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下面请看语文迷网为大家带来的论据素材:节操,欢迎阅读。
理论论据
1、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明·于谦《于肃愍公集·无题》
2、不为利动,不为威劫。黄兴《在驻洲国会议员欢迎会上的答谢词》
3、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家语·儒行解》
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冬认杂咏·青松》
5、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6、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汉·桓宛《真诚铁论·地广》
7、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弘一大师《寒笳集》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1、乍向划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唐·李白《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
1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13、履富贵不淫,处贫贱而不戚。明·庄元臣《督元臣》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5、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礼记·孔子闲居》
16、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葬花词》
17、威严不足易其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战国策·赵策二》
18、士穷节乃见,一一董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9、岁寒松柏,至老弥坚。孙中山《建国方略》
20、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古希腊谚语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2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3、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金谷园怀古》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26、富贵易得,名节难保。《三朝名臣言行录》
27、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传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
达到的。陶铸《理想、情操、情神生活》
28、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唐·刘因《辋川图记》
事实论据
谭嗣同从容就义
1898年6月8日慈神速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离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神速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
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
齐白石的民族气节
齐白石,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现代国画大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已70高龄,他愤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表示不与敌伪合流。尽天寒冷,全家宁愿受冻,也不领敌伪的施舍,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他先后在门上贴上告白:“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为世人称道。
苏格拉底坚守哲人的节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型。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
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
节 操
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具有高尚节操者,诚信无欺,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取义。他们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无节操者,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以致卖国求荣,他们灵魂里充满铜臭。
纵观历史:
守节操者流芳百世;无节操者,为世人所不齿。
事实论据
谭嗣同从容就义
1898年6月8日慈神速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谭嗣同,当时完全有机会逃走。另一位变法运动的领导人梁启超也反复催他尽快离开,但他拒不逃走,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慈神速发动政变之前,谭嗣同的父亲曾多次写信催他回家 ,以免杀身灭族之祸,但他已抱舍生取义之志,对老父的来信均付之一笑。
受刑前,他面对上万围观群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等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六位义士,个个大义凛然, 宁死不屈,他们高尚的节操,为世人所景仰。
齐白石的民族气节
齐白石,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现代国画大师。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时,他已70高龄,他愤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表示不与敌伪合流。尽天寒冷,全家宁愿受冻,也不领敌伪的施舍,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他先后在门上贴上告白:“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为世人称道。
苏格拉底坚守哲人的节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型。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 ,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
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
理论论据
1、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明·于谦《于肃愍公集·无题》
2、不为利动,不为威劫。黄兴《在驻洲国会议员欢迎会上的答谢词》
3、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家语·儒行解》
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冬认杂咏·青松》
5、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6、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汉·桓宛《真诚铁论·地广》
7、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弘一大师《寒笳集》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1、 乍向划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唐·李白《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
12、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13、 履富贵不淫,处贫贱而不戚。明·庄元臣《督元臣》
1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5、 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礼记·孔子闲居》
16、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葬花词》
17、 威严不足易其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战国策·赵策二》
18、 士穷节乃见,一一董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9、 岁寒松柏,至老弥坚。孙中山《建国方略》
20、 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古希腊谚语
2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2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3、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金谷园怀古》
2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5、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26、 富贵易得,名节难保。《三朝名臣言行录》
27、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传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陶铸《理想、情操、情神生活》
28、 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唐·刘因《辋川图记》
中学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只要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教材作为媒,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碏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2005.7.
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2002,6.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
[3]刘奔丽,杨景春.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思想概说[J].绥化师专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