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从做了旅行之后,几乎每天都在看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看到审美疲劳,看到想吐。唯独对西藏情有独钟,百看不厌。
昨天,看完了央视2015年推出的纪录片《第三极》全部六集,更加深了对这个地方的向往。在这之前,看了《冈仁波齐》,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要跪走2000公里的长途去转山;也看了《77天》,一个人一辆自行车横穿羌塘无人区,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看完《第三极》,豁然开朗,原来,这世界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不管你理解与否,它就在那里。
第一集 生命之伴
在青藏高原,每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无论是受伤的黑颈鹤,或是凶残的雪豹;无论是长大后会吃羊的狼崽,或是多数人觉得惹人厌烦的毛毛虫;绵羊可以因年老而死,藏獒可以接受哈达。
次旺大爷在老婆去世的第49天,买下了一只羊,取名次仁。作为放生羊,这只羊会得到他的照料,一生不被宰杀。老人带着他的羊去喝茶、坐公交、转经,俯瞰拉萨,羊褪下它的毛给老人做被子。当老人生病不能去转经的时候,这只羊不跟其他人走。老人说,会养到它死。
这只羊是次旺大爷的信仰,他相信,这只羊是自己老婆的转世。
第二集 一方热土
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人们懂得如何使用大自然的恩赐。用狼毒草造纸,用鸡爪谷酿酒,采集蜂巢卖钱,同时用自己的方法治理风沙,使荒土重新变得富饶。藏民从土地获取生活物质,也用自己的劳动回馈土地以旺盛的生命力。
开耕节时两位老奶奶的对话:
“眼睛现在看得不太清楚了,你的怎么样”
“ 我的话,在山上看那个羊已经看得不太清楚了,我反正是因为看不清新闻里边的文字而发愁, 但心里在想,这把年纪了,该修心而非修身了”
“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宁静的生活,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
善念是两位老奶奶的信仰,她们相信,有了善念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
第三集 高原之歌
雪域高原之上,不全是荒芜,这里有大片的绿色。人们以传统的方式在美丽的草原驯马,赛马。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村子,人们以放羊为生,在最寒冷的时候,利用冰面,把羊赶到一个小岛上吃草。看到石头入药,神授说唱草原英雄格尔萨的艺人,这在以前,是会直接换台的,当这些场景放在第三极的背景下,又是那么的若合符节。
为了再造一根鹰笛,藏民玉古辗转了无数的山头河谷,只为了寻找雄鹰翅骨,在亲手制作一支鹰笛,传给自己的子女。
鹰笛是玉古的信仰,他相信,简单粗朴的笛声会高远悠长。
第四集 上善之水
提到西藏的水,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措、玛旁雍错,本集却讲了几个不会想到的故事。人们用咸水造盐,用水车制作藏香,泡温泉洗去疾病,在西藏唯一一个捕鱼的村落,制作牛皮筏、下水捕鱼。
上善之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了这里的人们,人们反过来给水以朝拜。
本集也重点讲了印度人的神山圣湖之旅,他们朝拜的`是恒河的一个重要源头,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这些都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就是世界的中心。
第五集 大山儿女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大山也养育了这帮心存善念的人们。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山上的野苹果给了村子巨大的生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特有的石头制作的石锅是一个村子的收入来源。神山冈仁波齐脚下,无数虔诚的人们,为了洗去一生的罪孽,一步又一步五体投地的跪拜。
神山是朝圣者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转山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如果在转山中死去,也是一种造化。
第六集 高原相遇
这一集主要是拍摄幕后的一些花絮,历时500多天,10万多公里,在青藏高原,可以说很多地方都隐藏着生命危险,拍摄者们不仅拍出了西藏的美,也把藏族的文化与信仰展现在观众面前。当然,拍摄者们自身,会有更多的感悟。
给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第三极,是拍摄者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部美丽而又充满人文的纪录片,能够唤起人们渐渐消失的信仰。
科技不断发展,我们的效率仿佛越来越高,《人类简史》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以为节省了时间,其实是把生活步调加速成了过去的几十倍,整天忙碌焦躁。”现在该知道为什么整天那么焦虑了吧,种种想让生活更轻松的努力,反而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如果转山转水转佛塔真的可以修得来生,我愿做一个藏民。
02
利用两周的饭点,看完了《第三极》,五颗星。
镜头一直在做减法。看了花絮,才知道摄制组在镜头之外的琐碎杂事和无尽等待。但和镜头里那些山脉、河流、森林和人们的笑容比起来,这些一地鸡毛也就不足道了。
“极”是一个略带偏执的形容,而西藏却更像是“和”。人们所处的地理和气候是极端的,但人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老人们对湖而立,群羊在牧民的带领下穿越冰面,西藏大学里的格萨尔王传唱人,帐篷里善待小狼崽的人家,行大礼绕冈仁波齐山脉一周的信徒……太多画面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坛城的制作。
僧人们用笔在寺庙的地上勾画出城的轮廓,再将颜色各异的粉末撒到那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范围内。花费许久制作好的坛城,随即被僧人们摧毁。这大概就是许多人事的缩影。
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他们,我想用“全心全意”。无论是信仰,还是日常的一件小事,西藏的人们都能全情地投入,这一点很令人动容,也恰好是我弄丢的品质。
以后要去第三极看看。
03
大概看了一下所有影评,没有低于三颗星的,好奇这纪录片真的有那么优秀吗?
影片一开头的藏猕猴,我很好奇到底是他们离开家园的主要目的是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规划搬迁,还是为了给猕猴让出生存空间?如果是因为前者的话,那猕猴的幸运不过是大多数人顺带手完成后,又由少数人将其升华到如此高度,并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过度粉饰的结果罢了。凭借我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大家觉得哪种情况更真实一点呢?
一开始是在朋友圈看见的这电影,妹子发了一张第三极的封面海报,还有一张藏民们磕长头朝圣时的街拍,配上一句话:“有信仰的人真是可怕”!
作为一个从小在藏区长大的人,我当然也觉得他们很可怕,他们有信仰,我们汉族没有吗?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的话,那四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不但有,而且是狂热的。不仅我们中国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过,日本人德国人,他们谁不曾为信仰狂热过?但正是这样一个个为自己神圣的信仰癫狂的民族,把自己和几乎整个人类世界一次次的引入了绝境,人类哪一次集体性的历史悲剧,没有这样信仰的影子?当光环笼罩于我们头顶之时,人们高喊一句“XX万岁”,所有信仰以外的一切,变得都不在那么重要了,正如他们十年前做过的那样,也正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次上演,并将继续无数次上演的那样。
我曾n多次的走过寺院的转经筒,也不知在那里留下过多少与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但是,我也亲眼目睹过在那个特殊时期那里所发生过的种种种种......那里真实的样子我比大多数人都更清楚。我有很多藏族朋友,我丝毫不觉得他们比我们要低级野蛮,因为整个人类历史中,为了信仰而癫狂的乌合之众真的一点都不让人感到陌生。
现在的我们,也许不会再发自心底的信封什么主义,但是我们自古以来对先祖对传统的崇敬之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这样的情感让人尊重,但凡事都有物极必反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鄙薄异族文化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而诋毁别国民众的时候,我们自己都很难发现自己那狰狞的面目,和当初犯我中华者并无二般。
西藏是一方净土?也许吧!当一支支不远万里朝圣的队伍经过时,这样的虔诚是否真的能拭去我们内心深处的肮脏?这样的虔诚是否又会因为一句饱含深情的呐喊,而将自己信仰以外的一切都视如敝屣?我深切的希望,不要!!
纪录片开头,由女声喊山歌为背景音乐,画面空镜头拍摄雪山,荒野,布达拉宫等景象,以远景的形式拍摄,尽量多的画面,以表达一种气势磅礴,广阔无垠的感觉。而后,从画面外传入旁白解说,声音浑厚低沉,渲染了青藏高原的神秘和中国地理的意识悠久、高深莫测,表现出了厚重的沉淀感。开头大部分都与远景拍摄,使观众在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更多的了解青藏高原的各色地貌。而后场景插入几个慢镜头,当地人民跳舞等日常生活画面,特写人物笑容,使观众更细腻的观察到人物表情,突出表现当地人民的民风民俗和纯洁质朴。
场景在切换到远景拍摄高原上遍地分布的牦牛吃草,人物在画面中行走,凸显了人物的渺小,与广阔的`高原土地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这期间,背景音乐改为男声低音,声音绵长不断,像是在与观众娓娓诉说。整部纪录片的色调以暖色调为主,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互相依存。由多布杰开着车出场开始,背景音乐,为各种鸟鸣声,当都不解,走进森林后鸟鸣声加重,喻示着他正在逐渐靠近自然。当猴子出现在画面里时,场景用远景拍摄,由猴子源源不断丛林中出现,突出强调猴子的多。而此刻旁白以多布杰自诉,以藏语旁白,更增添了亲近感和民族特色,而作为纪录片流水等自然声音加重,对于光线的处理也已阳光普照大地,表现大自然的平静沉稳。当桃花盛开时,以钢琴弹奏为背景音乐节奏平缓,象征着万物复苏,新生命诞生的勃勃生机。
然后场景切换到鹤群,夕阳下逆光拍摄仅有的几只鹤,表现出鹤的稀少。等达娃埋好死去的一只鹤时,镜头特写达娃的面部表情,即使戴着口罩只露出眉眼,也看得出她内心的难过悲伤,背景音乐响起,低吟,悲寂,更加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当达娃要将鹤送去救助站时,背景音乐再次响起,比之前还要悲寂,低沉,表现出了达娃的不舍,突出强调了达娃与和之间的情感联系。而场景在达娃清扫房间捡起几根鹤毛握在手中时,镜头特写由达娃脸部垂直向下到手中的鹤毛,再一次表现了达娃对鹤的不舍。达娃部分的最后场景,达娃又收养了一只受伤的鹤,镜头分别特写达娃和鹤的头部,突出表现了达娃的情感流露,而后镜头转为全景画面,达娃与鹤对视,更是凸显了达娃与鹤之间的不可言说的奇妙情感。 后面镜头,女主人拯救了一群狼崽,高原开始下雪,背景音乐逐渐变得高昂,配合了旁白所说的善待一切生命的情绪。
镜头再切换到羚羊爬山,突然雪豹冲出来开始追击羚羊,此时的背景音乐变得紧张,节奏加快,当雪豹拖着战利品回去时,场景的近景是满天的飞雪,渲染了画面的凄凉感,凸显了雪豹的孤独。夏勒博士出场,当他发现雪豹的足迹时,镜头特写他的脸部表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来他对于雪豹研究,对于保护大自然的热忱。当镜头切到人们在地上捡飞蛾幼虫时,背景音乐是欢快的,影片色调是明亮的,表现出了他们的朴实,和对于生命的尊重。而当博士将一只小虫小心翼翼地放回草丛中,背景音乐更加显得庄重,突出了对待生命的尊重。 阿尼的玛玛寻找藏獒时,场景以全景拍摄他的背影,背景音乐悠远、延长,同样强调了他们对于任何生命的尊重。而在次旺老人与羊的故事中,背景音乐是跳跃的,积极向上的,表现出老人和羊之间八年情感的深厚。当次仁观察转经的人时,画面镜头放慢,表现了转经人的虔诚。最后场景,镜头又一次远景拍摄老人和羊,以他们为画面中央,伴随着郑重,虔诚的藏语歌声结束全片。
这是对生命的诉说,当生命之伴里出现原始茂密的森林和山河时,音乐响起,它们完美融合,无懈可击,一切似乎规整为零,没有褶皱,没有瑕疵,宛若天然形成的一般,这是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
《小兵张嘎》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沿街随处可见的中国女人和鲜血淋漓的男人。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不过是在那种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知道会面对什么,不知道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太行山上》观后感
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看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学校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学校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啊!我一定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面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地道战》观后感
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地道战》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部影片在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电影事业的繁荣,可以说是不无裨益。
要细究《地道战》青春永葆,魅力永驻的原因,我看主要还在其传统的“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取向。
首先,从它的“乐”,也就是营造其娱乐功能的因素来看,不外乎三点:一是有一个波澜迭起,引人入胜的故事。《地道战》主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英勇游击战争,这个大题材并不容易驾驭;而作为一部“教学片”,它主要的任务又是介绍地道战的方法、特点,弄不好就极易流入解说、诠释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窥全豹”的方法,从高家庄群众与黑风口据点敌人斗争的视点切入,运用传统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就为沉闷的教学找到了一个鲜活的载体,并由此而生发出动人的故事。交错其间的老村长报警,敌人乔装武工队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的安排,即我们传统戏剧中“戏眼”的运用,便使影片产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导观众思维的投入和参与,从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从村落地道到地道网络,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个提出,让观众和剧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决,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获得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大大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诸如三田队长、汤司令的一些台词,鬼子进庄的音乐,影片的主题歌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熟悉和传唱。
其次是《地道战》的“教”。孔子有“诗、观、群、怨”说,中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地道战》的教育作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让观众全面学习和具体了解当年地道战的作战方法(在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中,地道是否仍有当年的地位和作用显然值得研究);二是使今天的人们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威力,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我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呼唤人们时时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组织群众来观看这部影片,就有其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发展也决定了某些一成不变的传统审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种“左”的思维定势的制约,像《地道战》这样严肃的战争题材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处理,淡化战争的残酷,淡化我方的惨烈牺牲和代价,对人物高大全的脸谱、程式化的表现,影响了人物的立体塑造,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些遗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老百姓有其喜闻乐见的东西。对于当今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困惑、迷惘的中国电影,如果能从自己幼稚年代产生的《地道战》等一批受到起观众钟爱的作品中,冷静地反思得失成败,认真地总结、扬弃,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