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文体批评语义批评集锦50句

文体批评语义批评集锦50句

时间:2017-07-29 01:01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李春红

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

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

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

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

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

5.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

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

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

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

6.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

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

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

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

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

参考答案:

5.C(A项是对阅读与文学批评关系的解读,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是“遗忘式阅读”的结果。D项属于“文本阅读”要求的一部分。)

6.C(文学创作也需要独创性)

7.A(B项个性化的体验强调其独特性,但并不排斥科学性;C项,作者强调的是“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才是“拾人牙慧”;D项于文无据。)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李春红

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

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

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

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

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

1.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

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

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

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

2.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

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

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

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

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

答案:

答案解析:

1.A项是对阅读与文学批评关系的解读,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是遗忘式阅读的结果。D项属于文本阅读要求的一部分。

2.文学创作也需要独创性

3.B项个性化的体验强调其独特性,但并不排斥科学性;C项,作者强调的是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才是拾人牙慧;D项于文无据。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这部经典名着受到诸多外国学者的推崇,被译作多种语言发行。其中,霍克斯与闵福德的英译本TheStoryoftheStone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翻译。本文对其译本中多处独创性文体排版,从意义、形式、以及文化批评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审视角度

译者面对翻译对象应如何审视,主要有三方面:语言事实,形式(包括修辞手段或者文体特征)和精神气质。于是,与之相对应的翻译批评与赏析层面分别是:意义批评,形式批评,和文化批评。在翻译时强调语言事实的翻译我们可称其为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对于一部译作的分析,看其语义翻译得是否与原文接近,从翻译批评与赏析层面,对译作的分析就是意义批评与赏析。翻译活动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论,当语言表达形式(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等)的特点本身作为信息的内容传达时,翻译时强调形式,就是为了凸显某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功能,比如说中国诗歌的诗性功能。在翻译时,译者有时会采用修辞手段、特殊文体甚至创新的排版印刷格式等手段来增强译文的艺术效果,发挥吸引读者的功能。第三个视角,从精神气质方面审视翻译对象侧重的是文化特质的翻译。由于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交流,因此中西方文化在文化内涵、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看一部译作是否译出了原作的精神气质,就是看它能否将原作的文化很好地传达出来,而对其进行赏析是则要从文化批评角度着手。对一部译作的批评与赏析应该是多角度的.、多方面的,可以对译者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批评与赏析,还可以对翻译理论的研究进行批评赏析,也可以对翻译的文体格式等进行批评赏析。

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这部杰作的时候,建构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的翻译本体。

三、霍译的《红楼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与小说正文内容有关的文字排列和印刷效果而言,与原书那严谨呆板的中文版式相比,为了体现英文新颖活泼的文体风格,霍译中诸多格式的变通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中外文化有着很大差别的前提下,他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尽其所能将中国文化进行介绍和宣传。本文仅对其两处特殊的格式变通译法进行了一番赏析,对于霍克斯其他地方独特的译文,我们也不能忽视,像他所作序言,以及根据小说故事的内容自然分卷,并根据各卷内容另行命名,甚至各卷又加了前言,这些体制上的变通,都说明了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这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巨着时用心之多,他倾其所能传译出这部艺术杰作中的一切思想和艺术的东西。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