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呵,你是否还记得1937年7月7日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血和泪,耻辱和奋斗在那里交织。那不懈战斗着的是一个民族决不屈服的灵魂!《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一个令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日本,这个充满罪恶的国家,向我国发起进攻,企图夺下卢沟桥。
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奋起反抗,战士们拿起手中的刀向日本人砍去,他们愤怒、仇恨。经过激烈的战争后,卢沟桥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小日本终于被打退了。
可是日军并不甘心,准备再次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他们调兵遣将,不断的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祖国流血!”的口号。
可最终。中国战败了。在七七事件爆发后,全国人民都意识到了:“中国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战胜日本。中华民族觉醒了。经过8年抗战,8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中华人民拥有着崇高的气节。在电影中,宋哲元母亲大寿之日,日本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拒绝,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
中国人,并不是外国人俗称的“东亚懦夫”,中国人,只要一站起来,就会震惊全世界。中国就像腾飞的巨龙,飞速发展着。
《七七事变》观后感400字
1937年,一个让华夏儿女悲愤的一年;1937年,一个让中国财物尽失的一年;1937年,一个让中国充满血腥味的一年......
1937年,日军进犯了北平丰台镇。在一个路口,我国国民党的二十九军与日军相遇在了一起,两国军队都不让路,只是整齐有力的踏步着,似乎在比哪一国的气势强大。许久,日军有人发话了,说要谈判,不过,二十九军坚贞不屈地说不谈要判。似乎经过了一场口舌战后,日军终究让路,二十九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过去。
......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两国军队在芦沟桥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死的死,伤的伤,芦沟桥上瞬时淌满了血。枪声、喊杀声、呻吟声顿时震响了天空。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了芦沟桥上,桥上的尸体可谓堆积如山,而且还有不少人掉入了滔滔大江里。值得庆幸的是死的大多数为日本人,因此,芦沟桥事变便是我国胜利。虽然胜利了,但二十九军的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了......
原先,我国国民党蒋芥石叛变了,宣兵退北平,可是二十九军的战士们依然说:“为国捐躯,重如泰山!”
在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居然还用飞机盘旋在中国的天空下,还投下数百张纸,上面写着“日军犹如天上的太阳,打败日军,就等于打下天上的太阳!”看到这里,我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可恨的日本人啊!
如今,这件事已成了历史,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改变,仅是未来。所以,为了我的父母,为了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为了我的祖国,同时也为了我自己,我一定要奋笔勤书,长大后报效祖国,不再让祖国受到欺压,争取让中国成为在世界最前方腾飞的一条巨龙!
《七七事变》观后感600字
今天是“七七”事变73周年纪念日。晚上,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6套播放的电影《七七事变》。影片中有几处情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情景之一,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的宋哲元之母70大寿之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派使者送来“国宝”级寿礼瓷瓶。宋母不悦拒纳。宋劝其母,委婉应付,暂收为妥。其母曰:“我没当过官,不知什么是“委婉应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灵魂进不了祖坟!”旋即起立,当着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寿礼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气,令人起敬。翌日,宋军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坚决抗战!
情景之二,29军副军长佟麟阁,身先士卒,亲赴一线,他和赵登禹师长对话,佟说,我已准备把家中盖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决心以身殉国。赵说,我连棺木都不要,马革裹尸,死又何憾!两位将领心昭天日,抗日战场俩人光荣殉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给其举行追悼会,北京现仍有麟阁路、登禹路,以永远彰扬其抗战功勋和为民族捐躯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战酣。29军将士大刀挥舞,日寇血肉飞溅,令人痛快。但日军败退,中日军队脱离接触后,日机飞临,炸得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佟副军长亲自用机枪打飞机,遭飞机炸弹击中血染沙场,情景惨烈,令人愤恨悲伤。
看完电影,我联想起许多。我有幸出生于抗战胜利之后,虽未亲身遭受战争苦难,但小时候曾多次听到母亲和年老人讲述抗战期间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半年,日寇铁蹄便踏遍了华北,我的故乡韩城的黄河东岸山西便被日军侵占。日军经常隔河打炮,韩城禹门口附近的民房弹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红头飞机常常在韩城低空盘旋,袭击在田野农耕的和平民众,而中国没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轰滥炸。初则农民十分恐惧,沿河农民纷纷逃进西山,我的祖母、母亲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亲的同学)家避难,父亲在同州师范(今大荔师范)上学,祖父在家看家和农耕。万恶的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轰炸手无寸铁的农民,让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我小时侯经黄河岸边去舅舅家,看见过为抗击日寇修筑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当时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渐长,才知是碉堡,是国民党军队筑的,很坚固,大拇指粗的螺纹钢在外裸露着。也看过黄河岸边崖畔上挖的小洞掩体,这些遗迹记述着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为什么有4万万5千万民众的泱泱大国竟能任小小日本蹂
残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受欺。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要不忘屈辱历史,永远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以为把该歌曲定为国歌是一个无比英明伟大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美帝称霸,想打谁就打谁;日本一些人仍疯狂,叫嚣“入常”;“台独”势力抬头,图谋不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百倍戒备,绝不能让以前的悲剧重演,要让所有侵略者和台独、藏独分子闻风胆寒!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强盛的现代化中国,试看天下谁敢敌!更多热门观后感范文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七七事变》观后感700字
73年前的七七,日本鬼子的炮火向我卢沟桥的守兵猛扑,天地玄黄。哪个时候还没有我的母亲,我的外公还是一个被抓的`壮丁,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敌人是谁,并不重要。我的母亲也许不会想到,在日本鬼子扑向卢沟桥的42年之后,这个日子令她比日本侵华更难忘。疼痛可以令人刻骨铭心,我想她永生不能忘记这个日子,尽管她不知道这一天的42年前是卢沟桥事变——她只知道这一天是农历6月14。
我也不知道我出生的这一天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日子,我还不知道42年前的这一天直到后来的每一个这一天多少人刻骨铭心,直到有一天朋友问我的星座,我才开始翻阅万年历知道7月7日。我直觉这一天是农历的七夕——中国的情人节,我的朋友也是这个直觉并因此记住了我的生日,但当我理性的思考我知道这一天已不是农历,是阳历的七月七日,是七七事变爆发的这一天。
这一天日本鬼子发了多少发炮弹,开了多少枪?这一天中国守军开了多少发炮弹,回击了多少枪?中国守军牺牲了多少,日本鬼子又牺牲了多少?这一天,中国人是群情激愤还是满心悲哀?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这一天如果是农历是中国的七夕,如果是阳历就是卢沟桥事变,也称为七七事变。
我就是这样的肤浅。
我后来知道,在1937年的七月七日之后,中国的文艺界团结一心,集体创作出《保卫卢沟桥》,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上演,创造了中国出版演出上的奇迹;我后来知道,有个叫穆旦的诗人写出了《赞美》的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
我踟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我后来知道,在这个日子的前一天,艾青已准确的预测了这一天的到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了解这些的时候,已经不再年青。这忽然让我触目惊心,是否这一天预示这寒冷与苦难;寂寞与抗争,是否预示着不停的事变。诗人的思维远远要比历史学家更形象。37的七七,抗战开始,38年日本已经占领了武汉,知道43、44,中国人才开始反攻。多漫长的8年啊!,屈辱的八年,如果放在一个完整的人生当中,我此刻何在?
我知道我的肤浅。总是将伟大的命题缩小到一个人的世界当中。但我可以辩解,七七因为我自己而可以在我的世界里刻骨。我不知道这一天的炮火——永远也无从体验,但我可以记住我自己世界里的七七,多么的不可琢磨。
卢沟桥事变的读后感(一):
我的家乡在宛平,它位于京西卢沟桥畔。雄伟多姿石狮古桥,始建于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几百年来流传一句俗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可见有多少个了。它自古是西南各省进入京城的唯一通道。目前是华北唯一的一座多孔石料建造的石桥。在古城的东侧连接着一座完整的宛平古城。过去年间,每到秋收之际,皇帝还要到宛平县上缴公粮。
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假借走失日兵为由,攻打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从此掀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经过了八年的抗日战争,这座古城、古桥终于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那时,宛平城已是千疮百孔,杂草灌木丛生,我们经常到那里去摘酸枣、逮蝈蝈、掏鸟窝,城墙上成了狐狸、蛇、乌鸦等动物的乐园。现在,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丰台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宛平古城换了新颜。到宛平城来参观和游览的游客一来到这宛平城,就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关怀,也没有今天焕然一新的宛平城。尤其是到了晚上,城楼、城墙大红灯笼高高挂,城内街两侧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真是太美了!
过去,城内只有一所小学,很多孩子根本就上不起学。城内外没有一座楼房,没有公共汽车,连下水道、自来水都没有。什么邮局、书店、超市都没听说过。我小时候只记得,卢沟桥桥西街有个果子市,城东门外有个地方卖白薯秧,除了有几个大车店、骆驼店、牛羊店、“德源用”、“义太山”、“羊肉床子”,没有像样的商店。现在您再看看,小区一个接一个,超市一座连一座,高楼林立,道路平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小学、中学、托儿所、敬老院应有尽有。过去,我们小时候吃的是“甜垂垂”、野酸枣、冰糖路葫芦和路边长的“巧瓜”,现在孩子吃的是酸奶、雪糕、冰激凌、汉堡、比萨、麦当劳。
看看我美丽家乡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70年代建造了卢沟新桥,之后又建了京石高速、五环路,地区现有18条公交线路,把卢沟桥与外界连接起来。过去城里只有几盏昏暗的路灯,一名电工管理全城,大家管他叫“灯赵”,是个会上电线杆的人。现在几乎家家都是电器化了,什么洗衣机、冰箱、彩电、空调、私家车等,一应俱全。
过去我们只知道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在这儿是最有名的。现在,有京城现代十大建筑之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抗战雕塑园、晓月苑游泳馆、老年人活动站等等。
我的家乡越变越美,过去写封信都不知上哪里去寄,现在电话,手机、传真、掌上电脑等先进信息技术日趋先进。我的家乡和祖国一样,天天在变,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富有,一天比一天美丽、可爱。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我的家乡变得更漂亮。
我坚信,我的梦想会实现,家乡的明天会更美丽!
卢沟桥事变的读后感(二):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嗣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卢沟桥抗战的.壮举引燃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圣火。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令我为之愤怒的是,一些追随于日本人之后的中国军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竟说出“与日本人合作,中日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身为中国人,竟说出这样的话,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对得起中华民族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则材料:武汉大学的路珈山顶有一个樱花园,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一些中国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摄影留念。一韩国学生问其导师:何故穿和服照相?导师苦笑,无言以对。
读罢材料,掩卷沉思,一股悲愤之流涌上心头。韩国学生的一句问话使导师无言以对,难道是导师回答不出吗?不是的。导师的无言,说明他对此难于启齿。我倒要问问: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盛开的樱花丛中,为什么一定要穿上和服?难道在这些中国青年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难道他们忘了是日寇的野蛮暴行曾经是中国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献身祖国作为自己无尚的光荣。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深陷囹圄受尽酷刑,却仍坚持斗争,时刻牵挂着可爱的祖国的方志敏;身中数弹,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以他们的爱国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他们的后人呢?一些中国青年竟蜕化到崇洋的地步,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呢?
民族的灵魂就像纤夫手中的绳,只要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着美好的远方前进。为了这艘民族之船,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令中国为之骄傲的中国人吧!
今天中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电影《卢沟桥事变》。这是一部关于抗日的影片,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荣昌盛,而忘记那昔日的国耻。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都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爱国情!
这部影片有许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但有两处地方我却一定要和大家谈一谈。这两处分别是“妙对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这样一个情节:日寇和我们中国士兵同坐一席时,一个日本人拿着一幅上联出场了,那上联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这在座的人心里个个都明白:日本人这是在借中国的文化侮辱中国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来,为他鼓掌。而中国士兵则个个义愤填
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贿赂,他们私底下进行了肮脏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弃啊!这时,那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贿赂——一只国宝级的古董花瓶给自己的母亲看。他母亲是一位老妇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陈词,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老妇人那充满正义的表情却已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随后,那老妇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妇人用行动诠释了她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两位老人都是好样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说我们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可是现在,这条巨龙醒了!两位老人尚且如此爱国,那我们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