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充满着乡土气息、带有楠溪地方特色的综合音乐课。一首又一首琅琅上口的经典楠溪童谣伴随着《点指斑斑》的童谣游戏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富有韵律节奏的优美童谣仿若把我们带入到那纯美无暇的儿童世界,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真正的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体验童真,感受童趣,荡涤心灵。
一、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徐老师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节奏入手、方言为突破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游戏贯穿始终,充分利用多媒体、打击乐器及道具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活动通过“听、看—念—奏—玩—编—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模仿声、笑声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潜移默化地激发出来了。让原本对学习方言童谣还觉得有些陌生、艰涩的孩子们一下子被这门谐音押韵,琅琅上口的艺术所打动。在独特的韵味和节奏中,童谣不仅渗透了传统文化、蕴藏着浓浓的家乡情,还集“知识性、情趣性、游戏性”为一体,使孩子们能在玩中学、学中乐,真正使音乐课“活”、“动”了起来。
二、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徐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但是这个“放手”并不是完全放手,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去想象、去创造,而是通过《点指斑斑》的童谣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快乐的“抽”任务。任务的设置也恰倒好处,并不难为学生,而是使学生“跳一跳吃果子”。如黄队的任务是为童谣谱写旋律,乍一看这好象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接受范围,其实不然,徐老师给出了固定节奏和结束音,并且要求只用“1235”四个音谱写旋律,这样既降低了创造的难度,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疏导,适当点拨,并让学生继续作主角,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加强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些老师常常抱怨自己的学生不出彩,那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自己的要求太高、让学生怎么跳都够不到那美丽诱人的果子,从而对它失去了希望甚至绝望到不肯再跳?
三、结尾新颖,回味无穷。
在红黄蓝三队刚接到任务时,教师宣布:优胜队可以获得神秘大礼,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起来了。于是在排练时都各显神通,场面十分红火。分别展示后,根据评价结果,黄队获胜。此时教师神秘地拿出一个“红包”,郑重其事地交到黄队队长的手上。队员们傻了,“老师,“红包”里面是人民币吗?”一个调皮的孩子大胆发问。教师并没有当场点破,而是又卖了一个关子“你猜”。直到欣赏完MTV版的《点指斑斑》影象后,教师这才让学生打开红包,告诉学生里面装的是一个关于童谣知识的网址。聪明的孩子们也心领神会:原来老师是希望我们课后能够继续走进童谣、关注童谣、了解童谣。“红包”的设计一波三折,幽默风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使主题升华,真可谓是独巨匠心啊!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对于童谣知识的传授有些被动。
本课中出现了三首童谣,以《点指斑斑》为主、《吃穿不用愁》和《汪汪困》为辅,都非常的有代表性,并且都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然而我们也看到:教什么、学什么似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可否由学生课外自己收集一点,再带到课堂中师生共同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一种“信息交融”。教师再适时引导“你还知道或听到过哪些楠溪童谣,能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比一比,哪一小组收集得最多,谁收集的童谣最有趣?”如果学生真的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甚至可以模仿中央台“开心词典”栏目中的王小丫,赋予每个小组两种求助方法,并限制一定的时间:一是求助现场听课老师;二是可以播打场外求助热线,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求助。如此广度地“互动”,我相信:孩子们对这节课一定会更加记忆犹心、印象深刻,朴实无华的童谣艺术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了。
二、要注重学生的活动面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
本节课的学生活动面不是很广,尤其是在使用乐器为童谣伴奏的环节时,参与到活动中的只有四位经过挑选、节奏感较强的同学。其他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洋兴叹。其中一位因为紧张,节奏有些跟不上,不知道是疏忽还是为了抓紧教学过程,老师一句话“让其他同学来帮帮你”就把他换了下去。我注意到:这个男孩带着失落感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神情沮丧,积极性明显降低。这个孩子的节奏感并不差,在单独练习时他表现得是非常好的,只是在与其他乐器配合时节奏有些跟不上。如果当时老师能耐心地帮帮他,或是请一位小同学帮帮他,他完全有能力与其他乐器配合好的。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其实这一环节,如果能让没有乐器的孩子用手来伴奏,拍手代表“X”,握拳表示“O”,或是让孩子们寻找身边的乐器,如:捻指、搭肩、跺脚等肢体语言,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到乐队中,用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3/4的节奏特点,效果可能会更好。
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小打击乐队在演奏完后就一直留在讲台的一角?于是,在接下来的创遍活动中,其他同学都分小组热火朝天地完成任务去了,他们却无所事事,俨然成了空气,成了旁观者。直到各组展示完毕,教师才临时让他们充当评委的角色。教师无意地遗忘也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们的参与权。小打击乐队中有一位女生还会弹钢琴,因此接到为童谣谱写旋律任务的黄队立刻就想到了她,把她拉到自己的小组中帮忙。如果连孩子们都懂得“唯才是用”,那么教师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三、在评价上显得有些薄弱,尤其是学生自评、生生评价方面。
本课中更多的是教师点评,并且这种权威性的评价对生生评价造成一种暗示,影响了学生心目中的原本平衡的评价标准。
总之,这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课。对于今后的音乐教学尤其是如何充分挖掘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符合农村学校世界的音乐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信息的沟通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探究的地方。
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诗歌五篇1
山用巍峨的背影擦亮夜色
故乡的土路里填满我童年的歌谣
一茬又一茬老去的乡亲
用粗糙的手指躬耕的背影
醇香我笔下偷懒的汉字
我用歌唱的姿式
站直身体(经典语句)
站成故乡寂寞中耐寒的形状
站成父亲单薄而挺拔的脊梁
没有人可以侮辱我笔下的汉字
因为我的.汉字里有母亲紧握的饱满的谷粒
有母亲村口弯弯河流一样弯弯的身躯
有童年里从不说假话的孩子
有打工他乡用美德收获爱情的兄长
有像花木兰一样足不出户的漂亮山村姑娘
我用年轻的肩膀对付汉语
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流满城市的心脏
在钢筋混凝土中扛起梦想
快餐和馒头让我成长
委屈和耻辱从不放心上
伤痕累累的身体倒下就香
我始终相信明天会有我一寸歇脚的地方
会有一轮崭新的太阳
擦亮青春
擦亮梦想
年轻的脚步
势不可挡
不要犹豫
和我一起勇敢的飞翔
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诗歌五篇2
大年夜,
我们换上了华丽的新衣,
而有一位小女孩,
无家可归,
兜里还揣着许多的火柴。
大年夜,
我们吃着美味的佳肴,
而有一位小女孩,
又冷又饿,
只能幻想着喷香的烤鹅。
大年夜,
我们与伙伴快乐地玩耍,
而有一位小女孩,
孤独无助,
隔着窗户看别家的圣诞树。
大年夜,
我们全家幸福团聚,
而有一位小女孩,
无人相伴,
只在梦里与奶奶一起飞翔。
小女孩,
你别怕,
到了另一个世界
你一定有机会,
做最美的自己!
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诗歌五篇3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夜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诗歌五篇4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
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在于不屈不挠的意志
在于执着顽强的忍耐
即使因为
屡次的失败而血肉模糊
屡次的打击而遍体伤痕
屡次的劫境而困苦难撑
而他们
仍然痴心不改
仍然坚持到底
心中有一股神圣的力量
激励自己不断向上
努力奋斗的人儿
大自然也会偏爱
最终赠你财富或地位作为嘉赏
犹豫不决的坏习惯
不经意中耗掉你的精力
无察觉中毁掉你的机会
击败这个成功道路上的敌人
不要等到明天
就在此刻
调动常识和敏锐的判断
做出果断的决定
强迫自己实行
不管面临多少困难
都不要再改变
做出了选择
就不要后悔
不要再拿出来讨论
让它成为最终的目标
要坚定要迅捷
要大声向人们宣布
一切都已经决定
是自信的体现
是所有强者人格的特质
是人类优秀品质的核心
不要马马虎虎
不要三心二意
追求绝对的准确
追求相对的完美
就算一个字也要写好
才会真正的收获快乐
无论在任何时候
都要对自己充满信
无论遇到任何羁绊
都要坚定向前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所有的困难都会被击垮
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诗歌五篇5
我看见
天上的一朵朵浮云
仿佛一个个调皮小孩
在空中飘来飘去
我看见
阵阵暖风迎面吹来
她向我高兴的诉说着
一路上带来的好心情
我还看见
一片片新发芽的绿叶
微笑地向我点点头
给我带来了他们新学的舞蹈
朵朵浮云,阵阵暖风,片片绿叶
大地上生机勃勃
在我的脑海里
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春笋出土,绿树成荫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愿成为天地的贡献者
与其探索这个美丽的星球
遗忘千年的梦
被我轻轻拾起
细数着它多年的风霜
沉思着它不变的誓言
回味着它那短暂的美丽
赞扬着它那今日的辉煌!
沉沦的十年,沉沦的梦!
集合整节课上的气氛活跃和轻松,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里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学习了这首歌曲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对待破坏大自然的人和事应该怎样去处理等等。
在教唱过程中,可以将歌曲有难度的几句着重教唱。比如:蛤蟆不吃水,荷儿梅子兮等。这两句不容易唱清楚,必须多加练习。在做游戏的环节中,可以先让学生按节奏念儿歌,然后再配上“GA ZI”的声音。
还可以让学生回家问问爷爷奶奶,请他们回忆小时候所唱的童谣。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童谣,开阔音乐视野,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在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
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学生初步唱出了歌曲中第一部分要唱得欢快,第二部分要唱得比较抒情。老师启发学生加入动作表演,学生作手捧桔子状,使学生在扮演角色中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各种各样的音乐乐器,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孙老师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季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相信她今后会更出色。
1在学习歌曲之前就先让学生感受了哈尼族的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有利于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有机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将哈尼族语言、广东话、英语相互拓展,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来理解“其多列”一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课堂的灵活性。
在学习“上山砍竹筒”一句时,及时向环境保护进行拓展,通过学生的述说和理解,再加以表演,使学生自身感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老师讲到:“将这些环保知识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更是本课向生活拓展的一个很好地体现。
在学习第二段歌词向音乐内部(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的拓展及用小竹叶根据旋律线边划边唱,使学生初步感受了音乐的四大要素和旋律线地进行,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了有机的养分。5、本课最后的总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说的、唱的、律动的、表现的都来自于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原则。《甜甜的咧》评课在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