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本文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春节:这篇文章作者构思新颖独特,从“窗外”、“山外”、“海外”到“心外”,层层深入,从小到大,从个人的团圆到国家领土的统一。文末引用“但是它们掠去,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歌词,更突出了我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3、端午节: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如果能把听了爸爸介绍之后的心理活动,好好描写一番,会更好。
4、端午节:和许多歌颂、赞扬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者认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独特,构思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富有文采。
5、端午节: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感想。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读罢全文,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6、端午节: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事。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包粽子”,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对包粽子的过程叙述得很详细。作者还引用了杜甫的诗,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7、清明节:这是一篇描写清明节的文章,读着你的文章让老师特别感动,感动于爸爸对于奶奶的怀念,感动于你的懂事。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奶奶的怀念。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8、清明节:这是叙事文章,作者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英雄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文章语言亲切自然,句句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9、清明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初次邂逅竹林的美丽场景,文章内容充实,语言简洁凝练,对景物的描写尤为精妙,勾勒出一幅意境优美的竹林美景,文章结尾对竹声的描写更是把文章拉到另一个高深的境界,“那一缕悠扬而深邃的`声音,就这样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也贯穿了我的整个人生。”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
10、中秋节:这篇文章小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中秋节名字的来历。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叙述具体全面。让人读后感觉小作者一定是个酷爱读书,知识储存量大的孩子。
11、中秋节:习作不注意语言的精炼,如“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的中秋节,今天妈妈很早就起床了”一句话中出现了两次“今天”,第二个“今天”可以承前省略。文章也不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如说的话都没用引号。
12、中秋节:这篇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引用大量描写中秋明月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本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13、七夕节: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喜欢七夕姐姐的文章,从而感受她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文章多次点题,直接表达“我喜欢”这一主题。文章语言富有诗意,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其中“问章”应为“文章”。
清明节到了,我们放三天假,妈妈爸爸带着我到江边放风筝,江边放风筝的人可是真多呀!我既兴奋、又激动,因为今天的天气很适合放风筝,据说清明节放风筝,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哪!
云是那样白,像一朵朵棉花糖。风微微拂动,小树在向我招手。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欢迎我的到来。此时,我看到天空中飘着各式各样美丽的风筝。有老鹰风筝,它展开翅膀,自由的翱翔。有蝴蝶风筝,它穿着美丽的花衣裳,在天空翩翩起舞。有金鱼风筝,它在天空中游来游去。
还有可爱的熊猫风筝,熊猫的手里抱着根竹子,生怕被别人抢了似的。看着大家都把风筝放的老高,我都着急了,在附近找了一块人少的空地,赶快把准备好的风筝拿出来,我学着别人放风筝的样子,我拿着风筝,让爸爸拿着线轴,爸爸一点一点地防线,照着这个样子试了几次,风筝总是大头朝下,往下扎,累的我满头大汗,这时来了一阵微风,我高兴的顺着风的方向一边跑,一边让爸爸防线,“成功了,成功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看着小燕子越飞越高,越飞越高,最后好像静止在天空中,我望着天空中我家的小燕子好像在天空中交到了好几个朋友,爸爸手中线轴的线越来越少,小燕子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一个圆点。
妈妈告诉我,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我看着放到高空的方筝,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这只小燕子给放了,让她自由的飞翔,”“好呀,”妈妈说。我拿着爸爸递给我的小剪子,把风筝线给剪断了,在这一刹那间我的心里仿佛在告诉小燕子你飞吧,飞的越远越好,蓝天就是你的'家,再见了小燕子,再见了小燕子……
天渐渐黑了,我也要回家啦,我喜欢放风筝,我喜欢这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教师评语:文章写的生动,运用了拟人、排比的写作手法,还把民俗的内容巧妙的结合与其中;放风筝的过程写的微妙微笑,是一篇优秀的
文明寄哀思,开创“清明”新风
清明节将近,两则相关新闻让人若有所思:一则是市陵园出台新规,前往扫墓者若携带了冥纸、冥币等可免费换成一束鲜花祭祀;另一则是根据本报记者调查,近年来清明节自发前往陵园的市民寥寥无几。两则新闻看似都在说陵园,但所折射的思考却是市民文明素质的大课题。前者显示出在倡导“从简治丧,低碳祭扫”行动中,陵园作了好的榜样。能否借市委办发文《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东风,将此类祭扫方法示范推开,在市民中逐步形成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值得关切。后者显示了当前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盲区,对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也是一个契入点。
清明节的意义是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静下来祭拜、感恩先人的时机。然近年来,许多人对清明祭扫的认识出现了重形式、轻内涵的偏差,夹杂着封建迷信的奢侈化、做大化愈演愈烈,这已越出了清明节的本意。可以看出,我市出台专门针对殡葬改革、文明祭奠的《实施意见》,不仅仅出于对一些不文明的祭扫活动污染环境以及安全的考虑,更是从提升市民特别是党员干部文明素质的`角度出发,是文明海门大趋势下对传统节日正本清源的又一举措。如今,市陵园率先垂范,鲜花换冥品;市里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带头推动文明祭奠、低碳祭扫。有了好的引领,加上舆论的极力倡导,真正“清明”祭扫的风尚才能尽快形成。
祭扫先人别忘祭奠先烈,这是对文明祭扫的一次升华。从集体组织祭扫陵园,到自发祭扫陵园,再到带着孩子祭扫陵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抚今追昔,缅怀先烈,感怀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的清明祭扫活动更有意义,也更具正能量。文明海门需要更多这种方式对传统节日的演绎。
抛弃封建迷信,倡导文明祭奠,开创“清明”新风,先人们若地下有知,亦会开颜喝彩。
“小手拉大手”,过文明清明节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即,
据悉,各校将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子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珍惜幸福生活。一是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缅怀英烈活动,追忆革命精神;二是开展以“文明祭英烈,传承中华魂”为主题的班队会。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歌唱红色革命歌曲,教育学生学习弘扬先烈们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三是倡导青少年采用“鲜花祭祀”、“网上寄语”等方式祭奠先人,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增强文明祭扫意识,号召采用植树思亲等文明绿色的形式对先人表达感恩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