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诗句 > 关于禽鸟处处飞的诗句锦集90条

关于禽鸟处处飞的诗句锦集90条

时间:2020-02-22 03:03

关于鸟的古诗句

1、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宿龙兴寺》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3、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渡青草湖》

4、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落日怅望》

5、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别宋常侍》

6、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章台夜思》

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绝句二首》

8、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

9、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10、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1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1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哀郢》

14、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春景》

15、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彭蠡湖晚归》

关于鸟的古诗句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2、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送上人》

3、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渡黄河》

4、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鲁连台》

5、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

6、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引》

7、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蒿里行》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9、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杂诗三首》

10、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落日怅望》

1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

12、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南归阻雪》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秋思》

14、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至老子庙》

15、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春宿左省》

鸟的诗句精选

1、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四》

2、阴阴夏木啭黄鹂。——《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3、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夕次盱眙县》

4、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

5、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送春》

6、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湖上》

7、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西溪》

8、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江夏别宋之悌》

9、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题扬州禅智寺》

10、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归雁》

11、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寄左省杜拾遗》

12、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南中咏雁诗》

1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14、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江宿》

15、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春雁》

16、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遣兴三首》

17、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三五七言》

18、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19、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

20、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

【原文】

溪中早春

南山雪未尽①, 阴岭留残白②;

西涧冰已消③, 春溜含新碧④。

东风来几日, 蛰动萌草坼⑤;

潜知阳和功⑥,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 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 暮禽声啧啧⑦。

蓬蓠隔桑枣, 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 家人烹荠麦⑧。

【注释】

①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②阴岭:朝北的山峰。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故名。

③西涧:即渭水。

④溜:春天山上冰雪溶化,注入山川河流中的水。

⑤蛰(zhé折)动:潜藏在土中过冬的虫类,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萌草:草木破土发芽。坼(chè撤):裂开(草木发芽)。

⑥潜知:默默地领会。阳和:和暖的春气。

⑦啧啧:象声词,鸟鸣声。

⑧荠(ji季)麦:把荠莱与麦饭煮在一起吃。

【白话译文】

翻译之一:终南山上的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山阴还残留着片片白色。渭水的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融化的雪水从山上一路含着新绿注入渭水之中。东风吹来不过几日而已,潜藏起来过冬的虫类就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而草木也开始破土发芽了。和暖春气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啊。真是喜欢这天气带给人的丝丝暖意, “我”轻轻地拂拭溪边的青石。一坐下来就忘了回家的时间,直到晚归的鸟儿啧啧鸣叫着把“我”从沉醉中唤醒。透过稀疏的篱笆以及桑树与枣树隐隐地看见夕阳中的炊烟和灶火。“我”慢慢踱回家中问一声今晚吃什么饭啊,家人回答:荠菜煮麦饭!

翻译之二:春天刚来,南山雪还未融尽,在山的背阴处还留些残雪。但是春天的温暖已经显现,溪涧的冰已融化,消解,流水潺潺。春风吹拂,满山嫩草萌发,小虫子也已开始活动了。“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道理啊,所以,对于大好春光一天都不想浪费。“我”喜欢暖暖的春日天气,来到溪水边,轻轻触摸溪边的石头,坐下来好好欣赏春光无限,都忘记回家了,傍晚禽鸟归巢,叫声传来,这难道不是人间仙境吗?

【创作背景】

这是元和七年(812)或八年春初作者居住在渭村时的作品。元和六年,其母陈氏不幸去世,诗人居渭村三年有余。这期间收入甚微,贫病不堪。然而,大自然的恩赐是无限的,有时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感到暂时的快慰,享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

这首《溪中早春》正是通过对春天大自然的温暖、美妙的刻画,体现了审美关系中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赏析】

此诗首四句描绘早春的景色,由远及近,由大及小。题目是《溪中早春》,却说“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是从雪景着笔。雪本是冬天的景致,然用“未尽”来修饰之,则已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冬去春来,气候转暖,冰融雪化,所以山岭上已见不到大片的积雪,但是春天的温暖尚未足以完全消融残雪,那朝北的`山坡上还星星点点地残留着淡淡雪片。这正是早春的气候,是春天的温暖与冬天的严寒短兵相接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虽是漫不经意写来,却紧扣“早春”二字。下二句则是承“溪中”而发。“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言渭水的冰块已经消融,山沟里淙淙流水中已经孕育出碧绿的生机。诗人抓住残雪、冰消、新碧几个极富典型意义的意象,镜头由远及近,仅用四句话就将一幅“溪中早春”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含蓄隽永,耐人回味。《唐宋诗醇》评此诗“通首写早春之景,一结言外有情,悠然不尽”,正是领略到个中妙处。

面对如此佳妙的早春气象,诗人感叹那仅仅吹了几天的春风,就使那冬眠的昆虫苏醒过来,稚嫩的小草破土而出,阳春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诗人捕捉自然界气候万物的瞬息变化,默默领会着大自然的伟大。这二句抒发哲理与前面的描绘相呼应,可谓理从景出,景中含理,二者自然融会,并无丝毫空讲道理、要发议论之处,加深了读者对早春季节特征的理解。

诗人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最先感受到人世间一切繁杂事物变动的征兆,也最先察觉到自然界每一丝细微的变化。也许他受够了严冬的折磨,很早就期待着温暖春天的到来,所以一旦等到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溜含新碧的时节,他便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感受这春天的温暖。“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二句把视角从南山残雪、西涧春溜转到了诗人自身的刻画上,他似乎是一个爱嬉戏游玩的孩子,在明媚的春光中,高兴地抚摸着小溪边的石头。“拂”字用得极形象传神,活现出诗人喜悦之极,深深体会到春光美的神态。他觉得春天太美了,以至流连忘返,长时间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审视着傍晚啧啧鸣叫的飞禽,他的心灵在静观中得到了纯然的宁憩。

诗的最后四句粗看似与主题了无相涉,其实不然。据说汉代张仲尉的居处,蓬蒿没人, “蓬蒿隔桑枣”引用这个典故是借喻作者的清贫,与下句联系起来看,又表现了一种初春宁静的气氛。查慎行说这两句很象陶渊明的诗句(见《白香山诗评》),颇有眼力。至于“归来问夜餐”则显示出诗人游春归来兴致勃勃的神态,他玩得太尽兴了,所以一回来就吵着要吃饭。而家人奉之以荠麦,亦是清素家庭的普通食物。这些都显示出作者虽处在贫病不堪的环境中,也能游离于世俗之外,在自然美中得到了精神慰藉。

全诗表现了初春的一种静谧气氛,然静中有动,处处使人感到那春天的脚步正悄悄而来。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写景、叙事与抒情三者犹水乳交融,有机地结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洋溢着诗人对早春的爱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钱塘湖春行》注释及诗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钱塘湖春行》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