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紫外线杀菌剂棒好评语精练70条

紫外线杀菌剂棒好评语精练70条

时间:2020-06-22 03:03

紫外线的消毒方法

1、空气消毒:使用时请关闭门窗,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自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每次消毒时间为30-40分钟;如关灯后需要再开启,应间歇3-4分钟再开;紫外线灯照射过程中严禁人员进入室内,紫外线消毒过程中会产生臭氧,照射完毕后应开窗通风;必须进入时,应先停止紫外线消毒灯照射。

2、物品表面消毒:将物品要摊开或挂起,使其充分暴露以受到直接照射照射,紫外线不能穿透物体;物体表面消毒时,灯管距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1m,在灯管紫外线辐射强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照射时间不得少于30min。高强度、低臭氧紫外线杀菌灯,有效距离内照射30min~60min。

注意事项

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黏膜有一定损害,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时一定注意做好防护,眼睛更要注意不能直视紫外线光源,否则眼睛会受伤害。

1、为什么紫外灯杀菌时不能有人?

根据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及辐射波段的不同,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315~400nm)、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280~315nm)和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00~280nm)三大类。其中紫外线消毒灯产生的紫外线就属于UVC。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相反的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好。

如果人体受到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化学反应,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等造成危害。长期接触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电光性眼炎反复发作可导致结膜炎、慢性眼脸炎,甚至发生眼脸皮肤癌等病变。

紫外线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可引起一些列的炎症反应,如皮肤红斑、肿痛、上皮增生和机体抵抗外界侵袭能力下降等。

紫外线消毒灯对人体的伤害是与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成正比,即照射剂量越大,对人的伤害越严重。因此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时,室内不要有人。曾经见过有患者家属在病房卫生间使用紫外消毒灯消毒的同时,也在卫生间内清洗患者生活物品,这样的行为一定需要纠正,家属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护理患者。

由于紫外线消毒灯在辐射波长253.7nm紫外线的同时,也辐射一部分波长184.9nm紫外线,此波长紫外线可以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电离,使其重组转化为臭氧(O3)。臭氧虽然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但是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室内臭氧达到一定浓度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浓度2mg/m3以上时可引起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肺气肿和肺水肿。臭氧不仅刺激和损害深部呼吸道,对眼睛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并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

如果使用带有臭氧功能的紫外线消毒灯消毒结束后,此时室内臭氧浓度会很高。假如房间面积为20m2左右,一个30W的紫外线消毒灯产臭氧量为3000mg/h,消毒时间为1小时,在不考虑其它客观因素影响病房臭氧浓度情况下,消毒结束时房间内臭氧浓度会达到50mg/m3,远远高于0.1ppm安全浓度。因此使用具有臭氧功能的紫外线消毒灯必须是在封闭空间,人不在场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通风30分钟才能进入。但是有些患者在消毒结束后急于进入房间,也没有开窗开门进行通风,这样在治病的同时又在给自己增加新的伤害。

2、为什么紫外灯尽量在夜间使用?

紫外线能使微生物DNA分子的同一条螺旋体上相邻的胸腺嘧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抑制DNA复制、转录及合成蛋白质,因细菌一般生命周期较短,不能生产蛋白质和繁殖,细菌就会迅速死亡。但是紫外线消毒灯的杀菌效果直接或间接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微生物的不同生物时间是影响杀菌效果之一。有资料认为,夜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不同生物时间细菌体内的“光复活酶”获得能量,是损伤的DNA修复,即胸腺嘧啶二聚体解体,形成单体细菌重新恢复生物状态,而在夜间不能发生此生物效应。

经紫外线照射后受损害的细胞,如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则有一部分仍可恢复正常活力,称为光复活现象。因此患者家属可以尽量选择夜间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房间。如果在白天,需关闭室内日光灯,拉上窗帘保持暗弱光,紫外消毒结束后不要立刻开门及拉开窗帘,避免降低杀菌效果。

3、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有何要求?

紫外线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是随着照射剂量、照射时间、照射距离的不同,对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也相应的产生不同的效果。剂量高、时间长、距离短就容易杀死它们;剂量低、时间短、距离长时就会有少量的个体残存下来。

用已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试验,在距离紫外线1米处照射30分钟,存活细菌数是7个,在2米处存活细菌数是30个,但经一定时间后,空气中微生物的产生和消毒即会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即紫外线消毒60分钟与消毒100分钟空气中的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用紫外线消毒时必须使用照射剂量达到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的照射剂量。

1.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时,照射剂量≥10000uW.s/cm2;

2.杀灭细菌芽孢时,照射剂量≥100000uW.s/cm2;

3.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介于细菌繁殖体和细菌芽孢之间;

4.真菌孢子的抵抗力比细菌芽孢更强,有时照射剂量需≥600000uW.s/cm2;

5.在消毒的目标微生物不详时,照射剂量不应低于100000uW.s/cm2;

辐照剂量是所用紫外线灯在照射物品表面处的辐照强度和照射时间的乘积。因此,根据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可以计算出需要照射的时间。例如,用辐照强度为70uW/cm2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物品表面,选择辐照剂量100000uW.s/cm2,则需照射的时间为:100000uW.s/cm2÷70uW/cm2=24分钟。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家属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时,可尽量靠近被消毒物品,可将物品摊开或挂起,扩大照射面积,有效距离不超过1米,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其他使用注意事项

紫外线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下。

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紫外线消毒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时20~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用于空气消毒时,消毒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60%为好,否则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紫外线消毒灯不能以紫蓝色光芒之强弱来判断紫外线辐照强度(即肉眼判断)。应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如果没有紫外线强度测试仪或测试卡,可使用时间记录法,凡使用1000小时后就更换紫外线灯管。

紫外线穿透力弱,附着在灯管表面的灰尘和、油渍等都会直接影响紫外线消毒灯的辐照强度,因此可每1~2周用酒精棉球或纱布擦拭灯管一次,保持紫外线灯管的清洁。

紫外线灯对人体的危害:只要人不被直接照射就不会有事。但长时间开紫外线灯,空气会产生臭氧(塑料还会老化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对人体有一定影响。建议关闭紫外线灯后,如果问到刺鼻的气味(多为臭氧)时,请过十分钟后再进入。

就杀菌效果而言,通常紫外线灯最佳杀菌半径为1.5m,所以工作台正上方1.5m装有紫外线灯效果比较好。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一下因素:

1.依据消毒杀菌技术标准的指导,每一种微生物都有其特定紫外线杀灭、死亡剂量标准,其剂量是照射强度与照射时间的乘积【K(杀菌剂量)=I(照射强度)t(照射时间)】。从公式得知,高强度短时间与低强度长时间之照射其效果是相同的.。所以新紫外线灯开30分钟可达到杀菌要求,但紫外线灯老化或有灰尘应适当延长杀菌时间。

2.紫外线灯管是以天然水晶为材料之纯石英玻璃管所制造,目前因成本关系与用途不同,也有用高硼砂玻璃管代替的,其特性与效果都有相当之差异。以天然水晶为原料制造之纯石英管,与以高硼砂为原料之高硼砂玻璃管,两者不但效果相差很多,价位也相差数倍,因此应视使用之地方作不同之选择。纯石英管其紫外线穿透率达>80%,高硼砂玻璃管的紫外线穿透率为<50%。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除非对消毒是否完全,视为非重要因素,使用寿命非考虑重点之设备外,都应考虑用石英玻璃管所制造的紫外线灯管。

3.紫外线之穿透能力,并不如想象中之高,任何纸片、铅玻璃、塑料都会大幅减低照射强度。因此灯管上之灰尘、油渍都会直接影响其穿透能力。所以新灯管在使用前,应用沾以75%酒精的纱布擦拭,清除油渍、手汗及灰尘。使用中之灯管、石英管应定期擦拭清洁,以免影响紫外线穿透率及照射强度。

4.紫外线对细菌有强大的杀伤力,对人体同样有一定的伤害,人体最易受伤的部位是眼睛之眼角膜,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用眼睛直视点亮着的灯管,以免受伤,万一必须要看时,应用普通玻璃(戴眼镜)或透光塑料片,作为防护面罩。千万勿错用石英玻璃,因为普通玻璃对紫外线几乎完全无法透过的。一旦受伤,不必惊慌,面部灼伤,几天后表皮脱落,不药而愈。眼睛受伤会红肿、流泪、刺痛,约三、四天才能痊愈。不论如何,一遇到伤害,仍然建议立即至医生处求诊。

5.使用单位或安装厂商应定期做照射强度检测,发现强度不够之灯管应立即更换。紫外线为非可见光,低压放电灯中之紫蓝色光芒为汞蒸气压,虽然汞蒸气压的强度与紫外线仍然有其关联性,但是并不直接代表紫外线之强度。因此不能以此可见光波段之紫蓝色光芒之强弱,来判断紫外线之强弱。其中尚有石英玻璃之光衰,及紫外线穿透率等系数。这也就是说,紫外线之强度无法用肉眼来判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