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李老师的《比较大小》一课,感觉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先让学生从0数到100,两个两个地数到100。,让学生体会到越往后数,数字越大。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如比较45和39的大小,学生就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看表格,越排在后面的数越大。(2)利用计数器,直观地看。(3)利用数的组成来看。原本呆板的数字符号,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数学,使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都得到提高。
3、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用不同方法来比较大小的学生予以语言的'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
4、注重从细节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把卡片正确地放在小圆圈里”这一题中,李老师让学生找到一个数,就做一个记号,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两位数的比较大小的知识经验。本课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学习新内容,归纳1000以内数的比较方法并不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70页例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能迅速、准确的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2、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能迅速、准确的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归纳出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今天老师从数学王国里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
出示:1000 100 584 392 674 683
(生:自己先悄声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读数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读数兴趣,采用了先自己读,同桌互读。其目的也是为了读的过程中同桌相互教读,相互评价的过程。]
2、这些数字朋友想请同学们帮他们比一比大小,大家愿意帮忙吗?
板书课题:比一比
1000○100 584○392 674○683
(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用< 、> 填写)
二、探求新知:
1、凭借经验,交流归纳。
(1)自己说一说用的什么方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2)、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
(3)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教师相应的板书):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看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或1000比100多900; 1000里面有10个100。)
看最高位:位数一样的时候
看下一位:最高位一样的时候
教师小结: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有三种方法:A、先看位数。B、位数一样再看最高位。C、最高位一样看下一位。
[设计意图:凭借以有的经验,先独立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目的在于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找同求异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归纳数学方法]
2、实践操作,尝试方法带来得的快捷。
做例3以及做一做:
(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最后集体交流答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奖励自己。)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用数学语言交流,采用了先自己按照总结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别小看这次交流,其实是一次用数学方法“说数学”的过程,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评价自己,其目的为下一步练习,提醒学生认真练习。
三、拓展新知:
1、排排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79 599 408 97 987
< < < <
(和同桌交流自己所用的快捷方法)
2、写出三位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集体交流。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主要有以下理由:
999再加1就是1000成了四位数。
100加1就是101比100大,100减1就是99成了最大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题的设计,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对新知的延伸,另一方面为优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优生、中等、学困生都有所兴趣,有所提高、有所探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延伸:
由2、9、0、5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五、自我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什么、发现什么、学会什么)
2、这节课你们觉得自己表现的怎样?
六、实践练习:
调查家里的电器的价钱,绘制表格,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生活来源于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10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然后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体验出这种方法的快捷与准确率。在练习中虽然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太精确,但他们用自己的理解语言进行了交流。在利用这种方法比较出四个数的大小,最大的三位数是谁?最小的四位数是谁?并说出理由时我没想到学生的理由确实那样的充分,这说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数的比较大小》,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数的比较大小”。
2、内容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做一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和100以内数的组成。能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比较、思维、交流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根据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二、教学流程
(一)复习
首先进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更好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二)教授新知
复习完以后我就开始进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8,先让学生利用实物的多少比较相应数的大小,接着在做一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两人小组进行交流,之后在班上交流学生的不同比法。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图,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由此引入用计数器表示的两个数比较大小的问题。用计数器摆出例八左图中的两个数39和45,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再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右图中比较32和30的大小的数学。听了学生比较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这个过程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物来比较,引申到用计数器,最后总结归纳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的观察、探索的活动中,真正体现了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征。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及比较大小
38?45
六、学习评价
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