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 李白《行路难》是一首诗歌,作者抒发了____、悲愤却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2. 杜甫《登高》诗8句字,联联对仗,意境高绝,被后人誉为____之冠。
3. 柳永是宋代专业词人,其词风格____,其《雨霖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小说中常用的____表现手法。
4. 晚唐杜牧与李商隐被合称为____;前者写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____指被烧得灰飞烟灭。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
5. 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核心诗句)是。
A.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6.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是指现在的。
A.北京 B.南京 C.扬州 D.镇江
7. 姜夔是宋代著名词人,其号为。
A.白石道人 B.青莲居士 C.易安居士 D.淮海居士
8. 韩愈散文《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中的“道”,正确的解释是。
A.道理 B.正道 C.风尚 D.世俗
9. 苏轼《石钟山记》句子“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有__文言现象。
A.名词作状语 B.宾语前置 C.意动 D.使动
10.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子“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浮图”一词意思。
A. 僧人 B.塔 C.寺庙 D.禅师封号
三、解释题(每题2分,共6分)
11. 解释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选自陆游《书愤》)
12. “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请指出其原始意义。
13. 语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中的“《书》”是指哪一部书?(选自《伶官传序》)
四.综合题(共4分)
14. 阅读下边文言文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上文“庄宗”指的是王朝的帝王李存,他因重用伶人而荒废朝政以至身死国灭。(1分)
2)上文加点字“原”的正确解释是。(1分)
3)作者用“虽曰……,岂非……”的表述方式,强调的是的中心论点。(2分)
第二部分
一.古代作品、作家常有合称的现象,请分别指出下列合称指代的`作品或作家(每题2分,共8分)
15.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三曹”,他们分别指的是__、__和曹植。
16.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与__、__并称为“三苏”。
17. 北宋文学家__、__和晁补之、张耒被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18. 《二十四史》中大多是后人修撰前朝历史,但其中《__》和《__》则是例外。
二.解释下列各成语中加点词语(每题1分,共10分)
19. 蹉跎岁月( ) 20.大巧若拙( ) 21.洞若观火( )
22.反唇相稽( ) 23.飞扬跋扈( ) 24.匪夷所思( )
25.负隅顽抗( ) 26.功亏一篑( ) 27.孤芳自赏( )
28. 既往不咎( )
三.下面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每一组均有一项是错误的,请选出错项(每题2分,共6分)
29. A.“熙宁”是北宋神宗皇帝的年号;“乾隆”则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年号。
B. “贯”是穿连的意思,古人把一千个铜钿用绳子串起来,称为“一贯”。
C. 《山海经》、《淮南子》和《搜神记》等都是记载了大量中国神话的古代著作。
D. “四六文”又称骈俪文,因其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而得名。它大约产生于魏晋后,流行至清末。
30.A.先秦寓言有的是民间传说的故事,有的是历史传说,有的则是作者为论理而创造的故事。
B. 中国历史上,“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其老师叫“太傅”或“少傅”,俗称“师傅”。
C. 古时候人们夜间以击鼓敲更报时。“三更”指的是1:00-3:00。
D. 《史记》130篇中,《本纪》有12篇,它们反映的是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31.A.《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一部著作的不同名称叫法,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B. 古代在中央政府之下一般设有三级行政机构,其依次是州、郡、县。
C. 明末复社的主要领导人有张溥等。该社因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曰者务为有用”而得名。
D. “察举”、“九品中正”和“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三种铨选制度。
四.请将下列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每题1分,共6分)
32.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___。 (《汉乐府·上邪》)
3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34. 风乍起,___。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35. 沙上并禽池上暝,___。(宋张先《天仙子》)
36. ____,老夫和泪写胭脂。(清赵翼《赠当筵索诗者》)
37. 漫云女子不英雄,____。(近代秋瑾《曰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第42-45题(7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42. 两首诗作者感受的都是“___”,前者是指____,后者是指____。(2分)
43. 两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完全是不同的,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2分)
44. 解读两首诗的最关键的一个字,前者应当是“____”;后者应当是“____”。(1分)
45. 下面各项涉及的文化常识和诗句解释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予以指出(2分)
A.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B. 诗句“后不见来者”的“来者”是指像战国时燕昭王那样礼遇人才, 招贤强国的明君。
C. 王维的诗画都很有名,后人称赞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诗句“返景入深林”是说诗人禁不住美景的诱惑,又回到树林深处细细品味静谧优美的山林景色。
第三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54. 中国古代“三纲”伦理主要包括君臣、父子和( )。
A.天地B.兄弟C.姐妹D.夫妻
55. “难兄难弟”的本来意义是指( )。
A.才能俱佳,难分高下B.患难兄弟C.共患难的朋友D.彼此处境都不妙
56. 郭沫若赞誉文言小说( )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搜神记》 B.《唐人传奇》 C.《聊斋志异》 D.《封神演义》
57. 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58. 庄子《秋水》篇首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中的“河”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洞庭湖 B.湖泽湖 C.苏州河 D.黄河
59. 王昌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古国故址在今( )境内。
A.陕西 B.内蒙古 C.新疆 D.甘肃
60. 古时候高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商隐 C.苏轼 D.陶渊明
61. 古时候缠绵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人是( )。
A.李煜 B.秦观 C.李清照 D.柳永
62. 古时候一边雄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边感喟壮志难酬的诗人是( )。
A.辛弃疾 B.陈亮 C.陆游 D.岳飞
63. 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二.解释题(每题2分,共8分)在下面文言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加点字写出相应的文言现象(共8分)
64. 孟尝君怪怪之,曰:“此谁也?”( )
65. 国人莫敢言,道道路路以目。( )
66. 蹇叔曰:“劳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67. 浩浩乎如冯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三.综合题(共18分)
(一)阅读下面唐代诗歌,回答第68-71题(9分)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68. 上面诗歌中“千门”是“____”的代称;“长安”就是现今的陕西__;妃子则是指唐代__。(3分)
69. 诗歌第三句的正确解释是:____(2分)。
70. 下列选项中最能揭示这首诗主题的词语是( )(2分)
A.次第开 B.一骑红尘 C.妃子笑 D.无人知
71.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联系晚唐时唐敬宗大兴土木、沉湎声色的现实,冀望统治者能改弦更张。有人评论说“红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实写道路上尘土飞扬,一层是暗喻,联系所给提示并加以想像,可以理解那暗喻的意义是:____。(2分)
《哪吒闹海》教学反思(1)
《哪吒闹海》根据《封神演义》改编而成,是一则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大闹东海,治服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样一个故事。
本课是第二课,我紧扣题眼“闹”,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哪吒闹海的经过。一闹东海水晶宫,二闹东海杀夜叉,三闹东海治太子,用小标题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出示小标题时,我只是稍作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来了,说明孩子对课文的内容已经熟悉了,对故事情节已经了解。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抓住重点词语,如“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说说龙王、夜叉、三太子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体会龙王等人凶狠的样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在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后,再指导孩子们带着自己情感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如此一来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
在了解了故事人物所处环境后,我引出“哪吒”这一人物角色,围绕着“哪吒是如何闹海的”而展开。抓住哪吒闹海过程中的动词而展开,如:跳进、取下、摆、掀起、一闪、躲过等。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找出动词并圈起来,然后说说你从这个动词里体会到什么。如此一来在读和思中体会哪吒的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课堂最后我让一个孩子对故事进行讲述,由于时间问题只请了一位孩子,并且我的引导不是很到位,所以孩子声音比较小,语言表达也有不太清晰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读的多演的少,所以,在后期我延伸了一个“讲和演”的环节,进行了一个课后补充,效果还不错。
在课后大家针对我的课研讨时,提出了很多实用细致的意见,最值得我思考的是“问题太碎,不够简洁明了”这也是我一直头痛的问题,我能找到主线,但在教学过程当中容易衍生出很多细碎的问题,所以以后的课堂当中我一定会留意这一点。希望通过不断地反思,更快地成长。
《哪吒闹海》教学反思(2)
很喜欢教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类体裁的课文,《哪吒闹海》节选自《封神演义》,动画片之类的影视作品估计孩子们已看了不少,读懂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读到一篇《我的节日》的文章,作者应该是一位大学老师,他说给学生讲课就是过节,上课前可以洗洗澡,除去身上的污垢,换一身笔挺的西装,满面春风出现在学生面前。太佩服这位可敬的前辈了,也足见老师的精神状态在课堂上多重要。讲这节课,我的学生们也都激情澎湃起来,我要做的,是引他们关注语言,品读文字,发现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重点,有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哪吒大闹东海、打死夜叉、制服三太子,这三个自然段语言简洁,对于打斗的描写却很精彩,也有一两句人物语言。哪吒闹东海和与他人搏斗的描写,课文使用了不少动词,以哪吒与夜叉的打斗为例,文中这样描述: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钻、举、砍”是夜叉的动作,“闪、躲、取、扔”是哪吒的动作,表示动作的词语使用密集,打斗场面描写紧张激烈。其他两个自然段亦是如此。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读一读句子,划一划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插图想象画面。朗读的指导意在让孩子们用声音表现人物形象,如本段中夜叉出来什么样子?该怎么读?哪吒呢?从夜叉见到娃娃洗澡就用斧头砍,足见他不是好人,孩子们争相读第一句,表现夜叉的凶神恶煞。读哪吒则表现他的机灵。为了更好的比较二人的形象差别,本段朗读我也采用了比较读,请两个孩子分别读描写夜叉和哪吒的句子,请男女生分别读,一比较,声音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
站在以读助写的角度思考,本课的动词使用可以训练学习,于是临时起意,设计了一道写话题:回忆你与别人打架或赛跑、骑车、玩游戏等场景,模仿课文《哪吒闹海》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作业还没有批阅,不知效果如何。
《哪吒闹海》教学反思(3)
哪吒是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和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课题中的“闹”是闹腾的意思,“海”指的是东海。文章以“哪吒闹海”为题,既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哪吒大闹东海的胆量和勇气。
在执教第二课时时,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通过为什么闹?怎样闹?闹的结果如何这三个问题展开我的教学,使得学生感悟到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惩治恶人,从而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的品质。
课文的二到四自然段介绍了哪吒闹海的过程,是教学中的重点,课上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想想哪吒一共闹了几次,分别是怎么闹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哪吒三次闹海的经过,第一次是大闹水晶宫,第二次是打死夜叉,第三次是大败三太子,而且每次闹海,学生都能运用进课文中的动词来说,总体效果较好。学完闹海的经过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吒吗?为什么?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喜欢哪吒的理由,有的说哪吒本领高强,有的说哪吒嫉恶如仇,还有的说哪吒富有正义感,为民着想。
鉴于这篇课文是篇神话故事,是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课上让他们自己来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最后让大家来点评哪位同学讲得最好,并说一说理由。这样,课堂就变成了讲故事大赛,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为了帮助学生讲故事,课上我还播放了动画片《哪吒闹海》的片段,学生看后更加身临其境了,故事也说得更吸引人了。
上课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一个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另一个是学生想上台演一演这个故事,但是由于时间不够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这些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
《哪吒闹海》教学反思(4)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先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会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并适时在投影片上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要
对问题的分析。(包括: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结合对教材的理解来分析。提问后学生的反应,并简要分析原因。)
可对上述问题逐个分析,也可挑几个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通过朗读,学生已经了解到了“闹”的原因,于是,我有设置悬念;小哪吒又是怎样闹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至四自然,边读边思考。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渎,圈画出关键词语,弄清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哪吒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由学生自己评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描写哪吒机敏、果断的一系列词语要读出气势来。这样安排,不但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
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胡作非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弄清哪吒闹海是为了整治恶人,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进一步感悟哪吒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读完课文,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练习朗读,在指名朗读,同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找出他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或者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意见,并自己来示范,把它读得更好。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给其他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促使他们深入地感悟,更好地朗读。
《哪吒闹海》教学反思(5)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个“闹”字进行朗读感悟。根据学生的疑问“哪吒为什么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小节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在理清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文第一小节,说说哪吒为什么闹海,并适时地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和“兴风作浪”,再归纳段落大意。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感悟文章里写了哪吒的三次闹海。我又乘机检查了孩子们预习情况。接下来,让学生精读课文二至四小节,边读边思考,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弄清每个小节写了什么,接着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哪吒一共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再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哪吒机灵勇敢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用词非常精妙。认真阅读体会,便会在头脑中放电影,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所以课堂的气氛一直很热烈。例如,哪吒在闹海时的一系列动词跳进、取下、摆、掀起、一闪、躲过等,我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了演一演,并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从而体会哪吒的机灵与勇敢。完成《补充习题》课后第三题时,我发现作业质量较好。这不仅仅是为应试服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在表演时,得以更好地张扬。
形容跟着别人的话应和。
【“随声附和”常误写为“随身附合”,应注意。】
成语解释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也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是贬义词。
成语典故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近义词
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人云亦云、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反义词
独具匠心、独出心裁、各抒己见、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别出心裁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没有主见
造句:
1、依依对妈妈的建议随声附和,同意全家一起去郊游。
2、我们说话做事要有主见,不该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这件事你不能矮人看戏,随声附和。
4、会上,他没有提出新的见解,只随声附和了几句。
5、习惯随声附和别人言论,会成为缺乏主见的人。
6、随声附和上级的意见,正是老王一路升官的诀窍。
7、肉菜价格飞涨,一直不能回落,泡面价格也随声附和。
8、自己很有主见,遇事从来不随声附和。
9、我也不会象人家那样随声附和,假意关切。
10、我们公司向来是经理发言之后,与会者无不随声附和。
11、听别人随声附和几句,她就真的以为自己代表了真理。
12、他的父亲即使与威洛比看法相同,也不愿意随声附和他。
13、假如凯尔同意,核心会议的多数人会随声附和。
14、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15、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用不着随声附和。
16、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17、一个兴高采烈的人在自吹自擂,大家也随声附和,以为他神通广大。
18、他没有主见,只是随声附和他父亲的意见。
19、听到有人随声附和自己的意见,他不免自鸣得意起来。
20、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意见,不宜随声附和,做个盲从者。
21、做人要有主见,对于别人的言论,不要总是随声附和。
22、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做人要有主见,对于别人的言论,不要总是随声附和。
23、他们随声附和他们首领的每一句话。
24、枪击的抱怨和尖锐的响声在附近随声附和。
25、总经理提议减薪,他的秘书立即随声附和。
26、"用不着轮船了!"另一个人随声附和说。
27、他遇事总是反覆思考,不轻易随声附和。
28、面对中国足球的无奈,许多中国球迷喊“打”,很多媒体也“随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