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3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3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泌园春·雪》
《始闻秋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前言】
《始闻秋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翻译】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原文】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译文】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注释】
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春色、春光。
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发:绽放。
【赏析】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两句,写春天梁园萧条破落的景象。梁园是梁孝王之园林,梁孝王常在梁园中设宴,招待才子官客,场面奢华,热闹非凡。而如今的梁园,却是另一副景象:日暮时分,园里黑鸦乱飞,放眼一望,满目萧条,只有两三户零零散散的人家。枚乘在《梁王兔园赋》里形容曾经的梁园为“声音相闻”,“往来霞水”,园内还有各色飞禽,如今全都不见,楼阁亭台也已荡然无存。这两句情感的基调很低沉,抒发了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颇能令人想起杜牧的《泊秦淮》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是一个是人,一个是树,殊途同归。梁园虽然已经败落,可是庭园中的树木繁盛,花开满枝,春色依旧不减当年,这种本该喜悦的景色,诗人却觉得异常的悲凉,丝毫感受不到欢乐的情绪,这仅有的春色反而更加衬托了梁园的萧条和没落。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偏偏赋予庭树以情感,说“庭树不知”。花木无情,遵循自然规律,开花结果,都非人情所能改变,又怎么能知人世的兴衰呢?这两句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效果,感情极其沉痛,却又相当蕴藉。
【拓展】
岑参的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
岑参的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