点上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能够让近者悦,远者来,具有让别人欣欣然向往之的魅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疑问式命题: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我接着他提出第二个命题:中国人为什么富有了而不文雅?我觉得,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一方面要靠的政府的高瞻远瞩,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土壤,同时兼顾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制度上作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更依靠我们每一位国民,包括在座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全体毕业生们,包括的我们各位家长,我们每一位国民的身体力行。
今天,我们时常痛恨、诅咒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但实际上你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在痛恨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合谋者。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到的电话特别多,来自亲属、朋友、同学等,由于他们的孩子及其亲朋的孩子面临着高考及其专业选择问题,希望得到有效的意见。我第一反应是,孩子的爱好是什么?回答往往是:孩子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在座各位同学早已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于是,我们的家长就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乃至基于自己“面子”的所有期盼一律强加于孩子。所以,说中国教育失败,其实我们都是合谋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对社会弊端报以痛恨,而是应该反思、内省乃至内讼。
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我现在经常走路上班,途中经常看到早晨许多爷爷奶奶领着孙子、孙女上学的时候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情况非常多。我就在想,老师在课堂上教导了一万句,不如他爷爷奶奶牵着他们幼小的手闯一次红灯。家长的身体力行是最重要的,你不要认为几个月大的婴儿什么都听不懂,爸爸妈妈私下里议论的事,你接人待物的所有态度与立场,一个不会言语的孩子其实他都看在眼里。这就是家教、这就是家风。谈及家教,借着这个机会,我要跟在座的女同学们说一句话:你们对国家、民族肩负着更多责任。人类最初的主要施教者是母亲。你们的母亲把你们教育成今天这个样子,我无法评价,但是你们如何养育、教育下一代,是非常重要的。女人支撑着家庭、家庭支撑着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女人、母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孩子,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以上,我说了许多比较严肃的话题。下面,作为老师,想给同学们提几点希望,也算是我对大家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点嘱托。
第一,希望同学们快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毕业生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7届毕业生单银波,很荣幸能够在这庄严而又隆重的毕业典礼上代表236名本科毕业生发言,我的内心既有激动又有不舍,既有感恩又有憧憬。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在这里我不想用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等字眼来勾勒毕业的伤感,也不想用成功总在风雨后等话语去灌输心灵鸡汤,我只想在这几分钟里,说说我们毕业生的心里话。
在这“依依不舍”离母校,“扬帆起航”赴征程的时刻,我首先想表达的是感恩。我们感恩老师,是您带领我们畅游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四年里没有完全打酱油,是您那淡淡的微笑和关切的唠叨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才有了我们今天破茧成蝶、飞升上神的蜕变。在此,让我们将最给力的掌声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向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我们感恩同窗,四年里有太多的感动述说着同窗的情谊,在这里有失恋后陪着喝酒的你,有挂科后陪着自习的他,有着一群“扎心的.老铁”;我们更感恩母校,是您给了我们优越的求知环境,为我们成长成才构筑了坚实的平台,无论走到天涯何处,我们都会谨记身为吉大人“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责任与使命,吉大跳动的脉搏和流淌血液也将在我们身上代代流传。
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还记得管理学课上碰撞出思想和创意的火花以及治国安邦的社会责任,老师的以人为本、言传身教,诠释了管理的真谛;还记得法学课上那一身正气和严谨的思维,老师的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展现了知识的无限魅力。或许我们平时个性张扬,不走寻常路,给学院和老师带来许多烦恼,但我们本性不坏,只是我们展示自我或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当,还望老师能够原谅我们年少无知。
看今朝,谁与争锋,我们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为了工作我们走遍了“四海八荒”,面对985名校毕业生,我们用吉大人坚韧的意志和进取的精神,赢得了企业的尊重与青睐;为了考研或公考,我们用尽“洪荒之力”,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最终将无数211名校的对手斩于马下,我们得以成功上岸;在全国或省级的各类比赛中,我们吉大人永不服输,屡获佳绩,用自身的实力证明了我们小211的吉大照样可以人才辈出。
望将来,光荣无限,我们定会走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这一次从大学开往社会的D2017次单程列车马上就要到站了,我们再没有回头的机会,虽说我们的爸爸不是李刚,但是我们不会羡慕嫉妒恨,因为我们的母校是吉大,我们会把在这山沟沟里养成的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带出吉大,带出湖南,让它传遍“四海八荒”。
毕业了,拼搏的历程还在,你在或者不在,梦想就在那里,不偏不倚;离开了,母校的身影还在,你在或不在,回忆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吉大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吉大少年,与国无疆。最后衷心祝愿吉首大学和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奋勇前行,蒸蒸日上;祝愿所有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2017届毕业生们鲲鹏万里,一路顺风;今天我们不说再见,向着光明的未来,国家的明天,我们后会有期。
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2016本科毕业典礼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举行,3185名本科生迎来毕业典礼。典礼现场,校长林建华以最近发生的国际大事为例,提醒广大毕业生不要人云亦云,信息时代更需要理性思考。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几年前,同学们踌躇满志、带着忐忑和喜悦来到这里。今天,你们将怀着梦想和期待离开燕园,步入激动人心和充满挑战的未来。作为校长,我要向同学们表示祝贺,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向为你们的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员工和家长们,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敬意!
今年的毕业致辞,我想和大家谈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话题:网络时代,更需要理性。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就在你们将要毕业的这段时间,世界发生了不少事情。一向严谨持重甚至有点保守的英国人,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备受瞩目的美国总统大选,一反常态,没有了关于社会价值和社会问题的理性探讨,陷入了哗众取宠和相互指责;还有,在里约奥运会的前夕,巴西的总统遭到弹劾,拉美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动荡不安,以种族和宗教为借口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极端主义蔓延,难民潮、恐怖主义让所有善良的人都不能“隔岸观火”了。一些悲观的学者甚至认为,也许我们这代人,将会目睹“罗马帝国崩溃”一样的动荡历史。二战结束70年、冷战结束20多年之后,世界好像又转入了某种“新常态”。
世界上发生的这些事情与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甚至未来的人生轨迹,都可能因此而改变。世界所发生的这些事情,当然有其深刻社会根源。但大家是否想过,网络和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也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家知道,信息和网络技术为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可以从网上方便地学习和获取任何知识,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网络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人们可以即时地与成百上千的人交换信息,这些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但是,大家是否发现,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社会效应。大量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侵占了人们的静心与沉思,也阻碍了令人感动的眼神与关切。在虚拟的社区里,人们的猎奇心态被放大,善良,因为习以为常而不受关注,而那些超乎常理的奇闻逸事、耸人听闻的传言被广为传播。缺少了当面的观点交锋和理性思考,肤浅的、迎合的、偏激的甚至粗鲁的观点大行其道。这些在传统的社交体系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扁平化了,你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个不经意的转发,也许会像蝴蝶翅膀,在远方煽起一场飓风。网络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任性了!
同学们,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来北大担任校长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打破了当时北大的陈腐风气,奠定了现代中国大学的思想基础。蔡元培校长当时还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一百年来,他的这些主张一直为我们所坚守,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也形成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思想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信息时代,大学已经不再能够垄断知识了,但大学所代表的人类理性思维,变得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或缺!大学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跨文化、跨文明的思维能力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大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明辨是非、坚持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学应当使学生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懂得,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民粹和狭隘民族主义也不行,我们要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同学们,你们在北大、在燕园度过了最美好的几年时光。这几年,你们付出了,也收获了。从燕园眺望世界,我们不只一次地问自己: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今天,当你们将要从燕园走向世界的时候,请一定要告诉自己,北大人的一生都是努力使这个世界朝着好的、向上的、光明的方向发展。
在这分别的时刻,我希望伴随你们的不仅有专业知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经过激烈思想碰撞所形成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观;不仅有真诚的同学情谊,还有北大人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对燕园生活的美好记忆,还有守正、奉献、超越和“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我相信,你们在北大收获的一切,都将激励你们,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去弘扬正气,去坚守正道,去不断创新,去引领未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孕育梦想的时代,一个瞬息万变、荆棘丛生的时代。我们都是被历史所塑造的,但我们也正在和将要创造历史。勇敢地融入时代,是每个北大人最好的选择。
北大精神将生生不息,与你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