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字(一)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每到周末朗读者播出的时间,就锁定了央视一套,无论是董卿的如珠妙语,还是一个个朗读者倾情的朗读,以及每个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无不打动着亿万观众的心。这样与观众心连心的节目不受欢迎才怪!
本期的主题听起来就那么的温馨: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
家是什么?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够洗涤掉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更是那一缕情丝,穿透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家是宁静的,家是温暖的,家是甜蜜的,家也是安定的。她可能不华丽,但一定要雅致。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可以把她装扮得暖意融融。她可能不富裕,但一定要洋溢着爱和情,一句贴心的话,是浓浓的亲情,厚重的给予。
家是一座充满爱的房子。即便豪华也不失温情,即便朴素,也有美丽的憧憬,房子里应该充满欢声笑语,充满和谐温馨,而不是冷冷冰冰,磕磕绊绊。或许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家,但这就是一种缘,每一个人在这座房子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缺少了谁都是今生的遗憾。
家是一个放松的地方,让人心情舒畅,怡然自得。累了,烦了,伤了,痛了……你都可以在家中找到释放的空间。回到家,可以听几首舒缓的音乐,静坐冥思;也可以饮一杯幽香的清茶,和家人分担你的苦恼。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字(二)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了这期的《朗读者》,如果没看,那实在是太遗憾了,反正我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第一个朗读者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相信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他写过许多童话,如:《皮皮鲁传》、《皮皮鲁总动员》等。郑渊洁在小的时候由于调皮被学校开除了,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他说:“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那开始,父亲就一直陪伴着他:陪他读书、陪他学习、陪他写作,直到他慢慢长大,慢慢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童话大王”……从他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了他与父亲之间那深深的爱意。
最令我感动的则是杨乃斌的妈妈陶阿姨。杨乃斌小的时候双耳失聪,很多人劝陶阿姨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陶阿姨坚持让他上普通学校,为此陶阿姨辞去了自己的工作陪着他一起上学。他听不到老师讲课,陶阿姨专门到北京学习唇语来教他。于是,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妈妈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400字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400字。这一“陪伴”就是十六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到大学……此刻的我已无法抑制住眼眶中的泪水,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杨乃斌朗读了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从他那有点含混的话语中,我清楚地听到了他发自心底对妈妈的感激。
当然还有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是的,正是因为这些陪伴,原本冷寂的心头变得温暖;正是因为这些陪伴,原本黑色的天空变得明亮;正是因为这些陪伴,原本灰暗的世界变得美丽。
陪伴,看似普通却很伟大,看似可以抛弃却又很难放手。
那么,从此刻起,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字(三)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到来今年春节什么节目最火不是明星齐刷脸的各台春晚,也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赏等大热影视剧,而是一档主打中华诗词的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而继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之后,又一档文化综艺类节目朗读者上周末在CCTV1和CCTV3同步播出。
朗读者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受到观众的热捧。
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此次又担当朗读者的制作人。
很多人认为,在娱乐综艺泛滥的当下,文化类节目走红是大势所趋,可董卿却表示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
濮存昕张梓琳的朗读带来清流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等嘉宾。
首期节目首先出场的是濮存昕,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
濮存昕曾患小儿麻痹症,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
直到三年级时,积水潭医院的大夫荣国威帮他做了整形手术,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荣国威大夫。
在和董卿交流时,濮存昕还感恩了给过自己帮助的很多人,包括父亲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导演林兆华等,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要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一切都事不关己。
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在娱乐至死的各类综艺节目中,这是又一股清流董卿用真情扭转真人秀霸屏2017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00字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
拓展阅读:《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词——家
节目卷首语:
家是什么?
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心灵停泊的港湾;
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温暖。
倦鸟归林是家、鱼翔浅底是家、落叶归根是家,
每个生命都有归宿,每个家庭都有不同。
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不同的“家”,看家里的知冷知暖,庭前的云卷云舒。
节目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素材解读】
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
【适用话题】
正能量 传递的精神 朗读背后传递情感 文字之美难以抗拒
用饱满的真情吸引人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 用优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
【素材锐评】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朗读者》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支持、陪伴被学校开除的郑渊洁搞文学创作,他们父子两人深情朗读郑渊洁的作品《父与子》。著名播音员乔榛的夫人唐国妹,陪伴他度过心梗脑梗、罹患癌症等危难期,夫妻深情朗诵《我愿意是急流》。饲养员林兆铭一个人静心陪伴300多种动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他朗读的是《瓦尔登湖》……他们用真心的陪伴,诠释了情感的纯粹,让人泪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应该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饱满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译家傅雷说,真诚真情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文化娱乐节目的每一个桥段、构思、实施方案,需要宏观构想,更要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才能和观众达成内心的连接和共鸣。就像《朗读者》,不搞虚张声势的豪华阵容,不搞刺激眼球的惊险场面,不搞矫揉造作的撒娇卖萌,而是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展现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诚故事、温馨感情。因为情感真,有温度,却能不喧哗,自有声,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电视文化节目要“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是的,文化娱乐节目仅仅搞一些肤浅庸俗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该让观众有精神和道德收获:既要重视愉悦程度,也要重视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和精神发展指数。就像《朗读者》,朗读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诗文,给人带来画面愉悦,也让受众得到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的文化伙伴、精神导师,当然就会受欢迎。
用优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当下,见多识广的观众们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对娱乐化崇拜、靠明星拉动收视率、噱头效应、过分刺激等,已有了厌倦的情绪。观众需求变了,节目品位当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应该为娱乐节目注入文化内涵、书卷气。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从古典诗文中寻找元素,或者从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寻找突破口等,将优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节目推给公众,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就会有更好的视听效应。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今天的《朗读者》,都具有这种优雅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节目受欢迎的主因。
篇一: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300
我常常问自己,
儿时的家怎么就不能忘记?
那土窑洞里看不到砖瓦和水泥。
也许是父亲的推车了不起,
供我们读书离开乡村离开了土地。
也许是母亲织的格格衣,
谁见谁夸的感觉怎么都抹不去。
难忘中秋明月夜,
爷爷把月饼六半切。
哥姐不肯来品尝,
那月饼的滋味可是甜中透着香。
难忘看病回家的路上,
哥哥将衣服披在我身上。
上学的机会谁能不渴望?
三姐将自己留在了家乡。
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看不完住不够的地方,
我愿将心交付的地方,
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家。
篇二: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300
本期节目中,除了邹市明一家四口创下朗读现场“失控”记录外,著名演员赵文瑄也成了第一个为宠物朗读的朗读者——这次他要为自己的爱猫“大咪”朗读。
1992年,从未接受过正规表演训练的赵文瑄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被李安相中出演《喜宴》,从此走入演艺圈。对于大部分内地观众来说,对赵文瑄的最初印象基本上都来自于《大明宫词》中风流倜傥的“薛绍”和邪魅狂狷的“张易之”。当年多少女生“一见薛绍易之误终身”,然而现实中的赵文瑄却“一见‘大咪’误终身”。
大咪是赵文瑄从加油站捡来的流浪猫,刚捡来时身体十分虚弱,几乎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赵文瑄给了大咪一个家,也在和大咪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讲大咪当做了自己的“家人”。在收养大咪之前,赵文瑄完全不能理解那些养宠物的人,直到大咪的出现,让赵文瑄从此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以前只把动物当食物的他现在对所有动物都抱有善意,甚至连一个小虫子都不愿伤害。
为了能多和大咪待在一起,以往拍完戏就回台湾休息的赵文瑄现在会留出更多时间待在大陆,他说:“我舍不得它搬来搬去,为了它我可以换地方。”在访谈中,赵文瑄还用李白的诗来形容看见大咪时的感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他说,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篇三: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300
《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
《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