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郑和远航一课简单评语收集90句

郑和远航一课简单评语收集90句

时间:2018-01-03 15:03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第一次远航中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贡献、艰辛,体会郑和伟大的英雄形象。

3、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次远航

过度:这段历史虽然发生在600年前,但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那是因为——(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先出示中心句,这就给同学一个总的概括,从总体上掌握对文章的理解,再者这句话起了个总括的作用,对下面的文章起了铺垫作用。

(一)、学习“扬帆远航”

1、称之为顶峰,那是因为它是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郑和远航,究竟规模多大,时间多长,范围多广呢?就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来到苏州俯,刘家河码头吧!(打开书本)就在这一天,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这支船队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显示出了郑和船队规模之巨大。默读、找划是同学理解文本的最重要途径,高年级同学很注重默读的方式,只有边读、边思,那对同学的思维能力才有进一步的提高。

2、交流。

3、透过这些宝船,透过这只船队,大明朝的雄厚实力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地来介绍这只船队!(出示全段)、指名读。

4、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规模庞大的船队,真是让人叹服啊!让我们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再出示中心句,加深印象。

5、带领这样规模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困难之重重,任务之艰巨,路途之辛劳是可想而知的。可是,郑和退缩了吗?(没有)看,郑和多么从容,他正临风站在船头!(出示图片)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样子?(高大、神气、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1)、这么威风凛凛的郑和,谁能把他读出来!(出示句子)

(2)、来!一起把郑和的威风读出来!(齐读)

(二)、学习“友好往来”

过渡:就这样,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郑和的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动身了。郑和远航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1、郑和的船队一路经过了许多国家,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友好往来。这就是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划,看看外国朋友是怎样对待郑和船队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告诉我:为什么这些素不相识的外国朋友对郑和船队这么热情呢?郑和船队事怎么做的。

4、交流。(是啊,是郑和的真诚感动了他们。)

4、看了这一幕,我们不得不感激郑和 ,感激他揭开了中外友好往来的篇章,感激他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开辟了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感激他把世界文化带回了中国。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让我们满怀激qing地赞颂:(出示句子: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这一环节中,可让同学考虑为什么郑和每到一个国家,人民都会那么欢迎他呢?可讲解深入些,拓宽同学思维。

(三)、战胜凶险

过渡:然而,在苍茫的大海上,这次航行也充溢了凶险,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第5自然段。看看郑和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用很概括的词语告诉我。(遇上风浪、遇上海盗)

1、遇上风浪

(1)、指导朗读,读出“险恶”。指名读

(2)、面对如此险境,郑和他却

(3)、看来一波一浪是显示不出郑和的勇敢镇定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更多更大的风浪!(齐读)让我们带着对郑和的佩服再读一遍(齐读)!

2、遇上海盗

(1)、谁能把郑和智斗海盗的过程用自身的话来说一说?(稍时准备)

(2)、这有说明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3、是啊,(出示句子)郑和率领的船队……

三、升华感情

过度:第一次远航就遇到了这么多凶险,郑和害怕了吗?(出示句子)面对这些凶险,郑和总是……

是啊,他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于是郑和又开始了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共七次的远航。直到第七次远航时,郑和已经是一个鬓发全白的老人了!就在这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郑和病故他乡,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为航海事业所做的贡献功在千秋,永远不会被磨灭。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敬重的心情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朗读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之一,郑和的形象在同学眼中已经有较深的印象,那么如何体现出来,我就设计了让同学练读、进而小组对比来看看哪一组读得最有味道

1、齐读第6自然段

2、三十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范围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地图)(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紧接着引读:它表示了我国古代人民……(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对郑和说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600年前的民族航海英雄说些什么吗?请同学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等一下我请同学来说。

五、总结

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描绘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艰辛,千言万语怎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敬重,表达我们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就让我们在心中刻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出示),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段(出示)

六、安排作业

学完了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既有利于学习郑和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同学的一次练笔机会,学、写结合,才干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学们知道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吗?以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远航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405年7月11日,郑和受命第一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他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友好交往,航行途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原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远航课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带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设疑,造成学习的阶段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提倡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推荐理由:此反思目的明确,围绕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展开专题反思,这是我们教师要学习的一种反思思路。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