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骆驼祥子品评语言细选70句

骆驼祥子品评语言细选70句

时间:2019-11-22 08:08

一、平易、质朴

老舍曾说《骆驼祥子》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平易、质朴。首先平易、质朴表现在用语上平实自然,不事雕饰。如“她(高妈)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语言再平易不过,但字里行间却能让读者体会到高妈的无奈和当时社会的无情。如“他(祥子)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中的“他的眼发着亮光”寥寥几个字便把祥子重新燃起希望的.兴奋劲儿给展现出来。平易、质朴还表现在多用口语方言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言谈举止。

北京口语多儿化音,本文中“抄着根儿”“冒儿咕咚”“上下一边儿多”“搁在兜儿里”“没错儿”“黑签儿会”“不象回事儿”“赶明儿”“直诚劲儿”等儿化音比比皆是。再如“放鹰”,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词,过去北京的八旗子弟喜欢玩鹰,有些没有驯熟的鹰放出去后再也不见飞回来,用它来比喻钱财有借无还,既生动又形象。其他北京方言口语词如“冒儿咕咚”“新新”“赶明儿哗啦了”“急得红着眼转磨”“鼓逗钱”等,都非常鲜活。

二、善用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固定语言。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为平民语言的俗语,在老舍笔下更是信手拈来。《高妈》一文中的俗语俯拾皆是,如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祥子而无果时,高妈最后用了句歇后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把祥子的倔劲表现得活灵活现。再如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又如高妈劝说祥子存钱时用了句俗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盼有时”。其他俗语如“打水上飘”“海里摸锅”“晴天大日头”“堵窝掏”等。这些俗语的使用,既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又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通过《高妈》来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如一杯香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愈是品味便愈发觉它的馨香。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骆驼祥子》的语言是“平易”而“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

三、精于比喻

比喻是作家笔下的宠物,老舍是善用比喻的高手。《高妈》一文中的比喻自然、贴切而又新颖,让人感觉妙语天成,无意于工而工。如“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件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这里“合了辙”把生活比做路,“重新发了芽”是把希望比喻成种子,运用比喻非常形象但又不着痕迹。再如“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地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同时,也往下筛主义,可是上下一边儿多,因为主义不象钱那样怕筛眼小,它是无形体的,随便由什么极小的孔中也能溜下来”,这里“大筛子”的比喻是多么精当,它把当时社会的贫富不公,而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无孔不入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老舍来自社会低层,在语言运用上得天独厚。他不用刻意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便已经“化”在其中了。“五四”以后,西方的幽默传入中国。西方的幽默,章回小说的讽世,民间文学的情趣,加上北京话的俏皮,使老舍的白话语言别具一格。

《骆驼祥子》语言特色的再现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语言特色;再现

1.引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坛增光添彩。许多经典小说都恰当运用了方言,例如《骆驼祥子》和《红楼梦》的作者在行文中使用了方言,从而使小说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骆驼祥子》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刻意的修饰,而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给人以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感觉,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使老舍成为“京味”小说的始祖。这些都是老舍该小说的语言特色所在,即风格所在。风格是一个作家对作品表达方式的体现或者是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也正是这些超乎寻常的特色和个性使得文学语言风格产生了一些违反常规的变异,以求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不落俗套,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谢建平 2002)。再现原作的风格,即保存了原作的生命,反之无异于断其生命之源(许钧 2005)。作者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言语技巧不仅是原作风格的重要标志,也是读者识别原作风格的可感、实在的标志,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完全再现原作的风格是不太可能的,但是,难以实现与不予实现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钧 2005)。译者必须竭尽全力将原作与译作的风格差异降到最低程度。当然了,这些鲜明的语言特色也给译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拟以施晓菁的英译本为例,来探讨语言特色再现的问题。

2. 小说的语言特色

2.1 选词凝练,生动形象

古人云: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在文学作品中,炼字一直是古往今来作家所推崇的。同样,在翻译界,翻译家们也非常重视词语的正确选择,鲁迅就曾经提到翻译如同开箱子与钥匙,比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毛容贵 2005)。老舍在小说中用词精确传神,不愧为“语言大师”。

例1: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超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期之辈。(老舍 2002)4

译文:Their pulling posture, their adroit bargaining, their shrewd use of short-cuts or circuitous routes are enough to make them relive past glories and turn up their noses 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hi 1981)8

一个“扇”字就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车夫不同派别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车夫的境况就会每况愈下,直到最后一个跟头死在马路上,为后面祥子堕落成下等车夫埋下了伏笔。译文“turn up their noses at”既形象又贴切,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又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做到了“得意未忘形”。

例2: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 (老舍 2002)147

译文:Large raindrops beat on Xiangzi’s back and he shivered.(Shi 1981)182

同样是一字传神,“砸”可谓入木三分,旧社会车夫的悲惨遭遇可见一斑,天气如此恶劣,祥子为了生计仍然要拉车,而坐在车上的人却熟视无睹,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译文中的beat意思是用力打或击某人,比较宽泛,不妨换成“pelt”,词典的解释为“if rain or snow pelts or pelts down, it comes down quickly in large amounts”,更符合当时的语境。

2.2 句式流畅,酣畅淋漓

老舍擅长驾驭语言,小说通篇句式流畅自然,信手拈来,如同在话家长一般,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再现了汉语的之语言美感。汉语重意合,多用简单句,有人称之为“流水句”;而英语重形合,多用复杂句,有人称之为“竹节句”。

例3: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老舍 2002)29

译文:The sun was sinking in the west. On the banks, old willows grew crookedly, their tops tipped with gold. There was little water in the river, but a profusion of water-weeds gave it the appearance of a long greasy green belt, narrow and dark, exuding a faint dank smell. (Shi 1981)39

这段景物描写中语言平实简洁,由远及近,视觉和味觉都调动起来了,但是其中看不到任何连接词的痕迹,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译者充分挖掘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外化为复杂句子,如河水之所以像油腻的长绿的带子是因为绿藻的缘故,潮味又是由此而产生的影响,这样就体现了英文句式紧凑、结构严谨的特点。

例4:他老以为他的个子比别人高大,就一定比别人能多受些苦,似乎永没想到身量大,受累多,应当需要更多的滋养。(老舍 2002)37

译文:He believed that because he was taller and bigger than others, he could certainly stand more hardships. 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hat being so big and working so hard he needed more nourishment. (Shi 1981)51

祥子为了买车而拼命,舍不得给自己增加营养。译者同样是在分析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增补了相应的过渡词语,使得译文中句子之间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此外还在第二个句子中转换了句子的主语,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2.3 语言通俗,地方色彩浓郁

Jean M. James在其译文前面这样评价、《骆驼祥子》:“Lao She wrote eloquently rather than elegantly. He used the dialect of Peking, which was famous for its liveliness and colorful idioms…”,这正是该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北京方言在文中俯拾即是。老舍把这些方言运用得出神入化,充分展现了白话文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尹钟宏 2009)。这些符合人物身份的方言土语,一进入作品,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气息。

例5:我知道你这小子吃硬不吃软,跟你说好的.算白饶!”她的嗓门又高起去…… “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吐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老舍 2002)69

译文: “... Talking nicely to you is just a waste of time!” Her voice was rising again… “…If you don’t listen to me, I’ve no time to waste breath on you! If we reach no agreement, I can stand outside your employer’s gate and curse you three days and night! I don’t care who you are, wherever you go I can find you! So don’t think you can get away!”(Shi 1981)87

简短的对话将虎妞专横霸道的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译者基本上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

例6:他还强打着精神,不专为混一天的嚼谷,而且要继续着积蓄买车的钱。(老舍 2002)10

译文: He drove himself hard, not just to earn his keep but to go on saving for his rickshaw. (Shi 1981)14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为此他甘愿忍受一切苦痛。“嚼谷”即“吃的用的”,译者选取了一个相对口语化的词语来与之对应,贴近原文。

例7:早八点半,先给你们摆,六大碗,七寸,四个便碟,一个锅子……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老舍 2002)106

译文:At eight-thirty in the morning, you’ll get your meal. Six big dishes, two seven-inch platters, four small dishes and a dip…They’ll be having three king-size bowls, six plates of cold meat, six cooked dishes, four large dishes and a dip. (Shi 1981)132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式和烹调方法各具特色,各种饮食所用的器具也是种类繁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子和碗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器具,“七寸”和“海碗”一个用盘子的大小来指代盘子,另一个则是汉语模糊语言的表现, 同时也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即更加注重形象表达,“海”一字传神。 “seven-inch platters” 向译文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king-size bowls” 采用意译的方法,巧妙地再现了原文意思,属于佳译。

3 结论

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翻译比喻:“我喜欢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溶化的过程,待到变成了液体状态时,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没有一个分子与其他的分子再保留着原来的关系。它们开始了在第二种语言里形成作品的过程。分子有逃逸掉的,新的分子涌了进来填补空缺,但是这种形成和修补的轨迹完全是隐性的。在第二语言里确立起来的译品是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它虽与原来冰块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确是一模一样的。”(毛荣贵 2005)因此,译者要尽量再现原作的语言特色,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从而延长原作的文学生命,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毛荣贵. 译朝译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2]许钧. 译道寻踪[M]. 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201.

[3]谢建平.文学语言的风格变异与风格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3):115.

[4]尹钟宏.《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9(8):45.

篇一: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阅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篇二: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1、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象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河岸北的麦子已吐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

2、大概有十一点多了,祥子看见了人和厂那盏极明而怪孤单的灯。柜房和东间没有灯光,西间可是还亮着。他知道虎姑娘还没睡。他想轻手蹑脚的进去,别教虎姑娘看见;正因为她平日很看得起他,所以不愿头一个就被她看见他的失败。

4、千载难逢、与众不同、一声不响、轻描淡写、任劳任怨、小心谨慎、一来二去、自讨无趣。

5、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6、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

7、拿着两包火柴,顺着大道他往西直门走。没走出多远,他就觉出软弱疲乏来了。可是他咬上了牙。他不能坐车,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况且自己是拉车的。这且不提,以自己的身量力气而被这小小的一点病拿住,笑话;除非一交栽倒,再也爬不起来,他满地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今天要是走不进城去,他想,祥子便算完了;他只相信自己的身体,不管有什么病!

9、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的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10、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不过,三条牲口才换了那么几块钱,而自己倒落了个外号,他觉得有点不大上算。

篇三: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1、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2、走吧,就是一时卖不出骆驼去,似乎也没大关系了;先到城里再说,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到底是他的家,全个的城都是他的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3、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4、这是对祥子和虎妞所住的大杂院的一次鸟瞰,勾勒出大杂院普通居民的苦难生活。作者用滴着血和泪的笔锋,画出了那人间地狱的活景。

5、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6、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7、夜深了,多日的疲乏,与逃走的惊惧,使他身心全不舒服。

8、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9、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眼看就要凑足买车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祥子困惑地喊:"我招惹谁了。"此节描绘波澜迭起,人物心理通过细微动作暴露无遗,充分表现了不解灾难根源的祥子的绝望心情。二次买车希望的破灭,促成了祥子与虎妞的悲剧婚姻,是祥子命运转折的关键之处。

10、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11、夏先生的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12、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的星伴着自己的心跳。

13、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14、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15、太阳西斜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水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微腥的潮味。

16、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17、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18、三起三落,祥子买车的愿望终成泡影,但他心中还期待着能与他喜欢的小福子结合。然而,小福子自杀了,祥子生活的信念悄然死灭。他不再想也不再希望,甚至连绝望也感觉不到了。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已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些章节有力控诉了黑暗势力对善良美好人性的扭曲摧残。

19、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20、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