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以下是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相关评价,以供参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任教清华大学期间所创作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它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文学质感的的文学作品。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作者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感情之强烈,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写于1927年,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朱自清是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无法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他最终选择了暂时的逃避,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心中的惆怅,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把情绪寄托在文字之上,由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挣扎的心理,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表现出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在内容上看: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叠词来描述荷塘月色的美,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蓊蓊郁郁,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文章里面的荷塘,荷叶,荷花,树木,青雾,月光等景象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荷塘月色景象。“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首尾呼应,“悄悄”与“轻轻”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躁,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在走出去看到夜晚的荷塘美景,不想打破这种安静的场景,于是轻轻的推门回家。“曲曲折折”体现了荷塘的宽广,“田田的”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荷叶的形态,“层层”说明了荷叶的多与深,体现出茂密的荷叶场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说明了树木生长的茂盛繁荣和错落有致。叠词的使用表示程度的加深,来突出强调事物,使描述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还运用大量的比喻,比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去说明荷花的美,明珠惊醒剔透,星星晶莹闪耀,美人窈窕娇媚。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美,更写出来荷花在月色中的特点。文章运用了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等词语来形容荷花荷叶,使得荷叶自身舒展的形态、荷花的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姿容各具情态,把荷花与荷叶描写的栩栩如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写出了夜晚中的月色之美。在这篇文章里,还运用了博喻来描绘景色,加强了语意,增添了气势,把事物的特征特征和内涵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出来,这就增添了文字铺排的气势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荷塘月色景色。文章中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品格,在描述客观事物中,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转移,使意向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拟人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事物人格化,表现出人物特征,生动形象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文章生动活泼。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是柔美的样子,用来形容女子美丽优雅的身姿;羞涩形容女子的娇柔,在这里形容白花,感受到荷花呈现出一幅美人般的姿态。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叶子比作人肩并肩密密的挨着,呈现出一幅荷叶茂密,整齐排列的.场景。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依依,这里被当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把杨柳赋予了人的灵魂,展现出美丽的女子的形态,让人不禁着迷。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就体现出对比的手法,这种矛盾的写法,通过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的对比,让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也突出了作者这种矛盾的心理,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结构上看: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为第2~6段,写出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2~3段)在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和作者站在荷塘旁的心情;第二层(4~5段)主要描述了荷塘上的月色,皎洁月光下美丽的荷塘,具体写了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和叶下的流水这几种景物,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通过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的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第三层(6段)写荷塘的四周,主要分为中景、远景。第三部分是最后两段,作者欣赏月色,并且回到家中,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本文的景物色调具有朦胧的美、静谧的美的特点,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和对现实的不满,渴望平和自由的生活,现实中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造就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开始就写出文章的中心——“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通过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衬托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写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来衬托出荷塘月色的“静”。通过描写江南采莲的场景: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夜晚“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委婉地体现出“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楚,严谨细密,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文章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境界。文章又分为外结构和内结构。外结构是作者出门走过小径到荷塘,又从荷塘回到家中,夜游荷塘月色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描述的。内结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平静、求静、得静到出境。通过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的为作者展现出一段心理历程。文章首尾相呼应,本文共有三处首尾呼应的地方,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按照这一线索来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月色,并且设置了悬念。结尾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回答这一悬念。另外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首尾相呼应。最后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尤为明显,“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夜游荷塘而发生很大改变。这三处的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巧妙地让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密。
《荷塘月色》表现出语言美、声韵美、温馨美、朦胧美与和谐之美,文章充分的展现出这几种艺术美感,情感描述细腻而又不失强烈。文字能体现作者的心性与感情,全文按照“静”这一线索来寄托思想感情,作者向往自由而又平静的生活,月光下的荷塘很美,作者有淡淡的哀思,淡淡的惆怅,同时也有淡淡的喜悦,几种感情同时存在,展现了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也抒发出作者心中的想求静、想超脱而又不能的无奈之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1
今日看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读着他那动人的笔调,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我正站在皎洁的月色下,享受这无边的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朱自清先生夜晚散步,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第一次读完,觉得还有些地方不太懂,可是当我细细的读,仔细的品味,发现文章写的真是美极了!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头,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珍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段描述仿佛真的让我看见了在荷塘中,有一粒粒晶莹透亮的珍珠,一颗颗眨着眼睛的小星星,一个个漂亮的少女在无边无际的荷塘中,闪烁,嬉戏。一张张宽大的荷叶,在这荷叶当中有着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这真的是让人陶醉在美景当中呀!
这美景让我想到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心中不禁荡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从古到今,有无数诗人用诗词歌斌赞赏过那“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花却让人难以不为之动容。
月光清幽,荷塘迷人;满月似水,莲花多姿。望着那片“荷塘月色”,仿佛自己化为一位莲花仙子,在夏夜翩翩起舞,风儿拉着我的手,跳着激情的探戈;同伴拉着我的手,共舞典雅的华尔兹。
“嘘,有人来了!”我们嘎然而止。那个身影越走越近,是他,是朱自清先生,他穿着朴实的'中山装,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样子。他望着我们,写下了《荷塘月色》,而我们望出了朱自清先生内心禀然的正气风骨。
夜已至,合上书本,眼前仍是那满塘荷花,满夜月色,包括那个不肯吃嗟来之食,作品洋溢着自然和人情的至美的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3
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被他笔下的景色所吸引住了。在他的笔下,荷花亭亭玉立;月光皎洁明亮;池塘虽不见鱼,但水流脉脉,构成了一副宁静而又和谐的画,时刻透出朦胧的美。朱自清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学家,他笔下的荷花无不体现“美”的景色,他能把荷塘四周都带动起来,令文章显得更“活”、更生动、更有趣、更和谐,他写的这篇《荷塘月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其中,这篇散文最与众不同的是:在其中作者曾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令荷花有了“生命”,就像姑娘那婀娜的舞姿;作者还运用了市局来抒发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但更深的含义却是自己念念不忘的故乡,因此美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读完后我完全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不仅陶醉、向往,还觉得很和谐,很美丽,就像做了一个梦。我非常的喜欢这篇朱自清的散文,因为是它让我再一次回味了荷花的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4
这是一片优美的散文,令我读后有了很多的感想。这片文章是朱自清在赏月后写下的。他赞美了荷花和月色的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颇不宁静的心情。
文章中作者感到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不想,便觉的是一个自由的人。荷叶拥拥簇簇显得有些热闹,可水下又是那么安静。叶上婷婷玉立的荷花又是那么漂亮,加上柔和的月光撒在地上,象调味品一样。荷塘月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塘河围住;只在小路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作者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烦恼中游夜色的美景,多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5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如此令人陶醉。亭亭的荷花,宛如夜空闪烁的星星;田田的荷叶,恰似女子曼妙的罗裙。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之句荡于耳边——荷塘中的莲叶如一条翠绿的裙儿,荷花绽开美艳的笑容,有江南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意,如水的月光轻轻洒向荷塘,如轻纱一般,叠叠地照着荷塘。碧叶底下的脉脉流水令人如痴如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幽香,淡淡,渺茫的香,却足以让人宠辱皆忘。叶子和花微微颤抖了一下,又很快传到那头去了。
月,散着淡淡的光;荷,散着淡淡的香,一切都静静地静静地睡着,一切都像笼着的梦。
月光,隔着树照过来,留下了斑驳的黑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有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亮似仙女般美丽,似美貌女郎般可爱迷人,明月星光荷塘,带着甜蜜进入我的梦乡。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6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讲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观景的事。作者先写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叶,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紧接着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写静的画面,接着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接下来又写了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虚写又实写虚拟,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悦但又有些哀愁。
我读了这篇文章,开始闭着眼睛想象:荷塘边上,杨柳沙沙作响,清凉的微风拂过,荷花、荷叶轻轻地摆动。月光轻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7
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作者在那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00字8
今天没事随时手抽出一本《水木年华》,在目录上看到了一篇最吸引我的《荷塘月色》,便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读到这儿,我顿时满腔疑惑,一般花儿是重点,把叶都描写的如此美妙,那么花儿该比做什么呢?我接着往下读:“层层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料明珠,又如闪亮之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么长一句话,我的心都陶醉了,仿佛我成了作者在荷塘旁看着那亭亭玉立的花,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静静地独处在这,有了叶子的衬托,袅娜的荷花,更加富有吸引力。把全文都读了一遍。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花好月好。
朱自清是现代诗人、散文家。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并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出版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立片言而居要,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确立了抒情基调。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不久,白色恐惧笼罩着大地。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却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他虽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用犀利的笔锋写就一篇篇抨击国民政府反动派的慷慨激昂的陈词,但也用他独特的方式反对当时黑暗统治,号召大众起来斗争;而此刻,他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他一直像人在黑暗的世界慢慢去摸索,这时的他正如文中所说‘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看着如此美妙的荷塘月色,朱自清完全陶醉了‘在苍茫的月下,什么事都可以想,什么事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使朱自清抛开一切烦恼,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文末又写到采莲,起初对这一段不甚理解,认为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想起采莲,后来才明白,这时的朱自清开始惦着自己江南的家乡了,况且采莲时节如梦如幻的快乐和幸福更激起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不愿让黑暗现实打破他的梦想,只有在这荷塘月色下独自回味了。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
看着看着,突然如水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是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此句中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衬托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的心凉了下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作者游荷塘不能解脱,转而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一方面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反衬自己的忧愁,另一方面是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向往。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文章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工作,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篇二
似曾在梦中见过那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那在皎洁月光下凌波摇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现了我的梦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洁,月的特色是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往今来,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独步人间,以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节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们对月光的净洁、祥和更是永叹不已。那么荷与月交织在一起时,会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虽然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但无论是荷的清香、清雅,还是月光清静、清幽,月下荷塘所蕴涵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境界让人为之陶然而动容。
在这弥漫着竟争硝烟的时代里,如荷月般宁静的人已经日渐珍稀了。在学校里,一切从考试出发,学子们明争暗斗和对手竟争时,难免不“遍体鳞伤”。在社会上人们往往为金钱而斗得“血肉模糊”,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还有为私仇而打得“体无完肤”。这些伤口就是用“黑玉断续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莲”也治愈不好。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浑浊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几个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虽然竞争是时代的特征,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与竟争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浊关键还在于人的情操和修为,人们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滚滚红尘中苟延残喘,也可以拨开浓雾,拥抱蓝天。
愿我们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纯,蕴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样清澈,皎洁如霜,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雅情愫,纵然在浑浊的淤泥中永远清新旷达!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篇三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从《荷塘月色》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从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