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① 完成《课程探究》的相关练习。
② 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我曾在基础差异较大的两个班教学,先在基础较差的班上课,以上课堂实录记录的就是这一堂课。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我放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电视剧的一个片断。因为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花了多半的时间引导学生读文本,旨在让学生读通文本,理解“不求甚解”这一读书方法。
在结尾处设计了一个“思维对对碰”来引发学生对于读书方法的选取的思考,而课堂也仅止于此。第二次在素质较好的班上课,我主要采用了文本让学生课前自己读,也就是读文本的功夫放在了预习上,提了一个预习题:作者认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有哪些意思?包含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上课时,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解决预习题,而用更多的时间来讨论更多的读书方法。为引导学生思考更多阅读方法,我先后提了两个问:在
对这两堂课的教学,听课的老师众说纷纭。有的说第一堂课更好,理由是紧扣文本,他们认为阅读课就应当紧扣文本,学生读文本既是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增强语感,增加阅读经验的过程,这样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有效。有的说第二堂课更好,因为学生收获更大,因为拓展的内容多,学生对读书方法思考得更多,对读书方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而我对这两节课是这样思考的:
首先,一堂课是什么课型,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并没有想这堂课一定要上成阅读课,想得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或一些读书方法。我觉得读书方法和本课阅读两者比较,前者是更上游的东西,也是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这两节课我都着重讲读书方法。
其次,两堂课之所以设计不同,是因为学生不同。第一堂课,根据学生平时语文成绩及对学生的了解,我知道这个班的同学对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精力也常常难以集中,因此用《孙悟空大闹天宫》电视剧的一个片断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因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阅读方法谈不上什么体会,所以即使组织学生讨论读书方法,他们也没有多少可说,如此课堂就难以为继。正如《不求甚解》中提到的,缺少好读书的习惯,空谈读书方法是白搭。所以我选择以文本阅读为重,间杂学生发言,锻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也搞活课堂。而上第二堂课的所在班,较多学生好读书,有阅读经验可谈,才可以组织讨论。
故此,我们不能单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材编排、教学手段本身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生情况,教材处理符合学生实际,达致理想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