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我们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客家人过年风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家乡的春节习俗,让我们了解了客家人的过年风俗。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叙事有条理,富有生活气息。但是,文章详略不得当,描写不生动。
春节习俗作文加评语2
贴春联自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户户对春联都要精挑细选,贴于门上,增加喜庆的气氛,尤其是祖父祖母那辈的,对于这种美好的遐想,自是十分憧憬的。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在窗上等其余地方贴“福”字,“福”字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变至今,已经成了倒贴“福”字,象征幸福到了,福气已到。
传统的春节,无非是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亲戚……。而现在,这样的习俗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组成一个旅游团,边旅游边团圆。虽说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东西或代表,可那些习俗,毕竟是集结了当时中华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点回家的一份心意,它连接着你与父母彼此的关心。
团圆夜,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不远千里而赶回家来,坐下来陪父母一起吃个团圆饭,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用早就擀好的皮包着肉馅,也偶尔会包些蔬菜或海鲜。因饺子酷似元宝,大有“招财进宝”等吉祥寓意,因此,饺子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计时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着打火机,右手拿着鞭炮,“噼噼啪啪”,顿时,整个天空铺满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犹如白昼。有一个传说:有一只妖怪名叫“年”,人人都望而生畏,只有一位老人,点燃了爆竹,驱赶走了“年”,从此之后,“年”就永远消失。不过现今,鞭炮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还是快乐与喜庆吧。
分压岁钱,无疑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拿着那一个个红包,钱摸在手里的感觉可真好。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着,我相信,这也使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吧。当你在偷偷地数钱时,这种感觉别提多美了。按旧时的说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远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铜板,压在一位孩子的枕头下,“祟”来侵犯不成,于是,这个方法便沿袭下来。
春节的食俗也是很有讲究的。走亲戚时,饭桌上总是少不了一碗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年年高),象征着你的亲戚对你新的一年工作与生活更上一个台阶的美好祝愿。另外,我们通常把饺子叫做“万万顺”,酒水叫做“长流水”,金鱼叫做“年年有余”,这条鱼只能看,不能吃,名为“看余”。每一份食品都寄托着亲人们对你新的一年生活和和美美,事业飞黄腾达的美好祝愿。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春节自是喜庆的,团圆饭中家人的欢笑;伴随着鞭炮声声的孩子的嬉闹;门楣上一幅幅大红春联……但归根结底,是亲人们那千叮万嘱的关怀。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春节习俗的说明,其中蕴含的感情很感人,字里行间流露着春节中的喜庆及家人对团圆的渴望,结尾处作者巧妙地表现文章主旨“但归根结底,是亲人们那千叮万嘱的关怀”。
春节习俗作文加评语3
“哦!过年喽!”你猜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今天是除夕啊!
我高兴地拿出“火箭炮”,迫不及待地点燃,只听见“砰”的一声,炮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正当我疑惑不解时,突然头顶上“噼噼啪啪”的吓我一大跳。啊!原来是鞭炮啊!虚惊一场!终于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只见哥哥拿出一个“大三角”,用打火机一点,那“大三角”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火星,正当我们以为它快熄灭时,突然,天空又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烟花。“哇!好美啊!”姐姐不禁叫了起来。
你们知道这天为什么叫除夕吗?而且还要放炮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从前,山上有个怪物,叫做“夕”,“夕”无恶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动物吃人,谁见了它都吓的魂飞魄散,人们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后来,有个神仙告诉人们吓跑“夕”的方法。第二年,当“夕”再下山时,突然发现大量的火光,“夕”惊慌失措,这时,到处都响起了爆竹声,“夕”更是惊恐万状,立刻拔腿逃跑,从此,“夕”再也没有来害人了。
当然,我的家乡过年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饺子,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的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幸运;还拜年,每拜一次年,我立刻就变成了“大富翁”;还有吃团圆饭......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包含着炎黄子孙浓浓的情感。
教师评语:文中作者介绍了家乡的春节习俗,着重对除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内容充实,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之情。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不足之处在于语言过于口语化,表达不准确。如:“夕无恶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动物吃人,谁见了它都吓的魂飞魄散,人们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
1、春节:本文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春节:这篇文章作者构思新颖独特,从“窗外”、“山外”、“海外”到“心外”,层层深入,从小到大,从个人的团圆到国家领土的统一。文末引用“但是它们掠去,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歌词,更突出了我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3、端午节: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如果能把听了爸爸介绍之后的心理活动,好好描写一番,会更好。
4、端午节:和许多歌颂、赞扬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者认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独特,构思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富有文采。
5、端午节: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感想。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读罢全文,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6、端午节: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事。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包粽子”,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对包粽子的过程叙述得很详细。作者还引用了杜甫的诗,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7、清明节:这是一篇描写清明节的文章,读着你的文章让老师特别感动,感动于爸爸对于奶奶的怀念,感动于你的懂事。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奶奶的怀念。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8、清明节:这是叙事文章,作者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英雄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文章语言亲切自然,句句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9、清明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初次邂逅竹林的美丽场景,文章内容充实,语言简洁凝练,对景物的描写尤为精妙,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竹林美景,文章结尾对竹声的描写更是把文章拉到另一个高深的境界,“那一缕悠扬而深邃的`声音,就这样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也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
10、中秋节:这篇文章小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中秋节名字的来历。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叙述具体全面。让人读后感觉小作者一定是个酷爱读书,知识储存量大的孩子。
11、中秋节:习作不注意语言的精炼,如“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的中秋节,今天妈妈很早就起床了”一句话中出现了两次“今天”,第二个“今天”可以承前省略。文章也不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如说的话都没用引号。
12、中秋节:这篇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引用大量描写中秋明月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本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3、七夕节: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喜欢七夕姐姐的文章,从而感受她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文章多次点题,直接表达“我喜欢”这一主题。文章语言富有诗意,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其中“问章”应为“文章”。
小学生民风民俗优秀
1. 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立意鲜明。
2. 观点明确,好恶立场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3. 主题直接凸现于内容之中,明了扼要,毫无赘意。
4. 主题严肃,思想高尚,进取心较强。
5. 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6. 主题含混晦涩,文意渺茫含糊,写作目的不清。
7. 虽有中心主题,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言而不实,空而无力。
8. 主题不够严肃,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9. 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
10. 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11. 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
12. 情节发展较平缓,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13. 情节变化平淡无奇,缺乏新意。
14. 情节平直,毫无悬念,平铺直叙似记流水账。
15. 过程详细,结尾却简略不全。结构不合理,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
16. 构思不合常理,内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17. 情节大起大落,转换太快,不够连贯自然。
18. 比喻生动形象贴切,本体与喻体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
19. 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
20. 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小学生民风民俗优秀作文评语2
1.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2.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
3.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4.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5. 内容紧贴现代生活,新颖别致,把握时代脉搏,尽现时代气息。
6. 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
7.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
8. 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
9. 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现景中,景随景现。
10. 想像丰富,构思奇特且不脱离生活的.真实,扎跟于生活的联想,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11. 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动传情的写生画。
12. 想像奇妙,既源于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充满了艺术魅力。
13. 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14.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容颜逼真穿着恰当合体,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真是所谓“相由人生”。
15. 环境描写客观真实,环境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更好地解释了人物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来龙去脉。
16.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得一览无遗,人物的言谈举止具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
17. 前后内容关联不够紧密,部分内容过于孤立,与文章主体联系不够密切。
18. 叙述简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结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19. 详略安排不当,主次不够分明。
20. 内容多为线条式勾勒,缺乏点式的细描。与时代气息不符,内容过于陈旧老化。
小学生民风民俗优秀作文评语3
1. 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备了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从侧面体现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历程。
2. 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3. 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4. 选材平淡无奇,过于老旧粗俗简单幼稚,不具新意,难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真实性。
5. 未能通过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运用还不够娴熟。
6. 对人物形象缺乏多角度的刻画,只是选取了某一狭窄的题材,片面地显现了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7. 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8. 选材新颖独特,不附平庸,一扫迂俗之气,令人耳目一新。
9. 虽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彻合理,理性挖掘较深,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10. 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