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1
于旅行中翻开的这本读物,读书的过程很舒服,一页一页,不紧不慢,随着毕书敏老师细腻的文字在脑海中猜想那些自己从未见过甚至可能此生也不会谋面的风景,也在期待自己旅程中会有哪些惊喜和奇遇。
以前读过一些游记,多半是年轻人书写,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新鲜、希望、好奇和乐趣,是一颗颗澎湃的心对世界的窥探和感慨,读毕淑敏老师的游记却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像一个安静的长者在讲故事,娓娓道来,告诉你她眼前风景的来龙去脉,告诉你她的所看、所想,笔触温柔,心境平和。她的游记有点不像游记,思绪常常跳跃,内容也远超出眼前风景,历史、地理、社会、心理学知识轮翻上阵,让人着实敬佩这样一个知识广博的人。
读罢此书,觉得好像是跟一个长者出门游历了一番,看她那个年代人眼里的风景,听她讲这景对她的意义,而同样的景,换我自己去欣赏,赏出来的味道肯定也跟书里的不一样。至于是否真的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触及心灵的感觉,答案当然是没有的,因为我并不期待从任何一本他人的游记中看到触及灵魂的风景,我相信毕老师取这个名字也绝无此意。触及灵魂的旅行从来都只在我们自己脚下,在我们自己眼里和我们自己的思想里。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2
趁现在繁花还未曾凋谢,
趁现在还年轻,
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
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
一定要,走遍这个世界。
哪怕没有,也要有一颗旅行的心。
我会喜欢黑夜的北京,喜欢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远远地看像彩虹的天堂,在这座大都市里寻找那么一刻的,迷失自我。拿着单反拍下穿行的车流,让他们在照片上留下流星般的滑行光线。在黑夜的北京的地铁站,看一双双步伐或急促或凌乱的脚,穿行在一双双步伐或缓慢或蹒跚的脚旁。一家家地看过地铁站里的餐厅,闭上眼睛辨识它们的味道,也许我会一无所获,这样的餐厅属于那些匆匆走出2号地铁,寻找一份早餐,再快速回到公司的都市丽人。
我会喜欢任何一个季节的夏威夷,也许它属于永远温暖的夏季。把背靠在栅栏上,慢慢地仰下去仰下去。头发在海风里飘,看到天空中的云朵以优美的姿势大片大片地蔓延过城市。在这座美丽的岛上,不寻找什么,感受寂寞。
我会去日本看一场樱花的盛开。看着风把窗外大樱花树的花瓣吹进来,飘落在翻开的书页中。阳光闪烁在粉白花瓣上,用手指拈起它,看着樱花清香的汁液沿着皮肤的纹理在渗透。是那样的,温暖寂静的春日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樱花的花瓣,水一样倾泻下来。
我会去美国看望思念已久的人。或许他已不记得我,或者从未记得我,只把我当做借宿的中国留学生。煮了咖啡,选了一张莫扎特的唱片,窗外雷声大作,在树叶上打出哗哗的声音。坐在他的床上看书,他看资料,不知不觉到了十点多。我们可能拥有友谊,又或者再次擦肩而过,在人海茫茫永不相遇。
我要住在三十年代的法国公寓楼。我猜想里面有点破旧,但是很美丽。像梦里一样露台上有生锈的铁栅栏,还有蔓延的浓郁的爬藤植物,开着白色花朵。
我会享受新加坡阳光灿烂的下午。从窗口望去,能看见绿色的河和黄色鸭子。
我也许会在印度。黑暗中听到风和云层掠过城市天空。
我会在冰岛。在常常被人遗忘的北欧五国,看破碎汹涌的大海。
我会去巴西。感知热带雨林的潮湿清凉,听每一棵树说他们的自由自在。
我想环游的世界,有足以记录温暖回忆的信物,天空是迷离而寂寥的蓝,空气清新得透明。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和原野。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现在繁花还未曾凋谢,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为它美丽多久,为它流浪多久。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3
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远方的梦。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在这地里生活了一定时间后,就会觉得已经了解所要了解的一切,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生出盲目的自信,无知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无知一般与傲慢同行,无知和傲慢,终将摧毁一个人。所以我们需要旅行,需要带上心灵的旅行,在旅行中学习谦逊,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夕阳西下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旅行就是让我们所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拉的更长一点,即使我们还是无法知道全部,但是我们的生活得以升华。
旅行的终点并不是重点,在旅途中走走停停,见识车窗外的.风景,领略当地风土民情,感悟人生的真谛,开阔视野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旅行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广袤,让你开阔视野,通晓古今。让你知道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和珍禽猛兽,在你一己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无数种形态绵延不绝地繁衍着,一切皆有可能。高山大川江河湖海,让你从此不惧生死襟怀豁达。让你爱好和平痛恨战争,让你与万物和谐相处与宇宙相通。
旅行的意义,需要我们带上心灵去寻找。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4
灵魂命令我们对这星球的美一见倾心。
人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
“我是渐渐老迈的汽车,油料所剩已然不多。我要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地驱动它赶路。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
很少会在游记中见到这样的句子,苍凉中不失豁达。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类书籍,毋宁说它是一部泛着淡淡悲伤和哲理的生命笔记。
有时我们选择改变,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更像是听见了天地间冥冥中的呼唤,呼唤你前往另一个地方,过上另一种生活。《晋书》中说,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肆意至此,真是天地任我行般的洒脱。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有此放诞不羁的做法,并不为过。让我惊奇的是,毕淑敏亦有同样的爱好,《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中她说自己应邀到国外访问,活动完结后,主人请她挑选娱乐项目,她提出了“乘坐火车或是长途汽车旅行”的要求,主办方问她:目的地是哪里?她说:“没有目的地,不到哪里去。坐着车在土地上行走,就是目的,就是一切了。”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最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同时也更深地了解自己。
这是只属于她的冷静和理智。
也许是多年从医经历的历练,她对生死看得比寻常人更为豁达。她说:“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就算最终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瑕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冻。”
有这样的感慨打底,无怪书中会出现许多带有禅意的画面:“那一天,正是北极圈内最黑暗的时分,天上出现了美丽的极光,是淡绿色的,横跨整个天穹,好像一匹无与伦比的绸缎,妖娆得令人恐怖。好在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了。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分手的时候,彼此恋恋不舍。”这些叙述与我们熟悉的那个春风化雨的毕淑敏老师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绚丽,如此缠绵。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我们在这本书里跟着毕淑敏做环球旅行,其实也是怀着一份准备离开的心情去寻找自己在尘世上奔波的灵魂,在北欧的幽深暮色中与灵魂面对面坐下,喝酒,谈谈那些新鲜的景色给你的震撼,以及它们是如何牵动你心中柔软的部分,你们一起分享对这个美丽世界的不舍,抱头痛哭,然后,且歌且行,一路寻访明媚春光。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5
好久不曾去旅行了。
不,准确地说,是我几乎没有真正地旅行过——曾经每年假期的外出只是旅游而已。
旅游与旅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只一字之差,意义却谬之千里。旅游重在消遣与消费,而旅行重在体验与感悟。
之前并不懂得这份区别,只是看到有些朋友外出行走上瘾,热情高涨,而我对此的兴致却日渐消落时,才倍感疑惑。并在经历过旅游的各类索然无味后,开始停下脚步。与其在各类风光宜人之地快餐式地奔跑劳累,不如窝在家里睡觉看书,一切怡然自得。
停下脚步的时候,我爱上读书。因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不好旅行,那就读书吧。
家里的书已经到处都是了,一有时间便是读书。专业书籍,文学书籍,心理学书籍,工具类书籍我都看,这几月看得特别多。
为推动自己有效读书,加入了土著民读书会。读书会推的第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很喜欢,钟情于迟子建意蕴深厚、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沉醉于跌宕起伏却又如流水般缓缓而来的故事情节,读完了,还想读第二遍。
第二本书——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看主题便知是旅行散文,因已不好旅行,故对此类书兴致不高,书也被搁置一边,有空便捧着其他书在啃。但土著民读书交流会渐至,自己又被指定为发言者,迫不得已,前两日捧起了这本书。
只是没料到,我是如此之快地爱上了这本书。
才读到第二篇《带上灵魂去旅行》时,忽然涌起冲动:回家收拾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囿困的井蛙,不可语海,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那我们就如此安于宿命,不再延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了吗?
为何不趁着时间正有盈余,家境并非拮据,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尚处康健,抬脚便能走,爬高下低,风餐露宿都不成问题时,赶紧出发呢?
在毕淑敏朴实自然的文字里,我内心久封的旅行之愿被唤醒,脑海中忽然蹦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际广袤、撒哈拉沙漠的金色无垠、三亚大海的蔚蓝凉意、布达拉宫的雄伟神圣、周庄的清雅恬静……这才惊觉心里还蕴藏着这么多美好的地方,它们一直在静静地呆在心的一隅,在静静等待,等我在心境最美好时,走进它们。
在毕淑敏朴实四处行走的足迹中,在她不同视角的旅行中,我也忽然懂得了朋友旅行上瘾的原因,旅行让他们的生命焕发出无尽的光彩。
在毕淑敏的游记文字里,我还找到了一样旅行必备,一定不能落下的东西——自己的灵魂。
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人若步履太匆忙,一定要停下来安营扎寨,等一等自己灵魂。而我的灵魂,此刻,应该是它在等我了,我已经停下休憩许久了,它一定在静静等待,待我重焕生命力,陪我一起走向天涯海角,一起去旅行。
还有,我会带上最爱的书,让身体与灵魂都走在路上。
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多数书中那种条条大道理更是让我没有勇气继续读下去。也正是如此,我对李开复老师写的《做最好的自己》特别的喜爱。
以前读过的一些
这次的感觉却很不同了,书中利用了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进行分析,以具体的例子来展现道理所在。比如,书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主动选择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和胸怀等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人生态度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应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中,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取得多元化的成功。这就是 “成功同心圆”的理念,如果要概括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成功=价值观+态度+行为。这里的给成功的定义就很饱满了,而我们只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努力去完善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即是是一种很伟大的成功。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唯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让生命闪光。
正因为有了花儿,这世界才变得芬芳;正因为有了鸟儿,天空才学会歌唱;正因为有了风儿,柳枝才学会舞蹈;正因为有了树儿,炎夏里才有了荫凉。每件事物,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同的位置,人,也是这样。也许,你不曾拥有出众的外表,也许,你不曾拥有敏捷的头脑,也许,你不曾拥有惊人的智慧,但是,要记住,你就是你,你在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着。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你存在,就是一个奇迹!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新加坡不像中国有万里长城、有秦始皇兵马俑,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日本有富士山,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要想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后大笔一挥,只在报告上批了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我们有阳光就足够了。旅游局看了报告上总理的批文,细细思考,终于恍然大悟,总理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是让我们利用自己的优势——阳光大做文章。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国家”,连续多年旅游收入列亚洲第三位。是的,上帝我们每个人的东西都是一样多的,上帝给了你阳光,你就要让它照亮远方,上帝给了你雨水,你就让它把彩虹铺上。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是颗小小的石头,就不要去羡慕大山的巍峨,一颗小小的雨花石,也能铺成星光大道。是棵柔弱的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繁多的绿叶,小小的青草,也能见证大地的春天。你要相信,你是这世界上伟大的一员,你会让这个世界上因为多了一个你,而变得更加精彩。
珍惜你所拥有的吧!把上帝给予你的一切都变成财富,做最好的你,还等什么?是颗星星,就尽情的闪光吧!
再者,我们可以谈一个很简单的名词“态度”,态度有很多种,自然也可以影响很多东西。比如,我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让我们一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引用一句李开复博士的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差异.
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个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寻成功,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拥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态度,不断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妥善地处理好身边人际和沟通问题。或许无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种努力本身就是最可嘉许的成功了。
作为如今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更多的压力与竞争,能准备的只是不断给自己充电,读一些像开复老师写的励志书籍,从中感悟一些体会一些。因为读书,能洗净心中因现代的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积淀下的灰尘包袱,更可以使心灵得到放松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更加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艰辛。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最好一面,更好的享受生活。
南洋理工学院的行政管理组织架构、学术管理架构、校企合作平台与模式、人力开发经验、学生的发展与管理、学生潜能的开发等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使我感受颇深。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手段,无不给我带来观念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在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今天,要培养出高素质,解决问题强的高职人才是教育者面临的永恒课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南洋理工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群体协作精神,教师的精益求精、敬业精神,勇于挑战新领域的精神带入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作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以人为本、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才能不虚此行!要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要进一步认真仔细研究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和整合,形成单元模块式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反复应用。旅游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现有的条件,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并且通过本门课程的改革,真正能带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完成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在科研方面,要深入企业,在企业的实践中进行科研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发挥阵地力量和资源优势。把项目进一步归纳和整理,与教学进行融合,提高自己的教学工厂和项目教学的思路。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和人格。
教师出国培训学习总结二
首先,我要表达对董事长的感激之情,不仅仅是因为董事长提供了这次出国培训的机会,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和心胸,更让我感动的是,董事长与新加坡接待人员就我们出行细节上点点滴滴的沟通,让我们在新加坡没有身处异地的陌生感,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学习和游玩,确实做到了学得用心,玩得开心,住得安心!
这次培训,除了体会到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更加从两国教育所带来的结果的差异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在这里,不再从大的方面赘述,体会最深的,是这样几点:
1. 对自己负责
观看了新加坡的各类学校,整体感觉,新加坡的孩子们动手能力非常强,而且无论从开始一件事,还是正在做一件事,还是做完一件事后整理残局,从头至尾对自己负责,这恰恰是个性成熟的表现。新加坡教育是由我及人,先认识自己爱自己,再推及爱祖国爱社会,并且孩子从初中开始开家政课程管理个人事务,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能够带给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整个人生能够在自我负责的状态下良性运行。而中国孩子通常在过程前、过程中会处理得比较好,过程后的收尾工作,就不管了,这样极易造成处理个人事务不顾后果,导致今后无法面对和处理人生中遭遇的困难。
2. 简单做事
这里并不是说新加坡孩子思考力有问题,而是在新加坡,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神和心力去考虑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沟通困难等问题,心无旁骛,可以集中精神在个人或团队感兴趣和关注的领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做好一件事。虽然新加坡国小资源少,但每个人都专注于正确的事业方向,努力发挥个人或团队优势,使新加坡在全民努力下,能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
3. 和合相处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新加坡人素质很高,容易相处,而且态度友善,在学校完成各种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已经学会沟通和团队合作,并且每个人都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而合作过程,是需要妥协和互助的,因此在新加坡与人交流,通常都能够平和沟通。这也带给我个人一种独特的感受——新加坡的整个城市都是安宁稳重的。
4. 花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人类社会的道德层面,通常有益于大众的,就被认为是好的、正确的,有益于个人却会损害公众的,通常就是不好的。同时,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热心公益的人士,很少会出现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新加坡的孩子们从小就需要组织和参与很多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老人和孩子,并且被教育系统纳入重要考核范围,这也为公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并且善于为别人考虑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而不常参与社会活动,不能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最容易发生心理偏差。
5. 国际化
由于新加坡学生具备语言优势,他们得以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甚或参加多种国际间举办的竞赛。这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我院的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国际间的互动,让新加坡学生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为学生进入高端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当然也就给学生本人,带来了进入高端领域就业的机会。
针对以上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改进和着手进行的是: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做到少包办,多放手,少指责,多鼓励,以让学生为自己今后走入社会,做好积极的准备。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团结协作,把精力放到正确的方向上。
同时加强自我管理,勇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放开心胸,本着集体利益做人行事,在态度上不对立,不埋怨;积极改进教学过程管理,将学生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之余拓宽视野,多吸收先进理念和知识,运用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