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蚊子和狮子的故事评语总汇70条

蚊子和狮子的故事评语总汇70条

时间:2018-04-23 21:09

一只蚊子看到一头狮子,心想:这头狮子又肥又胖,它的血一定很好喝!于是,蚊子飞过去,对狮子说:“狮子大哥,我们来比赛,要是谁能围绕这棵大树跑100圈,谁就赢了,就把对方吃掉,好不好?”

狮子想:蚊子那么小,跑一圈要飞很久,而我只需要几步就能跑完一圈。它那么瘦,有多少体力,能跑得了几圈?它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即使输了,它能吃掉我?真是一只傻蚊子!狮子笑着对蚊子说:“好啊!你输了我也不吃你,只是以后我睡觉时,叫你的兄弟姐妹别来烦我就行!”

“好,没问题!”蚊子一口应承。

比赛正式开始。蚊子在前,狮子在后。狮子绕着大树跑,蚊子绕着大树飞。蚊子飞了两圈,就停在树皮上,望着奔跑的狮子,笑了起来:“你跑吧,我看你能跑多久?”狮子只顾绕着大树奔跑,一心想赢蚊子,根本不知道蚊子早已没飞了。

狮子跑了20圈后,头有点晕。30圈过后,它摇摇晃晃,不知东西南北了。40圈过后,它累得倒下了。

蚊子哈哈大笑,飞到狮子身上,大口大口地吮吸着它的鲜血。

面对强大的狮子,弱小的蚊子凭着自己的聪明打败了它。其实,只要不把蚊子摆在对手的位置,不去争斗,狮子就不会失败。对于一些弱小者,当你不把它当对手时,它就不是你的对手;你一旦把它当做对手,反而会输给它。

这一则寓言和前一则一样,也是用来讽喻骄傲自大的人。但前一则是以神喻人,这一则是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

结构安排上,这一则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先讲述故事,然后点明寓意。

故事分两层。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这层开头直接引述“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狮子说了一大段话,接着写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生动地描绘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最后终于战胜了狮子。第二层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丧生于蜘蛛网。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第二段用一句话指出:“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应该从蚊子的下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毫不牵强,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本文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篇一:

学校为了推广我的“三好”

《蚊子与狮子》是一则浅显的寓言,教学浅显的课文我们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学生自认为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学习热情?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只有浅文深教。这个深表现为三点,一是理解透彻细致,二是理解出新意,三是学会写作寓言。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绝大多数同学有大而化之的毛病,学习课文满足于粗略了解,理解课文时也是粗枝大叶,理解细致,不仅能让他们感觉课文的无穷魅力,也能克服他们在性格上的缺限。从教学实际看,我通过引导学生层层细致理解,让学生处于兴致盎然的状态。

诗无达诂,是说诗歌没有固定的解释,其实文也无达诂。理解出新意,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从教学实际看,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是能根据他们的经历、学识以及理解的角度能出新解的,尽管他们只是初一的学生。事实上这一部分最出彩,学生有许多想法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

我倡导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三好’语文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课文时关键要做到读写结合。本文是寓言,读到要

对于我的续写,用“Rap”朗读,学生特别激动,下课后一些学生从来没想想到老师会用外国快板来朗读,希望老师将来多上这样的课。

可惜一节课的时间太紧,又是大班额,很多学生尚未在课堂上充分表现。

篇二:

《蚊子和狮子》是一篇篇幅短小、情节明晰的经典寓言,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家校开放的展示课,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反应度的考虑。作为寓言故事,这样的体裁学生很容易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把握,相信课堂的气氛和效果都会不错。

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预备年级学生学会阅读寓言,了解其特点并初步尝试编写寓言。学生对于寓言的特点把握可以从以往的阅读体会中获得,应当没有困难(当然关于寓言、神话和童话的区别事先可作一些讲解),因此一开始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先提出“关于寓言你知道多少?这些寓言你曾经读过吗?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的一系列问题,意在让学生从以往的阅读体验中初步提炼寓言特点,并在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环节,教师简介作家伊索及《伊索寓言》,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地位;听课文朗读录音,纠正字音、字形(对于预备年级来说,落实双基是必不可少的);概述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对文章的初步理解,但对于情节与理解寓意的关系学生未必知晓,因而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寓意。概述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与寓意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把握课文的`深刻寓意。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通过对课文情节的细致分析(结合文中有关的语言、动作描写及拟人化手法)深入感知,加深对寓言特点的理解体会。教师提出:1、小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文中哪些动词能很好地表现这一点?2、又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给消灭了?文中哪些动词能很好地表现这一点?引导学生在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关注课文中的相关描写,尤其是蚊子的两次吹喇叭及一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如冲、咬、唱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言在叙述故事情节时运用这些手法,将使故事生动更加有趣、自然传神。最后再来提炼寓意,鼓励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师归纳寓意的特点:寓意的提炼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一般出现在末尾;一篇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是多角度的,本文的主要寓意还是骄兵必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寓言往往假托动物,实则写人,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本环节教学学生反应热烈,思考积极,有效回答老师提问,其中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出色发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三:

《蚊子和狮子》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有的师生认为它的寓意是“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我认为,严格意义上讲,这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有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们对他十分仁善。”从文本本身来看,《蚊子和狮子》的寓意表达属于第一种格式,作者并没有点明寓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此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下面是讨论实录:

生1:我认为寓意是“智者胜,骄者败。“因为蚊子开始是抓住了狮子的薄弱环节,显得他很聪明,可接下来却骄傲了,“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一不小心被蛛网粘住了,成了蜘蛛的阶下囚,蚊子又因骄傲而落败。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观点鲜明,剖析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应该有更多的不同理解吧?

生2:蛮干不如巧干。蚊子直接同狮子交锋肯定是斗不赢的,于是就先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让狮子自己八连抓破,一下子就打败了这个庞然大物。

生3:我认为狮子遇事要冷静。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时,狮子不能一味的生气发火,应该冷静思考对策。可采用吹气、甩头、与树叶接触等办法赶走蚊子,这样就不会败给小小的蚊子。

师:精彩!有创新!

生4:蚊子并不是被蜘蛛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使自己“自投罗网”。

生5:做完任何一件事后一定要及时总结,胜利了要总结经验,可继续发扬光大;失败了要总结教训,以免今后在犯。

师:看来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能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侧重点去挖掘寓言的寓意。下面就请同学们用“ 胜, 败”或“ 胜(败)”的句式说话,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从上面的分析,我得到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 创新式的解读不能离开文本。

无论如何创新都是在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否则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架空的分析是可怕的。我们在教学中所安排的一些活动如:表演、竞赛、辩论等,应该在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服务。而不能使教学成为过客,白白浪费了文本中丰富的营养。

二、教师的点拨很重要。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或障碍,要解决这些,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师的点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可及时小结,可适时提示,可巧妙激励。点拨的价值在于使教学呈现一种有序的状态,同时还可以使教与学达到一定深度,能充分挖掘文本的许多内涵。

三、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如何求“活”?我认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更新的思维空间,其想象、联想的余地就更大,更易发挥出各自的个性特征,还可供其他的学生参照。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寓言寓意的探究,不是用一种方式,且不仅只让学生从一个角度去探究,还有变化的要求,因此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