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西安市第三十中学于2016年5月9、10日通过学校教师工作群、年级组会等多种形式通知全校教职工按时收看收听5月9、10日20:00至20:50连续两天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的.由西安教育电视台参与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同时,通过班主任群鼓励引导学生和家长积极收看。
全体教职工表示,纪录片《正道》,以挑战、均衡、素质为主题,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从典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入手,较为全面的展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新举措和取得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从2012年起,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截至目前,西安市3083所中小学幼儿园共组建成立了719个大学区,促进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步提升。“两改革两创新”使西安教育风貌焕然一新:校际间发展更趋均衡,一度令人束手无策的“奥数”顽疾得到根除,应试教育正在向全面协调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落实到教职工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效课堂实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秉承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无小节、事事皆楷模的理念。以“师生共同成长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聚焦学校特色发展,向省级示范高中的方向努力迈进。
第2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
⑴对学生及家长而言,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⑵对基础教育学校而言,大学区管理制等各项改革有利于调动薄弱学校的赶超热情,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⑶对西安市而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直面现状,勇于创新,缓解了入学矛盾,改善了教育民生,“奥数班”、“择校热”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正道》的拍摄,可以
鼓舞全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热情,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在深水区面临问题的破解,也是对外展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个窗口。
⑷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讲,随着《正道》涪触帝吠郜杜佃森顶缉的摄制和播出,将在全社会产生系列积极效应,呼吁广大家长、师生正确理解教育现状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确认识各级政府为破解各类教育顽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引发讨论和共鸣的同时,推进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认同与配合。
⑸立足我国教育现状,《正道》是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点,辩证寻求破解基础教育瓶颈的破局之策,对推进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都具有破冰的探索意义,充满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篇一】
从2012年起,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 育。“两改革两创新”使西安教育风貌焕然一新:校际间发展更趋均衡,一度令人束手无策的“奥数”顽疾得到根除,应试教育正在向全面协调的综合素质教育转 变。
据悉,《正道》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方面,纵横捭阖,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立足中国 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 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论证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教育部审定该片时认为,纪录片以挑战、均衡、素质为主题,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从典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入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 的改革新举措和取得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教育部倡导的改革方向,建议面向社会播出,引导全社会共同理解、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发展。
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篇二】
该纪录片的总编导夏骏说:“西安市在复杂的教育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实为不易,在改革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教育人’的道义及文化力量很深,想要通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纪录片中完全释放出来,比较困难。社会转型之下人们难免会有一点浮躁,但教育改革者的精神却更加崇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正道》这部纪录片能把教育改革的思想理念和西安市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央视的媒体平台和社会进行沟通,可以引起更多更广泛的讨论。对于教育的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之间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教育应当使人变得有思想,并依靠自己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的功能不会改变。
著名学者肖云儒表示,对于教育改革的宏观思考如何通过具体行动进行展现,如何在中央媒体上进行适当表达是一个难点,而《正道》的播出较好地处理了“道”与“术”之间的问题,深刻展现出了西安教育改革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同时也展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给教育者以思考。
一线教师葛战舟说:“我的家就在农村,深知农村教育的困境,纪录片中有关西安的大学区改革的尝试让一些农村的、底层的学生们拥有了同等的升学机会,这让很多农村的父母非常感动。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育改革的一路壮歌也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信。”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指出,纪录片的推出坚定了基础教育战线上教师们的信心,教育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西安的教育改革目前呈现出了三大特点:西安的大学区制改革方向正确,符合教育公平的目标,教育部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倾佩;西安的教育改革成绩非常显著,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而教育教学质量也非常高;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方式令人信服,通过电视纪录片推广改革
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颖科表态发言。他说,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要有勇于直面矛盾与缺陷的勇气,要承认现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及时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要敢于创新,创新是改革的起点,改革是创新的关键,大学区制就是对就旧体制的改革,是一种创新。“回首‘十二五’期间的改革,我感到压力巨大,但看到改革的成效时我却很欣慰,改革的历程是艰辛的,但成果是香甜的,我们要抓住国家教育改革的机遇,巩固和提升西安教育改革的成果。”
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篇三】
暑假期间,在学校精心的组织下,学校老师分成几个小组认真学习西安教育改革纪录片《正道》,围绕《挑战》、《均衡》、《素质》三个主要思想实施两改革,两创新,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方面,纵横捭阖,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论证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从2012年起,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201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批示:“西安市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这个好的经验应予宣传”。国务院2012年召开的全国两基工作总结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西安市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该片也是从以上几方面为民众诠释西安市教育大情况,引导并呼吁广大家长、师生正确认识各级政府为破解各类教育顽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在引发讨论和共鸣的同时,增进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认同与配合。
了解之后的我们,顿时豁然开朗,对当下的教育形式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对学生及家长而言,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⑵对基础教育学校而言,大学区管理制等各项改革有利于调动薄弱学校的赶超热情,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⑶对西安市而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直面现状,勇于创新,缓解了入学矛盾,改善了教育民生,“奥数班”、“择校热”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正道》的拍摄,可以鼓舞全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热情,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在深水区面临问题的破解,也是对外展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个窗口。
⑷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讲,随着《正道》的摄制和播出,将在全社会产
生系列积极效应,呼吁广大家长、师生正确理解教育现状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确认识各级政府为破解各类教育顽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引发讨论和共鸣的同时,推进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认同与配合。
⑸立足我国教育现状,《正道》是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点,辩证寻求破解基础教育瓶颈的破局之策,对推进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都具有破冰的探索意义,充满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处在教育基层的我们也会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争取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教育充满挑战,发展均衡,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先进事迹读后感1
我在读了魏庆佳老师的先进事迹后被深深地震撼着。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他那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他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记得魏老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12年如一日度过这难忘的岁月。如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他这12年从教的经历,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12年来,他创作的舞蹈《亲亲手足》,《群偶拾趣》等先后获全国少儿舞蹈比赛创作,表演双重金奖;20xx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xx届校园春节晚会;曾获全国群星奖福建赛区金奖;舞蹈《甜甜的梦》获20xx年福建省少儿电视舞蹈大赛金奖;并获全国第xx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小荷园丁"奖,1997—20xx连续5届获厦门市鹭鸟花朵文艺汇演一等奖;20xx年获福建省优秀民办教师,厦门市"十佳外来青年"称号。许多单位请他去工作,但他离不开孩子。他离不开英才,英才需要他。他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爱孩子就是爱祖国,他要把热爱祖国,热爱英才,热爱教育事业之情,倾注到他的学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
把我在英才这些年的工作和心态对照魏老师的事迹实在有太多的差距,我们现在的教师吃苦的精神是有差距的,当然我们需要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想。他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他仍然那么爱教育胜于爱自己,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教育事迹对我是一个洗礼,我总认为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就是个好老师!
其实不然,要把爱真正献给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简单的事,做好副班主任工作是我刚刚迈入学校的第一个梦想和努力目标,就想成为一个好老师,虽然十几年的工作我也付出了很多,从中也失去了很多,也自以为是的认为有所收获,和魏老师一比我的努力是那么的不够,对比魏老师的事迹我的苦都不叫苦,我的累都不够累。我想从现在的工作当中,重新喷发工作激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享受做老师的快乐,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向魏老师学习。
教师先进事迹读后感2
细细品读了王生英老师的模范事迹,我被她深深地震撼着。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王生英老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洒一腔热血,育一代新人。如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她三十年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1956年,她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过着清贫的日子。幼时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但她身残志坚,立志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贫瘠的山村,为山区的孩子、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她的青春和热血。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二十年以校为家,又十年以家为校,自身遭罪、自家受累,她全然不在乎!为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她奋勇向前!
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她勇于面对山区的贫穷、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的实现着自己培育明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感人至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教育情怀为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
对照王老师的事迹,我们的许多教师实在有太多的差距。我们现在的教师没有年代的制约,只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她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她仍然那么爱教育胜于爱自己,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先进事迹对我是一个洗礼。我总认为无愧于学生就是个好老师!其实不然,要把爱真正献给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简单的事。
成为一个好老师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虽然近二十年的工作我付出了很多,曾经忘乎所以的工作,从中也失去了很多,虽然我一直教育在第一线上,可我却显得那么渺校看到这样的事迹我的一切都不叫苦,不叫累。我想,每个人只有从工作当中,进一步体会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快乐,才会真正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默默的奉献下去,做一个最好的教师。
为了教育,也为了自己,我愿意躬耕教育之地于终生!
教师先进事迹读后感3
看了刘风老师和常玉如老师的事迹,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教师这一行业需要具备很多要素:知识、技巧、情感、耐心、细致……要将这些紧密融合在一起是难能可贵的,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更是难上加难。
刘风老师对教育既执着又痴迷,从本质上讲,这来自于刘老师的爱,对这项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教师是凡人,但也需要有超乎常人的精神。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需要博爱,需要把更多的爱付出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只有热爱这项事业才能全身心的付出。
另外,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教师是改造心灵的事业。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刘风老师的三个一:一生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没体罚过一个学生,补课没收过一分钱。可以成为每个教师的座右铭。教师的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用自己正直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可能这更有教育效用!
教师需要不断汲取知识,努力寻找一条既高效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刘风老师还是常玉如老师都矢志不渝地在这方面探索、总结,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管是刘风老师扎根于生活土壤的草根式教育研究,还是常玉如老师不断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我都觉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政治课如果上得不好将非常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政治课更加生动、实效。我觉得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课堂生活化,把各种生活元素带到课堂中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所学的内容是虚无缥缈的,与自己是不相干的。另外,生活的东西单纯用语言表达是生涩的,需要我们借鉴现代教育技术,用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借鉴,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教师先进事迹读后感4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看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后,不禁为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心以及教育责任感所感动,也不禁为他们那种追求教育理想的执着精神所叹服,并受到了几点启示,它将激励我们用心去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希望。
榜样,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十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它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于漪老师在59年的教育生活中重视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4名口吃的学生改掉毛病,让他们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相继成了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于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令人尊敬的力量——榜样,正是这样,她更受人们的尊重,并成为广大教师崇拜的偶像。
爱心,让教师的职业更加灿烂。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大爱无疆,不分贵贱,不分优劣,无论学习好与坏,都一视同仁。王生英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对学生深深的爱:大雨连绵,为保学生安全,拖着残疾的腿,踏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跑遍全村,不落下一个孩子。
理想,让教师的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果认准了高尚的理想,并把它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实现理想的过程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每一个教师只有把理想和自己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教育这个广阔天空中翱翔。
出身贫困农民家庭的汪金权20岁便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他放弃城市优越的环境,主动申请到山区学校任教,并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新方式,这便是他的教育理想。经过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造福了众多的学生和一方百姓,这种境界正是一位有理想的`教师所追求的。
责任,让教师的形象变得更加伟大。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国家、人民、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普琼校长长期工作在生命禁区的禁区,但他不忘身上的重担,肩上的责任。患了重病,提前返校,憨厚的他嘿嘿一笑,只有一句话:想孩子们了!是爱,更是责任,让他忘记了身体上的病痛;是责任,让他看准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是责任,让他24小时值班,经常半夜起来查看学生宿舍;是责任,让他多次独自外出追回辍学的学生。
教书育人楷模给全国每个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人们深信,我们从此会拥有更多的爱心,我们从此会长远计划,做一个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的教师,全国将涌现出更多的楷模,那时,我们的教育将更加灿烂、多彩,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兴盛。
重要的是——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教师先进事迹读后感5
在少先队工作中,朱志勇老师一直能够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整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扣创新拓展主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带领少先队员深入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道德行为好习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带领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抓好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各班的队角、学校宣传栏等阵地,使队员在自我服务中发挥能力。有人把辅导员看作一种头衔,也有人把它看作一项职务,而朱志勇老师却把它看作是人生的事业和追求,他以满腔的热情在教书育人这片热土上谱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用爱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朱老师一直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他一直都认为少先队工作与学生的德育工作是融为一体的。在工作中,他尝试着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智育为重心的应试教育为以德育为重心的素质教育。
工作时,他能够热爱每一个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允许学生犯错,要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随时要把自己摆在孩子的新立场上,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与他们一起进行科技制作,组织他们参观游览并作社会调查,指导他们设计有趣有益的活动。从而得到了孩子的信任,与每一位孩子分享着生活中的苦恼与欢乐,而这一切使自己迅速而准确地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洞察其本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深受家长的好评。
积极开展特色活动,探索少先队工作新思路
朱老师在少先队工作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寓教于活动中,利用学雷锋日、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等有利契机,举行队活动、黑板报、校宣传栏、国旗下的讲话、班队活动等形式生动的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等情感,树立起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亲近大自然,放飞心情”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了解家乡周边的环境、状况、图片摄影、撰写作文等等,队员们在这样一个有主题、有层次、有趣味的活动中,既增长了对家乡的认识,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又起到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活动的成效非常显著。
同时,朱老师也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书系列活动,一本好书会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努力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到读书活动中来,学校的图书室每天对学生开放,学校还利用书柜摆放由学生自己带来的书,让学生在课间时也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通过这样一个组织活动,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并从中获得教益。通过读书,写读后感,发表读后感,将读书活动步步深入。