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尾大不掉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2 尾大不掉的材料
【注音】wěi dà bù diào
【出处】《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解释】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难以驾驭
【近义词】尾大难掉
【反义词】指挥若定
【年代】古代
3 尾大不掉的点评
“尾大不掉,树大招风” ,言简意赅,道破把握分寸的重 要性。在一个整体中,某个部分不能过大,否则势必会影响到主体的权威。 这是因为强者不甘于听从弱者的指挥和差遣,冲突或叛乱自然不可避免。 唐朝时期,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势力强大后,就不再甘心受皇帝驱使,从而 发动了“安史之乱” 。因此,要保持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状态,就要 注意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事物的主体始终处于支配的地位。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成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那么你知道有哪些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寸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释义“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游子吟》的诗。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亲手中的线缝做的呀。
临行时让我把这衣裳缝得密密的,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会破损。
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
成语“寸草春晖”就是从这首诗中简缩而来的。
寸草春晖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 cùn cǎo chūn huī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释】 寸草:形容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父母养育之恩难报答
【近义词】 反哺之私、春晖寸草
【反义词】六亲不认、数典忘祖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寸草春晖点评
天下的父母都如同诗中所写,对待自己的儿女细致入微,看似平凡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举动。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同样父母对我们的恩情与呵护也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了的。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能算是一个乖孩子。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光,多花些时间陪伴父母,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2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满面春风
春风是一年之中最为和煦的风,不冷不热,吹拂在脸上令人舒畅,所以笑容堆满脸,这应当就是“满面春风”这句成语的由来。古人诗句常引用这种情境,例如《全宋诗》中载录了一首释志南和尚的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来临了,和风轻拂脸上,是何等愉悦!至于使用“满面春风”一词,则可从宋代陈与义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诗中看见,诗一开头就说:“纱巾竹杖过荒陂,满面春风二月时。”描述诗人在满面春风的二月,外出散步的感受。陈与义用的是“满面春风”的原义,后来这句成语多用来形容满面笑容,心情喜悦或得意的情状。有时也会和“一团和气”连用。
满面春风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mǎn miàn chūn fēng
【出处】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纱巾竹杖过荒坡,满面春风二月时”
【解释】春风:指笑容。春风拂面,温暖宜人,原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后用来比喻人脸上呈现出愉悦和蔼的面容。形容人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得意洋洋”连用
【近义词】喜气洋洋、春风满面、兴高采烈
【反义词】愁眉苦脸、愁眉不展、满面晦色
【例句】看他满面春风的样子,一定是有什么喜事。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满面春风点评
满面春风和“笑容满面”;都有“满脸带笑”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春风满面偏重在愉快、和蔼、舒畅乃至得意的样子;“笑容满面”偏重在笑。通常我们看到他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可以说是满面春风哦!
3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系由“春风”及“化雨”二语词组合而成。
“春风”是出自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
根据记载,孟简子曾经在梁和卫当过宰相,获罪后逃亡齐国,管仲前来迎接并且问在梁和卫时门下有多少人?至今还跟随在身边的有几人?孟简子回答说从前门下有三千使者,现在只剩三人跟在我身边。其中两个是因为在没钱时,我出钱帮他们埋葬父亲和母亲,另一个是因兄长被关,我代为出力营救。
管仲听了之后,上车时感叹说:“如果我不能像春风给人感化和恩泽,也不能像夏雨一样及时加惠于民,我必定会失败。”
“化雨”则是出自《孟子.尽心上》,内容是写君子有种教人的方法,分别是像及时雨一样及时的润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达他的才能、应答他的问题以及没有在门下受业,但私自以君子的言行为榜样,来培养自身这五种。
后来这两个成语典故被合用成“春风化雨”,用来指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亦用于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导。
春风化雨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ūn fēng huà y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解释】化雨:适时的雨。像用和暖的春风吹拂人;似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
【近义词】化雨均沾、春风风人、春风夏雨
【反义词】误人子弟
【例句】王老师春风化雨数十年,桃李满天下。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化雨点评
在现代社会来看,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大多用来形容师长的教诲,不知道你们是否已经遇到了良师益友了呢?也许现在你并不觉得对你的人生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你有多幸运遇到了这群帮助你走向更好的人。
4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阳春白雪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
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xiè)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阳春白雪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用法】常跟“曲高和寡”连用。也常和“下里巴人”搭配使用;并多用来比喻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一般作主语、宾语。
【近义词】曲高和寡、鲲鹏图南
【反义词】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例句】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阳春白雪点评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5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华秋实
邢颙[yóng],字子昂,河间莫人(今任丘)。为孝廉,征任为官吏,不受。曾被曹操征任为司空掾。出任左冯翊,因病辞官。后被选为平原侯曹植的家丞。
他品行端庄,当时人们称颂他说:“德行堂堂邢子昂”。他敬事主人,平时讲求礼节。
而庶子刘桢擅长
刘桢上书劝谏曹植说:家丞邢颙是北方的贤士,他少年秉性高洁,清静寡欲,言语简洁而义理深刻。真正是儒雅的贤士。我实在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并列为您的左右。而我获得您的特殊礼遇,邢颙反而被疏远,我私下里担忧旁观者将会说君侯您亲近我,对待贤士缺乏礼节,喜纳庶子的文采,丢弃家丞的德行。(刘桢谏植曰:“私惧观者将谓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春华秋实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ūn huā qiū shí
【出处】《三国志·魏志·邢颙传》:“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解释】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用法】用于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句
【近义词】开花结果
【反义词】华而不实
【例句】春华秋实,没有农民们的辛勤栽培,哪有这硕果累累的大好收成呢?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华秋实点评
“春华秋实”有三种意思:
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实。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比喻文采与德行。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相反,若“习近不肖,礼贤不足”,则离“春华秋实”远矣)。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相当于“春去秋来”,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这棵石榴树,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
6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得意
唐代孟郊年轻的时候无意为官,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去应试,两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兴的即兴赋诗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故后人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仕途顺利,功成名就。常见的图案是画一小儿骑马放风筝,也有仅画放风筝的。
春风得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ūn fēng dé yì
【出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诗
【解释】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近义词】春风满面、眉飞色舞、趾高气扬
【反义词】愁眉不展、愁眉苦脸、灰心丧气
【例句】他那时春风得意,事事顺心。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得意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我们眼界要开阔,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找一个优秀强大的榜样,在榜样的激励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志向会被诱发出来。只有向着比自己更优秀的榜样学习,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三年级
三年级作文的教学收获
学生每逢作文总是无事可叙,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学习中起着“小马达”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做到寓写于乐呢?以往的实践已证明: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话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以下是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一、教师为人师表,激发兴趣
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在学生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兴趣浓厚,乐教、会教,才会指导得法,得力,得趣。所教学生才会兴趣浓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我,精钻细研,充分备课。再能适时写出漂亮的下水作文,学生更是对教师佩服至极,以至努力尝试写出优美文章。有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二、捕捉身边小事,激发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愁没材料可写,为了解决定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结合学校内的一切生活,巧设题目,写自己熟悉的材料。
2.写自己的亲朋好友。先布置观察,然后把观察结果说出来,最后整理成文。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对眼前的花鸟草虫,阴晴雨雪都可留心,细致观察,整理成文。
用以上方法让学生平时多积累、勤写作,学生定会熟能生巧,对作文由恨到爱,增加兴趣。
三、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兴趣
1.实践活动感受情境。
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培养了学作兴趣。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利用双休日深入社会;“三八妇女节”为母亲洗脚,“教师节”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这样,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而且提高了道德情操。
2.表演活动体验情境。
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按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表演课本剧、相声、小品,开
3.游艺活动创设情境。
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盘古广场,访问信誉楼商厦,享受田园风光,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诗歌朗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的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4.音乐播放渲染情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三八节”写《我的妈妈》,让学生听歌曲《懂你》和《烛光里的妈妈》,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泻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5.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
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
四、多种形式鼓励,激发兴趣
1.利用评语进行鼓励。
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
责难、嘲讽、挖苦是否定式评语,只会激发抵触情绪。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兴趣,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多采取高分政策,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产生对作文的莫大兴趣。
2.班内范读进行鼓励。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作文,努力将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找出来,用符号标出,然后在班内读给学生,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段,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新颖的选材,一个独特的构思,一个深刻的立意每次作文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其亮点,给予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
3.树立榜样进行鼓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如对班里作文优秀者,对他们的作文多表扬,或办班级作文小报,或教室内张贴,甚至向报刊杂志投稿。让其他同学觉得他们很光荣,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写出令人羡慕的文章,从而激发作文兴趣。
五、创造环境氛围,激发兴趣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环境育人越来越显示出它重要的功能,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班级环境的设置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文学的熏陶。优美的句子,精彩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在教室内随时看到,学生时刻耳濡目染,写作兴趣定会培养起来。
六、掀起读书高潮,激发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开“生活”这潭“活水”,根本无从说起。作为三年组的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生活范围窄,主要靠阅读获得信息,丰富生活,提升思想。因此,大量阅读是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许多优秀的文章会让学生爱不释手。一旦掀起读书高潮,学生的作作兴趣定会大增。总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关键是教师用心“寻找”,不断总结。有了教师的精彩引导,学生习作的百花园定会五彩斑斓。
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四注意”
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有的小学毕业班学生为了应付
“四注意”:
㈠、要注意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现实中,不少教师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可这样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另外有些老师“心比天高”,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多挑剔,一味训斥,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更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说这个过度很重要,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
趣的条件,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
㈡、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方
式要多样,例如:
⑴、故事式导入。针对三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作文课,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学生听得专心,笑得开心,然后让几个同学复述,最后再分头写作,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批改时,只要故事较完整,错别字
不多就判“优”等,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⑵、活动式导入。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老师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游戏或 课外活动,让大家参与,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最
后有重点的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话可写,效果较好。
⑶、情境式导入。就是为学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象、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象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时,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录音下来, 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㈢、注意命题,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
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 事”,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㈣、注意讲评要以激励为主。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还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件事就会更加关心,想再试一试,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向校园广播站投稿、范文宣读、学习园地好词好句好段选登等。另外,我还借鉴了一种新的记分法——“二次记分法”,做法是:每生准备两本作文本,一本为习作练习用,老师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后让学生修改,达到合格作文要求后,老师在原基础分上加分,然后誊清在另一本作文本上(即个人优秀作文本)上,大多数同学都能得高分,不少还得超满分,这样持之以恒,修改作文已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愿做的事。这样既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调动了学生修改的积极性,又改变了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的面貌,有效地减少了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