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要给此纪录片满分。评价纪录片的准则有很多:拍摄手法,拍摄画面,后期制作等等,但拍摄的内容才是它的灵魂。一部纪录片能够揭开了被掩盖了许久的幕布,带给大众震撼,可谓振聋发聩,这就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一代大师的是非曲直并不是某些所谓政府想要隐藏便能石沉大海的,历史终将冲刷掉所有的虚假,展露出事物的本质。对于我等小辈来说,很多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仅仅知道郭沫若,老舍等等追着共产主义跑的作家,以为这就是语文,他们就是文学学者的代表。但实际呢?看完纪录片的我开始不断的搜索陈寅恪,郭沫若,红卫兵等这些关键词。一代大师,耄耋之年竟被批斗,看得我是满腔怒气。而蒋天枢能放弃自己的事业,首先完成老师的遗嘱。此举方为我中华文人之举措,称之为君子,看后不仅赞之,叹之。进来宣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国学,学的是什么?这些榜样才是我们缺失的精神。感谢《先生》纪录片,为我打开了一扇精神的大门,三十分钟一集的简短介绍仅是抛出的一块砖,让我们自己去追寻先生的足迹。我要为此纪录片打满分,也希望身边更多的人能够尽早看到这部片子。以下是我的总结: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比较深,陈先生出一考题为对对子:孙行者。他认为古文相对来说不方便口语,但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字的对仗,押韵,平仄。的确,四字成语记忆,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他本人也一直使用古文写作。
2.先生坚信思想应自由,哪怕要经受罹难。
3.数学非常重要,因为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
4.先生留学期间多方学习,科学,语言,等等。但并未获得这些博士头衔,因为他认为学习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但要三年的时间研究一个问题未免有些浪费时间。
梅贻琦 两岸清华 本是同根 。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以教师的高尚品行来自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
2.高尚人格具体体现在“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上,要借团体的运动“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今天我们提倡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个人的身体,更是为了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借团体项目,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体育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能不能取胜,而在于是不是各尽其能,使本队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现。在体育比赛中,“胜固大佳,败亦无愧。
晏阳初 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竺可桢:浙江大学校长。校训 “求是”Faith of Truth。 1939年2月4日,他对一年级新生作了《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讲话,深刻、精辟地阐述了“求是”的涵义。“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02
"先生们的很多故事,我们也只能拍出一点点,他们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他们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们回到受敬仰的位置。 "
是素描,勾画的很粗
但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到了
"他们的背影,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陈寅恪、胡适、张伯苓、马相伯、竺可桢、陶行知、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精神!物质条件艰苦匮乏至此,精神世界却丰富的让人赞叹。感动之余让人不禁思考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底缺少些什么?
"大学里应该教授通识,学生应少问政治"
" 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
振聋发聩!!!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他们,是最闪亮的的星!
4月10日下午,XX三中一行教师前往XX景程剧院集体看观了近日热播的由于谦先生主演的片子《先生·好》。
那天下午,阴雨蒙蒙,春寒料峭,然而,片子院里暖气四溢。我们静静地期待着《先生·好》的放映。
剧中苗宛秋先生的一段旁白让我回到了本身的学生中间:“人生便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分袂。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首先,我感觉这部影片题目“先生·好”异常耐人寻味:“先生,好!”是人们对先生的亲切问候,是社会对先生的广泛尊重,也是对人才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先生好”诠释了先生的人生代价,先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先生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最巨大的事业;“好先生”,让我们每个当先生的,应该时时刻刻警觉本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力图做一个各人称颂的“好先生”!
我忘不了剧中的苗先生废寝忘食工作的身影;我忘不了苗先生以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出错”的洛小乙;我忘不了苗先生为学生作课外指点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我忘不了苗先生在学校住房重要的环境下,三番五次放弃分房机会的先人后己的高贵风致……
时间荏苒,岁月如流,人生如歌。转眼之间,我从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走上神圣的讲台至今已是整整三十六个春夏秋冬了。回想过往,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刘冬,父母仳离,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家境贫寒,我给他送去了过冬的寒衣;
——李青杏,上学途中,失慎摔断右腿,而家长却在外地打工,我毅然担起了一个学期接送孩子上放学的任务;
——周灿灿,孤儿,逃学,打斗,偷窃,的确无恶不作,差点落入铁窗生涯,我用严父般的爱融化了他酷寒的心,圆了他的大学梦……
然而,往事已悠悠,将来任君求。比较片子《先生·好》中的苗宛秋先生,如蜡一样燃烧本身照亮别人,我依然忸捏;比较身边的付俊思先生,常常应用课余光阴义务指点学生英语课程,让蓝本筹备放弃英语的学生能考上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我依然忸捏;比较身边的刘玉宝先生,拔下针头,从病房里走出来,坚贞地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授课一节又一节,我依然忸捏;比较身边的曹永琪先生、刘文斌先生、李小平先生教授教化四个班的课程,的确口舌生疮,每天都要下早晚班,我依然忸捏!
苗先生,我要感谢你,是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的代价;是你让我重新懂得了教导的真谛;是你让我加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
为了党的教导事业,为了故国的将来,我要像苗先生那样,“为伊消得人干瘦,衣带渐宽终不悔!”
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明知许多都是虚构的情节,但依然触动我。比如当学生奉告先生他得了脑瘤,先生给他再加一碗面,捐助一个月的工资;比如同学们为了捐款,卖了本身费力赚钱买来的灌音机;比如这些油滑的孩子们在夜里帮先生寻找自行车,给先生惊喜……这种种画面后都是汹涌的纯正善良。
在这部片子里,家长的形象被弱化到无,只有学生和先生,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70、80年代诞生的家长可能会有同感,那个时候学习,家长几乎是不管历程的,只是问造诣,也不会把造诣的高低归功或归罪于先生。先生也很少和家长沟通,只是偶尔开个家长会见个面。家长对先生是绝对信任与尊重的,先生也不指望家长能指点孩子学习,那时先生与家长之间是没有矛盾的,相当协调。学生相当自力自主。
再说班主任苗先生,他是一个特例,在教师步队里,这样的先生绝对是珍品。他像家长一样,把本身未实现的梦想依靠在学生身上,当他的班上来了宁静这样“品学兼优”的勤学生时,他分外激动。他绝不避讳对宁静的偏爱以及对洛小乙的成见,这也不妨碍学生们对他的敬畏。而苗先生的宝贵之处在于,无论发生什么,他也要把学生拉回本身的课堂。他有偏爱,但他不放弃任何人。
观到许多人的朋友圈,说观完片子想起了本身的先生,那真的是你和先生的配合幸运呀。幸运的是:你能遇到这样的`先生,先生能遇到你这样的学生。就像片子里的那段话“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教导的本色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魂魄唤醒另一个魂魄。”无论是公立学校教导照样教辅机构的教导,本色都是一样的,造诣的晋升是动摇了、推动了、唤醒了后的结果。
如果家长能不把本身与先生之间的关系当作是纯挚的义务关系或金钱关系,而是多一份尊重和体谅;先生也不光是把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学生的将来观成本身孩子的将来。先生和家长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造诣就互相指责,或推脱责任,大概家长和先生能配合培养出自力、自主、有担当的孩子。
这是我作为家长同时也作为先生的一点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