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月光男孩观后感200字锦集50句

月光男孩观后感200字锦集50句

时间:2019-03-06 19:07

在威尼斯电影节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的时候,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小镇特柳赖德,一部名叫《月光男孩》的电影在此首映,在场媒体无一例外的给出了满分评价,《纽约时报》则在影评副标题中直接提问“这会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吗?”。直到现在,该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仍为100%,Metascore的分数更是高达恐怖的99分。看近十年来的分数,只有《少年时代》的100分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并略高一筹。

《月光男孩》是导演巴里·詹金斯的第二部长片,改编自戏剧《InMoonlightBlackLookBlue》。翻开的剧情简介,整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似乎并不是重点,但“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字眼似乎被自动加粗加下划线的标注了出来。“政治正确”这个名词又被提出、并拎出来批判了一番。在这个凡事都要讲政治正确,你唯一能侮辱的人只剩下“白人中年基督徒男性”的时代,政治正确似乎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殊不知《为奴十二载》捧得小金人那一年有多少人骂娘跳脚,大家关注的只是又一部黑人题材电影拿了奖,却忽略了《为奴十二载》同样精彩的导演手法和艺术表达。

这也就造成了《月光男孩》在英文互联网上和中文互联网上观点的极大分歧,在可见的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评价中,“政治正确”似乎成了一种低分的理由。但事实上,这部电影真的像今年另一部黑人题材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除了黑人题材意外一无是处吗?在我看来,真的不是。

如果我们抛开“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标签去看这部电影,它讲的是一个男童成长为男孩,最后到男人的故事。从故事类型上,它是一部Coming-Of-Age电影,与之前提到的《少年时代》同属同一类型,甚至连故事脉络都几近相同。

这才是《月光男孩》最有价值的地方,他的故事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黑人,但它并没有套用陈词滥调的种族歧视情节来赚取观众眼泪;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同性恋,但它也没有涉及任何性向歧视,搞个平权斗争。这两个标签是Chiron与生俱来带有的,它就像男女,高矮,胖瘦一样,只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而已。《月光男孩》更像是一部成长诗,它无关肤色,五官,形象,它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向小男孩的前半生故事。

影片节选了黑人小男孩Chiron从7岁到25岁(大概估计,影片中并没有提及)成长过程中童年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的三段故事,每一段独立成章,分别讲述。不同于《少年时代》跟随一个演员12年不间断地拍摄,《月光男孩》在选角阶段选择了三个年龄不同的黑人演员来扮演主角Chiron。虽然在长相上很难说这三名演员有神似之处,但影片聚焦于单个形象的拍法并不会让观众有形象混淆的疑惑。影片海报也分别截取三名演员的一部分脸拼接而成。

我们第一次见到男主角Chiron,是瘦小无比的他在躲避他同龄人的追打,这样的追打不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其他人的目的只是想要胖揍他一顿。于是Chiron躲到了一处废弃的房屋,殊不知这是当地有名的毒贩Juan没有上锁的住处。随后Chiron被Juan发现,并在其家中住了一晚。Juan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养父,他住在Juan家中,Juan和他的女朋友视其为亲生骨肉,但Juan毒贩的这个身份却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Chiron的'单身母亲是一位吸毒者,且她的毒品之前都是从Juan手中所买。这样冥冥之中的巧合让Chiron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Chiron的母亲几乎是Chiron所有性格的成因。她喜怒无常,正常时可以抱着Chiron说亲昵的是“我爱你”;毒瘾发作时则不惜以死相逼,也要从Chiron手中抢走午饭钱去买毒品。我们可以发现,Chiron身边的人,基本都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Juan待他如同亲生父亲,却是他母亲染上毒瘾的罪魁祸首。第二章中Chiron的朋友,也是他这一生可能是唯一给予过他爱的同龄人——Kevin,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男朋友,却在他们两人在月光下互相的第二天就背叛了他。这样复杂的人格性作用在Chiron身上,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复杂、内向的性格。

但是在我看来,导演过于急切的想要塑造Chiron的身边人的性格特征,却忽视了一定的合理性。缺乏情节铺垫,使得这几个形象都略显站不住脚。Kevin这个形象尤其突出,在海边沙滩上的那场淫戏(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同性场景)虽然拍的极克制、极美,但回头想想,还是有些来的太快,并不真实。

当然,这部电影是Chiron这个形象的成长故事,是一部独角戏。周边人物的形象塑造虽略显牵强,但也并非硬伤。在主角的塑造上,导演的任务完成的还是几近完美。我们跟随Chiron从小到大,他就像每一个内向孤独的幼小灵魂一样,经历过家庭的折磨,同龄人的侮辱,和自我认知的摇摆不定。这也让影片第二段的结尾显得极有煽动性,Chiron情绪上的爆发突如其来,对长时间受到的侮辱的反抗,让观众措手不及,一个长镜头和几个干净的碎剪,目的明确,执行到位。

这样一个佳句也让人对紧接着的第三章抱有更高的期待。但可惜的是在我看来,第三章的观感相比于前两章下降比较明显。在这一章,Chiron已经从一个瘦小的黑人小孩成长为口戴金牙,肌肉线条壮实的黑人毒贩。他是如何从一个痛恨毒品的懦弱灵魂成长到现在这样,导演略而不提。他将绝大部分的笔墨着手于Chiron和Kevin的重逢,但这段重逢戏拍的也太过含蓄于克制,整个的影片和对话节奏相比于其他两章都是一个极大的放缓,造成了非常大的脱戏感,让人略为如坐针毡。

这也是《月光男孩》的问题所在:它有佳句,却在某些段落无法形成佳章。在摄影风格上,由于导演对于王家卫的崇拜,某些桥段明显能够看出对王家卫的模仿,或者说是致敬。但这样的风格混淆也就造成了在视听风格上的间离感。在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极有灵感的长镜头美学,极具现实风格;同时还能看到霓虹色彩的慢镜,甚至超现实的章节转换。这样的观感变化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让《月光男孩》距离Metascore几近完美的99分评价,始终差一口气。但抛开视听语言上的不统一,本片的摄影还是极具水准,这也得益于摄影指导JamesLaxton(《X射线营地》)的工作。

我们回到影片主题,将“黑人”和“同性恋”两个标签放回来看就能发现,有关有色人种的LGBT题材电影是在是太少太少了,这一主题似乎被大众所忽视。导演巴里·詹金斯有勇气拍出这部电影,并且将其中的同性恋情节拍摄的如此克制,不管怎样,已经是一大成功。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成年的Chiron突然变成童年的他,小小的身体独自站在海边,蓝紫色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这才是影片所要讲述的: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如何变成现在的你和你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一: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之前差一点颁给了《爱乐之城》,电影剧情并不是曲折离奇,或者新奇有趣。恰恰是他朴实的,详细的,犹如一曲诗一样的书写了一个黑人男孩的三个阶段,真实又朴实。总之你们自己

故事开始,小黑出生在黑人社区,个子瘦小,经常受其他孩子的欺负,性格比较内向。这天他为了躲避那几个欺负他的男孩藏到了一个毒贩的窝点,这毒贩呢看他可怜,自己也挺喜欢孩子的,把他带回了家。

小黑的母亲也不是好鸟,本身就吸毒,自己有个不靠谱的男朋友,你想想这样的环境下,哪个孩子能正常成长。幸好毒贩这两口子不错,所以毒贩那里也成为了小黑的第二个家。

比较讽刺的是,小黑母亲的毒品就是在毒贩那里买的,她倒是也没有一点羞耻感。

一晃眼,小黑长大了,到了高中阶段,小黑还是那么瘦弱,学校还是有一波人欺负他,他的母亲还是那样浑浑噩噩的活着。

而毒贩呢,大家都知道的这生计属于刀口上舔血的事,不久前出事死了,还好,毒贩的女朋友还是一如既往的待他,真心觉得除了贩毒,这两口子人还真不错。反观他母亲,毒瘾上来的时候为了筹毒资,甚至还在他身上搜钱,他母亲也知道毒贩女朋友经常塞钱给他花。

这天晚上,小黑来到海边,其实一直以来小黑都不太确定自己的性取向,内向也没人倾诉,正好自己同学也来这抽烟,这个同学也跟小黑一起长大的,皮肤比小黑白一些,所以叫中黑,两人敞开胸怀交流内心,再加上当天月亮比较圆,海风拂面,两人有点肢体的接触,瞬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涌上心头。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二:

最深沉的泪水,为最温柔的岁月

最大的善意,给认真爱过的人

影片一水的黑人演员,从主演到群众演员都是黑人,望不见一个白人的踪迹,被人称“双冷”

一为黑人题材电影

二为同性恋题材电影

就是这样一部双冷影片,上映后却撩动了千万观众的心,大概是那一份淳朴的情意,温暖了岁月,撩拨了热情。

一个黑人小男孩Chiron,从小就开始对自己“潜在同性恋”的身份尝试认知与认同

他瘦弱,谦卑,从不愿伤害任何人,却一直被当软柿子捏,受尽同学欺凌,甚至是自己初心萌动的小伙伴,也伙同校园恶棍对自己实施暴力,而小男孩只是一味地承受,默默成全同伴的尊严,“那是最稚嫩的一份爱,为爱任由他人蹂躏自己的尊严来成全对方的'自尊”

那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同样青春萌动的两个小男孩Chiron和Kevin在春风沉醉的海滩,互相倾诉着少年时代不痛不痒的牢骚,一种好伙伴间的默契,两人的目光交聚,一种莫名的情绪氤氲着似懂非懂的情意,荷尔蒙刚刚好,他们亲密地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别样的性接触

这样一个夜晚,在两人的少年时代埋下了深深的一份情愫,至少对Chiron来说是这样,一次恶劣的斗殴,来自心爱小伙伴Kevin的几记重拳击碎了Chiron最后的自尊,这个少年决定再也不做软柿子,将脸浸入冰冷的水中,以此冰冻住自己过往的所有软弱,刺骨让尊严重生,坚固而冷峻,曾经瘦弱受尽欺凌的Chiron突然迈向了自己人生的全新方向,强壮,冷酷,暴戾,再一次出场,他通身武装,一口金牙直接亮瞎了观众,这个一看就令人敬畏七分的黑壮痞夫,俨然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凌厉于所有过往踩过自己的人之上, (跳过其从事的职业,不是重点)教导着自己的小弟:

“I was just fucking with you man…”(耍你而已,要习惯黑人语言)

“cannot go to any quest if you cannot take someone fucking with you”(受不得被人耍就混不了这个道)

故事当然不会这样结束,否则便是单薄的自强成功理学了, 这样一个全新的Chiron最后又回归了温柔,在一个昏睡的夜晚,少年时代的小伙伴Kevin来电

就在那一刻,希隆从睡眼惺忪中清醒地坐起,唇齿间都变得温柔,眼神也变得迟缓,当小伙伴开口为自己当年所作的混账事(联合校园恶棍欺凌自己的小伙伴)道歉,他第一时间湿润了眼眶,但忍住了泪水,生活让练就了他坚韧的气质.

再一次见面,Kevin差点认不出Chiron了,眼前这个满口金牙,开着豪车带着金链的男子,完全不是自己少年时的好朋友模样。

然而男主被赋予了温柔的秉性,他见到自己的小伙伴,跟他对坐对饮,此时他决定摘下自己的武装,卸下了那副常年戴着的金牙(多不方便啊),两人不多言语,只是寒暄,探讨着各自现在的生活,彼此寻找着对方曾经的印象,对Kevin来说,此时的Chiron还是太陌生,但又确确实实是好久不见的少年伙伴,此刻最应景的莫过于小伙伴按下音响,音乐响起:

"hello, strannnnnngerrrr

it seem sooo good to see you back aaagain

how long has it beeennnn

seems like a mighty long tiiiiime"

一曲过后,算是破冰,这之后,两人一起回到Kevin的住处,Kevin终于开口虔诚地问道:

“who Is you man?”(你到底是谁?)

“who? Me?”(我?)

“that mega-front, that car, who is you Chiron?”(满口金牙,还有那车,你到底是什么人呢Chiron?“

“I am me, I shall not be none else“ (哽咽。。我就是我,我没有要变成任何其他人)

人生百转千回,我们都被命运推搡着前进,跌跌撞撞,流离颠簸,有些人早已面目全非,然而性情不比棱角,是婉转而温柔的存在,那些刻骨的情怀,血液里流淌的性情,是消弭不去的

影片中Chiron跟Kevin两人互换了人生轨迹,原来的街头混混成了生活的忠仆,原来的软柿子充作了金刚狼一般的人物。

那夜相逢,两个人还是如愿回到了最初的彼此,那段互相怜爱,Chiron被Kevin爱护着的夜晚,月光照拂着海滩,蓝蓝的,仍然纯洁,月光下的男孩,善良,美好,温柔,但是忧郁。

可怜岁月,消弭了热情,恍惚了记忆。

从基友观众的层面来看,这是一部“伪直男”情怀的影片,也忆起了自己当年对班上体委(现在是国防大学的兵哥哥)的一份情怀,无关对性向的认知,只是一味钟情。

会不会,多年之后我再一次见到你,还是当时的模样。 

金球奖最佳剧情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一:

这部影片注定要跟奥斯卡史上最大的乌龙联系在一起。在“最佳影片”这一头衔下,《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先后被提及,后者才是正确的。不去论这个错误是如何发生的,这一幕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这两者之间的对决是这届奥斯卡最大的看点之一,哪一个拿奖都是情理之中。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两部影片代表着两种取向或者说一种对立,当然不是指洛杉矶和迈阿密,白人和黑人,异性恋和同性恋,甚至不是电影造梦和政治正确,而是说梦幻和现实。这两个词是我对两部影片各自的第一印象,但后者也并不是一种纯粹“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事实上它力图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氛围。

《爱乐之城》故事的核心是爱情和梦想,最终的落脚点是一个“情”字,相比之下,《月光男孩》能提取出的作为噱头的关键词更多。黑人、同性恋、毒品、暴力……但这些都还不是核心部分,甚至只能算一个小小的侧面,其实影片真正讲述的是——成长。这一点上它跟《少年时代》是同类型的影片,只是不同于《少》那样同一人演十二年的传奇般的做法,本片选择了三人演绎三个时期这种常规方式。但它的结构是有特别之处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编年体流水账。

在具体谈及影片的故事和结构之前,先明确一个事实。本片导演巴里·杰金斯坦言自己是王家卫的粉丝,同时也从其他华人导演那里获得灵感,比如侯孝贤。如此一来他的影片带着一种东方美学的意蕴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个事实的另一面是在说本片对观众审美层次提出一定要求。毕竟,上述两位华人导演都不能算是符合普罗大众的口味。无意冒犯,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你当然也可以否认。这种不符合,是《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的两相对照,是《一代宗师》和《叶问》的截然不同,往近处看,是《刺客聂隐娘》开场后的匆匆离场、观影中的如坐针毡和结束时的不知所措。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正是这种简单才显出一股真实的力量。它讲述的是一个黑人从儿童时期到20岁中段的成长故事。它的真实首先是因为剧作家塔瑞尔·麦卡尼的舞台剧剧本《月光下忧郁的黑人男孩》,导演巴里·杰金斯改编时融入了不少个人经历,所以这里面至少包含两个人的真实经历,麦卡尼的和杰金斯的。再扩大一点,这两位黑人创作者实际上是以自己的经历为所有这样生活过的黑人们进行一种抽象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生活。这才是它足以打动人心的基础,先抛开那些光芒闪现的表述方式不论的话。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都和自身紧密相连,这时各种情感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包裹着这个简单成长故事的形式,在我看来,才是让影片光彩夺目的关键。它那张三人一面的海报暗示着影片的三段式结构。三段式并不稀奇,但用得这么恰如其分的也不太多。本片三段式结构的灵感来自于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那部影片展现了由张震和舒淇扮演的一对男女的三生三世的纠葛,它的三段式结构和各段的标题如下面这样:

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

1966 1911 2005

在这一结构下,观众既可以把剧情理解为同样演员演绎的不同时空下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同一对男女的前世今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三段式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回到《月光男孩》,导演先是有了一个故事再决定要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这个出发点就很不一样了。本片的三段式如下:

Little— —Chiron——Black

小学 中学 20多岁

各段的题目直接对应主人公Chiron在各个时期的名称,也就是除本名以外的两个外号。下面标的时间是我的推测,影片里并没有明确说出,其实,这部电影里不明确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主人公的性向到底是什么,这点先搁下不谈。这三个小标题取得非常巧妙,除了词汇本身的意义,也直接对应了主人公在各个时期的状况和遭遇。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也是他自我认知逐步改变的过程。通常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成长。

这种聚焦几个主要人物,让他们跨越时间的三段式结构,近几年比较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只是《月光男孩》没有那么大的时空格局、多重指涉和家国情怀,显得要更纯粹一些。它的视角牢牢地聚焦在主人公Chiron身上,几个人物围绕在他周围,这些次要人物越往后让我觉得越模糊。真正清晰的是第一段故事里毒贩Juan这个人物。扮演者马赫沙拉·阿里也因这一角色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与之竞争的是在我看来几乎无懈可击的杰夫·布里吉斯的表演,这就更显分量了。在看本片之前,他是影片里我唯一熟悉的面孔,自然是因为《纸牌屋》里的雷米·丹顿。他的这个角色成了主人公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守护者和引路人。在这里我本想冠冕堂皇地谈谈俄狄浦斯三角的缺失这一精神病学领域的话题,但发现无力谈起。还是简单一点吧,他就是主人公缺失的父亲一般的存在,对主人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主人公最终在多方面成为了他,但也没有因此丧失自我。

与《山河故人》一样,本片在三段式的缝隙处都大量留白了,这也是这一结构应该起到的效果。不明确的剧情很多,需要观众自行脑补。之前说到本片的故事简单,如果要量化一下情节可以用一个“少”字来形容。在三个时间的每一个节点上,其实也就发生了那么一两件事,像是长篇文章的摘要。贯穿始终的是与Kevin的关系上,也就是本片最大的噱头:同性恋。在现有的情节上,很难说Chiron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他自己也从小这样自我怀疑。明确的答案不重要,本片也不纠缠于此。影片对于个别情节的渲染做得很足,比如为人津津乐道的Juan教Chiron游泳那段,配以舒缓的乐曲(音乐名字叫《The Middle of the World》),男孩无拘无束地处在天与水之间,在“父亲”的守护下,轻轻拍着水,内心比海水还要清澈澄明。那不是在学游泳,而更像是在接受洗礼。光是看着这场面,观众心灵都跟着升华了,仿佛进入了某种神圣的所在。可惜这样精彩的场面并不太多。总体情节上量的少,及关键部分的力度缺失和掌控失衡,让我觉得整体剧情还是单薄了些,有时显得生硬。有佳句无佳章,也是很多人认为本片过誉了的一大原因。

多谈两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引入一个文学的例子加以讨论。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有个短篇集叫做《三个女人》,实际上是由三个以女人名字命名的短篇小说构成的一个美学整体。三个短篇互为补充,也可以说这不是三个故事而是一个故事的三个片段。三个加在一起才构成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这种情况可以用在《月光男孩》身上,但我要提出的视点是三段式也可以分开看。每一段都围绕一个主要情节展开,主人公周围的人轮番登场。其中最好的是第一段,也就是主人公的儿童时期,主要情节是他与毒贩Juan的一段类似父子的关系。每一段都有人陪伴,但又时时刻刻透着一种孤独。一种路始终要一个人走的孤独。

最后的尾收在它营造的非现实氛围上。开头说本片和《爱乐之城》的.梦幻比起来是现实的。这个现实是指故事上,但它营造的氛围是非现实的。这是一部所谓的“黑人电影”,它也将黑人这一群体从美国社会里抽离了出来,本片几乎不与社会实体发生任何关系(那些发生关系的部分都留白了),只是聚焦于黑人社区里一个叫Chiron的没有父亲的男孩的生活,选出的是一些生活片段,把它们嵌入三段式结构中。黑人创作者们以自己来观察自己,来讲述自己,并不涉及种族这一话题,及以此而产生的所有陈词滥调,他们抛弃了那些,只为了更纯粹的表达。某种意义上讲,本片不仅是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也是黑人电影的成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黑白蓝三色是影片的主色调,也以此来营造一种(有时候)美妙的梦境般的影像质感,被人称为黑人小清新。其中蓝色直接被语言赋予了意义:月光下奔跑的黑人是蓝色的。最后定格的画面就就那个月光下的黑人男孩,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哪怕强壮如Black内心里仍旧是那个小男孩。他成长了,但他始终是自己。或者说,他可以接纳过去的自己,并以此看向未来了。

金球奖最佳剧情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二:

《月光男孩》顶着黑人+同性恋+贫困+毒品的四顶政治正确的帽子,看起来就是非常投机地奔着奥斯卡去的,尤其是在去年缺乏黑人电影入围的舆论压力之下。然而,这却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没有宣扬苦大仇深的黑人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白人,话题里也没有任何黑人作为一个种族被欺负的内容;其次,主角塞隆虽然常被欺负,但影片呼唤的不是平权斗争;塞隆的家庭经济情况诚然不佳,但不是要刻意夺人眼球的一贫如洗;塞隆的社区毒品泛滥,但毒品更多地是作为塞隆周围矛盾的媒介,而不是痛陈毒品如何毁掉一个社区。

那电影主旨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只是这个人刚好是个黑人同性恋,一个很少在人们视野中的群体。

电影的海报是三个面孔的拼接,这个人的故事也被分为三段:Little,Chiron,Black。是他的三个名字(绰号),也是每个年龄段的特征所在。

塞隆第一次出场,就是被一群熊孩子追着欺负,因为他瘦小(Little)。而沉湎于毒品的母亲并不能给予他关爱和保护,反倒是偶遇的胡安给了他第一次坚实有力的支持,并且是长期持续的支持。胡安教他游泳,就仿佛是基督教的洗礼一般,给了他新生。

然而,脆弱的人总会特别敏感,他发现了胡安的营生-贩毒,却是母亲吸毒的罪魁祸首。瘦小而敏感,早早发现了世界的复杂,就是这第一段的基调。

第二段的标题就是他的大名Chiron。这象征着在这一段,他找到了自我。上了高中的他,依旧沉默寡言,依旧被随时欺负,一滩烂泥般的母亲也不见起色,而曾经保护他的胡安也离开了他的世界。看似一切不能更糟,但在从小的玩伴凯文那里,他找到了新的寄托所在。当年在迈阿密的大海中,胡安给了脆弱的他第一次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把他的内心包裹封存了起来;十年后,在迈阿密海滩的月光下,他才在另一个人面前,真正释放了自我。

然而,他的世界注定复杂,凯文迫于压力,第二天就背叛了他。这锥心的打击终于让积累了十几年的怒火爆发,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三段的标题Black,意味着塞隆最后成为了典型的黑人。一反当年的瘦弱模样,我看到的是一个戴着金链子,开着肌肉车,武装到牙齿的肌肉男,更操起了当年胡安的勾当-贩毒。从他对手下的一番戏弄,也看出他十分老练。正当我疑惑这是不是Chiron时,他接的两个电话揭晓了答案,也揭露了今非昔比的他的两个心结-在自己需要爱时缺席的母亲,和自己真心付出时逃避的凯文。这一段,就是他尝试解开这两个心结的过程。在接到凯文电话的那一刻,这个黑道老大瞬间变回了当年青涩的模样:沉默,小声,一句话不超过三个词,那是他心里澎拜的记忆,也是刺骨的痛。

两人见面的情节,许多评论说篇幅过长,节奏缓慢,我却觉得恰如其分。这辈子唯一碰过自己的心上人,还是同性,十年未见,对方还结婚生子了,如今彼此是什么态度,自然只能万分小心,一点点试探。塞隆的世界注定复杂,虽然他在母亲的忏悔前流泪了,虽然他在凯文的肩膀上呜咽了,也许心结能够解开,但逝去的总是逝去的,人生还是很难回到自己想要的模样。他的心底,仍然是那个月光下映着淡淡蓝光的男孩。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摄影对这份情感的表达功不可没,我们时常能看到Chiron的特写浮在虚焦的背景之下,很直接的感受到Chiron是影片的焦点。在泛红的灯光下,无声的人物慢镜头,或是母亲的谩骂,或是凯文点燃一支烟,或是重逢一夜凯文家门口树影间的海滩的遥遥召唤,来来往往之间,仿佛有那么几个时刻,我真的感受到了Chiron的世界。当然,也感受到了王家卫附体。

然而,王家卫附体带来的副作用是,极端的作者个人化。这就注定了每个桥段只能让小部分观众感同身受。这也是只有前文提及的几个时刻,让我真的感受到了Chiron的世界的原因,也是其他评论提出的一系列“缺点”的原因。而鲜明的三段割裂的叙事,又仿佛侯孝贤附体,的确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的细腻之上,但也让我们只能看到Chiron的一部分,而无法从更完整的角度来体验他自己。这一点《海边的曼彻斯特》明显做得更好。

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细腻地关注个体,而没有声泪俱下地呼喊口号的黑人电影,实属难得。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