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嘿这就是街舞第三季观后感合计90句

嘿这就是街舞第三季观后感合计90句

时间:2020-04-12 19:07

之所以会写这篇文字,源于最近相当火爆的一档节目——《这!就是街舞》。

前二十几年冷漠无趣的性格作祟,在影视作品的欣赏方面,我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大部分电视剧或综艺节目我都无法坚持看下去。包括热播经典《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之类,直到如今也都没怎么看过。

近几年来,随着整个人精神状态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对于过去认为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一些事情的接受度高了许多,且慢慢能够乐在其中——也就放下手里的书本,追一些大热综艺:去年为了吴亦凡的美颜追了《嘻哈》,而今年则因为《街舞》,最爱男神从凡凡转为千玺哥。

可以说,《街舞》是我这些年最为疯狂追看的一档节目。就像昨天播出的年度盛典吐槽环节总导演所说,相比于让四位队长跳舞,希望把更多时间留给那么多优秀的舞者。电影电视可以替身,唱歌比赛可以假唱,但这样一场中国顶尖水平的街舞比赛里,可能晋级机制有问题,可能投票结果有黑幕,但每一位舞者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作品,都真实地洋溢着他们的个性,传递着peace and love。

欣赏那些炸场的瞬间:亮亮的创意灵动、一德的优雅精妙,淡淡的大气磅礴、Niki的骄傲坚定,甚至也欣赏以前的我可能不会太喜欢的那种风格,比如杨文昊的执着执拗、小P的亦刚亦柔。同时也为那些失误和遗憾所触动:小白队长的齐舞跨成一团,何展成也会起不来,擅长大动作的阿酸摔错位,电门佐佐的棍子最终还是没抓住。

无论最终登顶的韩宇,还是一路波折的“待”鼠,真实、热情、团结,舞者们为自己、为团队、为理想拼尽全力。当某次看完节目被深深感染之后,关于自己最后一次跳齐舞的记忆被莫名唤醒了。那是小学五年级的夏天,我十二岁。

当年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每年临近暑假学校都会组织文艺汇演,每个班都出节目,在年级里竞争排名。虽然比不上

前几年我也基本每年都会跟着班级参加节目排演,不过那年在争取到班主任的同意之后,是第一次自己负责一场舞蹈,包括队员组织和具体排练等。没学过舞蹈,也不知道哪里有舞蹈老师能帮忙编舞的我,跟闺蜜莹莹一起打听到二基地幼儿园有一位老师,舞蹈专业科班出身,就去找人家帮我们排舞。

我从记事儿起就不跟家长沟通、什么事儿都自己拿主意,在某些方面情商一直低的可怜,竟然没想过老师也是要收费的,不可能义务帮忙。所以在老师几次拒绝之后,依然反复恳求。直到最后,可能是我的坚持终于打动了老师,也或许老师被找烦了,居然同意了帮忙。

接下来一切似乎很顺理成章,找到了一批关系还好的女同学,老师帮忙选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融合了芭蕾、古典舞等元素,很用心地指导我们排了一支齐舞出来。十几个小姑娘每天放学去幼儿园练动作练配合,风雨无阻,热情爆棚。

而有天,我忽然听说在我们之后,班里还有另一队女生也排了一支齐舞,是现代舞《快乐老家》。每个班级只有一个参加文艺汇演的节目名额,学校这规矩我是知道的。第一时间跑去找班主任问情况,班主任却只说既然大家都排了,你们两队就先在班级内部比一下,更好的那队去参加学校汇演就是。

当时未经世事、家庭背景简单的我,没想过更多原因,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做的比另一队更好,自然就可以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汇演。于是还是照常组织队里的女同学们排练,并付出更大的努力。队里有人说,班主任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已经内定了是另外那队参加汇演,咱们练不练也没意义。我不信。依旧坚定地鼓舞士气,认为班主任不会无缘无故让她们上,不会那么不公平的。

临近学校文艺汇演时,班主任组织了班级内预演。我清晰地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窗外下着大雨,全班同学合力挪开桌椅,空出中间大片场地,两队轮流上场表演;我回忆起自己信心满满,认为我们的那支舞无论歌曲主题、动作编排、配合默契、整体效果都远比对手好得多——直到班主任轻描淡写地公布入选的是另一队。

那一瞬间,我的情绪从惊诧、质疑到愤怒、不甘,不知被什么驱使,转身推开教室门,冲出教学楼,一边往操场上跑一边流泪。我望着有些模糊的茫茫天地,想到之前队友们传说的那些“谣言”竟然都是真的——班主任根本不会在乎我们这十几个小姑娘的感受,也不在乎什么文艺汇演中班级的名次,她所在乎的`,应当是另外那队里,某几位女生的家长们所能提供的一些东西。

当被现实狠狠地甩了一耳光,并在冰雨中醒悟过来的我,忽然生出一股悲凉的孤独与无力,于是停下脚步,默默在空无一人的操场中间站了一会儿,转身回了教室。我接受了结果,承认了世间自有不公,没有去找班主任争辩说理。

自此之后,我便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齐舞表演。主持、播音、朗诵、合唱,我依然会参加文艺演出里的一些环节,却永远地远离了齐舞这项内容。甚至有些时候被老师甚至领导要求参加团体舞蹈,都会坚定拒绝。似乎20年前的那一场雨封闭了我身体的舞动,直到近几年冲破并重建自我之后,才慢慢找回用舞蹈表达自己的能力。

如今我偶尔也会跳舞,比如跟着xbox在客厅里跳;K歌的时候跟同学朋友跳;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放着音乐,听到舞曲时freestyle;看《街舞》时一边尝试舞者们的一些动作,一边致以崇高的敬意。

或许未来的我会在机缘合适的时候,认真地学学舞蹈,寻找用肢体表达内心的能力,就像陪娃练琴重新弹奏20年前曾无比熟稔的那些曲子时用指尖寻找欢快,就像用文字描写我的喜怒哀乐,讲述故事抒发情绪。

我们不一样。每一天的我不一样。今天的故事,送给欣赏每个不一样的我的你。

01《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电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断章取义的把老谋子对好莱坞的看法发出来,对于当下的好莱坞有他自己不屑一顾的看法,当然影迷群的朋友们更是把他看作电影界的“王境泽”

作为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两座金狮奖、一座金熊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那是张艺谋离金棕榈最近的一届,那年张艺谋的《活着》败给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披金斩银,张艺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导演中率先尝试商业电影和市场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话好好说》、02年的《英雄》大陆电影的市场化的先锋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张艺谋。

随着03年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和大量香港导演和电影人北上来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化和制片厂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个逐渐形成市场化和电影产业的洪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张艺谋的身影。不管我们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第七代导演,张艺谋导演身为五代导演一直都是大陆电影重要的一块,或者说第五代导演们在大陆的大银幕上重来没有缺席过。

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不少、国师、国际名导,但是“低调”我认为是张艺谋导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标签。当年对于奥运开幕式导演的选定,其实是有很多导演团队竞争的,李安团队、蔡国强团队、张艺谋团队,三个作为在国际上都是十分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国际影响力、艺术表现力都是顶尖的三人中,张艺谋有他对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独特理解,这也许是张艺谋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奥运会作为国家的脸面,在导演的选择上面,张艺谋作为大陆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调的导演,低调的作风也是张艺谋的加分项之一。

家庭出身的问题,从小给张艺谋就没带来过什么正面的影响,更给张艺谋带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让张艺谋清楚的认识到收获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获的成就感,只会加强下次失败的挫折。

埋头苦干,低调做事也一直是张艺谋拍电影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定档之际,张艺谋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钟》又已经开机了,已经年近70的导演依然充分释放着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中,张艺谋一直给我感觉是很会说,很能应对媒体的采访,但也许面对许知远一系列针对导演生涯的提问,和联系张艺谋自身思想的提问的时候,张艺谋又显得那样真实,能发现张艺谋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样冷静,他对自我也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么一个人。

如果我们还是只拿着张艺谋的作品,去看张艺谋这么一个人当然会觉得,张艺谋作为导演也许在某一部电影开始,就给人感觉他在创作维度好像有一个巨大改变和落差。但张艺谋本身并不在意这种变化是否能满足所有人,他还是清楚认识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个导演应该去做的尝试。

张艺谋个人的`真实和冷静,我并不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他本人的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会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张艺谋他本身有他个人性的一面,不仅是让许知远让我更是让不了解他的观众,有了对张艺谋更多维度的认识。

最后帮张艺谋导演做一个广告,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将于9月30号上映,敲定国庆档。

02《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03《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大早上起来看了这一季的第一集,许知远和张艺谋两人的对谈十分流畅,张艺谋也是个十分健谈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当许知远问道:…你有想超越时代的欲望么?张艺谋没有犹豫“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事儿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人走茶凉。”

许一下就语塞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在乎时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罗大众的人文素质,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对当下的时代也一直充满反思与批判。

但是被誉为大师的张艺谋却不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艺术的同时也并不会排斥商业。

张艺谋谋的确很真实。

再回首十三邀这两季的采访对象,从大师级的导演学者,到第二季的李诞以及这一季的流行选秀的偶像孟美崎,许知远也在尝试放下姿态,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轻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这是许知远的妥协,不过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今天,很认真地看完了《十三邀》采访徐冰的一小时视频。

徐冰谈道:

很多艺术家的想法太有意思了,可展览一出来,立刻就没意思了,这不是策展人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因为人们必须通过这个系统来展示作品,必须证明“这是艺术”。

我们的想法是,即使艺术家和策展人拆掉“白立方”空间,他们脑子里的"白立方"也很难去掉,因此,不过是换个方法继续行"白立方"之事而已。因为“白立方”是一个范式、一种惯例,艺术生产、分配、交流,艺术世界的美学系统、组织架构、互动方式盘根错节、难以梳理。并且,范式一旦形成和成熟,更迭就很困难,因为人们首先很难背叛自己的知识系统,而知识首先是一种权力,权力宰制下的艺术世界看上去是流动的、开放的,实际上是封闭的、固化的。技术倒逼、社会改革等可能会成为这种固态的掣肘。

此外,最好的当代艺术家一定是超高智商的`,因为他|她要同时处理观念和形式两个部分。而当代艺术的困境也在于:观念说到底是理式世界,是第一层,而形式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第三层世界,我理解成是图像世界。一个人要用第三层世界来平行第一层世界,用图像世界阐释理式世界、用有形来建构无形、用空间来表达时间——能不出问题吗?所以,再好的、再鲜活的观念一旦被锁入空间里展示,就会信息损耗。

我们对趋势的估计是:把柏拉图还给柏拉图,把图像世界还给图像世界。艺术一定会存在,因为第三层和第一层世界虽然无法平行,但配比关系无法取代。只不过,在未来,平行的执念会被迫消失。艺术世界各个环节、各组成部分会被各个击破。范式会经历变革。一代人会被牺牲。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