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写作、古诗、评价
4月28日,省评价会议在乐清举行,会上点评,把主要观点罗列如下,具体课例分析略。
写作课观点
先说写作吧,作文挺难上,但是既然要上,我希望作文能有真正的指导。所谓真正的指导,大概的意思是,下课了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如果好学生在你的指导下,没有更好,不会写的学生仍然不会写,那这节课从目前看肯定是无效的指导。这样说,好像是废话。但是事实上,很多作文指导是无效的指导,甚至是错误的指导。所以,我平时在教作文的时候,也都会问问自己,这样的指导有效吗,然后还会希望,我所提供的方法,是有用的方法,而不是伪方法。希望是简单有效的,而不是复杂,要容易操作。
看一个老师会不会指导作文,一直以来,我有个粗鲁的想法。只要看一下他的评语就行了,如果老师只是说,这里这里哪里哪里不好,只是指出问题,而不是能给学生指出出路,这样肯定不行。比如,你的语言不生动。你等于是给他的作文语文判了刑,而老师不是简单判刑,而是指明方向的。如果学生问你,老师,怎么样才能生动?你能说出所以然吗?大家可能会想到,多用修饰词,多用修辞手法。学生说,老师这个方法小学老师三年级的时候,就教过我了,还有别的方法了吗? 学生为什么对写作越来越没信心,哪位学生都渴望进步,他们也都尽力去探索,可是每次探索在被老师宣判不行之后,而又不给指出出路,只能寸步难行。
古诗观点
古诗教学,应该教出诗歌的独特魅力。一首古诗词,经受了千百年时间的考验,而没被历史淘汰,流传至今,肯定有其独特的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有这个任务,揭示出古诗词独特的魅力。孙绍振教授说,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名作细读,有很多这样的解读。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写二月春风似菜刀。一枝红杏出墙来,而不是不是一枝白杏出墙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到底妙在何处呢?化抽象为具体吗,不是这句诗的魅力,这只是比喻的作用,任何一个比喻都可以这样说,但 不是任何一个比喻都能成为千古名句。
我记得我们小学,学每一首诗歌,只要是写到山川,主题大多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如果都是这样,哪诗歌的独特性哪里去了啊?
大家想想,这首诗(《约客》)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呢?
评价观点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中,就像摘玉米,三个指标,快,多,安全。事关有效的`三个指标:速度、收益、安全(体验)。课堂评价的作用,就相当于学生在摘玉米过程中的引导,如果学生道跑错了,你要引导他,跑慢了督促他。学生摘了一个就觉得够了,你要提醒他,学生跑累了,你要鼓励他。评价就是手段。 目的要明确,实现有效教学。比如提醒,至于你是声嘶力竭的提醒,还是春风化雨的提醒,还是你幽默风趣的提醒,你是笑着还是绷着脸提醒,都是因人而异。
有人说过,上好一节课,只要注意三个句子就可以了,问句、陈述句、过渡句。课堂的每个环节就是由这三句话构成,问句是你的问题设计,陈述句,是你对这个问题的总结,这些都是可以备课时准备好的,是预设的。只有过渡句,是课堂生成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是见智慧见个性,见水平的句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过渡句,其实就是老师的评价语。我说的意思是,过渡句贯穿课堂始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母亲,是三月的春风,冬日的阳光,去轻抚,去温暖儿女那冰凉的心。
母亲,是一本深奥的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本深奥的书,才能读懂母亲那颗真诚的心。
母亲,是三月的春风,冬日的阳光,去轻抚,去温暖儿女那冰凉的心。
母亲,是一棵参天古树,为长途跋涉在外的儿女遮风挡雨,排忧解难。
母亲,是广阔无边的海,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包容儿女的一切,用自己清澈湛蓝的水,去荡涤儿女那纯洁的心灵。
母亲,是一团火焰,为儿女驱赶严寒,赶走黑暗,映红儿女那欢乐的笑脸,迎接光明的到来。
母亲,是那厚重的土地,用自己的青春甘甜的乳汁,去繁衍,去培育那一代又代的花朵,让世间充满生机。
母亲,是一场及时雨,滋润儿女那早已干裂的心灵,在儿女心中播种下爱的种子。
母亲,是怒吼的狂风,咆哮的闪电,吹散那云雾,劈开那黑暗的屏障,为儿女迎来新的未来和光明。
母亲,是一条小船,从儿女哇哇坠地之时,载着我们穿越重重的狂风巨浪,来到学习的天堂。
如果要说世间有那一段传奇的神话,那便是养我、爱我的母亲:一生平凡,一世艰辛。
母爱,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遒劲的枝蔓里,写满了思念、宽容、等待,凝聚了现在、过去、未来。
母爱,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了春天最美的画卷,夏日里瑰丽的诗篇,博大的胸怀里,贮藏着憧憬、思念、眷恋,充满着欢乐,关爱,希冀。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孕育着生命的律动和对心灵的温暖。高尚的情操里,洋溢着纯洁、善良、仁慈、追寻着光明、信念、理想。
母爱,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祝福……愿您天天淋浴着源源不断的喜悦和幸福——我慈爱的母亲。
名师点评:
本首“献给母亲的诗”,选择精彩、典型的意象,流畅、贴切的描述,“母亲,是一本深奥的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后,才能读懂母亲那颗真诚的心”情感真挚。
写民俗风情
1. 文章有条理地记叙了采石矶一日游的经历,表现了小作者心中的留恋和难忘。
2. 按照游览顺序,作者依次描写了汽渡太白楼三元洞广济寺等景观,突出了不同景观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路风景见闻的新奇感受。
3. 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能运用多句诗词来表达心中的感受,真的实属难得。希望你能继续加油!
4. 能过合理的想象反映出意味深长的哲理…行文流畅简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再加上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5. 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6. 本文在故事情节上或许并无特别之吸引人之处但仍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其一较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其二语言生动丰富生活气息浓起到了良好的表情达意之效果
7. 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8. 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9. 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文章想象合情合理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10. 语言朴素中心明确构思合理行文层次清楚
写民俗风情作文评语2
1. 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2. 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
3. 情节发展较平缓,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4. 情节变化平淡无奇,缺乏新意。
5. 情节平直,毫无悬念,平铺直叙似记流水账。
6. 过程详细,结尾却简略不全。结构不合理,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
7. 构思不合常理,内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8. 情节大起大落,转换太快,不够连贯自然。
9. 比喻生动形象贴切,本体与喻体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
10. 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
11. 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 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备了人的行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从侧面体现文中主人公的心灵历程。
13. 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14. 选材新颖独特,不附平庸,一扫迂俗之气,令人耳目一新。
15. 虽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彻合理,理性挖掘较深,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16. 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7. 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
18. 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19. 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写民俗风情作文评语3
1. 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3.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4.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
5.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6. 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7.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8.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9.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0.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1.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2.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3. 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4. 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15. 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16. 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17. 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18. 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19. 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20. 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