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动物科学论文评语汇集66条

动物科学论文评语汇集66条

时间:2019-04-20 23:11

很多年前的一篇旧作,在箱子里闷骚了好多年,终于忍不住拿出来恶心一下大家。呵呵。

本人曾于2005年春节前不久观摩过一次民用肉食猪的民间解剖过程,现详述一下:

解剖员五人,其中三人暂命名为甲乙丙。甲手持一根两米竹竿,竹竿一端有一铁钩,铁钩弯而尖利。甲用竹竿伸向猪头,用铁钩猛地向上一抬一拉,铁钩即深深地扎进猪的下颚部。接着甲用力拉竹竿,同时乙用手使劲向上提猪的尾巴,接着两手合力将猪拉离猪圈。此时丙抓住猪的后腿,甲乙丙三人合力将猪拉上一个长石板桌,甲乙制住猪头尾,使其不能站起或下地,丙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棒,木棒长约1.5米,粗如碗口,“嘿”的一声,

带着泡沫的血液喷涌出,鲜红的颜色与旁边洁白的雪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猪的四肢在痉挛,头也在动,但挣扎的动作很微弱。猪血流尽后被开膛,然后被抛进一个大锅中,锅中盛满了热水,并且还泡着两只残缺不全的'猪的尸体。另两名解剖员就不时的从猪的尸体取下一部分器官,堆到旁边的空地上。刚刚一个解剖员拿出一条长长的东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挂大肠,并且是暗绿色。猪被开膛后在大锅中被肢解。解剖员将内脏一一摘下,猪心和猪肺被一起摘除,肺是暗红色,表面看来并不光滑。猪的尸体经过浸泡后被刮毛和切断,大块骨头被砍断以分解。令人惊异的是,在解剖员砍猪蹄时,动作非常熟练,没有发生猪骨与刀刃的碰撞声。

整个过程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其后猪肉将被拉到集市上出售。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原因 可持续利用 保护对策

引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 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是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是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X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 环境污染

2.2.3.1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够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着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着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 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够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够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够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是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 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是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是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 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是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羲 国际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 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 伊武军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环境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 科学生活 2004(3)

[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3

[9] 王丰年 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清华大学学报 2004(3)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动物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分析了在动物学教学中应用OAI(computer-Assmted Iflstruction)进行教学的优势和意叉,并讨论了CAI在动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旨在改进动物学的教学手段,提高动物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动物学;教学研究

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普通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又有野外实习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主要以动物演化进程为主线,涉及了动物界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各个方面。既要

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学好某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取决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动物学中有很多涉及到微观、动态的生理过程,同时还包括大量的形态结构、生理习性、分类进化等与生活经验无关的内容,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也容易感到枯燥。利用c A I进行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通过特技处理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动态的生理过程、枯燥的分类进化等知识转变成形象的声像画面展现出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并且不受时空限制,教学形式的这种变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大教学容量

内容增多课时压缩是目前普通高校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动物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则显得尤为突出,多媒体课件容量大的优势则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这个矛盾。在较少的时间内就能演示大量的知识内容。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动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性起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在动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时,学生往往由于观察角度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观察到解剖要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多媒体既能化动为静又能化静为动,既能化快为慢又能化慢为快,既能化大为小又能化小为大,使教材内容及教师的意图通过画面鲜明、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很快地掌握实验要领,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向学生如实展示动物的形态结构,深入阐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和关于动物研究的悠久历史,从而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培养学生深厚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及其成果不断被应用于动物学的研究,特别是动物学信息的管理中。cAI课件的开发和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又精通动物学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形成。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对于培养2 1世纪所要求的具备信息化素质、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广阔科学视野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应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件设计和编制的问题

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充分体现其教学价值;要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丰富而充实,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注重知识的添加与构建,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感。同时,要有较强的逻辑性。要体现鲜明的艺术性,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动物学教学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不能一味依赖c A I课件,要必须同时与传统的动物学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不应舍弃板书,因为书写板书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动物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问题

多媒体教室的光线较暗,影响学生看书和记笔记,同时也影响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上课时教师不要将视线只集中在屏幕上,要把握好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反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就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四)课件演示的时间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和幻灯片的显示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图像的适时出现,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避免一闪而过,走马观花,使学生对知识内容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五)不能取代学生实践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要求,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如果用观看录像的方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将会削弱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六)总结提高的问题

课后要针对课件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针对学生对上课的反馈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 动物学cAI的发展趋势

课件的开发由于存在和教科书配套,事先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的缺点,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受到限制。第二代教学软件一积件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而来的软件系统,具有开放性、可重复性和自我繁殖特点,更适应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而由于网络教学具有突破学生人数和教学地点、时间的限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减少学习费用和教师工作量等优点,在国内、外大受欢迎。目前,经过各地教育技术同行的探索,以网络浏览器为基础的积件组合平台有可能成为教育软件平台的发展主流方向。因此,cAI课件的开发及应用必将向着积件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国际上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教育经验和媒体素材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更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生命科学教育中。动物学CAI课件必将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及时更新技术,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促进人才的培养。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教学有它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面对其积件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也必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