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因为下午在学校看的一个电影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的名字叫《青年先锋》,讲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的事。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热心助人的张海迪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到聊城农村,在那里,她给农村的`孩子当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
多么了不起的人啊!一个残疾人作出了比健全人还要大的成绩和贡献。她的求知欲是那么的强烈,她的学习是那么的主动,她乐于助人的思想那么崇高,她的一举一动是那么让人敬佩。
想起我自己,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孩子啊!在家里,爸爸妈妈疼爱,不让我做家务。在学校里,老师谆谆教导,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然而,我总是心不在焉,读书做作业时总想着动画片贴纸这些东西,有时竟想用生病来逃避作业,碰到了困难,心里总是依赖别人的帮助,就像爸爸说的一样,我像一头老牛,打一鞭子走一步,没想着自己往前走。与张海迪相比,我是多么的惭愧啊!
我越来越明白,人们为什么喜爱张海迪,那是因为在她身上有面对疾病和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要向她学习的可贵之处。
《浦江先锋》观后感一
为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近期,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和浦东新区老年医院行政后勤支部组织党团员收看《浦江先锋》专题片,引导党团员学习了解“浦江先锋”们的先进事迹,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争做“合格党员”。
“专题片集中展现了本市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代表。一个个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彰显了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观影过程中,大家深深地为片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基层党组织所闪现的党性光辉所折服,被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服务大局的精神所感动。党团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先锋们扎根岗位、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服务群众、坚持多做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当先锋。
《浦江先锋》观后感四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2016年9月26日下午,吕幼全体教职工在多功能厅集中观看了专题片《浦江先锋》。
以今年本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为主要对象制作的专题片,视频中的优秀人物事迹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党员。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海外
观看后,教师们都为上海能有今天的`发展感到自豪。党员教师们还表示要向浦江先锋学习,不忘初心,要以先进楷模为榜样,做合格党员。
《浦江先锋》观后感二
贯彻市委组织部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按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的计划,院部二支部结合支部所属两个编辑部的工作实际,安排党员通过网络收看了《浦江先锋》专题片。通过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我们深受教育,深刻领悟到必须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让党员的先锋旗帜飘扬在各行各业,让党组织的凝聚力植根于中华大地。
党员的先锋作用,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扎扎实实的工作、点点滴滴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党员要像精雕细凿的工匠一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何积丰的“为国家服务”,汤臣栋的“坚守自己的岗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一支队党总支的“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梁慧丽的“我们都是老百姓的勤务兵,都是服务员”,蒋永华的“为民服务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须担当的”,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是他们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他们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认同,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把个人融入家国,把忠诚写上党旗,把理想汇入中国梦里”,在他们的追求和奉献中,我们看到了“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先进形象。
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立足岗位,为民服务”的热情,促使我们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在地处郏县最边远、海拔最高的一个空山洞村,大人小孩无论谁见到他,都会尊敬地向他问好,因为全村大多数人都是他的学生,三尺讲台写忠诚---先锋之歌
偏僻深山农村人才匮乏。1974年,高中毕业年仅18岁的刘长水,目睹山旮旯里天真活泼的孩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放弃当兵和当工人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当教师。
当时,校园围墙用碎石砌起,高高低低,断断续续;教室破烂不堪,还是窑洞,没用上电,黑糊糊的;破烂的窗户用石块垒起来,学生坐在木墩上趴在木板上写作业;学校没有操场,篮球蓝钉在树上;教师也仅是两个高中生和一个初中生。师资不足,他一个人带了一至三年级的课程。
为了改变窘迫的状况,他与同事一起带领高年级学生,在山上开荒种烟叶、红薯,卖了237.34元,修缮了门窗,买了一些教学用品。山上常年缺水,每次挑水往返一公里多远,特别是遇到干旱天气,学校老师们更是爬山越岭找泉水,异常艰难。
刚从教时,刘长水家庭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但他以教书育人为重,无暇顾及嗷嗷待哺的幼子,更没有精力投入繁忙的家务劳动,留下妻子一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种植十几亩农田。1985年6月的一天下午,天阴沉沉的,雨即将下来,他把最后一本作业改完后,急忙向打麦场跑去,那里还摊晒着新打的1000多公斤麦子。妻子正在场里收着麦子,看到累得满头大汗的妻子,他万分内疚,急忙帮助妻子收麦子,这时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猛然间,他想起学校的几条土洞洞脸已经裂缝,如果被雨水一冲随时有倒塌的危险,那么辛辛苦苦购置的桌凳将会受到损失。于是他望一眼满地的麦子,心一狠不顾妻子的哭叫向学校冲去。大雨倾注,他刚把课桌一张一张地搬到安全的地方,就听一声巨响,洞脸倒塌,教室的山墙撞了个大窟窿。由于搬运及时,桌凳无一损坏。但当他返回麦场时,麦子已被雨水冲走。晚上,结婚10多年的妻子第一次跟他红了脸:"你再敢教一天书,我就跟你离婚!"刘长水坚定地对妻子说:"这份工作我选定了,就是火车也拉不动我的心。"对班级中家庭贫困的学生,刘长水总是替他们垫付学费、医药费、生活费等,鼓励他们在逆境中拼搏。2000年的一天,学生丁娟娟在教室里不舒服,一问才知是肚子疼。她爸爸在新疆打工,妈妈刚因重病动过手术卧床不起。刘长水对这些都很了解,他背起小丁赶往2公里外的诊所,急忙为学生垫钱取药。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刘长水为了给师生采草药熬药茶而摔昏在山上,被人发现后,得到救治。
2004年11月的一天,他从15公里外的镇里开完会步行回家,山高路滑天黑,快走到家时,一脚踩空,滑下三四米深的沟中,左小腿摔伤了。他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功课,不影响其他班级教学,他天天柱着拐杖奔波于家与学校之间,而且累得气喘吁吁,每次都要伏在桌子上休息好一会儿才有力气上课。
2005年4月的一天,刘长水得知五年级学生丁利品的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了。当晚,他便不顾山高沟深,步行2公里去家访,没想到吃了闭门羹。第二天晚上,他再次站在丁家门前时,打动了丁利品的父母。他们向刘老师说出苦衷:丁利品的爷爷患病卧床不起,他们身体又不好,便想让女儿回家放羊,帮忙做家务。在刘长水的耐心开导下,家长终于同意孩子继续上学。当年,丁利品刻苦学习,考入茨芭镇一中。
从教36年来,刘长水没说过一句惊人的话,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但他秉承着一份为了大山深处教育发展的的信念,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在深山教育事业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事迹。刘长水常对大家说:"爱心是老师不可缺少的情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三十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三十多年来,他走遍了空山洞村的每一个家庭。有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学习用品,他就掏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购买;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就毫不犹豫地替学生交纳。
三十五个春秋,三十五个年轮,辗碎了他的青春,却给山区孩子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希望…
学习刘长水的感人事迹,内心无数次地被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所感动,同为一名教师,在钦佩刘长水的同时,也无形之中被他所感染,立誓要向刘长水学习,做一名真正的、无愧于人民的光荣的教师,让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发挥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