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部编版长相思听课评语合集76条

部编版长相思听课评语合集76条

时间:2017-12-10 01:01

第1篇:《长相思》听课反思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第2篇:《长相思》听课反思

放飞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创作火花。这句话,在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中我运用了,受益匪浅。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家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第3篇:《长相思》听课反思

本学期,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郁的“家文化”传统的的民族,古往今来,无论是赶赴考场的学子,是离家远行的官员,是奔赴沙场的勇士,还是正待出嫁的新娘,在人们的心中,家是脑海里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是血脉中无法割舍的思绪。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乡愁是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聆听《长相思》,心动处有感而发,那样的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听)创设情境,借音律深化体悟。

随着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那些光鲜明丽的画面,悠扬婉转的旋律就成了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而有人以课件播放代替老师执教,以致改变了多媒体引用的初衷。多媒体的泛用,滥用多少影响了它出现在课堂上本该带给孩子们的震撼。然而,在《长相思》一课当中所引用的屈指可数的课件素材,尤其是用以沉淀思绪,烘托氛围的那段《怆》的播放,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之后,一个稳健的亮相,将课堂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在这个环节,王老师停留了有足足一分钟之久。这一分钟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领悟,品味,感受的时间,虽然没有任何言说,但其意蕴尽在不言中,其效果在后面的朗读中显而易见。这处设计可谓颇具匠心,音乐的选择定是煞费苦心了。一处小小的课件的呈现,因其用的恰到好处,适宜适度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说) 巧用对话,让学习层层深入。

评价历来是师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对话方式,在王老师的眼里,评价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对话,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理想境界。那我们该评什么,如何去评。来看看王老师的执教现场吧,在那里,他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1 用真心赏识稚嫩的生命。

课堂上大多数孩子们的思考是浅显的,语言表达是稚嫩的,面对这些幼小的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作为老师,我们要怎样去呵护,培育这些思想的嫩芽,来看看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吧。

师: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他们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

生: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呀!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在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心里总是。。。。。。

真心的赏识,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经意间,老师的首肯化作汩汩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2 细化要求,让朗读层层深入。

朗读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呈现出一种阶梯式,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其效果才能扎实有效,如下环节,就是很好的例证。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他读准了没有。(从读音层面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生:读词。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的有板有眼?

生:齐读。

师: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在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又在哪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做有板有眼。

如此精心的朗读指导,如剥茧抽丝般将读词的方法传授给孩子们,为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扫清了障碍。

3 用真情感染学生。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的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说,令人心碎。彼时,分明看到纳兰性德穿越三百年的时空,来到我的眼前,如怨如诉,那是何等的悲凉?如此这般撼人肺腑的.表白怎能不感染学生?

三(写)搭建平台,绘切切思乡蓝图。

在饱含深情的朗读,层层递进的感悟之后,一段充满忧伤,略带

隐忍的音乐,悄无声息地将孩子们带到了纳兰性德幽怨无尽的追忆之中。心中不由得充满了对故乡亲人的无限眷恋,笔下饱蘸着切切思乡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此时不写,更待何时?

四 (读)淡化分析,用朗读表情达意。

诸多时候,我们读诗,品文,其中深意,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但在指导孩子读诗时,却顾不得保护那只可意会的浓浓诗情,堂而皇之的将诗肢解成了无生机的断瓦残垣,还美其名曰: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看看《长相思》是如何在王老师优雅从容的智慧言说中转变成一缕弥漫着凄婉,叹息的乡愁的吧。课堂上,没有字斟句酌的肢解剖析,有的是充满诗情的轻声叩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没有刻板理性的对比分析,有的是穿越时空的心灵独白: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诗,究竟可解,不可解,众说纷纭。王老师执教《长相思》意在寻求一条能让诗诗意的栖居于精神家园的和解之途。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的环节处理也感觉颇为棘手。今天我听了姚洁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很有收获,给我很多帮助。

首先,在教学伊始,老师很学生对诗,把学生带入古诗词教学的情境,也展示了班级学生平时的课外积累。接着让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对《长相思》的作者进行了介绍,这样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此外,本课中的词语理解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姚洁老师用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再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来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