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
孙叔敖①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②见两头之蛇者死,向③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④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⑤也。(刘向《新序》)
【注释】
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为楚令尹。
②[闻]听说。
③[向]从前。
④[阴德]不为人所知的好事。
⑤[仁] 施行仁政。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杀而埋之 代词 “它”指蛇 (2) 汝不死也 你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
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民就已经相信他能够施行仁政了。
16.从这则故事看,孙叔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舍己为人。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尝:曾经。
安在:在哪里?"安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在之前。
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阴德,指有徳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去:离开。
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
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仁:仁慈。
楚令尹:楚国的宰相。令尹: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信其仁:信服他的仁慈。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2、区别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
(1)母问其故__________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3)杀而埋之__________ (4)忧而不食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
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
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
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向:刚才。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处)(2分)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小题3: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2: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
小题3:示例1:孙叔敖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
示例2:孙叔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划分节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本题中,省略主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我,而这儿表承接,不译。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从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看出,孙叔敖宁愿自己承担不幸,也不愿他人遭遇不幸,因此可归纳出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一定会有善报。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