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评课稿1
12月12日,我聆听了仇老师执教的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仇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听课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重点段落时,仇老师抓住了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感受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抓住“窜”感受狐狸看见老虎的害怕,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创设情景,角色表演。
表演——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文的7、8段是重点段,其中四字词语较多,仇老师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通过师生合作表演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然地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理解人物内心活动。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三、巧设问题,理解寓意。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狐假虎威》的寓意,理解时有一定难度的。仇老师围绕第8自然段进行提问:“怎样叫跟着?”“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老虎上当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为了理解寓意,仇老师通过播放动画片,让孩子们通过动画片里的故事,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从而揭示了“仗势欺人”这个成语。
仇老师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他执教的每一堂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以上有说的不当之处,请仇老师批评指正。
《狐假虎威》评课稿2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心中有些许想法,接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点,理解成语。上课伊始,陈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別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陈老师用狐狸是如何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摇”,让学生想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裡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明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第三、角色定位,现场表演。对于7、8两段,陈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其他学生当导演进行评价,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只顾表演缺乏必要的准备,因此效果欠佳。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来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学有法,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続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
《狐假虎威》评课稿3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心中有些许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点,理解成语。上课伊始,李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别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李老师用“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第三、角色定位,现场表演。对于7、8两段,李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其他学生当导演进行评价,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只顾表演,缺乏必要的准备,因此效果欠佳。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来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
《狐假虎威》评课稿4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
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寒假期间,我读了《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名字叫《鹳鸟与小孩》。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小城市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鹳鸟巢,住着鹳鸟爸爸、妈妈和它们的四个孩子。
有一天,有五个小孩看见了它们,唱了一个诅咒它们孩子遭受厄运的歌,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叫彼得的孩子没有唱歌,并阻止其它同伴说:“你们别唱了,我觉得这样不好。”这些小孩走了。第二天,小鹳鸟们开始学飞,它们努力练习,终于学会了飞。有一天,小鹳鸟们想起了那些小孩曾经唱歌诅咒过它们,它们告诉妈妈想报复这几个孩子。妈妈说:“你们在飞行大演习中表现的好,我就带你们去报仇。”过了一会儿,大演习开始了,这些小鹳鸟得了最好的'评语,它们把一个池塘里的坏孩子给了带头唱歌的那个孩子,做为他的兄弟,给了彼得一个好孩子做兄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护动物,鸟是人类的朋友,并且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科普文,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所以它具有说明文的主要特征:知识性与科学性。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特性:普及性。因为科普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是准确、严谨、平实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是“干巴巴”的,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文也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在平实的说明之中穿插生动的比喻,在科学的介绍里穿插有趣的传说,在严谨的语言中穿插通俗的口语等。这就使得科普文的语言特色除了有准确严谨以外,还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通俗易懂的特征。
因此,在科普文中的教学中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科学性的教学,二是普及性的教学。在科学性的教学中,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在普及性的教学中,要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写得有趣、生动、通俗易懂的。
赵丹娜老师执教《国宝——大熊猫》时,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老师对科普文教学的几个重点的思考。赵老师先明确了这篇课文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向学生介绍了何为“科”,何为“普”。然后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找找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和限制性词语对准确说明科学知识的作用。最后,老师让学生想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这篇说明文的,由此引出了“穿插”的作用,使用形容词的作用,使用修辞的作用。家庭作业是“写一写你所喜爱的一种动物”。
从整个教学环节看, 赵老师关注了科普文教学应有的重点,对科普文的科学性和普及性都引导学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知识内容上没有什么缺漏。但是听下课来却觉得课堂比较生硬,缺乏一点整体的圆润。老师在文章的方法技巧上考虑得较多,但是对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板块式的教学,却有了肢解课文之嫌,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受。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有关大熊猫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这一环节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是只是知识的筛选,没有激活学生对文本情感上的感受。
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是让学生觉得文章写得准确,先感受到“准确”,才有讨论“如何写得准确”的基础;让学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前提是让学生喜爱这篇文章,先感受到“喜爱”,才有讨论“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基础。就好比让人说说一个女孩美在哪里,如果不觉得这个女孩美,就很难说出美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加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篇写得准确有趣的文章,再来分析方法技巧,效果应该会更好。
要让学生觉得这篇科普文确实写得很精彩,有趣也有用,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技巧的愿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与让学生理解写作技巧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让本来混沌的阅读感受变得清晰而敏锐。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段词典上对大熊猫的介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了对比,学生会敏锐地发现一个干瘪生硬,一个丰富有趣;又如,让学生模拟大熊猫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学生为了介绍好“自己”,必须去找出有关大熊猫特点的准确表达,对文章的准确性的感受就由“知道”上升到“感到”;再如,让学会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写得生动精彩的语句,讲一讲文中有趣的故事,想象一下西班牙国王半夜接电话的穿着、神情、语气,文章的生动性自然会感染学生。在做好了这些铺垫后,再来研究作者是怎么样写出这样的效果来的,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不是一个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受到课时、借班上课等因素的限制,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状况。因此,对这堂课的思考,意义不在于苛求一堂课的完美,而在于反观自己的教学,映照自身的问题,寻找更好的日常教学之路。在对这一课教学的观摩中,我学到的是,科普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点的渗透,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对文本的分析如果建立在学生有了阅读热情的基础上,就不再是孤立的问题研究,而是糅合了学生的情感愿望的阅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