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再见了亲人》评语总汇86条

《再见了亲人》评语总汇86条

时间:2017-08-09 07:07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肯定是要学法指导的……”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上《再见了,亲人》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他很熟悉课文,告诉我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嘟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这样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

2.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

3.读劝慰大娘的话;

4.回忆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点词句;

5.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6.感情朗读。同时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并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讨论交流。

说实话,这所谓“三步”学习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还真想不起来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学中的语言。如:“望着这一批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志愿军战士,想到就要和他们分别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共同战斗的日子,人们的眼泪扑籁籁地掉下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孩子’还没说出口,就已是泣不成声。在这长长的山路上,只听见哭泣的声音,只看见这一条伤心的人流。”课后,一位老师鼓励我:“你应该保持这样的激情。”现在想来,像这样以情动人的课文,一味地强调学法指导,是有些武断的。“满怀深情地读一读……”1999年12月,在学校听了一节挂牌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背诵(第一节)、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如果教师不将自己的情投入进去,那么他的语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一课的教学,尽管在设计上看似无可挑剔,教程也很流畅,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营造,总觉得走了味。“咱们写首诗吧……”

一年以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留下深刻印象。.总结部分,教者冒出这么一句:“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随即出示一个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听时一喜,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学生的答案也令人惊喜:“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在朗朗诵诗声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让学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写活,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激情荡漾。尽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创新,才有可能步入极高的教学境界。回首又见它如果让我现在教这一篇课文,我还是无法将它定格,但有几点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会让我说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

第二,绝不给自己的教学冠之以诸如“学法指导”之类的定式。

第三,要有创意,以最适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佳句解析】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解析:句中用“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给”一连串的动词,描写出大娘组织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来急需要的食物。同时也写出“我们”对大娘的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

2、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解析:这句话再现了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护志愿军侦察员,宁可牺牲自己的悲壮情景。说明中朝两国人民有着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3、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解析:因为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亲人,所以志愿军称他们是“亲人”。在朝鲜的国土上,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为打击侵略者,保卫这片土地不惜流血牺牲,志愿军对朝鲜的国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称为“亲爱的土地”。

【佳句赏析】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这句话是以一种请求的口吻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对曾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土地的深切留恋和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这语气,把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句式变化】

一、缩句

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等来的是噩耗。

二、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难道您担心您这位朝鲜妈妈会被我们忘记?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

何为主题?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古人做文章讲“题题”,就是“确定主题”,指“命题”“提纲”“中心”之意。我们不妨还可以用英语的词意说明:theme,指“主旋律”、主干词;topic,指标题或旨意;purport,指意图、涵义,偏重作者的主观意向;再就是subject指主题、主体或主语。

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一些“关键词”。挖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这个“词语”是一个上位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而是统领这些主题。当然,多角度开掘主题时,既可以是人文词语,也可以是知识词语,只要是儿童能接受的。从具体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眼点”,或者说是“文眼”。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它的主题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本人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是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来挖掘出这个主题的。

首先,我从“亲人”二字入手,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亲人?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并且根据本班留守儿童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出外工作与自己分离时的感受是怎样的?由于这个情况太普遍了,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问题都能纷纷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的学生还说着说着就流出眼泪来。正当学生都为自己亲人的永别而伤心时,我就引出课题,并配乐朗读全文,让学生带着本已伤心不止的心情去感受《再见了,亲人》一文。

在讲解课文前三段中,我重点抓住了每一段首的祈驶句,如:大娘,请停下你送别的脚步吧!等。并且感受句子中的感情。经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感受这些句子是志愿军战士请求朝鲜人民停止送别的句子。并让学生阅读前三段,概括这三段中所写的人物,以及她们都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学生都能轻易地从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的段落中找到她们所做的事情。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就找出: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接着,让学生从三段中找出意思相同的句子,并读一读,感受其中的感情是如何。学生们经过仔细的阅读,都能找出其中的句子,并找出相同点:“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我就抓住这句话,让大家去理解:什么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都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是天底下最深、最厚的感情;有的`说是比父母、兄弟还深的感情;有的说是就好像是自己左手跟右手之间不可分割的感情……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我总结一下:就是天下最深、最难以分离的亲人之间的感情。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深的感情?课文通过三个人物的故事来展示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是高尚、伟大的。然而,我要求从三个故事中,深入地挖掘出朝鲜人民这样做的原因。这时,学生再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这三个故事,并从朝鲜人民的所做所为中去寻求答案,但总是片面的。我稍微点拨:你对别人好,那么别人也会怎么样对待你呢?听到我的点拨,学生们纷纷明白,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这么好,能够为了志愿军出生入死,是因为志愿军保卫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队伍。这时,我通过一些以前学生接触过志愿军的课文,如《黄继光》、《罗盛教》等等,以及我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

然后,通过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去体现亲人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在这部分,我抓住了“列车,慢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中的“再”字,让学生想一想,志愿军这次离开朝鲜回到中国,还会有机会回来吗?还会再见到这些亲人吗?这个“再”字,体现了志愿军们怎么的感情?学生经过上面的多次感受,都能正确地说出:这“再”字体现地志愿军不愿离开,不愿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感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又不得不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之后,我再让学生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书上最后三段里写,这句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但是,我让学生想一想?亲人离开时,亲人说了再见,你会怎么说?从中,让学生理解到,“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也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们说的,他们也希望志愿军能够留下来,因为他们与志愿军一样,都难以割舍两者之间的感情。课文中讲朝鲜人民对志愿军做的事让志愿军感到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而同样的,志愿军们跨过鸭绿江,来到陌生的朝鲜战场上,为朝鲜人民浴血奋战,保卫朝鲜人民的家园、国家,对朝鲜人民来说,更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对“再见了,亲人”的感受更深了。

有了感受,就要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在最后,我让学生重新酝酿从中感受到的那种“难以割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来朗读这篇文章。由于整个感情的感受都非常的深厚,加上开始时对自己与父母、亲人离别时的感受,朗读时都非常投入,都能读出那种“依依不舍,难以分割”的感情,而且读的时候,有些学生都泪盈满腔。

通过这样的教学,紧扣“亲人”这个“文眼”,再通过大量的史实资料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由心而发地去体会“再见了,亲人”的内存涵义,从而达到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