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诗人出名的那些天
我左手缝爱心、右手绣善愿
从早晨到黄昏都一直在念心经
好心情从未被坏天气控制
诗歌与诗人与我无关
---
开始认识她的时候
心酸着一个灵魂的血泪
脑瘫、智慧、才华 、逆向
是谁把她举上天空,让一群
男人和女人扒开人性的瑕疵
让文坛骚客们激动不已
---
2月4日那天恰逢立春
窗外飘飞着白雪,我看见
余诗人摇摇晃晃地走向人间
雪花就铺在她的脚下。而我
依然坐在无法修补的破轮椅上,思考
如何翻新明年的岁月
---
20××年2月9号
我的诗歌标题表明了我对余诗人某一部分诗歌的不认可,
我的诗歌内容对她是及尊重的,我尊重她的才华尊重她热爱诗歌的精神!
我会把余放在一旁,不和她比较。过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文,用自己的功,
如果我一直没做到余那样的成功,那么还是我的才华有限、功夫练得还不够深厚;
也或许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伯乐,也或许是一块金子掉进了深海里、、、、、、
但我,永远都不会羡慕与嫉妒 余! 呵呵!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海明威自己认为“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台湾学者陈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青年作家李湃
评价孟浩然的诗
查《全唐诗》可知,孟浩然现存诗约270首。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诗,这两种体裁的数量加起来超过240首,占了绝大部分。其中,数量最大的是五律,有120首左右。可以说,孟浩然的主要成就在其五律和五古。下面我主要就这两种体裁举例。
现在多把孟浩然归入所谓的田园派诗人,这有一定的道理。孟浩然在40岁之前,基本都在老家襄阳隐居,很多佳作创作于此时。实际上,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人,他的好友王维比他要小十几岁,创作田园诗也比他晚。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孟氏风格:清幽空灵、细腻真挚。从开始纳凉看夕阳、池月的视觉,到微风飒来的触觉,到荷风送香、竹露滴响的嗅觉与听觉。然后,由鸣琴而联想到知己,再想到好友辛大。全诗以时间推移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在那个宁静美好的夏夜所感触到的全部自然物和淡淡幽怀。以气格胜,却井井有条,通篇写实,却悠然韵远。和同时代的诗人比,不似李白的豪纵,不似王维的深粹,不似杜甫的'盘郁,却着实是孟襄阳的清雅。——虽然是大叔,但分明是小清新的路子有木有?
万山潭作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上面这首五律,也是孟氏最具田园风味的诗之一。全诗冲淡空灵,全以神行。孟浩然的这种诗,最难得的就是随着诗人性情而来的一种气格,潇洒而飘逸。请看王维的几句诗:“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两首诗有极为相似的意境,甚至措辞都相似。但和同被划入田园诗人的王维比,孟浩然展现的是一种陶渊明氏的淡泊与享受,而王维则更多的表现出禅思与寂灭。
以上列举了孟氏的几首田园诗。但是,孟的另一些佳作却是在游历羁旅中写的,充满了乡思与人生感喟。因此,仅仅“田园”一个词不是能概括他的诗风的。实际上,孟浩然出山以后,名流争相交接,交游甚广,他有将近一半的诗歌是不能归入到“田园”类的。可见文学史上的流派标签误人甚多,特别是容易误导不肯读书的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首诗连《唐诗三百首》都选了,可见传诵之广。诗意也比较简单明了,就是想请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开开东阁,引荐一番,这在唐朝文人中很常见,李白、杜甫都做过。当然,孟浩然写的比较委婉含蓄,不像李杜那样鼓足力气为自己吹牛逼。这首诗展现了孟诗的另一面,亦即,除了清雅幽静的诗风外,孟浩然还能写出浑厚阔大、势如奔涛的诗句。本诗的颔联,历代传诵,被认为是摹写洞庭湖最为杰出的诗句,只有杜甫晚年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以与之分庭抗礼,即使是陈与义的“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这样的句子也落了下风。
再看一首: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首怀古诗。意思也不外乎“荒冢一堆草末了”的感叹,这是历代怀古诗跳不开的桎梏,不独孟浩然是这样。但是孟的这首诗首联却以理句开篇,破空而来,点出主题,非常高妙,在他之前很少有人这样做。在他之后,也只有杜甫等少数人使用这种方法。到了宋代,这种方式就比较多了,比如王安石的“烈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等等。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这种单刀直入的写法,开后世特别是宋诗派的无限法门。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上面这首是孟浩然失意回乡、开始漫游生活之前,写给好友王维的。据说,孟浩然有一天在王维家做客,突然唐玄宗来了,吓得他噌的一下钻到了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就告诉了唐玄宗。玄宗说,早就听说过他,快叫他把帽子戴好,出来吟诗。结果孟浩然一出来就念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听了不高兴了,说是你自己不求进,不要怪我疏远你。于是呢就不欢而散了。孟浩然从此也就无异于官场了。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特别就在于孟写给王维这首诗,诗刻意模仿王维的诗风,而且模仿的惟妙惟肖,将自己失落的心情用芳草、柴扉等意象精确地表达出来,这正是王氏所擅长的;此诗置于右丞集中,几可乱真。可见孟浩然具有极为敏锐的辨别力和借鉴能力。他的诗风绝不单一,更不是某些论家指出的“少材料”。
孟浩然在世是就已经诗名远扬,王维喜欢他就不用说了,李白也崇敬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眼中无人,却对孟浩然有这样的评价。在看了上面列举的那首洞庭湖诗之后,宰相张九龄还真引用了孟浩然,并礼遇有加。孟浩然去世后,诗人刘昚虚还特地写诗给孟的好友求寄其遗文诗篇。杜甫也赞扬他“清时句句尽堪传”。
孟氏的名声在后世,就更加显赫了。实际上,历代所谓田园诗人,从稍晚的韦应物,到宋代的范成大,直到清代的张问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绕开孟浩然的影响,或者说,后世的这些大诗人的身上都有孟浩然的影子在。
总结一下吧。孟浩然的诗,其气高古,其情真挚,其辞清雅;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大量田园诗的人,对后代产生不可计量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独创性,其五言古诗和律诗的诗艺也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能达到这样成就的诗人,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屈指可数。孟浩然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唐代、也是整个诗歌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